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網癮不是精神疾病,「電擊治網癮」違法

網癮不是精神疾病,「電擊治網癮」違法

網癮不是精神疾病,「電擊治網癮」違法



(圖 新華社)

提起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網癮治療「專家」楊永信是個繞不開的名字。他的「電擊治網癮」,沒有任何診斷標準,無需任何身體檢查,家長只需和網戒中心簽訂一份「合作協議」,送來的人照單全收,上來就電,電到求饒、電到認同。


「網戒中心的本質,完全是用合法的儀器在犯罪。」原武警廣東總隊醫院心理科主任何日輝感嘆。低頻脈衝治療本質上屬於「厭惡療法」,在不良行為與厭惡反應之間建立起條件反射,最終使患者放棄原有行為。


如今,所謂的「網癮戒治中心」,或將不再有生存空間。


文 ▏南方周末記者 馬肅平

藥物、體罰、電擊……,在所謂的「網癮戒治中心」,或將不再有生存空間。


2017年1月6日,國務院法制辦針對《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送審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送審稿》第20條規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通過虐待、脅迫等非法手段從事預防和干預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的活動,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最近幾年,一些網戒機構採取電擊療法,嚴重傷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這個規定回應了社會關注的熱點,是一個進步。」上海政法大學教授姚建龍對此表示讚賞。


調查顯示,國內有90.1%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聯網。

對於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送審稿》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技術改造」:


網路遊戲服務提供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標準,採取技術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觸不適宜其接觸的遊戲,限制未成年人連續使用遊戲的時間和單日累計使用遊戲的時間,「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間使用網路遊戲服務。」


僅僅三個多月前,《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還不是這番模樣。


2016年9月30日,草案徵求意見稿提出:國務院衛生計生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推動出台網路成癮的本土化預測和診斷測評系統,制定診斷、治療規範。


這在當時被解讀為:為一系列「網癮戒治機構」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背書。

如今,這段文字已被悄然刪除。「網路成癮」被修改為「沉迷網路」,「矯治」的字眼也不見了蹤影。根據《送審稿》,違反本條例規定,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官方態度的轉變值得注意。」一位精神科醫生提醒。


網癮「治療」靠電擊?

網癮不是精神疾病,「電擊治網癮」違法


被外界稱為「電擊狂人」的楊永信(圖 網路)


提起未成年人沉迷網路,網癮治療「專家」楊永信是個繞不開的名字。


2016年8月,一篇《我在臨沂網戒中心的真實經歷》的長微博,讓臨沂市第四人民醫院網路成癮戒治中心(以下簡稱網戒中心)身陷輿論風暴。


在微博中,曾經的學員羅辛(化名)詳細披露了至少三次絕望到「覺得活著沒意思」的電擊懲罰,並質疑在2009年原衛生部叫停「電休克治療」後,網戒中心仍在使用電刺激手段治療網癮少年。


「沒有任何診斷標準,無需任何身體檢查。」羅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家長只需和網戒中心簽訂一份「合作協議」,送來的人照單全收,「年齡最小的只有12歲,上來就電,電到求饒、電到認同。」


這並非楊永信和他的網戒事業首次進入公眾視野。


2009年前,網戒中心採用的是「電休克治療」。「患者」的手腳被捆住,塞入護齒類工具,防止他們因抽搐咬傷自己。隨後,接通電流,置於患者前額兩側,誘發抽搐達到治療效果。


因為此療法,楊永信登上了全球權威期刊《科學》。文章記錄了他不顧「患者」抗議,將一名「患者」電擊超過一小時,並用「最臭名昭著」一詞形容他。


2009年7月,原衛生部一紙禁令,叫停了「電休克治療」技術。通知稱,電刺激(或電休克)治療網癮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確切,國內外並無相關臨床研究和循證醫學依據,暫不宜應用於臨床。


沉寂數年後,楊永信將儀器換成了「低頻脈衝治療儀」,重新進入公眾視線。


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姜美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低頻脈衝治療最早用於神經科和康復科,主要針對神經或肌肉收縮功能障礙等患者。直到最近幾年,才被寫入精神科的一些指南,但主要作為藥物治療的輔助手段,針對認知功能損害、失眠等疾病,應用範圍並不廣泛。「對於網路成癮,低頻脈衝治療解決不了問題。」


食葯總局的信息顯示,網戒中心所使用的低頻脈衝治療儀的適用範圍是:對坐骨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神經症的癥狀有輔助緩解作用,並未標明戒治網癮的功能。


「網戒中心的本質,完全是用合法的儀器在犯罪。」原武警廣東總隊醫院心理科主任何日輝感嘆。低頻脈衝治療本質上屬於「厭惡療法」,在不良行為與厭惡反應之間建立起條件反射,最終使患者放棄原有行為。


