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聽,他們在為傳染病防控科技創新「支招」

聽,他們在為傳染病防控科技創新「支招」

我國傳染病防治進程中,科技創新無疑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1月14日在京舉辦的中國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傳染病防治科技創新分論壇上,國家衛生計生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於競進表示,通過科技創新,我國近些年在艾滋病、結核病以及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中取得了顯著成績,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此外,應對突發不明原因疫情的能力也大大提升,特別是甲型H1N1流感防控被世衛組織讚譽為國際典範,成為國際傳染病防控領域的一支重要戰略力量。另一方面,我國傳染病種類和發病人數較多,防控形勢依然嚴峻,解決這些問題,則需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

聽,他們在為傳染病防控科技創新「支招」

在此次論壇上,來自政府部門、科研機構、臨床的專家,從傳染病預防、診斷、治療、體系建設等方面,建言獻策,為科技創新在傳染病防控領域發揮作用「支招」。

科技創新貫穿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全過程

國家衛生計生委應急辦主任許樹強

聽,他們在為傳染病防控科技創新「支招」

突發急性傳染病是指在短時間內突然發生,重症和死亡比例高,早期識別困難、缺乏特異和有效的防治手段,易導致大規模暴發流行,造成或可能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影響,須採取緊急措施應對的傳染病。

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和科技創新是何關係呢?從實驗室檢測,到臨床診療,再到社會防控,都離不開科技創新。例如,在援非抗疫期間,中國堅持科技創新,迅速具備在80小時內完成病毒快速篩查能力,將移動和固定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部署到西非疫區,並成功研製出MILL77藥品,該藥品成功治癒英國和義大利患者,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優先臨床研究品種。同時,軍地協同研發了全球首個2014基因突變型埃博拉疫苗,並進入臨床試驗。

近些年來,在我國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領域,科技創新工作成績顯著。但從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和國家生物安全高度來看,目前,仍面臨新增新發傳染病威脅增大和境外輸入威脅增大等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對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等衛生應急和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期許,我國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中,就突發急性傳染病等傳染病防治、國家生物安全保障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做了部署,設立了專項。

展望「十三五」期間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工作,我們可考慮在以下4方面加強科技創新。

一是在預防預警方面。可考慮利用大數據技術,將多部門的監測信息進行融合,實現從動物到人,從境外到境內,各類監測信息的共享,利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及早發現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暴發風險,探查疫情防控關鍵點等。

二是在快速反應方面。可考慮利用互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推動以各級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應急指揮平台為樞紐,覆蓋疾控機構、醫療機構、院前急救機構和應急隊伍等節點的衛生應急平台體系建設,以整合提高應急指揮效力;通過革新實驗室設施和設備,研發檢測試劑,創新檢測方法和檢測標準等,進一步提高突發急性傳染病檢測能力;通過加強隊伍設備和攜行裝備的創新研究,滿足隊伍迅速集結、遠距離快速調運、現場高效運行的需要等。

三是在有效處置方面。可考慮通過開發數字化輔助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支持系統、創新現場消殺滅技術、利用手機定位技術對密切接觸者的進行追蹤管理等,提升現場處置能力;研發機載負壓方艙,實現突發急性傳染病病人的遠距離空中轉運,通過革新車載生命維持和監護技術,保障病人的安全轉運等;通過探索利用人工智慧輔助系統(如機器人),替代醫務人員進行高風險操作,有效降低院內感染髮生;此外,還應繼續強化新型診斷技術、治療技術、新葯等的研發。

四是在相關基礎性研究方面。仍需加大對病原體認識、傳播機制、免疫學理論等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相關基礎性研究的支持力度。

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治工作事關公眾健康安全,任重道遠,需要新知識、新技術等科技創新支撐,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為降低「三病兩率」 提供科技支撐

