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孔山流水》研究

《張孔山流水》研究

顧梅羹《流水》




《張孔山流水》研究



從廣播中不時聽到的古琴曲《流水》,古琴家們稱它為《張孔山流水》或《七十二滾拂流水》。把傳統的《流水》加上七十二滾拂的彈法,是張孔山傳到士大夫方面來的。由於古琴傳統的記譜方法不能寫出這一曲發展出來的技巧,須要另創新的指法,而新創的指法,又不統一、不周密,彈出的結果日久走樣,在抗日期中,我在成都與裴鐵俠見面時,他強調他的流水是在北京學到的,而我則認為北京譜走了樣,曾發生爭執。後來裴鐵俠竟在他的《沙堰琴編》中指顧氏《百瓶齋譜》為「贗本」,不可不辯。特發表這篇《張孔山流水研究》。

《張孔山流水》研究


查阜西


張孔山名合脩,別號半髯子,是一個道士,清代咸豐間遊方到四川青城山。有人說他原籍是浙江人(見長白文同文《枕經葄史山房琴譜》彙編鈔本流水後記)在公元1851年至1894年間(即清咸豐至光緒年間)他在四川教琴,不時出遊其他各地,在全國享有盛名。在他所傳的琴曲里,有一曲《七十二滾拂流水操》,為近八十年來古琴家們所推崇。而張孔山的聲名顯著,也是由於這一琴曲的流傳。


《流水操》本來是一個有名的古琴曲,何以張孔山所傳的,會被人這樣重視呢?原來在張孔山以前,各家琴譜收載的《流水操》,多數只有七段或八段(《神奇秘譜》和《風宣玄品》都不分段,《西麓堂琴統》雖分十段,與七、八段大致相同。)內容一貫相沿,大同小異;惟有張孔山這一傳譜多出一段,是九段;前五段和後三段,也與諸家大體相似;惟獨多出的第六段幾乎整段都是滾拂,這是以前各譜所未見的。《七十二滾拂流水》的得名也就在此。這一段滾拂是張孔山創作的嗎?不是,據他自己說,是幼時受學於馮彤雲的。(見《天聞閣琴譜》先刻本卷一《流水操》半髯子自識的前記)馮彤雲是何許人,我們雖然還沒有考查出來,但他可能是一個民間藝人;可能他不會寫譜,所以傳給張孔山的時候,是口傳心授的(見《天聞閣琴譜》先、補兩刻本流水前記)馮彤雲當然也不會是一個創作家,這一曲自必有它的來歷。這就說明在張孔山之前,這一曲是未曾被封建階級和知識份子掠奪去據為己有的改編作品。它是在民間經過許多藝人智慧勞力積累結晶的成果,又經張孔山多年的揣摩加工整理,(見《天聞閣琴譜》先刻本流水前記)這個《流水操》才發展到有今日的精彩。


馮彤雲、張孔山雖然有手授而沒有傳譜,但一到知識份子手裡就出現了譜本了,鈔本和刻本都出現了。鈔本較多,僅我所見寫法全不相同的就有三種。至於它的刻本,是始見於1876年(即光緒二年丙子)唐彝銘纂刊的《天聞閣琴譜》。到了1910年至1922年間(即清宣統二年至民國十一年間)楊時百又把《天聞閣琴譜》所載的重複刻入《琴學業書.琴鏡》。1946年裴鐵俠又將它刻於《沙堰琴編》。在《天聞閣琴譜》刻譜時,唐彝銘、張孔山也將第六段一些奇特的指法,擬出了幾個新指法。張孔山自己似乎還覺得是勉強擬成,未能滿意,有希望知音再為追摹的意思。(見《天聞閣琴譜》先刻本《流水操》半髯子自識的前記)後來楊時百就覺得新指法減字的創作,實有功於此曲不小,但他又嫌《天聞閣琴譜》新字「減之又減,以致記譜簡而不明」;他於是不厭煩瑣,又用原減字修訂原譜,添注加詳細,不改一字,(見《琴學業書》楊時百《流水》自序及《流水》例言)最初寫刻《流水簡明譜》後來又註明弦數、指法、板眼、工尺刻入《琴鏡》。許多古琴家說,《天聞閣琴譜》的新譜字並未解決問題,徒使學者望洋興嘆,有了楊時百此譜,就容易下手了;因此向楊時百學習此曲的人很多,而楊時百對此曲也確實費去心力不少。

