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對科幻片的一切想像

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對科幻片的一切想像

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對科幻片的一切想像



本文來自豆瓣網友Mamula給《降臨》的評論

作為一個語言學和認知科學的PhD在讀不得不寫的一篇影評。從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準確地同時戳到了如此多我關心的主題。而這些主題本身就囊括了好多最初讓我喜歡上語言學的原因。


這部電影講的故事再簡單不過——女主角學會了外星人不受時間維度控制的語言,於是用這門語言交流思考的時候自我意識就可以超越時間維度,從而能夠感知從過去到未來所有自己已有的和會有的記憶(我執意用「記憶」這個詞,而不是「預知未來」或者「穿越」這種說法,在第4個點會詳細解釋)。於是問題是:你有了一個宿命的關於自己的全知視角後會如何對待自己的一生?

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對科幻片的一切想像


因為室友沒有看懂,所以詳細解釋一下。通俗點的說法,從頭到尾時間線其實只有一條:(忽略掉開頭,從女主去上課,外星人來了開始看)女主還沒有過孩子;學會外星語言之後知道了自己會有女兒,知道自己會和男主在一起,知道男主會離開,知道女兒會死;外星人離開後女主和男主在一起,然後生了女兒,然後女主告訴男主女兒會死,於是男主無法承受這個事實選擇離開,然後女主把女兒養大一直到她得病死掉。所有中途女主貌似穿越一樣的片段(包括問女兒今天星期幾的片段)都是發生在她腦海里的,和當下向前的時間線沒有任何衝突,她也不能隨意穿越到任何一個點上。


[方括弧里的內容都很個人,可以直接忽略;吐槽在最後;憑記憶寫沒重新查也沒列文獻,而且沒用中文學過語言學/認知神經心理學所以術語可能翻譯有誤,同行輕拍;還沒看原著,看完回來更新]

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對科幻片的一切想像



1. Linguistic relativity

對於整部電影來說,一切情節發展的理論基礎就是中間提到過的Sapir-Whorf hypothesis,也即語言相對性(linguistic relativity)。這個上世紀初期的假說認為,人對世界的認識或多或少受到了自己母語的限制和影響(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人群的生存環境)。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當年所謂的愛斯基摩人對雪有比英語多的多的表達方式(後來被推翻)。這個假說應該說是個在科學上既不能被證明,又不能被證偽的命題。語言往往是意識的載體,但我說出的話究竟是不是忠實地代表了我對世界的認知呢?還是說同樣性質的意識,經過不同語言的模具,輸出成表面上對事物不同的分類方式?舉例來說,同樣的tiffany藍,假如有的語言將它歸類為綠色,有的語言把它歸類為藍色,就意味著說這兩種語言的人對這個顏色的認知不一樣了嗎?


但從更基礎的層面講,比如我把這個「認知」定義成最基本的區分不同的聲音,那這個假說就顯而易見到無聊了——每個小孩生來能區分所有世界語言里可能的音素,但不到兩歲時就會失去對很多非母語的語音區別的辨別能力(不信可以去試試聽印地語的幾個跟/t/有關的音)。


這個理論更有趣的一面當然是這部電影關注的更高層面的認知。略過學術界的種種爭議不談,我多麼願意相信語言的確可以影響我們的思想。這是個無比浪漫的想法,在這個語境下語言似乎有種不可言喻的神秘力量。從開始學語言學之前,我就認為人們在說不同的語言的時候會表現出不同的個性,我也感到在用英文和中文寫作時總是沿著全然不同的思路。而在這部作品裡,一切奇妙事件的基礎,便來源於heptapod不受時間限制的語言。於是女主角一旦進入這個語言的狀態,便可以出現超出時間限制的認知(剛開始只有片段,後來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長),才會出現所謂的「穿越」和「預見未來」的情形。


話說回來,這部電影最大的目的便是構建一個前所未見的語言,並且用語言的相對性理論擴張出一個消除掉線性時間的生活可能性。這也是我理解的科幻,甚至文學本身的目的——改變現實世界的一個變數,然後預測紀錄下它對周遭世界可能造成的影響。

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對科幻片的一切想像


2. Metaphors We Live By


說到語言相對性就可以引出更浪漫化的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即不同語言對於不同概念的理解方式來源於不同的隱喻。比如有關比賽這個概念的很多說法,在很多語言中都來自於「比賽是戰爭」這個隱喻,於是在足球比賽中才會稱各隊教練為主帥,守門員為門將,而雙方的往來則被稱為進攻和防守。這部電影里也出現了這個理論的影子,中間有一段提到中國在用麻將作為符號與外星人溝通,因而戰爭這種存在於麻將和象棋中的對抗性的隱喻也會變成雙方交流的潛台詞。[認知語言學在現在絕對是偏門的研究方向,但本科時在德國對我影響最大的一門課,就是用隱喻的方法看長久以來的語言學理論變遷。老師解釋的時候用了好多語言關於時間這個概念的不同漂亮隱喻,直接導致我後來決定學語言學,於是在這裡碰到真是分外親切。]