中國疾控中心侯雲德院士

聽,他們在為傳染病防控科技創新「支招」

我國自2008年起實施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專項,這一項目主要針對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結核病等3種傳染病及突發急性傳染病防診治,試圖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和關鍵技術集成,使我國傳染病防控自主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為艾滋病、結核、乙肝3種傳染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即「兩率」)降至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提供科技支撐。

專項實施以來,在2011年~2015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有3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獲得二等獎,形成一批「中國式」診防治方案,為降低「三病兩率」提供科技支撐。

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全自動高通量核酸血篩檢測體系將原有的HIV檢測窗口期由21天縮短至11天,價格僅為國際同類產品的50%。「血站核酸篩查」正式成為國家政策,至2016年2月底已覆蓋全國,使我國臨床用血安全達到發達國家先進水平。

優化原有乙肝疫苗接種和乙肝母嬰傳播阻斷策略,使乙肝陽性孕婦新生兒母嬰阻斷成功率提高至90%以上,2014年全國乙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5歲以下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降至0.32%,較2006年降低67%。耐多葯患者療程末痰(培養)陰轉率提高了5%~13%,治療成功率較耐多葯高負擔國家平均水平(53%)提高了13%~14%,療程從24個月縮短至18個月。

目前我們在傳染病防控中仍面臨一些問題,如在艾滋病防治中,仍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未被診斷,個別地區疫情較重。抗病毒治療藥品種類有限。我國目前僅有9種抗病毒藥物,其中4種依靠進口。藥品種類不足、藥物配伍受限,影響抗病毒治療效果,也增加了毒副作用、耐葯和死亡等風險。現有的預防控制手段較單一,特別是針對男男性行為人群的有效干預措施欠缺。

在乙肝方面,仍有10%左右高病毒載量的孕婦阻斷失敗,需進一步探索更加有效的母嬰阻斷新策略。

仍有一定比例的慢性乙肝患者療效不佳,需進一步優化國產高效、低耐葯藥物治療策略,以有效阻止重症肝炎(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等終末期肝臟疾病的發生。對乙肝相關肝癌早期診斷、預警預測產品的研究和開發有待加強。

新發突發傳染病呈現新特點

中國疾控中心徐建國院士

聽,他們在為傳染病防控科技創新「支招」

近些年,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呈現以下特點: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發生頻率在增加。生活條件變化並不意味著傳染病減少,相反卻是在增加,每一兩年都要應對幾次新發突發傳染病,這已基本成為常態。2003年至今每年幾乎一次,有的年份還不止一次;病原體範圍擴大了,比如典型的是美國真菌性腦膜炎造成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而植物微生物引起重大傳染病事件在過去是沒有的;通過航空傳入新的傳染病,現在交通工具的發達使得如黃熱病等傳染病的傳播方式改變了,所以埃博拉雖未入國門,但風險已久存在;蟲媒傳播傳染病風險增加,如我們國家前幾年發生布尼亞病毒感染等;氣候變化影響傳染病的發生。氣候直接影響到登革熱的發病率,而蚊蟲的密度影響登革熱的發生。此外,傳染病出現新的傳播模式,過去我們知道經典的傳播模式,我們最近發現了多點平行傳播模式。

另一方面,全球化貿易也給傳染病防控帶來新的挑戰,食品規模化供應也會帶來傳染病超規模化的傳播。目前中美貿易發展如此之大,我們國家要保持發展,要成為第一大經濟體,就必須要走出去,只有做好傳染病防控,才能保證我們國家經濟能夠健康發展。

當然,目前面臨的挑戰也有一些,如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後繼無人,面臨有疫情財政有投入,沒疫情就沒投入,疾控人員待遇不高,未來傳染病的挑戰一定會更加嚴峻,事關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我國一定要建立傳染病預防控制的科學的資助機制和體制,才能夠保證人們安居樂業。