1922年我在長沙南熏琴社,錄得華陽顧氏《百瓶齋流水》鈔本,據顧少庚後記說,是張孔山親自傳授給他的;(較《天聞閣琴譜》刻本頗有出入)1953年又在天津宋鏡涵先生處得見到文同文《枕經葄史山房》鈔本,1954年又在漢口見到張寶亭鈔本,都是張孔山所傳,都有可靠的來歷;但其中滾拂一段,竟各有不同之處;而且《天文閣琴譜》也有先刻本和補刻本兩種歧異;合計我所見到的張孔山流水曲譜,共有五個不同的傳本。(《琴學業書》和《沙堰琴編》都是轉錄《天聞閣琴譜》補刻本不算在內)這五個譜本,現在聽見過有人彈奏的,只有《天聞閣琴譜》補刻本和顧氏《百瓶齋琴譜》鈔本兩種,而這兩種譜本彈出的指法節奏,最顯著的不同,也就是第六段,而第六段最突出的,則在第四、五、六、七句。


《天聞閣琴譜》補刻本是:

《張孔山流水》研究



按照楊時百《琴鏡》原譜的工尺和板眼譯成簡譜,即使加上滾拂細音,也幾乎沒有很多曲調性:

《張孔山流水》研究



顧氏的《百瓶齋》鈔本是:

《張孔山流水》研究

《張孔山流水》研究



粗略地把顧氏《百瓶齋》本譯成簡譜,即使略去了一些合音,曲調性也很強:

《張孔山流水》研究



以兩本減字指譜比較,《百瓶齋》鈔本的彈法,注釋得很明白;《天聞閣琴譜》補刻本的「」,究竟應該如何彈法呢?現在彈《天聞閣琴譜》補刻本的人,差不多都是依照楊氏《琴學業書.琴鏡》本;據《琴鏡》本:

《張孔山流水》研究



以下的大小「打圓」,都是如此旁註。這實在是誤解。


去年秋間,我和顧梅羹編《古琴指法輯覽》,編到《天聞閣琴譜》的時候,發現《天聞閣琴譜》先刻本和補刻本首卷下都附記有《流水操指法》,卻不是《琴鏡》旁註那樣;而是與顧氏《百瓶齋琴譜》本的詳註相符的。原文是這樣:

《張孔山流水》研究



這裡很清楚地說明了要用左大指按二弦九徽,及左中指或名指按一弦十徽,右手中食指將五、四、三、二弦或三、二、一弦「勾挑」齊下,可見並不同於尋常的「打圓」用「勾挑」或「挑勾」兩聲交錯的彈法,而是要與五、四、三、二弦或三、二、一弦連合在一起彈,這樣才是齊下的釋義,所以才另外創造兩個新指法名稱,叫做「大打圓」、「小打圓」;同時還創造兩個新減字體式「」「」,顯示有別於尋常的「打圓」。不然,又何必不直寫「挑五勾二」或「挑三勾一打圓進復」,而要多此一舉來另擬新名新字呢?《琴鏡》將它誤認為尋常的「打圓」,指法就大不相同,而旋律和節奏的效果,也就大相徑庭。


《琴鏡》之所以誤認的原因,大約是只根據《天聞閣琴譜》補刻本卷一《流水》譜後的簡單指法注「」,大打圓也,一四合乍「」;小打圓也,一三合乍」的說法,而未再去翻閱《天聞閣琴譜》卷首下《流水操指法》的詳細《指訣》,以致鑄成此錯。以楊時百治琴學之專,歷年之久,經營此曲,煞費苦心,大體都很妥當,還不免有這樣的一個疏失;粗知「挑勾」,稍明「撫按」,便要驕人自滿者,能不以為戒嗎?


