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創立全球首個心血管疾病防控綜合指數體系

我國創立全球首個心血管疾病防控綜合指數體系

左邊的數據展示區域主要展示省份排名和具體省份得分。右邊地圖主要是更加直觀的展現各個省份目前的心血管健康指數情況,原圖中的綠色代表健康,紅色代表狀況不是很理想。

省份排行主要展示的是不同省份在心血管健康指數總分、ABCDE這五個維度的排名情況。右側圖表數據隨著用戶在左邊選擇不同的指標會發生相對應變化。

5月26日,新中國成立以來首份科學、客觀、全面反映國人核心健康素養的《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2017)》歷經專家千錘百鍊終於橫空出世。這份由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和《健康報》社共同在上海發布的指數體系全面勾勒出我國心血管健康防控的版圖,首次建起了國家層面的心血管健康指數大數據。專家介紹,這是一份全球首個高度立體掃描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國家級綜合性評估指數體系,對於我國積極應對慢性病井噴勢頭、有效防控心血管疾病這一重大慢性病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據悉,該指數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作為合作單位,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醫療綜合評價處、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藥物信息管理處、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中國卒中學會、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等8家機構共參與,歷時一年,由流行病學、公共衛生、臨床、政策研究等領域的40餘位知名專家編寫而成。

《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2017)》從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流行、危險因素暴露情況、危險因素防控情況、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情況以及公共衛生政策與服務能力五大維度進行分析,並以52個細分指標構成綜合評價體系,充分反映了全國及地區人群整體心血管健康狀況、心血管病流行和發展趨勢,也綜合衡量了我國全人群心血管疾病從預防到治療等各階段的發展狀況、發展模式和治理結構。該指數對於各級政府在疾病防治、政策保障和衛生投入等諸多重大層面可提供科學決策依據,也勢必會推動全社會對心血管疾病的重視程度,有助於我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發病率下降「拐點」的早日到來。

心血管病患者逼近3億

疾病負擔挑戰保障底線

伴隨全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慢性病負擔已經成為我國公共衛生領域面臨的重要挑戰。當前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佔總死亡人數的40%以上,其中又以缺血性心臟病死亡人數上升為主要原因。根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的最新數據顯示:心血管病患病率處於持續上升階段。目前,估計全國心血管病患者2.9億,其中高血壓2.7億,腦卒中700萬,心肌梗死250萬。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亞太介入心臟病學會主席葛均波表示,近些年中國心血管疾病爆髮式增長,究其原因是我國在預防方面做得不好。他提出,應對我國心血管疾病危機,應當把防治水平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結合國情制定心血管病的防治戰略,實現國家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整體提高。

而新形勢下,大國健康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為此,舉全國之力構建一個「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始終是葛均波深藏心底、由來已久的夢想。作為項目發起人,葛均波告訴記者,「必須認識到心血管疾病的可防可控,對危險因素加強管理,直接關係到整體防控的效果和質量。通過創建《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希望能夠反映全國及地區人群整體心血管健康狀況,了解心血管病的流行和發展趨勢,評價心血管病的防治水平,為相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力爭早日實現『拐點』。」

作為媒體及聯合發起單位,《健康報》社社長鄧海華表示,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健康中國的實現,需要全方位布局。我國心血管健康的防控工作,不僅關乎疾控部門、臨床醫生、政策制定者,媒體同樣要承擔應有的責任,向公眾傳播心血管健康知識,增強公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認識,使社會不同部門實現心血管健康防控的整體聯動。

用大數據支撐大國健康不僅是葛均波一個人的夢想,在積極防控心血管疾病這個國民第一殺手的狙擊戰中,還有一大批專家為之盡心儘力。「這個是一個綜合立體的心血管疾病防控指數。」 專家組成員、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長、流行病研究室主任趙冬說,「心血管健康不單純意味著救治這一個環節,需要綜合考量、全面管理。如救治能力、危險因素暴露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政策維度便是重要原因之一,排名中可以看到:政策、費用、藥品配備等多方面的投入對於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提升整體健康狀況都有積極意義。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王臨虹介紹,「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數量是逐年增高的,占疾病死因的比例越來越大。心腦血管健康指數是綜合的評價體系,讀者可以較為全面了解我國心血管健康狀況、心血管疾病嚴重程度和流行現況,同時也可評價我國的心血管疾病防控狀況,進而提高我國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水平,為各地衛生資源的配置及衛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指數的構成內容全面,從發病率和死亡率、到危險因素暴露情況、危險因素控制狀況,還有疾病救治的能力、公共衛生政策和服務能力等,是非常綜合的指標體系。一方面評估現有的健康狀況,同時還可以發現不足和缺陷,為今後的防控重點指明方向。」王臨虹強調,這次研究的合作模式也是個創新,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一直從事全國慢性病相關的監測,包括全國的死因監測和慢病危險因素監測數據,在現場調查和數據分析方面優勢顯著。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有專業知識和高技術平台,雙方在合作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取長補短,使指標體系不斷完善豐富。」

