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憲武德四公創立了秦國政治的基本雛形

文憲武德四公創立了秦國政治的基本雛形

大秦帝國前傳


【引言:我整理的這部大秦帝國前傳,主要敘寫的是秦國孝公之間的那段歷史,它大致又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元前約900年到公元前765年的近一百四十年歷史中,從非子時的秦地實現了向襄公時的秦國的飛躍。第二階段:公元前766年到公元前675年的這九十多年時間裡,經過文憲武德四公的努力,秦國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國家政治制度方面的雛形。第三階段:公元前675年到公元前621年的五十多年時間,秦國在秦穆公的領導下,逐步稱霸西北,名列春秋五霸之一。第四階段:從公元前621年到公元前362年的這二百六十多年時間裡,秦國和其他老牌中原諸侯大國一樣,幾乎都是同時處在衰落期。直到那個,在魏國避難、滯留、學習近三十年的秦獻公的登位,才阻止住了秦國繼續衰退的腳步。】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寫的是第二階段,即公元前766年到公元前677年的這九十多年時間裡,經過文憲武德四公的努力,秦國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國家政治制度方面的雛形。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去世,繼位的是秦文公。他不僅繼承了襄公的位置,更繼承了襄公讓秦國繼續強大的使命,也在兢兢業業地發展著這個新立的國家。


在秦文公執政的這五十年時間裡,他主要的貢獻在於:


一是,繼位後,能夠準確把握秦國的內外形勢,在國內實行了十幾年的休養生息政策,讓國力軍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二是,又將國都從汧邑(隴縣)向東遷到了周朝的發祥地陳倉(不是今天寶雞陳倉區,而在眉縣附近),距西周都城鎬京(西安)約120公里。秦國都城在渭北高原西部邊緣地區、隴山山脈東端且牧草資源豐富的隴縣時,國民的生產生活方式主要是以畜牧業為主,還帶有少數民族游牧的性質。將國都遷到眉縣附近時,就已經進入了關中平原西部。該地區的特點是南依秦嶺,北臨渭水,「七河九原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太白積雪六月天,渭河峽谷桃花源」,秦嶺北麓的緩坡地方可以畜牧,平原地區可以從事農業生產,這一遷移的戰略意義非常重大,是從畜牧文化向農耕文明的過渡,是對國民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的逐步替代,也有易風易俗的意味。

當然,遷都或許還會有其它方面的意思,可能是:首先,國家為了適應地域和人口擴大的形勢,確保對控制區能夠實施有效管理;其次,為了改善居住生活條件,向交通更加便利的地方遷移;再次,為了降低和躲避西戎少數民族的攻擊風險,為自己營造安全穩定的生存發展環境。最後,遷都也可能還有另外一層不能明說的意思,就是對舊有影響勢力的削弱和擺脫。後世的很多有為君王都採用過這種方法,要麼是遷移大戶,要麼是自己遷都,在另外一個新地方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勢力。


三是,取得了對戎作戰的勝利,將周王室分封的岐山地區的控制權從西戎人手中奪了過來,打破了地域困局,開始在西北崛起。


四是,為了向周王室示好,將岐山以東地區控制權進獻給了周王室。此舉不僅獲得了周王室的好感,更獲得了中原諸侯的稱讚和好感,從此,江湖上開始有了這群戎人不一樣的傳說,進而降低了中原大國對秦敵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五是,文公的另外一個貢獻就是,藉助神話靈異事件,從意識形態上對秦人進行了一番改造,提出了要在諸侯中稱霸的高遠理想。那個年代,最先進的理論就是封建迷信,秦文公通過他編造的一起靈異事件,給秦人的百年目標提供了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據《晉太康地誌》記載,陳倉城裡的獵人捕獲了一個似豬非豬、似羊非羊的怪獸,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後來被一對來歷神秘的童子給道破並殺掉了,那東西叫「媼,常在地中食死人腦。」這個怪物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兩個童子,喚名陳寶,一人分男女二身,當時人們傳說,得雄者稱王、得雌者稱霸。得知信息的秦人,開始對陳寶進行了瘋狂的抓捕。男童不知道跑哪裡去了,但那個女童卻變成了一隻野雞,被追到陳倉城外時,落地變成了石頭。從此,這塊地方被人們稱為寶雞,而那塊石頭也被秦文公建祠祭祀了起來。


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個不知是真是假的故事,在君權神授神話控制人類的那個年代,這些難以解釋的非自然力量對人們的影響太大了,大到它具有無可辯駁的權威,大到可以讓人為之獻身,這或許就是幾千前秦人暢想的「秦國夢」。從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搞的那些迷信把戲,後世的帝王們為他們出生時所編造的靈異事件,以及《水滸傳》中所有英雄的最後排名所採用的「石碣受天文」這種迷信方法……我們不難想像出它的巨大威力。不過,從《史記·封禪書》和《水經注》中記載的信息來看,這可能就是一次隕石撞擊事件的神話擴展版。

