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為什麼你越學習教理越痛苦?

為什麼你越學習教理越痛苦?

學教理,是我們每個人學佛路上必經的一站,而據我多年觀察,從這一站走出去的人,大概有兩條出路。?


1:越學越增長智慧,而越來越不被因緣境界等牽著走。?


2:越學越增加塊壘,被自己以往的知識或經驗牽著走,而過著越學越被因緣境界牽著走的生活?

毫無疑問,第一種人走上了康庄大道,第二種,也就是被我標題打中痛點的人們,接下來我主要的篇幅是幫你們分析和解決越學越痛苦的問題。?


同樣的教理,同樣的經書,為什麼不同的人學出了不同的感受和效果??


在我看來主要的原因有三個方面:方式,目標和結果?


方式=用心看和用腦子看??

目標=為了行而知和為了知而知??


結果=獲得知識還是獲得體驗,解決了問題還是增加了問題???


先說說方式,楞嚴經說知見立知無明本,是很有道理的。我們所有的知見,對娑婆世界、六道輪迴而言是真實的、是有分別的、是很熱鬧的。但對於我們的修行還有凈智莊嚴的無上菩提而言,都是空的,當你用自己的意識去分別推求法意,你獲得的只能是知見和知識,但當你用心去緣佛經的殊勝境時,你獲得的是體驗。?


知識可以幫你解答難題,體驗則能令你獲得智慧化解難題,或者說,在智慧高深的人眼中,沒有難題。?


一般來說,對自己的智商和理解力比較自信的人比較容易用腦子去讀佛經,但佛經不是方程式,解讀它需要的不是腦子,而是你的心,你那靈明不昧的真心。?

這就解釋了很多老人家一輩子沒讀過什麼書,卻能從對佛言祖語的餞行中得到不淺的境界,正是因為他們學會了對佛法最有效的理解方式=體驗?


從體驗中,他們獲得了一部分佛法的真正內涵,「放下」「自在」「清凈」乃至「開悟」這些人人腦中都有的詞語因為他們的體驗而變得有生命了,可以觸摸了,而不再是乾巴巴的概念。這種內涵是超越經驗和思維的,學習佛法之所以可以超脫生死,也正因為這一點。?


打個比方,佛經中羅列的種種概念就好比蝴蝶標本,而體驗則好比是天神的復活神葯,當那些標本接觸到體驗,或者說接觸到正確的、精深的體驗,就立刻變成了隨晚風翩翩起舞的花蝴蝶,體驗擁有起死回生的神力,也只有它能賦予那些乾癟的知識、概念以生命力。


再打一個比喻:體驗就好比是第一手資料,它帶給我們的信息純度非常高,而從自己思維和知見中獲得的信息,好比是三把刀翻譯翻的小說,原作者寫的再好,被這三把刀一攪和,全都變味了,所以中國的最美的格律詩翻成英文總是銷量慘淡。?


王語嫣讀的武功秘笈雖多,但喬峰要虐她不費吹灰之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其實說到底知識和智慧都只是一種積累,但知識是別人經驗的積累,而智慧是你自己經驗的積累。?


學習帶來的經驗,會成為我們修行路上的眼睛。而我們的修證體驗,則是我們的腳步,眼睛看到了是不作數的,走過去才是功德圓滿。


有知識無體驗,如具目而缺足。雖說有談空,講得天花亂墜,依舊未免說食不能充饑。


所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文錢。真如永嘉大師云:「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用一句上一篇文章中讀者的回復:腦袋想不明白的問題用膝蓋和頭想。?


拜佛有時候都比你瞎琢磨更能領會經意,因為拜佛時的你就在微妙法的體驗之中,微妙法包裹了你,這時就無需再去知見立知,騎驢找驢。


不過拜佛這種具體的行動,最好還是配合前人流傳下來的知識,用以指導我們的體驗。


行而無解,比如有足而無目。就算你是戴宗,有有日行千里之能,眼目不明,終然無用。


為什麼?以其不識康莊之大道為可行,不辨荊棘叢林險徑之須避。只論前行,不論是否。坑塹當前也不知,須臾失墜而不識,有行無解者,其過亦如是。所以讀經學經這時就是很有必要的,讀經或者學經對我們的反饋可能很慢,很不即時。但它能潛移默化清凈身心,在你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感受事物的方法,所以很多老和尚天天也不讀經也不拜佛,但揚眉瞬目無不是道,每一句話都能恰到好處的給你利益。正所謂入芝蘭之室,久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從這一點來說,讀經的好處還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讀經的方式會決定這個好處是成倍增加還是大打折扣。


?正所謂入道者不可不學,學者不可不修。佛教天台宗建立了「教、觀」二門,強調「雙美」、希望能將二者齊頭並進,但歸結處還是「以觀為本」。


換而言之,教的存在,完全是為指導修行和證成修行服務的,只有教理與修行的高度統一,修證才能步入正軌,教法也才能得以弘傳,否則「有教無觀」是空洞無益的,而「有觀無教」則是非常危險的。


?

