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醫學針灸療法!
學習目的:初步了解道教醫學的常見療法;了解道教特殊的針灸療法及其特徵;了解道教葯食療法的特點及其養生、醫療意義;服食療法的源流歷史發展及現代運用;丹藥及其在現在外科治療學中的運用;以及其他常見道教醫學療法。
所謂道教醫學療法就是指道門中人從其獨特的病因、病機認識出發,發展與創造出具有顯著道教色彩的特徵,一類預防或治療疾病技術手段。其常見療法主要包括信仰療法、內丹心裡療法、針灸療法、服食療法以及按蹺推拿療法、丹藥在外科治療方面的運用等幾個方面。道教醫學療法體現了顯著的道家、道教生命觀、疾病預防治療觀。從道教學的角度而言,其最有特色的療法當屬信仰療法(符咒、祝由)以及內丹心理療法,故本書將在第五章中作專題論述。道教醫學療法的內容十分豐富,本章擬就針灸、服食、外丹及其他四個方面作概述性的論述,目的在於以展示道教醫學在治療具體疾病方面的成就或其最新創穫,從而能夠讓學者獲得一個關於道教醫學療法的整體認識。
道教醫學針灸療法
1道教醫學特色針灸療法的形成與發展
上古時代,傳統醫學各家之中的「醫經」派醫家就擅長針灸療法。如戰國後期扁鵲就以「針石」救治虢國太子的屍厥之症,成為後代傳誦的佳話,故稱為能「起死回生」。傳統醫學針灸理論以經絡學說為依據,《靈樞?海論》指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藏腑,外絡於肢節。」針灸之術之要旨即在於調暢人體經脈之氣機,促使人體陰陽復歸於和調狀態。秦漢時代醫家對針灸理論體系已經形成了以針灸為主。唐王冰補入《素問》關於五運六氣七篇(《天元紀大論》、《無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至真要大論》)中,通過五運(金、木、水、火、土)和六氣(風、火、熱、濕、燥、寒)六氣之間的運動變化關係,闡述了自然界運氣與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關係,是道家關於人體生命的實踐節律的系統總結。道教醫學針灸療法關於時間節律與針灸關係的認識正是基於傳統醫學經典著述之上。
晉康之際,道教醫家對針灸理論與治療實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一時期的著名道教醫家,如皇甫謐、葛洪、陶弘景、孫思邈、楊上善等人都對針灸學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例如,現存最早的第一部針灸學專著《針灸甲乙經》(256-259)就是西晉皇甫謐(215-282)據《素問》、《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分類編纂而成的。現代中醫文獻大家張燦珅先生指出,本書是最早最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針灸資料的重要文獻;它使針灸學的內容更加系統和切合實用,將上述三書的有關內容進行編纂,取其精要,刪其浮辭,釐定十二卷,從而奠定了針灸學的理論基礎,開拓了針灸學這一專門學科。其中,葛洪(284-363)是道教醫學理論的奠基人,他不但在金丹術理論與實踐做出了重大貢獻,而寫作了醫學價值極高的《肘後備急方》。
書中葛洪提出了醫生處方用藥要以「價廉、簡便、靈驗」為原則,選擇和實施醫療措施要力求「救急、方便、實用」的臨床治療學思想。書中收載了急救方109首,還介紹了許多簡單易行的外治法,如針法、灸法、角法(拔罐)、推拿等。現代中醫劉正才認為葛洪開創了針灸用於急救的先河,還特別促進了針灸學中灸法的發展;由於葛洪提倡灸法,所以後世道教醫學家多以灸法見長,南朝梁道教醫家陶弘景(456-536)在其所著《真誥》中也載有針灸諸法,還記錄了道教針灸特有的腧穴。