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對科幻片的一切想像


3. 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 (as in Copenhagen)


外星人的語言被描述成一個擺脫了時間性/線性的存在。


在現實世界中,時間性 (temporality) 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徵。聲帶振動, 空氣穿過不斷變化的口腔形狀和不斷移動的唇齒被推出或阻滯,形成一串有頭有尾的聲波。即使時不被聲音系統影響的手語,同樣受制於先後的順序。這順序本身就已包含了很多信息,哪個是主語,哪個是賓語,甚至常常還有不言而喻的先來後到的時間關係。


我還不知道原著中外星語言的具體架構究竟如何,不過電影中的視覺化處理已經帶給了我很多驚嘆。沒有了語序,沒有了功能詞,每個「句子」(用這個詞還是有些時間性的意味,更好的說法大概是「意義團」)變成了一系列符號在一個圓上的隨意排布。電影中給出的翻譯方式是從每個圓中提取出所有實詞(應該還要加上女主角提到過的疑問語氣之類的信息),而具體意思則可以隨意組合。這樣的理解方式必然導致了很多的歧義和語義上的不確定性。

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對科幻片的一切想像



在電影里,時間概念的缺席並沒有很直接地從語言的設計上體現出來,歧義也只是略有提及。但每次一個意義團從觸角中生出來,我便立刻想到了無數開火(firing)的神經元,和它們抱成的團(cluster)。這實在讓我聯想到人意識里的一片混沌——我什麼都沒想,但同時又什麼都在想。然後這些被激發的概念在話出口的一瞬得到落實。


這簡直就是我能想到的人類語言最神秘的領域了:我們未經語言雕琢過的意識,在出口前那懵懵懂懂的概念,究竟是些什麼?又如何變成板上釘釘,能被明確感知和理解的詞句?

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對科幻片的一切想像



我常有這樣的感受,每次寫文章之前,不管對思路有多確信,往往仍須在寫的同時,甚至寫完之後,在所有的表述都落實成可以簡單判斷是與非的文字之後,才能完全明白自己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電影里的那一段也可以這樣理解吧,non-zero-sum game那段(中文是該叫「非零和博弈」?)里,兩個人用不同的特徵和描述方式逼近那個尚不能名狀的概念,然後在女主角說出這個詞的一瞬,周圍零散的信息都突然找到了方向一般,一切豁然開朗。現實的語言就是有這樣衝破模糊意識的力量,但同時又不免會擊碎意識中的那團霧氣。


有關這混沌而不可知的意識,我最喜歡的描述來自於《哥本哈根》這部話劇。就像滑雪快到沒有時間思考的時候,衝出一個坡是往左還是往右便是那個時刻伸出的兩種同時存在的可能。而決定快到讓人意識不到,只能從確定了的結果上觀察推斷。


「Decisions make themselves when you』re coming downhill at seventy kilometres an hour. Suddenly there』s the edge of nothingness in front of you. Swerve left? Swerve right? Or think about it and die? In your head you swerve both ways …"


"You look back and make a guess, just like the rest of us. "


語言也是一樣吧,那每一瞬間被激活的漫無邊際的可能的意義在快速的對話中被一個一個地挑出來,其它的信息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所以對我而言,heptapod的語言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不在去掉時間這個維度,而在於保留了那些意識中被正常語言剔除掉了的不確定性。

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對科幻片的一切想像



4. Memory


記憶不管是從文學上還是認知神經心理學上都是個宏大的話題。這部電影似乎很好地中和了這兩類的定義。


我執意認為女主角所有的穿插片段是女主角主觀的「記憶」(在這裡具體指代episodic memory),而非第三人稱的「穿越」,原因在於記憶並非對現實的忠實反映。記憶可以理解為一種自我敘事,因而不同的事件在我們自己創作的這個故事裡權重和觸發點是不一樣的。女主角使用外星語言時會有對應的認知,也就同時有了自己一生的所有記憶。正如我們對過去的記憶一樣,對未來的記憶也該有深有淺,也需要某種trigger去觸發。據此我猜想,電影中出現這樣穿插片段的時候,必然是在使用外星語的前後,也必然是有某些觸發的東西,比如說那個捏成章魚人一樣的黑色橡皮泥,比如說non-zero-sum game這個詞的語境,比如說翻譯出的某個詞語。


相反,假如女主只是單純的預知未來,那些片段出現的契機和順序也就無法掌握,也就很有可能覺得導演只是在隨意剪輯。而整個故事也會顯得隨意和沒邏輯:假如女主角已經可以預知未來,那麼為什麼只碰巧在那個點才回憶起將軍的電話號碼呢?


