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道理你都懂,就是做不到?
學委批註:在生活中市場可以感受到想要的太多,而能用的太少。我們確實應該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減法,減去那些冗餘的部分,同時保證生活的品質。
文/Lachel
這樣的情景,我相信你多多少少都經歷過:
囤了許多書,想好好學習,卻一本都沒翻過;
買了許多衣服,想好好搭配,卻連一次都沒穿過;
制定了健身、閱讀、學英語的計劃,堅持了幾天,就故態復萌;
想著周末好好學習,結果起床之後什麼都不想干,又荒廢了兩天……
這些,並不能僅僅用懶來解釋。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意願和動力去行動,而是感到疲於奔命——想做的事情太多,感覺永遠都做不完。
即使做完一件事情,產生短暫的成就感,也很容易被接下來依然望不到頭的其他事情淹沒。
這種情況,就稱為「過載」。
1
什麼是過載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的觸及成本和門檻被無限放低。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天,每一處,每一個APP,都充滿著無數的信息。
想買什麼,想下載什麼,想獲取什麼,幾沒有觸及不到的。
但是,信息的海量,並不意味著「可用信息的海量」。
我們的需求和處理能力始終是有限的,不能被我們所用的信息,其實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傾向於大量獲取信息和資源,將它們儲備起來,以備以後也許可以用到。
然而,當獲取信息的速度遠遠高於利用信息的效率,就會產生這麼一個結果:
我們每天獲取的「新鮮信息」,比我們每天利用和消化的量還多。
長此以往,我們的「信息庫存」越來越多。
並且這個速度永遠不會降低,直到遠遠超過我們的承載範圍。
這就是「過載」——我們儲存的信息、資源,我們想做的事情,我們制定的計劃,遠遠超出了我們能負擔的範圍。
為什麼我們會熱衷於獲取信息呢?
因為,獲取信息的過程,會產生一種快感:我得到了這些東西。
「得到」本身,對我們的大腦來說,就是一種獎賞。它會激活我們的獎賞系統,驅使我們繼續不停地去獲取信息。
而相比之下,對信息進行利用、內化,同樣能激活獎賞系統,但成本和難度太大——一篇文章,是把它找到、存起來容易,還是把它背下來容易?
這就是一種替代機制——我們被大腦驅使,用「收集」這個行為,代替「思考」和「使用」。
它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會讓我們心力交瘁,疲於奔命;
讓大腦難以清晰地作出判斷,指揮行動;
讓我們變得容易分心。
簡而言之,你不是缺少計劃,也不是缺少執行力,而是缺少專註的能力。
2
徹底的異化
我們對信息和資源的追求,是「慾望」的結果:如果你迫切想擁有一樣東西,它就是一種慾望。
在這種慾望的驅使下,我們會去獲取一切「需要的東西」,來填補我們的缺乏和需求。
要說的是,慾望本身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有慾望才有一切行動的動力。
有問題的是什麼呢?是「多餘的慾望」。
當你的慾望不僅僅是「認為它有用」,而是「認為它可能有用」的時候,就要警惕了這些慾望,很可能是多餘的、不必要的。
順從這樣的慾望,未必會使你的生活變好,但一定會增加你的信息和資源負載。
而當你囤積了大量的這種「可能有用」、「將來也許有用」的東西,那麼,你的生活正在變得混亂,正在失去掌控。
你會發現,你會開始去想:我要怎麼利用我囤積的這些東西?我要怎麼創造機會讓它們發揮價值?
這就很可怕了。
「我」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
無論做什麼事情,使用什麼東西,都應該從「我」的需求和目的著手。——因為想提高生活質量,完成某種需求,我需要去獲得某種東西,去使用它來滿足我的需求,這才合理。
但現在卻變成了「因為我擁有了這些東西,所以我要讓它們發揮價值,讓它們有機會被用起來」——這就是一種徹徹底底的異化。
也就是說,你被你所擁有的東西所奴役,為了「用」它們,而犧牲了自己的感受、需求、時間、精力。
以前有個段子,說有些比較窮的家庭,囤了很多葯,然後發現快過期了,為了不浪費,就故意讓自己生點小病,把它們用掉。
這種段子當然很啼笑皆非,但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
讀一本書,你是真的想讀,覺得有必要去讀,還是因為有一個聲音對你說:都已經打開了,就得把它讀完,不然會難受?
買一件衣服,你是真的覺得適合自己,適合日常的場合需要,還是因為家裡有幾件閑置的衣服,想搭配一下?
使用某個APP,是因為它真的很方便,能滿足自己的需求,還是因為新奇、漂亮、有趣,想試用一下?