國際上更重視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素的控制。王臨虹介紹:「歐美國家人口老齡化趨勢到來的相對較早,在防控方面入手也更早,他們對吸煙、飲食、運動等因素的控制非常重視,發病情況已經有了逆轉的趨勢。但我國對這些危險因素控制效果不好,比如百姓運動不足、吸煙、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行為還比較普遍,必須及早加以控制。」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信息系統建設、數據獲得和數據質量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優化監測系統和大數據開發利用等方面,是未來的重點工作。同時,防控政策一定是多系統的,心血管防控也需要多部門合作。防控體系建設和防控能力的提高也是未來工作的重點,另外,如何提高老百姓的健康素養,把知識切實轉化成行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王臨虹說。

數據模型填補歷史空白

指標體系凝聚行業智慧

葛均波院士指出,目前我國尚未有一個可綜合評價不同地區人群心血管健康水平差異的數據模型和指數,作為首個綜合評估指數,《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2017)》的創新與難度並存。

據悉,2016年5月29日該項目正式啟動。經過5場專家會,9場工作組會議,兩輪德爾菲法調研問卷後,確認了5大維度52個指標。後通過層次分析法和專家調研,最終確認每項指標的權重。

「第一輪廣泛收集各領域專家對指標的意見,並針對專家意見不一致的指標進行分析,對專家建議的新指標進行評價。第二輪反饋第一輪的主要發現和分析結果,通過第二輪與專家的溝通來實現對這些指標的趨同或者收斂,最終完成指標體系。」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副主任劉靜介紹,項目組邀請到155位專家,包括各省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CDC)慢病中心負責人34位、流行病學專家、臨床專家等121位, 收集和綜合專家組意見,最終確定了所有指標。

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脈耕介紹,項目組通過查閱大量文獻,提出了一個能夠反映中國人群心血管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及防控情況的指標庫。在充分徵求專家意見和建議後,共納入了心血管疾病流行情況、危險因素暴露情況、危險因素防控情況、疾病救治情況及公共衛生政策與服務能力五個維度共52項指標。考慮到這些指標對總指數的貢獻不同,項目組採用德爾菲專家諮詢法,確定了各個指標的權重。參與權重諮詢的專家研究背景廣泛,涵蓋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慢性病預防與控制、臨床心血管內科、心肺血管疾病流病、腦血管疾病流行病學、政策、行政管理等領域。根據研究得出的各個指標的結果及其所佔權重,計算出總的心血管健康指數。

確保數據可及有效

突出指標科學全面

2016年5月29日,「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制定專家研討會」在上海舉行。來自全國心腦血管方面的專家對指數體系進行了第一次集中研討。研討會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發起,下設專家組、執行單位、工作組三個機構。專家組由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霍勇主任擔任組長,成員提供專業意見、審核方案,並做總結評估;執行單位包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等;工作組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脈耕擔任組長,負責起草文件、溝通協調、組織運作。

研討會確定了指數體系中所引指標需滿足三點:數據可及性指標、有效干預性指標、正向指引性指標。根據全部相關指標、主要核心指標、可獲得性指標的制定規則,充分利用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中國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中國分省疾病負擔研究、人口死亡信息登記管理系統、《2016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醫院質量監測系統HQMS等現有可靠性資料庫,獲得數據可及性指標;可干預指標更具納入價值,增強指標敏感度,可早日促成目標實現;正向引導並輔助國家及地方政策與方針的實施與落實。

專家組組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介紹,指標篩選遵循了科學性、代表性、全面性、可獲得性4大原則。「高血壓、高血脂等指標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最為密切,均有科學依據。細分的52個指標是具有代表性的,而非包羅萬象。同時,指標的可及性和至關重要,項目組將通過權威途徑,有規律地獲得數據。」霍勇說。