南北朝時期,道教醫家在人體內真氣運行時間節律方面的深入探討對金元時代子午流注針法的出現具有奠基的意義。在六朝之時,無名氏撰的《黃帝蛤蟆經》較早對人體真氣(元氣)在經脈通道起止運行的位置(穴位)與具體日期(月內)進行理論性總結。本書出版「前言」指出,「據此用以說明人體的氣血周行,可隨月亮之圓卻而變化,從而指出灸刺的宜忌和補瀉的方法,次列灸刺避忌法八則。」這是《內經》「刺禁」的思想發展。其中,「蝦兔隨月生毀日月蝕避灸判法第一」,描述了人體的氣血周行隨月亮之圓缺而變化的特點,即是在身體的特定部位或竅穴中特別充盛的現象和出現的規律性,從而形成真氣運行的月相模型。此後,歷代道教內煉家、醫家從天人相應思想出發深入探討了人體生理,年、月、日之中氣血運行的規律性。
唐代孫思邈是著名的道教醫藥學家,其《千金要方》第二十九、三十卷為針灸卷,又稱「明堂經」(見《太平聖惠方》卷一百)。第二十九卷為腧穴部位,第三十卷載腧穴主治症。《千金要方》針灸篇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其一,「孔穴主對法」,該篇將《明堂經》腧穴主治按病症分類重編,開創了一種整理腧穴主治的新模式,宋代王執中《針灸資生經》即仿照孫氏這一形式編輯。其二,第二十九卷「明堂三人圖」將四肢所有腧穴歸經,其歸經方法與六朝《產經》一書不同,不知是否直接採用甄權所撰《明堂圖》之說。其三,六陰經單立一「源」穴。在《內經》、《難經》中陰經「以輸為源」,而不另置原穴。但卷二十九載「六陰經於『腧穴』之外,另立一『源穴』」。
劉正才認為本書不但為已失傳的《黃帝明堂三人圖》留下了專篇,還有如下貢獻,即:第一次對十二經的精明標題作了改稱。如《針灸甲乙經?明堂》稱「手太陰及臂」,《備急千金要方》(以下稱千金方)則改稱為「手太陰肺經,這種經名標題一直沿用至今;第一次調整了《針灸甲乙經?明堂》的腧穴排列,為後世腧穴的排列與繼承提供了先例;第一次按十二經表裡順序排列經穴,即肺大腸心小腸心包三焦脾胃肝膽腎膀胱的順序排列。這為後世按單經排列樹立了典範;對365穴歸經有較大的貢獻,《針灸甲乙經》(以下簡稱《甲乙》)只有349穴,孫真人新增加了4穴。
唐末五代內丹家也探討了真氣日中運行模式,《混元八景真經》認為人體內真氣聚散有時,往來有定時。人身真氣(文中稱為氣血)運行隨著月相變化,也呈現在十二時辰的節律。宋代道教煉養家李景元亦構建了人體之真氣年中運行模式,在《淵源道妙洞真繼篇》(卷上、中)中,他對《素問》中關於年中人體真氣隨十二月在五臟之間的流轉的假說做出了創新性發展,從五臟擴展到了臟腑、十二經絡。他直接闡發了《素問》「診要經終論篇」關於人氣年中在五臟流轉的觀點,認為「人體」所在與相應的臟腑疾病發生有直接的聯繫;疾病所發不但在於四時所旺之臟氣,「人氣」如傷於所在之臟腑,則相應臟腑必受病,如孟冬之在「肝」,冬季在「脾」;夢秋之在「膽」,季秋之在「膀胱」;仲夏之在胃,孟夏之在「肺」;仲春之在「大腸」,季春之在「小腸」等。
故養生之要在於明察四時中各月日「人氣」之所在,奉養其氣。故歷來內丹煉養家不斷總結經驗,就人體內月中每日真氣盛衰,提出自己的運行模式。比較典型的如清末無名氏撰集的《養生秘旨》「天機潮候」就建構了一個人體真氣運行的二十四時辰模型。清俞太真等人所著的《玄微心印》也運用易卦配合地支闡明論述人體真氣日中十二個時辰的在相應的十二個氣穴之內發生、流轉的次序。