諸如此類。
3
極簡的核心
這幾年,很多人倡導「極簡主義生活」,倡導「斷舍離」,號召回歸自己的本心。
但我發現,很多人對「極簡主義生活」,其實有著一些誤解。
所謂的極簡主義,應該是以需求和功能為導向的,擯除一切無關的、多餘的、會造成過載的元素。
並不是如很多人想的那樣,節儉,簡樸,清心寡欲。
那是苦行,不是極簡。
比如這張圖片,很多倡導「極簡主義生活」的文章都會拿來做例子:
「看,喬布斯,家裡除了音響之外什麼都沒有,只有這種簡樸的生活,才能讓人的心靈得到自由。」
但「極簡」真正的本質並不在於簡樸,而是一種對慾望的節制和自我的高度省察: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不吝於在這上面投入,而擯除其他一切無關緊要的東西。
這張照片,攝於1982年,彼時喬布斯27歲。
照片上,落地燈是Tiffany的;唱盤是 MK1 GyroDec,現在的價格約 2500 美元;音箱是 Acoustat;放大器是 Threshold 公司的 FET-One,二手售價約 1200 美元;以及同為 Threshold 出品的功率放大器 STASIS-1,2000美元。
這些算不上昂貴,但顯然離「簡樸」也有一段距離。
更別說喬布斯後來升級的設備,比如——價值六位數的 Wilson 音響;造價上億美元的遊艇 Venus;私人座駕無牌銀色賓士SL 55 AMG;勞斯萊斯古思特(價值超過400萬元);悍馬四驅越野車 H3 Alpha(價值約100萬元),諸如此類。
這是奢侈嗎?也不是。更多來說,是一種狂熱的專註。
極簡的核心是什麼呢?是以我為主,保持自己對生活的主導和掌控,知道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真正想要的,不被品牌、媒體和輿論所左右。
簡而言之,就是一種高度的自我認知和專註。
4
成為生活的主人
不妨試試下面的做法:
明確自己的目標,以及真正重要的行動。
問自己:我想達到什麼樣的狀態?我現在距離這個狀態有什麼差距?為了彌補這些差距,我需要做些什麼?
然後,列出詳細的清單。
將絕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這個清單上面。其餘之外的東西,可以放棄的就放棄,可以延後的就延後。減少對這個核心過程的打擾。
明確自己的工作、生活過程,將一切細節和操作流程化。
設定好一個最方便、省力、高效的流程,以及一個應對外界環境和變化的基本框架。
什麼時間點做什麼事情,如何做,才能讓自己感到最舒適,又有充實感和成就感?
需要出門時穿什麼、帶什麼,平時的娛樂做些什麼,降溫下雨了怎麼辦,等等。
如果一切新的信息和工具,對這個流程和框架起到優化,就進行調整;否則就放棄它們。
保持對外物的審視和節制,只選擇真正用得到的、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
所有購買的東西,都在當下問一下自己:它對我來說有什麼用?我在什麼時候可以用到它?如果沒有一個確定的時間,而只是「將來有用」「也許有用」,那麼,放棄它。
買回來的所有東西,都給它規定一個期限:如果在期限內你還用不到,就處理掉。包括衣服、各種家居用品、APP,等等。減少這些無關的物品對自己注意力的分散。
只有保持專註,將一切主導權抓到自己手裡,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
關於作者
學道家塾∣ 一個專註學習的公眾號
讓優質教育資源惠澤億萬職場人

※三十而立,立的到底是什麼?
※不佔朋友便宜,是一個人對待友情的頂級修養
※努力生活的時候,也請溫暖自己
※適合的圈子,能理解你的「不合群」
※品味孤獨,享受孤獨
TAG:學道家塾 |
※道理我都懂,但為什麼就是改不了壞習慣?
※除了喜歡你,我什麼都做不好
※你說我丑,可是丑有什麼不好的嗎?
※道理我都懂,為什麼前腳可以先過去!
※不是什麼都會做,我就什麼都要做
※「不」字都不敢說的人,還能做什麼?
※搞笑,什麼情況,到底是誰?
※你都遇到過哪些不遵醫囑的情況?有什麼後果?
※一輩子也見不到的奇景,你還能看到什麼?
※不好意思,敲錯門了!你就當什麼都沒看見
※一個粘人到不行的汪,我什麼都不想做就是想粘著你
※妓女到太后:你做什麼事,就是什麼人!
※你為什麼不理我了?為什麼?
※要等到什麼時候,你才敢做你自己?
※你到底是不是狗?最後一張徹底把我驚瘋了!我什麼都沒看到,沒看到
※為什麼你會找不到對象?
※對你好的人,不是欠你什麼!
※如果不問,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麼
※你不想了解嗎,為什麼有的人就是吃不胖嗎?
※當一條太聰明的狗狗一點都不是什麼好事,看它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