按照正常的「厭惡療法」,患者事先需接受心電圖等常規檢查和問診,治療也必須徵得患者或家屬同意,並提前告知可能帶來的疼痛。而這一切,在臨沂網戒中心都不存在。


何日輝說,早年的「電休克治療」最高電流可達100毫安,可致人短暫的意識喪失。如今,「治療」在清醒狀態下進行,「電流量雖小,但痛苦更甚。」


在外界的質疑聲中,臨沂市衛計委卻公開發聲,「力挺」網戒中心:低頻脈衝治療儀是廣泛應用於大中小型醫院和家庭康復理療的產品,治療手段符合國家有關診療技術規範。


但具體是什麼診療技術規範,臨沂市衛計委始終沒做進一步說明。


網癮是病嗎?


網癮是精神疾病嗎?需要治療嗎?最近幾年,這是精神科醫生在門診時最常遇見的問題,也是爭議最多的話題。陶然的回答是「是」。


陶然是陸軍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的主任,也是醫院下設「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的主任。這是國內第一家網癮診療基地。


2008年,陶然制定了《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網癮被納入精神疾病治療範疇。此後,這9條標準通過了國內專家論證,並在部隊醫療系統中推廣。


該機構官網的醒目位置顯示,2013年《網路成癮臨床診斷標準》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以下簡稱DSM-5),「成為國際標準。」


DSM被譽為全球精神醫學領域的「聖經」。但南方周末在美國精神病學會官網上發現,「網路遊戲成癮」在DSM-5目錄中僅被列為「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情況,並不屬於已確定的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國際疾病傷害及死因分類標準》,同樣未將網路成癮列為精神疾病。


「第五版草案修訂時,的確有專家提出將網路成癮納入精神疾病範疇,但工作組慎重考慮後拒絕了這一提議。」DSM-4工作組主席Allen Frances回復南方周末記者。


他承認,一部分網民確實符合「成癮」的標準——伴有無法自控、社會功能受損等現象,將他們診斷為精神疾病似乎合情合理。


「但積極使用和消極使用的邊界在哪裡?在美國,每人每天平均查看46次手機,你能說我們都上癮、都得病了嗎?」


2009年10月,時任衛生部疾控局副局長孔靈芝表示,中國沒有把網癮作為獨立的精神障礙來診斷。


「陶然的標準只是一個團隊的成果,沒有經過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也無法在大規模人群中得到驗證,衛生部自然不會採納。」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一位教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不過2009年初,原衛生部確實成立了網癮診療標準課題組,但兩起未成年人非正常死亡事件打亂了原有部署——


2009年8月,15歲的廣西男孩鄧森山在一家網戒機構被打死;不到24小時後,14歲的湖北男孩姚健也命喪於湖北的一家網戒機構。


原衛生部網癮診療標準遲遲未出台,課題組負責人、北醫六院精神科主任醫師田成華也三緘其口:「若無衛計委指示,我不能接受採訪。」


本文首發於2017年1月12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國務院擬出台新規:網癮不是精神疾病電擊治網癮,違法》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在後台留言或郵箱聯繫授權,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healthytalks@163.com


(視覺:唐芳)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言 的精彩文章:

跨年霾的焦灼中,北京學校試點「新風系統」
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中國試水,挑戰在試點之後
央視「回扣門」曝光之後,醫藥界的生存苦旅
《中醫藥法》終落槌,國家保密配方可不公開
糖炒栗子含「糖精」?到街邊攤買9包檢測了下,發現……

TAG:健言 |

您可能感興趣

電療能治網癮?
網癮是否屬於精神疾病引爭議能「治」嗎?
網癮?網癌?獨病病,不如眾病病
網癮是病嗎?暴力戒網癮,究竟誰有病?
網癮可能損傷大腦,防治網癮,家庭教育不能缺位
網癮是一種病嗎?
楊教授電擊治網癮,有人把它寫成了遊戲,外國網友都說好
評論:防治網癮家庭不能缺位
美國小伙靠玄幻小說成功戒毒,網友:戒了毒癮染上網癮,只有電擊能救你了
楊教授電擊治網癮被寫成遊戲!國外網友瘋狂點贊
黎明殺機加入楊永信?有戒網癮醫院、還能電療玩家
你有「網癮」?病入膏肓?正常的大腦是怎樣工作的?
「網癮」簡史:從惡搞到流行病 看外國政府怎麼治
要想根治網癮還得找對方法!
《籬笆庄秘聞》:磁爆步兵楊叫獸與網癮少女不得不說的故事
孩子進校戒網癮死亡,內外傷清晰可見,盤點戒除網癮的方法
拒絕網癮 管理好學生低頭族不能野蠻封堵
網癮少婦楊冪愛玩網遊,與電競主播微博互動引真愛粉吃醋
實拍網癮少年在網癮治療中心的真實生活,完全軍事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