自漢代迄至五代宋初,道教醫家從個體內煉及其生命體驗實踐為基礎,深入探討了人體真氣運行與日、月、地球運行周期之間關係,並不斷作出理論總結,為其後的創建獨特的子午流注針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宋金元時期是道教鼎盛時期,也是道教針灸療法繁榮發展並作出重大創新的時代。宋代皇室尊崇道教,任命道士王懷隱(約925-997)主編《太平聖惠方》(992),該書99卷、100卷均為針灸內容,收載了一些道教針灸內容。題為宋瓊瑤真人著的《針灸神書》(又稱《瓊瑤神書》)(1106)是道教醫家撰寫的針灸專著,該書除了論述經絡氣血流注、穴位分部尺寸等基礎理論外,還著重介紹了70餘種病症的針刺取穴與手法。當時還有不少擅長針灸的著名道教醫家,如蘄水道人龐安時(約1042-1099)等。
金元時期,全真道對道教針灸也有所發展。最著名的就是王重陽大弟子馬鈺(1123-1183)(創立遇仙派)不但傳承了道醫取穴針灸要訣,還在其行醫中有所總結與發展,世傳有「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後被稱「馬丹陽十二訣」,首次被收入徐鳳編《針灸大成》,對後世頗有影響。此外,「金元四大家」之首劉完素(約1120-1200),著《素問玄機原病式》、《圖解素問要旨論》(由其弟子馬宗素整理重編)發揮道教的五運六氣學說,把五運六氣與人體發病緊密聯繫起來,認為「一身之氣,皆隨四時五運六氣興衰,而無相反。」並結合其「火熱論」,以五運聯繫五臟,以六氣聯繫病機,闡發病機。探索治病的規律。這些發揮對道教子午流注等針法的發展起了促進的作用。
金代以來,道教醫家根據太極、八卦、河圖、洛書等道教學術理論發明了道教醫學的特殊針法,如子午流注針法和太乙神針、八卦針法、無極針法等。現代針灸史學者林昭庚在《針灸醫學史》中指出:《周易參同契》「納甲法」、「陰陽交媾」以及夫妻配合與五行關係、宋初陳摶所倡導的太極八卦理論對上述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並推動了子午流注等針法的形成與發展。子午流注針法,首見於金人閻明廣編著的《子午流注針經》(1153)。本書收錄並注釋了「賈氏井滎六十首法」以及何若愚的「流注指微針賦」。需要指出的是,閻明廠、賈氏、何若愚諸人均無從考證,這是道門中人重建功德而不尚虛名有關。林氏認為從其名之中亦可略見一斑,如「何若愚」取名「大智若愚」,其義同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無功為功;「賈」音同「假」,假託也。
竇桂芳(約1116-1311)把《子午流注針經》編入《針灸四書》之中,並稱他於「至元丙子(1276年)」「挾父技游江淮,得遇至人,授以針法,且以《子午流注》、《針經》、《竇漢卿針經指南》三書見遺。」所謂至人就是已得道、入逍遙之境一類道門中人,《素問》云:「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但道門中把素尚養生、品德高尚,而且掌握高超醫技的道教醫家,亦稱為至人。
劉正才認為元代子午流注針法也主要掌握在道家手裡,這是因為道教醫家傳統絕藝,往往要物色可造之才兼有德之士而心傳口授。並舉例:《嘉善縣誌》(嘉慶五年刊本)載:「吳宣遇異人授予子午流注針灸之法,傳其子宏道,名顯當時,療人疾無不愈者」異人,也是指隱於民間的道士。靈龜、飛騰八法之傳人乃是選擇有道者傳授,正如明代無名氏《攔江賦》云:「不得師傳妄用心,不遇至人應不受,天寶豈可付非人。」
明代凌雲棄學雲遊泰山時,得到無名道人傳其針法,著有《子午流注圖說》(1493年)。據《明史》記載「凌雲(1434-1510),字漢章,歸安(浙江吳興)人。為諸生??????遇道人授雲針術,治疾無不效。??????孝宗聞雲名,召至京,命太醫出銅人,蔽以衣而試之,所刺無不中,乃授御醫。年七十七,卒於家,子孫傳其術,海內稱針法者,曰歸安凌氏。」