六是,從秦文公大肆宣揚的神話故事來猜測,文公當時可能已經解決了未來秦國在發展上將打什麼旗(以周學秦用、開疆拓土、自力更生為指導)、走什麼路的問題(走富國強兵、稱霸諸侯之路)。


公元前716年,繼位的秦憲公是秦文公的長孫嬴立,因為他的父親靜公在兩年前就已經死了,故而由他代位繼承,繼位時他大概也就是十歲。在位十一年的憲公,能遵循襄公、文公的政策,謹慎地為秦國積蓄了十一年的力量,除過公元前714年曾派兵攻下戎人亳戎盪社部落(西安)的記載外,很少進行軍事行動,主要以保守的國內治理為主。他曾遷都平陽(陝西岐山縣西南,接寶雞縣界),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曾是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也是周文化的發祥地。


公元前705年,秦憲公辭世。可能因為當時他只有二十一歲,兒子們都很小的緣故,繼位的不是他的大兒子,而是他年僅五歲的小兒子秦出子。這次所謂的廢長立幼事件,是在以弗忌為首的三位大臣(弗忌、威壘和三父,歷史上將這三個人統稱為三父)的操縱下實現的,在很多史書的記載中都說,此時的秦國正在經歷一場家臣篡權越主代政事變。公元前698年,三位攝政大臣殺死了被他們控制達六年之久的秦出子。公元前697年,三位攝政大臣竟然又重新迎回了那個六年前被他們放棄了的憲公大兒子為王,史稱秦武公,他是未來秦穆公的伯父。


這次所謂的三父擅行廢立家主之事,可能是秦國歷史上第一次權臣作亂事件,自然也出現了秦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小孩傀儡君主。探索這起事件中,我們發現有很多事情值得懷疑:一是,以弗忌為首的三位老臣,他們當時掌握著秦國最高軍政大權,被秦人稱為三父,攝政六年多,哪為什麼在歷史中卻沒有他們詳細姓名及宗族身份記載?二是,斬草要除根,這是我們後人總結出來的歷史的常識,憲公的大兒子在沒有當上繼承人後,為什麼沒有被三父除掉?三是,三父們在殺掉了他們自己擁立的秦出子後,為什麼又會去迎回那個被我們認為是他們曾經放棄過的繼承人,難道他們不怕被報復嗎?四是,這次廢長立幼事件會不會原本就是一起正常的繼位事件,只是被我們後人用自己的想法,想成了權臣作亂?


有人說,歷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說,只有人名是假的。這句話背後的道理,值得我們大家琢磨!南北朝時編纂《魏書》的魏收,曾在大庭廣眾之下大喊:「舉之則使上天,按之則使入地」,意思是和他關係好的人將被寫一朵花,和他關係不好的人將被大肆詆毀。絕大多數歷史,都是史家個人意志或當時主政者意見的映射,儘管他們都信誓旦旦的標榜自己多麼的中正,但是對於那些他們想要掩飾的內容,他們還是會想盡辦法給掩飾的乾乾淨淨。

平時,我們在研究探討一個問題時,總有一個習慣,就是從後面的歷史來推斷前人做法的正誤,這是不科學的。前人當時在做那些事情時,或許不會想的這麼遠,他們只是為了解決好眼前接連不斷出現的難題。


回過頭來再仔細地分析一下這次篡立改廢事件,我們可能會從歷史中找出一些與正統說法不太一樣的解釋:


一是,秦憲公去世時約二十歲出頭,按正常的生理來說,他最大的孩子(後來的武公)也可能在十歲左右,那就是說,秦憲公其實根本就沒有合適的成年繼承人。


二是,或許當時大兒子的身體條件不夠好,或許小兒子的支持勢力比較大,或許這三父就是小兒子的外戚勢力,或許大家都認為小兒子有君王長像,或許這又是一起宗族勢力之間相互協商妥協的結果……從後世滿族人入主中原後,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一些事件上,我們大家或許可以猜測出一些可能的答案。

三是,秦國在當時可能還沒有接受周王室和中原諸侯國採用的嫡長子繼承製,採用指定或者推選的方式先賢,錯在我們這些後人們,卻將嫡長子繼承,生搬硬套地用到秦國當時的政治制度中了,這從三父等人被武公誅時的說法來看,理由卻是因為他們殺了他的弟弟出子。我們為什麼不把他們當成是周公旦那樣的人物來對待呢?這種情況像不像張居正……


四是,有人猜測說三父罷黜君王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秦國百姓對於嬴姓趙氏的統治感到滿意,其它這種理由也就是想一想也有那種可能罷了,我認為當不成真。