《天聞閣琴譜》補刻本的《流水操》新創的「大小打圓」,既是要連合五、四、三、二弦或三、二、一弦一起彈,而卷一的《流水操》中又明明還注著「巾音佳」的小注,而這個「進復」也不同於尋常的「進復」,所謂「帶音」,就是要隨著連合五、四、三、二弦或三、二、一弦同時進同時復。將卷首下的指法,與卷一的譜注,前後結合起來看,還不就等於《百瓶齋琴譜》鈔本旁註的所謂「一氣連滾拂彈,不可隔斷」,和「兩勾二如分開法,加滾拂在內」的彈法是一樣嗎?


《天聞閣琴譜》先、補兩刻本的時代,都是用的清光緒二年丙子(即公元1876年)唐彝銘的那篇序;究竟補刻本後於先刻本多少時間,還無從知道;但據先、補兩刻本的流水前記,都說是臨刻書的時候,才創擬的新指法名稱減字。顧氏《百瓶齋琴譜》鈔本,是在清咸豐六年丙辰,顧少庚和歐陽書唐等記錄的,是他們同張孔山學琴的時候,照著口傳心授的實際,用舊有的指法寫的譜。(《百瓶齋琴譜》本早於《天聞閣琴譜》本二十一年,指法名稱,雖然新舊不同,實在的彈法,還是無異。而《天聞閣琴譜》指法的註解,也還不夠明白曉暢,也不應該雷同打圓舊指法的名稱,更不應該在《流水操》後面指法注中,又記寫前後矛盾的簡單解釋,使後人稍不經意,就會弄出誤解的分歧。《百瓶齋琴譜》本雖然寫法笨拙,(《百瓶齋琴譜》流水後記)確實說的清楚。所以我認為《百瓶齋琴譜》本,是可寶貴的真實優良傳統。不能以為它不是刻本,而加以忽視;甚或如裴鐵俠那樣誣衊它是「贗本」,是「歧途」,(《沙堰琴編》流水曲前記)不深入研究,就粗暴地刻書批評,那未免太主觀,不是研究學術的態度。


1958年1月3日


摘自1963年《琴論綴新》第二集(許健先生舊藏吉善居珍藏)

《張孔山流水》研究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道長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台,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張孔山流水》研究


《張孔山流水》研究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韋編三絕》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張孔山流水》研究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不變的道和變化的教
古人追求的筆法究竟是什麼?
沒有照相機的宋代,李嵩用畫筆記錄了 風情
古寺光影
太古遺音 古琴

TAG:郭關藝術 |

您可能感興趣

蕭乾父 桂林山水研究稿
胡佩衡:中國山水畫氣韻的研究
中國山水畫研究院院長陳克永的山水世界
清吳俶培山水四條屏的研究價值
寧夏中衛香山大峽谷發現罕見岩畫研究範本
《中國書法》:隋《龍藏寺碑》研究
記華港甘肅書畫文化研究院姜全新
《孫中山研究口述史》中山首發
陝域非遺研究中心關於傳統文化中《水滸傳》與《金瓶梅》
揚州詩局刊刻《全唐詩》研究
王堯藏學文集:藏漢文化雙向交流·藏傳佛教研究
「賀蘭山岩畫保護研究工程」系列叢書出版發行
張曼:《老舍翻譯文學研究》
研究發現北冰洋西部海水酸化區域在擴張
北京大學訪問學者李皓的《書譜》研究
「亞洲蛙王」北島康介蛙泳動作研究
水煮日報:孫中山研究郵票
張信剛談東方學、區域研究、絲路探索
中國藝術研究院—崔進 四條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