另外,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的發明與道教的關係更為密切。這是因為雖然飛騰八法首見於元?王國瑞《扁鵲神圖針灸玉龍經》,靈龜八法見於竇漢卿(1196-1280)的《針經指南》;但其均有道教醫學淵源。明代針灸學家徐鳳在其《針灸大全》(1439)中所指出為「明師」所授。所謂明師即指那些隱於山野林泉中的道門中人。追溯其理論來源,飛騰八法直接源於《周易參同契》八卦納甲之術,所以學者指出《參同契》是源,飛騰八法是流。竇漢卿《針經指南?流注八穴序》云:「交經八穴者,針道之要??????乃少室隱者之所傳也。近代往往用之稱驗,嘗得山人宋子華。」這就直接指出了靈龜八法乃是源於道門,所謂少室隱者與山人宋子華均指稱道士。此外,明代尚存《飛騰八法》、《飛騰八法神針》、《碧峰道人八法神針》等專著,現均佚失。
清代以來,道教醫學的特有針灸術在民間得到了持續傳承與發展,其中最著名的當為「太乙神針」。單據文獻所載,這一針法其實在宋金時代早已出現,如劉完素的《傷寒標本心法類萃》中就記載了「太乙神針」方得配方、製備及用法。清代之時,由韓貽豐傳出太乙神針針法;韓氏稱其於康熙五十六年(1717)在吳山道院紫霞洞得到一無名道人傳其太乙神針之術。其「自序」云:「叩其治穴道,用針訣法,一一道之甚詳。??????遇病即醫,往往多其效。」
今人彭靜山氏的八卦眼針(《眼針療法》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葛欽甫的太極六合針法(見葛欽甫等《太極六合針法》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年)。尚有八卦臍針、八卦耳針、手針、足針等以及黃聖源教授的留針靜止術等特殊針灸術(《黃聖源針灸學論著選集》),都是對道教針灸術的繼承與發展。
現今在中國的一些地方(如北京等地)尚有部分明間中醫工作者使用無極針法,即是道教醫家所傳。其特點就是針灸師手持金針或銀針(不鏽鋼針),以內氣催動患者之經氣運行,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道教醫學對灸法也有其獨特的發明,特別是明代道教醫家在灸方的創製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並用於養生保健之上。其中,明代朱權(1378-1448)不但在道教養生學方面具有很大成就,還擅長針灸之術,並著有《壽域神方》,其治法中有艾卷灸法,可能對道門中人發明太乙神針等特殊針灸術具有啟迪的作用。此外,其所著的《乾坤生意》、《天元太乙歌》(1425)也收載了不少道教針灸法。集針灸學之大成的楊繼洲(約1522-1620),也是一位具有濃厚道教思想的針灸學家,他根據家傳編撰了《衛生針灸玄機秘要》一書,叢書名到內容都充滿了道家思想。該書除收載了一些道教針灸資料外,特別是每一經後所列的《導引本經》還直接收錄了許多道教言論和導引方法。這本書後來又經靳賢校正並補充採集了一些針灸文獻,更名為《針灸大成》(1601)。該書內容豐富全面,是當今研究針灸學的主要依據。
2道教醫學特色針法及其新發展
前文已經指出了子午流注、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針法是道教醫家獨具特色的創新成果,現代中醫對道教醫學針灸療法的繼承已經做出很多的工作,並且有了許多成果,如王立早編著、單玉堂審校《子午流注傳真》(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鄭魁山編《子午流注與靈龜八法》(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吳棹仙著《子午流注說難》(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版),等等。以下介紹道教醫學特色針法的一些最新發展情況。