建立應急疫苗國家工程中心應對突發傳染病

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陳薇

聽,他們在為傳染病防控科技創新「支招」

我們知道,如果人群中有85%以上的疫苗接種率,就會形成一種保護屏障,因此接種疫苗既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的一種行為。美國1958年開始使用腺病毒疫苗,發病率大幅度下降了90%。到1997年由於各種原因停產了,1999年以後就沒有相關疫苗了,過去的十多年,腺病毒發生率大幅度上升。2011年以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重新批准了腺病毒疫苗,當年腺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的感染率幾乎下降到基線水平。接種感染率大幅度下降,停種的話大幅度上升,再接種又降下來,麻疹也存在這個問題。

我們國家的疫苗分為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一類疫苗中還有一種特需疫苗是應急疫苗的範疇,是當國家戰略安全和國家公共衛生體系受到威脅的時候特定的人群接種的疫苗。我國生物安全形勢有很多的挑戰,比較多的是傳染病,我們很關注生物戰威脅和生物恐怖的威脅。我們來看看美國3大計劃一直在做的,包括生物監測、生物盾牌、生物感測。

在重大傳染病科技專項等支持下,我國這方面能力也是逐年提高。比如有了重組腺病毒載體技術平台,2月~3月之內快速做疫苗。包括寨卡、埃博拉上都得到了驗證。我們應該考慮可否建立類似應急疫苗國家工程中心,把很多資源結合起來,集智攻關,形成長效機制。而不是有了突發事件才想起應急工作,事件過去後又把我們忘了。如果有這麼一個中心,可以將很多新技術引入。應急疫苗首要的標準是快,DNA疫苗就非常快,這一點在寨卡防控中就有體現。中科院陳志英團隊在DNA疫苗方面做了很好的榜樣,他們將原有疫苗加以改進並作為新技術引進來,拿到血液樣本2周~3周便可將疫苗做出來,通過綠色審評便可快速進入臨床試驗。此外,應急疫苗國家工程中心可以做計算生物學,比如現在合成生物學等等可以多學科在共有平台做轉化。另外,我們國家在植物等傳統藥物使用方面很有歷史沿革,植物的藥物多糖有很多佐劑作用,應急的時候可以減少抗原使用量,這也是中國特色疫苗的發展方向之一。

用科技創新尋找艾滋病治療的「中國配方」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

聽,他們在為傳染病防控科技創新「支招」

依託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專項,我國在HIV檢測診斷方面為減少窗口期漏檢,研發出核酸定性試劑和第四代快速檢測試劑。為提高檢測覆蓋率和治療病人的即時隨訪檢測,CD4細胞、HIV病毒載量攜帶型檢測設備POCT和HIV抗體快速確證檢測試劑成為重要研發領域,取得進展。研製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診斷檢測體系。核酸檢測體系的性能與國際同類檢測產品相當,將原有HIV檢測窗口期由21天縮短至11天,使臨床輸血感染艾滋病風險降低一半,且價格僅為國際同類產品的50%。該成果被評為2012年度國家戰略性創新產品。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和財政部印發通知,形成國家政策,全國推廣使用。

在HIV預防干預方面,我國性途徑感染是艾滋病疫情,主要決定因素是預防干預研究的重中之重,通過重大專項的實施綜合預防干預技術和體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效降低新發感染率,同時發現了治療的預防效果,阻斷單陽家庭夫妻間HIV性傳播成效顯著,居國際前列,首次在男男性行為人群中實現並驗證了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提出的三個90%策略。

在HIV抗病毒治療方面,通過科研,我們探索出了符合中國人體質的艾滋病用藥配方。我們在河南、北京、雲南、廣東等全國13家單位組建研究團隊,開展了中國第一個前瞻性、多中心的艾滋病臨床試驗。他們從362例HIV感染和艾滋病患者中篩選出處在不同疾病進展階段的198個病例,隨機編入國產仿製葯的3個配伍組,嚴格質量監督和控制,進行了為期1年的國產葯治療和隨訪。

