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邦和項羽的成敗與中國人性

劉邦和項羽的成敗與中國人性

節選自《楚漢爭霸啟示錄》 作者 瀟水


劉邦和項羽作戰的成敗,也體現了兩種戰略思路的不同。劉邦派韓信開闢北方第二戰場,把山西、河北、山東都給佔了,是做戰略進攻,但又是相對緩和的。劉邦常常把韓信積累的軍隊撤走。而劉邦在滎陽城地區,與項羽正面對戰,項羽進攻,劉邦固守,劉邦丟失滎陽成皋後,又復攻成皋,並又要攻滎陽,隨後又是在滎陽山外與之對峙,總的來講是互相攻伐吧。但同時劉邦派出韓信在第二戰場、彭越在敵後戰場、英布在南方戰場,對項羽集團進行進攻或騷擾。



劉邦和項羽的成敗與中國人性


在滎陽地區的對峙,不是因為劉邦總守,項羽總攻,導致項羽疲敝,最後走向敗退。實際上,這種對峙,對雙方的消耗是一樣的。之所以項羽轉向了敗亡,是韓信等人的第二戰場,佔據了北方,並從齊國南下開始攻擊和威脅項羽的後方基地,項羽在前敵於是糧食補給和兵員補給都不行了。這就類似隆美爾和蒙哥馬利在北非對峙戰鬥,但地中海的給養線海戰方面英國取得勝利(猶如韓信的第二戰場勝利),促成了隆美爾在北非走向敗退。在滎陽一城的戰局不是影響總體戰役成敗的關鍵點,影響成敗的是大局。


項羽的失敗,主要是主戰場上他跟劉邦平分秋色,未能佔到便宜,在北方(山西、河北、山東)以及南方戰場,項羽都是一塌糊塗,最後劉邦集團正面在滎陽頂住了項羽的鋒銳,兩側乃至後方對項羽構成戰略半包圍態勢,如張良說的「漢有天下太半」(在滎陽講和時說的,隨即劉邦因張良的這個勸說去追擊項羽,並在垓下殲滅之)。也就是說,項羽手下人才不夠,滎陽正面戰場項羽還可以平分秋色,其它戰場因為乏才,盡失,使得漢有三分之二的天下,項羽失去根據地補給,兵少糧盡,於是敗於垓下。這就好比岳飛獨軍很厲害,但是其它方位友軍都不能成功,岳飛也只得回軍。又好比關羽在襄陽正面很勇猛,但側面和身後都已經被敵人佔取,關羽也只得敗退,並且在敗退中受擒。


所奇怪的是,其它戰場上項羽一方一敗塗地,在滎陽正面戰場,項羽親自督戰,跟劉邦在此對戰了三四年,居然也未能突破劉邦的這一防線。雖然最終項羽拔取了滎陽,但劉邦逃在山裡據守,依舊與之對峙。這不得不說第一是劉邦一方將士的作戰能力也是很強的,第二是項羽身後不斷遭到彭越軍隊的騷擾打擊,項羽乃至數次(包括親自)回身去驅逐彭越,也牽制和影響了項羽突破滎陽一線的能力。第三,那就是滎陽地區山河層抱,項羽擅長的騎兵機動等優勢在山地喪失和削減了。第四,也不得不說明,項羽的作戰能力,不是像想像的那麼厲害,兩三年,不能打敗對面的劉邦,這對於一個名將來講,是很尷尬的。

在這樣的山地,討不到好處,項羽就應該留一兩個大將,堵住劉邦於此就可以了,自己則迂迴佔領北方,乃至去襲去劉邦的陝西關中老窩。但是項羽偏不肯離開滎陽,因為他的目的就是抓到劉邦。當劉邦一度故意躲到河南南部時,項羽沒有趁機加力去奪去滎陽這個要城,而是引軍去南方追著打劉邦(滎陽的漢方守軍則趁機鞏固城防)。這就說明,項羽腦子裡,全無藉助地理布局的概念,唯一的作戰策略就是抓住劉邦。這就缺乏一個軍事家的總體布戰能力,難怪導致天下之地被漢陸續弄去「太半」。缺乏人才和缺乏軍事家的大略,差不多是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


當然,軍事家的大略,也是按中國自古的定勢來說的,可以說,劉項各自執行的是兩種戰略,劉邦特點是耐心地積累自己的相對優勢,主要依靠第二戰場,項羽則是希望用幾次快速決戰決定戰爭勝負。在滎陽對峙的後一年多,項羽佔有了滎陽,劉邦逃在附近的山裡據守,雙方是各據城壘對峙,項羽千方百計求戰,不惜捆了劉邦的老爸做要挾,劉邦就是不戰。