近年來,一直在海外(法國)工作的針灸醫師朱勉生女士總結其運用傳統針灸術治療歐洲大陸病患者的有效案例,提出了「時空針灸」概念。朱勉生在《時空針灸的理論與臨床》[《WORLD CHINESE MEDICINE》,2010(5)4:344-346]一文中提出其時空針灸理論,這一理論基於子午流注納甲法納子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四類針灸法,將時間與空間緊密地結合起來。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
擴大了時間穴位的範圍,將其歸納為五大類,提出了時間穴位具有記憶功能的新概念和新用法。朱氏概括了五種類型:就診時穴,精神心理創傷性時穴,意外事故、自然災害創傷時穴,手術創傷或醫療事故時穴(包括針灸負反應時穴),出生時穴(又稱八字時穴)。他認為經絡-時穴按時記錄著人體的正常或非正常的運動信息,周而復始無有終結,在這個意義上,經絡-時穴是一個活體記憶系統。異常刺激一旦影響了人的健康,經絡-時穴就已經將其「按時」記錄下來了,這有點像電影膠片,當時的創傷畫面被拍攝下來,在放映時就重現了創傷畫面。經絡氣血留注到保存了創傷的記憶穴位,可以激發畫面重現,激活病機敏感性。針灸師找到這一記憶穴位施針,其作用好比「消磁」,將原有的創傷記憶抹去,於是就起到了治療作用。
這些是朱氏長期同精神心理病學專家和醫生交流合作取得的成就。西方精神心理病學專家和醫生尋根底追查疾病的「原創因素」和對症情發生重要影響因素的思路,啟發朱氏在針灸治療中尋找與此相關的穴位。尋找此類穴位的思路可以是多途徑的,她以「時間」為契機,抓住氣血流注與時俱進、經絡穴位的敏感性隨時轉移這一關鍵,回溯到與「原創」或者重要病機變化的實踐相應的敏感穴位,應用這樣的穴位,解除原創損傷或病機逆亂關鍵,在臨床取得出出乎意料的療效。
2
對四種時間針灸方法的時空結構進行了系統解析,設計出了各法中與時間穴位有機結合的空間穴位。
朱勉生認為它的真正價值,時將時間與空間緊密結合起來,使得針灸不僅僅是一種針術,更是連接天地人的採氣、聚氣、行氣而得通道和載體。
道醫天乙神針屬於道教神宵派天乙門的針灸法,長期以來在民間流傳,在治療相關疾病方面頗有療效,並且其針法尤有獨到之處。《道醫天乙神針》介紹了以下幾種,包括:金針渡穴、太極針法、河圖洛書針法、術數神針、推宮換血針,以及具有開通奇經八脈的「八神針法」(或稱八脈神針),並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時空針灸學」概念。這一針灸術其理論淵源於傳統醫學經典《內經》,充分發揮其治未病的思想,把針法與內煉養生緊密地結合起來,其特色在於繼承了漢代以來道家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通過傳統陰陽術數理論預測經脈氣血運行的規律性,推演行針與時穴之間的關係。
3道教醫學灸法
道家、道教以追求長生不老為目的,因而十分重視養生灸以防病強身,延年益壽。前文已提到,葛洪首先倡導急救針灸術,因為危急病症可使人生命喪於頃刻之間,有悖於道教追求長生的宗旨;所以葛洪廣泛收集各種急救針灸術八十六方(含藥方),撰成《肘後備急方》,後經南北朝梁代道家醫學家陶弘景補充而成《肘後唄一方》。所以養生灸和急救針灸術都是道家醫學家倡導和重視的。
道教養生灸
道家養生灸就其功能而言,主要有兩種,即:一是預防疾病;二是改善體質而延年益壽。前者是相對於疾病治療而言,後者體現了灸法的本質特徵。