為什麼你越學習教理越痛苦?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再來談談方式?


為了知而知還是為了行而知?這是個問題,很重要的問題。?


雖然我剛才說智慧很重要,比知識重要,但絕不是說知識就不重要了,要知道智慧的一大來源就是知識,只不過聰明人會把別人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智慧。?


知識雖然重要,但世間萬物世間的性質、種類、形態、數量是無限的,有關各種事物的知識也是無窮無盡的,而人的壽命有限,掌握知識的條件有限,因此認識的覆蓋面也是非常有限的。?


用有限的能力掌握無限的知識,就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方法和特殊的知識,如邏輯推理、加減乘除法等,對學習任何一種知識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


阿底峽尊者說:「生命短促而知識領域甚廣,自己能活多久又沒有什麼把握,所以要如天鵝從湖水中析出乳漿那樣選擇吸收自己最需要的知識。」?


這就是說,學完所有的知識在一生中是做不到的,要有選擇地、有重點地學習最重要的的知識。?


如何知道什麼知識對自己更重要呢??


我的答案是:審查自己的需要?


也就是說先找到米後再生火煮飯,搞清楚自己需要被改變的地方,再去找可以改變這方面的知識。?


換而言之當你開始學習一門知識的時候,需要識別出這個領域內,哪些是對你最有用的,而不是一股腦兒全盤接受,哪怕學佛也是?


一來對你有用的知識會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二來對你沒用的知識你的大腦總是會自動刪除的。?


這就是為什麼加減乘除我現在還會用,微積分則一點不剩全還給老師的原因。?


?對你而言,能學會的才是真正的經驗,能學會的才是有效的經驗。


忘記是哪個名人談讀書時說過,帶著問題去讀書收穫總是最多的,為了解決問題,為了改變自己,在知識中尋找用力的位置和下手的地方。?


當然了,無論是解決問題還是改變自己,都是一種行動。?


為了行動去學習或者乾脆就在行動中學習,永遠是最有效的。?


講一個我自身的經歷,大二的時候,佛學院開了一門天台入門的課程,課程結束要寫感想和收穫,別的同學都不知道寫什麼好,我當時對禪修特別感興趣,就寫了一篇六妙門和禪修二十五方便的文章,結果放假前公布評分結果,我的這篇文章榮列全班第一,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的同學們現在提起天台宗一臉茫然,而我則因為自己每天都在使用也經常給別人講,好歹還記得一些止觀方面的概念,不至於辜負了老師的諄諄教誨。?

為什麼你越學習教理越痛苦?



圖片發自簡書App


?


每一篇文章里,我都會提供事實,我也會提供觀點。但這些東西都是我的,它們大多和知識無關,因此也就不存在學習的問題。就算你全部背誦下來,它們依然是我的,根本不曾屬於你。即便你更進一步,去找尋更多的事實,分析我觀點背後的論證,它們依然是我的,和你依然沒有多大關係。?除非你有那樣的勇氣,對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在現實生活里走出去,親身嘗試一下。那麼,你個人最直觀的體驗和感受,會在沉澱之後變成屬於你個人的知識。在踏出去那一步之後,才有所謂學習的存在。


?我之所以存在,原因在於,一個人不可能提出一個他自己都不知道的問題,而我會告訴你它的存在——和菜頭


其實我等薄地凡夫之處境,好比如正在走路時眼鏡被霧氣覆蓋看不見了的近視病人,無論你的腿腳此時多麼有力,你也只得停下來把眼鏡擦乾淨再走。?


?


學習教理就好比擦眼鏡,眼睛擦完了,視力恢復了,自然就能看清楚前面的路,但這還遠遠不夠,甚至可以說你的成佛之道從視力恢復的那一刻才剛剛開始,你需要用更大的努力走完你看見的路,如果你卻一直停留在原地瞻前顧後,你的成佛之道又怎麼完成呢?