2006年,我們發布研究結果——中國國產仿製葯與進口葯相比,安全性和療效完全一致。此外,我們還發現三個配伍方案中有兩個病毒抑製程度明顯更加優秀,應作為首選方案。

我國乙肝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北大人民醫院魏來教授

聽,他們在為傳染病防控科技創新「支招」

我國的乙肝預防過程經歷了多個裡程碑,如1992年出現了乙肝疫苗,費用家庭自付。2002年納入擴大免疫規劃疫苗。2005年完全納入擴大免疫規劃,政府免費提供疫苗。2010年妊娠女性篩查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原母親所生新生兒同時注射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2015年國家疾控中心進行了全國乙肝表面抗原血清流調,2015年1歲~4歲嬰幼兒乙肝表面抗原是0.32%,15歲~29歲人群為4.38%,分別比以前降低了50%和60%。

目前,我國在病毒性肝炎預防的研究進展包括: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預防可以消除殘餘傳播,減少接種次數提高接種率是今後的方向。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還缺乏有效的疫苗來預防,主要依賴切斷傳播途徑,尤其是戊型肝炎疫苗的目標人群需要進一步研究。

目前,我國15歲~29歲人群乙肝表面抗原仍然有4.3%,在世界上我們國家仍然是HBV感染最多的。在病毒性肝炎診斷方面,目前我們取得的進展包括: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診斷和疾病分期可以實現動態監測,治療的應答可以有效預測,預測肝癌的標誌物還需要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治癒的預測還有很長的距離。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主要是提高病毒抑制率、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發生。

我國病毒性肝炎治療的研究進展和未來的方向包括:提高乙肝表面抗原消失的治療,提出新的概念,是今後藥物研發的基礎,目前距離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達到治癒的水平。在這方面,我國有很多令人欣喜的成就,如南方醫科大學侯金林教授團隊提出類似物抗病毒治療優化治療,提高了病毒抑制的持續有效性,降低了耐葯的發生。

值得驕傲的是,通過各個領域的研究者、臨床醫學專家的 努力,「十一五」、「十二五」重大專項是慢性病毒性感染預防、診斷、治療研究取得突飛猛進的成就,控制傳播幾乎是過去的主要成就,此外,丙型肝炎已經治癒,乙型肝炎控制進展目前完全可以達到,但另一方面,乙型肝炎徹底治癒還有很長的路,和國外的距離在縮短,但不同項目之間的距離仍然存在。

整理/健康報記者 張磊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來討論!該不該把患者改稱病人?
醫術之美優秀微故事|支氣管熱成形術帶給患者新生命
「病歷界的一股清流」能否匯成「江河」?
圍觀!看院士、大咖勾繪製葯強國路線圖
高血壓患者要過好寒冬這道關

TAG:健康報 |

您可能感興趣

鵝病綜合防控技術,有效防控鵝病的八個技巧
我國創立全球首個心血管疾病防控綜合指數體系
非洲瘧疾防控實踐
「食源性疾病預防控制研究創新團隊」落戶深圳
競秀區召開學校傳染病防控暨接種證查驗培訓會
種母羊的飼養管理及疾病防控
實現「三高共管」提升心腦血管疾病防控效率
攻克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有力武器-溫呼平,可有效防控藍耳病!
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發布,是全球首個高度立體掃描心血管病防控綜合指數
失敗的戰爭:我們的糖尿病防控
沉默的健康殺手!慢病防控 全民行動
科技部丨「精準醫學研究」與「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項目公示!
招標代理的法律責任和風險防控
刊媒惠:給你講講那些最常困擾人類的傳染病及防控
有人@您,今天是全國高血壓日——疾控專家教您如何科學防控高血壓
心血管疾病防控,從日常飲食開始!
防控痔瘡癥狀要常提肛,發作時用中成藥液坐浴
養鵝場如何做好日常管理和疫病防控工作
豬流行性腹瀉防控:疫苗免疫+中藥保健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