1.預防疾病養生灸:葛洪最早提出了灸小兒以預防百病,據南宋劉昉等輯撰《幼幼新書》(明抄本卷七,明刊本卷七15頁)載「葛氏灸法,治小兒中客忤惡氣方」云:「灸小兒臍上下左右各半寸,及灸鳩尾下一寸,凡五處,各三十壯,都主小兒百病。」隋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610年)亦載此法成為河洛地區民間療法,卷之四十五《小兒雜病諸侯一(凡二十九論)》「養小兒候」載:「河洛間兒喜病痙(抽風),其俗生兒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痢疾)。」所謂逆灸、灸頰都是預防疾病的灸法。
唐代孫思邈還針對不同地域流動之人提出灸身以防病的方法,云:「凡人吳蜀地游宮,體上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灸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者。故吳蜀多行灸法。」上文指出北方人在進入南方吳(江南)蜀(西南)之地,為預防當地瘴瘧毒氣,必須於此前先灸三兩處穴位,灸起了灸瘡也要續灸。這樣到了吳蜀就不會染上那裡常流行的瘧疾等傳染病。
宋代醫家張杲提出了常灸足三里以預防疾病的發生,《醫說?針灸》卷二「三里頻灸」:「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患風疾人,宜灸三里者,五臟六腑之溝渠也,常欲宣通,即無風疾。」
明代醫家特別重視通過「蒸臍法」預防百病,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中指出此法在立春已時,春分未時,立夏辰時,夏至酉時,立秋戌時,秋分午時,立冬亥時,冬至寅時施灸,可「合四時正氣,全天地之造華」使「諸邪不侵,百病不入」。這種隨季節變化,順天應時施灸預防疾病的方法正是道家的一貫主張。
2.強身延壽灸:唐代以來,醫家發明了不少強身延壽灸法,並且傳播至海外。以下舉二例說明:
(1)足三里灸:唐代王燾《外台秘要》(752年)云:「凡入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眼暗。」這種足三里強身灸法流傳到日本,成為日本某些地區奉行此灸法家族的長壽秘術。據傳日本在1159年9月11日舉行永代橋換架竣工儀式,一長壽之家前往首踱,以祝福這座大橋永存。長者萬平242歲,其妻221歲;兒子萬吉196歲,兒媳193歲;孫子萬藏151歲,孫媳138歲。人們見到這一家三代同行,都是百歲以上老人,無不敢到驚奇,紛紛上前詢問長壽之術,萬平回答說:「無他技,惟有祖傳足三里灸耳!」後來日本民間也流傳著一句諺語:「三里灸不覺,一切災病息。」劉正才引述現代著名針灸醫家承淡安先生的高足承邦彥教授的信,介紹了日本一些地區高壽與灸足三里的關係:「承淡安於1934年訪日,在東京三河地區訪問了20餘名長壽老人,最高者194歲,130-150歲16人。」
(2)臍灸法:「蒸臍法」不但能預防百病,還是強身卻病的要術,道家醫家還出了十分合理的理論闡釋,還創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蒸臍方。明代醫家龔延賢《萬病回春》、李梃《醫學入門》等書均介紹了灸臍療法,並從道教醫學生命發生論思想出發,指出選取人體之「臍」作為蒸、灸部位則是因為「臍」作為聯結生命先、後天關竅,由此竅入手以後天藥物補生命之先天元氣。清代南昌方內散人認為藥物灸臍之法具有見效神速之功,《南北合參法要》「閑情雜著」云:「惟醫家外治,如蒸臍、針灸等法,治一切風濕陰寒、下元虛冷諸證,直達病所,見效極神。世皆視為秘訣,不肯傳人,今不惜金針度世,一一刊出,救人疾苦。」南昌方內散人收集了前代灸葯之方,並具體介紹其主治、用法。以下將上書所介紹的五個方劑(包括灸葯、制艾法、摩藥膏)羅列如下,以供參考:
彭祖小接命蒸臍秘方(治男子下元虧損,遺精白濁,陽事不舉,婦人月信不調,赤白帶下並皆熏之)乳香、沒藥、豭鼠糞兩頭尖者是、青鹽、兩頭尖川續斷各一錢麝香貳分右共為細末。如熏蒸之時,令人飽食,舒身仰卧,用蕎麥麵水和,捏一圈徑過寸余如臍大者二三寸,納入葯末。用新槐皮一塊,去粗皮止用半分厚,銀針刺孔二十,覆圈葯之上,如豆大,艾壯灸之艾用筆管,先築緊。百脈和暢,毛竅皆通,上至泥丸,下至湧泉,冷汗如雨。久之覺飢,再食再灸;不可令痛,則反泄真氣。灸至行年歲數為止,無病這連日灸之,有病者三日一次。灸至腹內作聲作響,大便有涎沫等物出為止。只服米湯兼食白肉、黃酒以助藥力,槐皮如覺焦則易新者。凡灸後容顏不同,效應無比,中秋日熏蒸一次,可以卻病延年。
1又蒸臍卻病延年秘方
大附子一兩童便浸一夜,灸干、鹿茸六分、茯苓人乳拌蒸曬六分、川椒六分、蓮肉六分共為細末,葯餅大小合鼎底略小一分,以便換火時不礙。鼎口厚約二分許先制一檀香圈過心,二寸許為鼎,太過恐藥力不透,人乳拌作餅,銀針刺孔二十,以蕎麥麵作粉圈圍之,臍內用麝香一分,泡水洗,再以一分填臍肉。二分二至日,否則天月德吉星多者。凈室秘糊四壁,厚褥仰卧,餅上蓋以槐皮,蘄艾搓茸為丸,筆管築緊,三十六枚。蒸畢安神靜養。避風一日,斷色慾思慮一月,如此病即去矣。
2又蒸臍秘方
坎炁一條男女互用,先以乳浸一宿,次日用絹絞取汁,微火熬干,去滓,再以乳汁麝香三分放臍肉,上安葯餅、真降香三線、上沉香二錢半、五靈脂、夜明砂、青鹽、藿香、龜糞各二錢,麝香、牛黃各二分,以上九味共研細末,蔥汁為餅,如錢大,厚二分,作三餅,放一餅於上,外用乳調蕎麥粉圍之。上安槐白皮,鑽孔,用艾灸之。一歲一燭。若病人在明九暗九,及犯歲君月建,與人身神在臍腹日,俱不可灸。女人赤白帶下,無子腹痛,加山藥、紅花、木香。腹脹如豬苓、小牙皂;腹痛加小茴、延胡各五分。天寒上下身遮蓋,空臍仰卧。灸之務得溫暖,不可過燥,致令熱痛,如熱痛葯燥,須換藥與槐皮。只令微汗為妙。此方神效。先忌房事十日,後當靜養一七。陽事不舉,下元虛冷,加附子、韭子、故紙、蛇床子。
3制艾法
當歸、小茴、川芎、防風、荊芥、羌活、杏仁、川烏、草烏、豨薟草各五錢,共煎一碗,制艾八兩,曬極干用。
4摩腰膏(治老人腰痛婦女白帶)
附子尖、烏頭尖、南星各二錢半,硃砂、雄黃、樟腦丁香各一錢半,乾薑一錢,麝香大者五粒。右共為末,蜜丸,龍眼大,每一丸用生薑汁化開,如厚粥,火上烘熱。放掌上摩腰中,候葯盡貼腰上,即烘綿衣縛定,腰熱如火,間二日用一丸(此法近有人專用此治形體之病,凡虛人、老人頗有效驗,其術甚行)。又,此方加倭硫磺、人蔘、鹿茸、沉香木、安息等大補之品,摩虛損老人更妙,又一法,以麻油、黃蠟為丸如胡桃大,烘熱摩腰上,俟腰上熱,然後紮好。一丸可用數十次,腹中病亦可摩。

※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
※「一碗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
※你敢說你的慈悲不是一種逃避行為嗎!
※葫蘆豈只存五福",可救濟眾生道家八寶,葫蘆的妙用!
※唯變不變——道醫不傳之秘在於劑量再談劑量
TAG:道醫 |
※中醫針灸治療頸椎病
※針灸法治療早泄名中醫醫案經驗分享
※中醫中藥針灸透穴療法有效治療面癱
※針灸治療胃下垂醫案!
※糖尿病的針灸治療方法
※國醫名師教您-針灸治療術後痿證
※哮喘疾病的針灸治療方法
※針灸技法——艾炷灸
※中醫針灸法巧治前列腺炎
※中醫必看針灸療法大全
※中醫灸療師砭石針的用法:砭石,針灸之母也
※針灸治療網球肘的方法
※石學敏院士:中醫針灸治療吞咽障礙效果明顯
※陸教授分享-針灸治療中風醫案
※胃下垂的針灸療法
※名家醫案-針灸治療嗜睡症
※中醫針灸治療耳鳴耳聾醫案
※針灸鋼針斷體內?有些中醫療法挺挑人
※貓狗也能扎針灸?中醫療法轟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