五是,在這次具有戲劇性的廢立之事中,到底是三父對權力掌控過於自信的狂妄之舉,還是對太子勢力的妥協,或者是他們根本就沒有想改姓換代的意思,只是想給太子一個教訓,或許也就是他們也只是以周公為榜樣,為了暫時地實現他們的強國計劃?或許這又是秦武公自己編造導演的一場大戲,或者是後世子孫們給祖輩們杜撰出來的另一個臉上貼金的故事?或許他們就是正統的嬴氏宗親,不是外姓家臣,只不過是換了一個人當家主罷了,這些我們大家誰又能說得清呢?不過,秦國沒有在這次權臣作亂中倒退,權力依然回到了正統,國家依然向著強盛發展,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看到秦國這段歷史時,在沒有確切資料證明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感慨上天對秦國的眷顧,讓這個剛剛開始成長的秦國沒有因為權臣的篡位奪權而發展到未來像「田氏代齊」、「三家分晉」的局面,秦武公終於坐到了他應該坐的位子上了。


繼位後的秦武公,為了避開三父勢力的制約,借討伐戎人彭戲氏為由,率兵離開國都,來到了華山腳下華陽宮,停留駐紮了三年。三年後,他一舉清除了三父在國內的勢力,將秦國的統治權牢牢地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當國內穩定下來後,秦武公開始了他的征伐事業,先後征服、并吞了綿諸、邶戎、冀戎、義渠戎、翟和貘等戎族,雖然只是暫時地將他們控制到了秦國的版圖之下,畢竟還是讓秦國的勢力擴展到了關中渭水流域,為後世秦國在重新統治這些地區時奠定了權威基礎。在政治上,這個秦武公不簡單,他初設縣制,對地方管理制度進行了寶貴的探索,為未來秦國地方管理制度創建了雛形。


公元前678年,在位二十年的秦武公去世了,也可能是因為他的經歷,秦武公最終沒有將爵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看著很英明的秦武公,卻幹了一件讓今人很生氣的事情,他讓六十六個活人為其陪葬,給後世秦君創設了一項反人道的制度,給秦國歷史又增加了一個讓後世詬病的活人殉葬制度。或許是因為這項制度,他受到了史官們的鄙視,居然在歷史的記載中沒有傳下他的名字。


公元前678年,秦德公繼承了爵位。雖然他在位只有兩年多時間,成績卻是不小,其主要功績在於:


一是,將都城從平陽遷到了雍城(寶雞鳳翔南),這裡曾是周召公奭的封地。從公元前677年至即公元前383年秦獻公遷都至秦國東部櫟陽的294年間,這裡一直都是秦國的國都,成為了秦國定都時間最久的城市。


二是,在曆法中加入了入伏的概念,提醒人們防暑降溫,這對後世影響較大。


三是,能堅持武公政策,繼續推行政治改革,國家的軍事實力和政治影響力得到了提升。而這種成就體現在,有兩個小諸侯國梁國和芮國,前來依附。這種情況也說明了當時的一種政治狀況,表面上是小國對大國的依附,實際上卻是東周中央王權對諸侯控制力的減弱,周王室已經開始從舞台的中央退讓出來,讓給他手下的那些小弟們了。



文憲武德四公創立了秦國政治的基本雛形



在秦武公、秦德公二人的努力下,為秦國日後數百年建立起了政治制度雛形,可惜的是在歷史記載中,卻沒有留下他們的名字。君王都會被忘掉名字,何況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死活又會有誰去管呢?


敬請期待和查看下篇文章,秦史第三篇:《大秦帝國前傳·從秦宣公、成公的被動抵禦到秦穆公的主動稱霸》。


作者:劉超峰 。筆名:木林;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如果他考上了科舉,唐朝或許沒那麼快滅亡
財稅改革造就了大秦帝國
清朝的建立與滅亡:君主專制的頂峰及社會被動轉型
雍正殺了他是因為鳥盡弓藏還是功高蓋主?
如果他不被刺殺,或許能打造一個與國民黨抗衡的大黨

TAG:歷史百家爭鳴 |

您可能感興趣

秦襄公,創建秦國,塑造了秦國的性格
首部高校本科規劃教材《中醫男科學》問世,秦國政教授任主編
歷史揭秘:秦國軍事及政治
軍國主義的典範!商鞅變法後的秦國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四人,究竟誰才是秦國第一雄主?
《大秦帝國之崛起》秦國統一六國絕非偶然(一)
漢朝為什麼稱羅馬帝國為大秦國?就服老外一本正經的胡說
秦國四雄主秦孝公為何力排眾議支持商鞅變法
秦國文官開啟了滅六國的序幕
秦國從建國到秦始皇,歷代君王為統一六國都做了哪些基礎工作?
秦國龍散文:閑話建始
公孫衍在秦國到底建立了什麼功勞
此人歷仕秦國、魏國、韓國,與蘇秦、張儀相媲美!
戰國風雲之秦惠文王贏駟——秦國第一位王
大帝的智慧:秦國的郡縣制到漢朝的郡國制
秦國大將白起唐朝發威,樹碑立廟光宗耀祖
戰國七雄都有「武卒」為何秦國的「銳士」獨佔鰲頭?
秦國傳世鎮國之寶——定秦劍
超強軍力成就大國:秦國四將王翦 蒙恬 王賁 白起綜合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