但很多學佛人卻偏偏做了故紙堆里的沒頭蒼蠅,讀了很多的經典卻迷茫依舊,痛苦如初。?


?修行修行,只有行動起來實修實證,才是真正受益!?


花大量時間來分別境界里的人事物,善惡是非之虛幻相,?


這是對自己法身慧命的嚴重不負責任。?


解說了目標和方式,其實結果已經一目了然了。?


方式?


用心看=獲得體驗和智慧?


用腦子看=獲得知識和塊壘?


目標=?


為了行而知=解決問題?


和為了知而知=增加問題?


我的胡咧咧到此結束,下面為大家附錄上洞山大師對這一問題的解釋。?


洞山大師三種滲漏說?


「末法時代,人多乾慧。若要辯驗真偽,有三種滲漏。?


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曰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三曰語滲漏,究妙失宗,機昧始終。」 第一,見滲漏。我們凡事都離不了知解,正是機不離位,墮在毒海。洞山禪師曾經說:「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這個問題需要有人幫忙打併,以便讓知見脫落,讓心意識遠離,才能轉身,才能輕鬆。


第二,情滲漏。我們總是情識難盡,執要這樣,不要那樣,堅執這樣,反對那樣,執佛執魔,情存取捨,難入不二法門,正是滯在向背,見處偏枯,與佛法了無交涉。洞山老人臨終前演了精彩一幕:當時老人儼然坐化,一時大眾號慟,移晷不止。大師忽然開目對眾人說:「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復令主事開辦愚痴齋,眾猶戀慕不已。?


(學習反而增加了塊壘)?


第三,語滲漏。我們學習經論不是消歸自己,而是在文字上討生活,究人語脈,眼睛盯著語言、機用這些方便指頭,而忘掉指向的月亮,所謂語不出窠臼,難於出蓋纏,正是究妙失宗,機昧始終。洞山老人圓寂前一頌:「學人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里步。?


洞山禪師的「三種滲漏」說,就是從見解、情識、語言文字等三個方面來說明為什麼越學越痛苦,其實說到底還是對自己世界產生了錯誤的認識,把客觀外物和主觀意識視為實有,造成執著,而不能得到佛法妙旨,契入不二法門。?


還記得我上小學二年級時學過一個詞,叫迎刃而解。


造句比如「小紅拿來膠水對小明說:本子壞了的問題迎刃而解了」


這也就是說每一個大問題其實都有一個破局點,也就是刃。?


當你有問題的時候,你能找到那個「刃」嗎?找到這個關鍵的「刃」之後,其他所有問題就都解決了。?


我想很多學佛人的問題之刃就在於應該先搞明白為什麼要學佛,這一點遠比知道怎麼學佛有意義的多。?


搞明白這一點的過程其實就是建立信根的過程,搞明白自己是被斷生死證菩提所驅動,還是為貪慾、憤恨、愚昧、恐懼所驅動。?


真的搞明白了,相信你的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搞不明白,就只能越學越痛苦了。?

為什麼你越學習教理越痛苦?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大象佛學圖書館


公眾平台聲明


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ID:dxfxtsg


正聞熏習 柔軟質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招聘和尚?信,你就上當了
法師為你「撿煙頭」?說說你在寺院里遇到的不文明行為
揭秘乞丐武訓:史上唯一被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
釋亦合:慈恩宗對漢傳佛學的特殊貢獻(5)
圖解古代佛經之美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麼?
道教的教理與教義是什麼?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甚麼?
俄羅斯人的宗教理想為什麼那麼狂熱
【心籟之音】教理的學習
聽一聽教育強國媽媽的早教理念,難道我們又錯了?
私教理療密集培訓班特聘您!
道教以「道」為核心教理
你所不知道的縉雲寺——世界漢藏教理院
修正法師:末法時代不依教理的隨意講經是滅法行為
教理教義——仙道貴生
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義,是 「道」和「德 」。
維持與分裂:儒家經書有沒有統一「教理」?
心合瑜伽官方私教理療調查報告!用數據解開你的迷惑!
宗教理應服務於人,而不是服務於神
甜蜜12年為家教理念離婚!朱莉和皮特孩子怎麼辦?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
科爾的成功並非輕而易舉,除了優秀的執教理念外,這幾點同樣重要
道教教理——對「道」的信仰要明體以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