幫助政府決策的「資治通鑒」

遏制增長勢頭的拐點希望

「指數的發布能夠讓政府了解各地在疾病防治能力、政策保障和衛生投入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並有針對性的給予解決或改善。我們希望和政府一起,遏制心血管疾病上升的勢頭。」如同《資治通鑒》一樣,葛均波希望這個指數體系能夠成為各省間相互學習、參考的量化指標參考。

趙冬介紹,目前全國各省都有明確的指標,能夠給制定政策部門清晰可見的政策制定參考。比如國家和各個省的衛生計生委都能夠清晰地查閱到,當地哪些指標較好、哪些指標較差,需要在哪些方面更為重視。「《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2017)》能清晰地看出某項指標差的原因是什麼,缺少資金、政府投入不夠等原因,給予明確的分類指導。」趙冬說。

2017年3月,項目組專家研討會上,上海、山東、寧夏衛生計生委的主要領導參會,代表我國不同地區。「這是第一次展示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的成果,各地政府政策制定者都反應這個指標很好。」霍勇說,首先,指標綜合反映了心血管發病的情況,能夠直觀看到本省心血管發病的高發程度;其次,通過指標分解,各地政府能夠知曉政府投入傾向,提高知曉率、控制率;第三,指數的虛擬打分模式能夠讓政府看到哪一指標的改進,對當地成效最大,使政府在政策制定、防治工作上更有針對性。

一位地方衛生計生委的負責人說:「現在政府很關注財政的投入產出,對產出結果也需要進行科學的分析,《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有利於與財政投入政策對接,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使政府能夠有的放矢,了解哪些方面需要重點投入,從而為科學防治慢病指明了方向。」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資料庫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優化監測系統和大數據開發利用等方面,是未來的重點工作。同時,防控政策一定是多系統的,職業場所如何有健康行為,時間和方式需要多部門合作。防控體系和防控能力的建設是未來的重點,另外,如何提高老百姓的健康素養,把知識切實轉化成行為,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王臨虹說。

葛均波希望,未來該指數會藉助人工智慧不斷進化,做到區域細化,為不同民族、地區,不同的生活習慣的人群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數據指標。霍勇認為,未來這個指數的發展要做到三點。「首先,指標發布制度化;第二,發布各省的改善情況,哪些省份改善最快或是有所惡化,需要密切關注;第三,細緻區域劃分,目前以省為單位,未來考慮精細到以市為單位。」

最後,霍勇說:「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525計劃』提出,在2025年之前,在世界各國要將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降低25%,而心血管疾病導致的早死幾乎佔到所有慢性病的50%,因此,管好心血管疾病對於整個慢性病的防控舉足輕重,對實現『2525計劃』也至關重要。另外,在慢性病防治領域,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最多,並且經過科學證明是有效的,也期待通過《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2017)》發布所產生的推動作用可以一石二鳥,為其他慢性病防控提供借鑒。」(本報記者王瀟雨 李琳采寫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血管 的精彩文章:

重磅:全球首個心血管健康指數發布!
3條養生建議,一定牢記!心腦血管脆弱的人尤其要注意
它們是血液「清潔工」,每天吃2次血液不粘稠血管不堵塞
從睡眠呼吸暫停心血管終點研究看我國睡眠呼吸領域在國際臨床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潛力
10 個人里有 4 個高血脂,小心這顆可怕的血管炸彈!

TAG:血管 |

您可能感興趣

防治心血管疾病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踝臂指數篩查無癥狀人群外周動脈疾病和心血管病風險缺證據
中國心血管疾病現狀調查
構建基層心梗救治體系,迎接心血管疾病「拐點」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籌建新實驗室,研究最致命病原體
血栓素A2受體結構揭示抗心血管疾病藥物作用機制
預防心血管疾病,血脂監測與控制很重要!
中醫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優勢與特色
防治心腦血管疾病 提早檢測血管狀況
預防中風+提高康復能力:中醫藥個體化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
打造心血管疾病中西醫結合全程管理新模式
人體八大系統「之五」泌尿系統疾病的「防與治」!
心血管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
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NEJM醫學前沿》結盟發新書 助中國心血管疾病診治與防控人才教育
北京市疾控中心對口幫扶容城縣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培訓班成功舉辦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從控制血脂開始!
心腦血管疾病危害大,膽固醇疫苗防治心腦血管疾病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四個有效方法
心血管疾病為什麼會頻頻眷顧我們?膽固醇疫苗防治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