項羽的作法類似西方的戰爭策略,以勇猛直進、正面交鋒的速戰速決決定勝負,劉邦則依靠總體布局,耐心地通過第二戰場積累自己的相對優勢。劉邦的這種「持久戰」打法,成為此後中國人深入骨髓的戰爭策略,幾乎不斷地被重複。劉邦的打法類似中國人的下圍棋,最後的勝負是靠積累的相對優勢體現的,要數子才能知道誰勝誰負,而勝利者不過是勝了幾個目而已,成功在於對對方實施了戰略包圍。項羽的打法類似下象棋,車馬炮的火拚,硝煙瀰漫,靠英雄式的殺傷定出勝負。通常,下圍棋對人的要求比下象棋高。持久模式的打法,大約脫胎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相對呈均勢,很能靠著機場會戰廝殺決定勝負,各國都謀求合縱連橫的外交的「戰略包圍」手段和迂迴手段,促使累積的相對優勢,更藉助謀略,促成勝利。所以,《孫子兵法》也不強調正面死拼硬打,而在於謀略和勢的運用,造成勢而「不戰而勝」。春秋戰國積累的這些成功應驗,也被劉邦借鑒運用,比如派使者酈食其和隨何說來了與齊和九江國的聯盟,最後劉邦也確實是「不戰而勝」,唱唱歌就令項羽在垓下大敗。項羽的一味直前,正面猛擊求勝的打法,可謂沒有春秋戰國的經驗為其基礎,在孫子看來也是「兵者,兇器也,戰者,下之下者也」,是最不可取的下策。最終他的勇猛,敗給了勢的運作。



劉邦和項羽的成敗與中國人性


這裡,一味強調項羽是直率英猛,劉邦是老謀深算,是不公平的,它等於否定了戰國時代和後代的大量軍事運作模式的成功價值。項羽可能類似西方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憑藉幾萬步騎兵,一路遠征打敗波斯帝國平定中亞乃至直打到印度,這種作法可能只有文明差異較大的兩方作戰才有效,而中國版圖上的逐鹿中原還是需要下圍棋才好。中國人的力求穩健,不冒險,慢慢積累相對優勢,可謂在隨後深入骨髓,至今亦然。


同時,從另一個維度來看,項羽把戰爭就當作戰爭孤立地來看,而劉邦把戰爭、給養、政治外交、心理、名義民心(藉助給楚懷王報仇的正義名義)、歷史、未來、第三勢力等綜合成一體,同等重視地來看。最後項羽敗死前說自己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也等於承認自己只重了戰這一個因素,而對於「天」這種上述多種因素的交合作用,沒有重視,或者說在這一總體方面,自己失敗,構成今日「卒困於此」。這種綜合和全局地看問題,把各點因素聯繫起來,注重其相互作用關係地看問題,也是後來中國人思維的一大特性,而外國人則相對「一根筋」,戰就只想著戰,吃就只想著吃,做事就只想著做事,相對孤立地看待事物。中國人則相對重視事物的關係,重視全局的運作。劉邦在打仗時不全琢磨打仗,不惜花時間給項羽羅織十大罪名,也是總體地看問題和處理事情,而不把眼睛只局限在戰上。這不能簡單地批評他是老謀深算或者乃至「厚黑」,而不得不說這是中國人的古老智慧。如果非要否定劉邦,等於否定中國人的主要特性。


總之,耐心積累相對優勢而不是正面冒險,注重全局和事物關係地思考和處理問題,是劉邦勝於項羽,乃至構成中國人思維習性的主要基點。相比之下,項羽剩給我們的只是一種英雄主義,帶有恢宏特色但也帶有歇斯底里特點,這種一往直前的血性,固然也是中國人能長久不滅種的基因之一,但未必是中國人在世界人眼中看來的最大特點。


關於劉邦的項羽,也許是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他引發我們的沉思,自視,和對未來的展望。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戰爭 的精彩文章:

這個國君因為偷窺男人洗澡,最後險遭滅國之災
三國演義里被黃忠生擒不堪一擊的夏侯尚,不僅智勇雙全還是個情痴
秦國能統一天下這四大布衣丞相功不可沒
項羽手下「五虎大將」的結局

TAG:歷史戰爭 |

您可能感興趣

隋朝的榮譽與成敗
《歷史與文化》(5)中國歷史的轉折,宋朝的興衰成敗
龐培與項羽:不以成敗論英雄
毛澤東與蔣介石:成敗之外的必然
曾國藩:生命的成敗在於「入局」
最成功的入侵物種與最失敗的入侵物種成敗取決於中國大廚
安慶之戰:決定湘軍成敗的一戰,曾國藩用最笨的辦法打贏了
天王妹子、西王媳婦、東王情人:太平天國一朵花,成敗皆由她
智慧決定戰鬥的成敗
中國歷史最強盛的八個王朝興衰成敗的原因,讓後世值得深思
女王駕到:君主形象塑造的途徑與成敗
北洋海軍興衰成敗對中國軍事變革的啟示
運營:企業成敗的關鍵!
官星是否是女性婚姻成敗的標誌?
遊戲中的任務指引:成敗蕭何
新賽季雷霆的成敗,他成了三巨頭之外的關鍵
曾國藩:是什麼決定了家族的興衰成敗?
這個職務李世民、李治、李隆基都作過,它是玄武門事變成敗關鍵
曾國藩:性格決定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