於是這部電影最終的想法和問題也就出來了:我該如何帶著關於我有限一生的所有記憶生活下去?

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對科幻片的一切想像



最後吐槽前貼一首學文學的同學的詩,獨立於語言的意識這種不可名狀的概念還是用詩的形式最能描述。


完整態


話未出口之前


咒語還是咒語


誓言還是誓言


夢也還只是玩笑般的逼真


相片也不是假裝無辜的罪證


那一天,我與霓虹在磚石路上匆匆


雨夜只是雨夜,不是久留的理由


春天還是春天,還沒有計入倒數


窗戶沒有景色,燈也沒有明暗


那間屋子只是地圖上不確定的一點


發生了,就肢解


沒發生,也就湮滅


露水降下未下


曉星將淡未淡


詩太少或太多


「Say Something.」 我說,然後等待


意義在那一秒里完滿


像雨夜裡從睡夢中醒來


聽見雨聲前那一刻空白


———然後


你的話音直抵我耳朵


(穿過黑色的距離,鬆軟的黑色牆壁)


實現那咒語


碰碎那魔法


2016.9


引自郎的實驗室(langlab2015)

這部電影滿足了我對科幻片的一切想像



吐槽


1. You study language like a mathematician.


聽到這句的時候翻了一個白眼,我每天的研究就是寫代碼做optimization好嗎。。。We don t study language like mathematicians, we f**king study language like linguists.


2. You can know a lot about communications and still be single.


學語言學的單身狗受到幾萬點傷害


3. 再讓我們來談談她一個人的那所湖景落地窗大房子。。。請告訴我我得在學術界混多少年。。。


4. 美國將軍放著那一帳篷研究語言的人(我就當那些人的人設也算語言學家吧)不問,隨便從中國來了個消息就問女主你會中文么。。。女主居然還真會(不想吐槽最後可怕的中文發音了,人家已經儘力了)。。。語言學家是研究語言的,不是隨便就會很多很多語言的好嗎。。。


5. 純屬搞笑。我導師的研究方向是用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的方法研究語音的變化,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假說就是語言在使用中會在時間上均勻地分布信息量,並且這個平均量是人在認知上能接受的最大量。從這個理論往下說,這個片子不成立的原因都可以不跟語言相對論有關,而是人類壓根就不可能學會這個外星語言,因為每個圓出來的時候(旁白貌似說是2秒)信息量太大超負荷了。


-END-


感謝作者為豆瓣貢獻優質原創內容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豆瓣電影 的精彩文章:

今年引進的日本電影數量破了歷史之最!
別再用神劇定義《黑鏡》,它不過是一則獻給未來的黑色童話
這部科幻燒腦新片,可能就是今年的《星際穿越》
我的劇荒有救了!2016上半年優秀日劇盤點
我的天吶,忍者神龜們太豪了!

TAG:豆瓣電影 |

您可能感興趣

請記住這只是一部試圖打動觀眾的愛情電影,而不是一部科幻片
捉鬼片如果拍成科幻片,會是怎樣的酸爽?這部電影千萬不要放過!
如果一輩子只看一部科幻片,那一定是是它
就算你是資深科幻迷,這9部科幻片你也不一定全看過
被這部電影震驚了,誰說中國人拍不出好的科幻片!
挑戰科幻片的觀影量了,這十部你要是看過就真牛
一部能讓人落淚的科幻片
女子在野外抬頭看到懸崖上的這一幕,彷彿像是拍科幻片
據說這部電影是科幻片之最,你看過嗎?
怎樣才算一部好看的科幻片?影史科幻電影漫談!
我覺得吧,就這一點,中國還拍不好科幻片!
我們只是電腦模擬的程序嗎?這部科幻片讓所有人懷疑世界的真實性
就這一點,中國還拍不好科幻片
這部科幻片曾是我們的歷史,可多數人只想看女主角飆戲
諾蘭沒拍的這部科幻片,卻被他拍成了神作
這部科幻片找了好久終於讓我找到了,確實不錯
99%的人都看不懂的這些電影,這些燒腦科幻片你看懂了嗎?
好的科幻片總是這樣……
十部巨好看的科幻片,科幻迷肯定有沒看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