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我多年從事中醫的經驗:我悟中醫,中醫悟我

我多年從事中醫的經驗:我悟中醫,中醫悟我

我多年從事中醫的經驗:我悟中醫,中醫悟我我悟中醫,悟,是領悟的意思。

小時候,很是敬佩搞西醫的,認為他們知道用什麼葯來治療什麼病很不簡單;稍大的時候,更是敬重搞中醫的,認為他們手指一伸,就能知道患有什麼病,手指一動,處方就成,那些葉子樹根都能治病,很神。

我多年從事中醫的經驗:我悟中醫,中醫悟我

記得以前村裡一個人患有精神病,到處亂罵人,中醫大夫就讓人找塊生鏽的?頭,用水來洗,然後,煎煮這個洗過生鏽?頭的水,讓病人服用,幾次之後,病人就好了。

不小心弄破了手,抓一些土撒在上面,口裡還念著「面面土貼膏藥(yue),一會就好了(lie)」,不大一會兒,就不流血了,當然,不會感染。

長口瘡之後,用鍋底的黑灰抹上,能很快止疼。

腳扭了,把白酒點著,用手蘸著點著的白酒來搓局部,很快就好。

更大的時候,我考上了陝西中醫學院醫療系臨床專業,此時,我才真正的接觸到了中醫。

有人說,學中醫一定要有悟性,可如何悟?直到臨床快20年的現在,才知道了一點點:

悟,要有知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米,如何做粥?沒有知識,你怎麼悟?有句話說的好,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有知識才能悟出東西來。生活當中經常有人說自己看什麼書,看一遍有一遍的收穫,這個「收穫」就是悟,就是擁有知識之後的悟。

有人經常說機會是給有知識的人準備的,沒有知識,機會來了,也許你都不知道這是機會,何談抓住?萬有引力的發現、元素周期表的發現、鋸子的發明等等,都是在知識具備的情況下才有的領悟。

故而,悟中醫,就必須以中醫知識為基礎,就必須掌握中醫的說理工具——陰陽,中醫的關係概述——五行。中醫的對象是人,中醫的目的是防治疾病。故而,首先必須從中醫的角度來了解人,比如形體的構成、功能的發揮、飲食物和空氣的進入利用和代謝外排等知識;下來必須要了解病,包括病因、病位、病態、病性、表象和病勢等知識;最後還需掌握疾病的防治工具、方法和技巧等知識。

當然,如果悟性不高,也不會領悟出什麼東西來,這時,知識還是知識,是死的,沒用活。

悟性,是對事物理解、分析、感悟、覺悟的能力。悟中醫,就是對中醫的理解、分析、感悟、覺悟的能力。

要提高對中醫的悟性,就必須要具備中醫的思維。

中醫的思維之一,就是要簡單,不要複雜。

現在,我們更多人都把中醫複雜化。比如經絡:本來就如地球上的經緯線一樣是用來定位的,可是很多人都在找經絡線,什麼氣功、返觀內視,更有實驗室的一堆所謂的「資料」。比如陰陽:陰,就是土山旁霧氣的團聚,陽,就是土山旁霧氣的發散。陰陽兩個字合在一起的意思與兩個字分開的意思不同,可是更多的中醫人卻為一個陰陽而爭論不休。

我們認識中醫,掌握中醫,就要從古人的角度來認識中醫,從字的本義談起,從起源談起。古人的思維是簡單的,故而,我們的思維也要簡單。

中醫的思維之二,就是要說理。

中醫是講理的,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都是有理可講的,不是教條。具體內容,我在《三個月學懂中醫》這本書里談的很詳細,這裡,就不多說了。

中醫診斷更是推理的,不是見到五心煩熱就說「陰虛」,不是見到腰疼就說「腎虛」,不是見到口乾就說「上火」等等。比如一個人大怒之後導致失明,我們的診斷就是血虛所致,原因就是:因肝開竅於目,且目得血而能視,現大怒傷肝,肝血受損,故而,就出現了失明情況。用補肝血之葯來治療,一般十幾天就會見效,一個月左右就會恢復正常。我多年從事中醫的經驗:我悟中醫,中醫悟我

中醫的治療,更是有理可談。比如,現在的高血壓病人很多,如果辯證後屬於中醫上的火熱實證,放血之後,效果很是不錯。原因就是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火熱之邪存在,更應清瀉。氣有餘便是火,體內有火存在,說明有「多餘之氣」存在;放血,更多的是放氣,我們在靜脈中放血,則濁氣外出,這樣,「多餘之氣」就會減少,「火熱」也就緩解,高血壓導致的頭暈也就減輕。

中醫的思維之三,就是要有象思維。

象思維,就是我們常說的取象比類,就是指求取某種事物的徵象與他物加以類比,形成直覺認知。說的再具體一點,就是指在觀察事物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上,運用客觀世界具體的形象及其象徵性符號進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徵、聯想、推類等方法進行思維,反映事物普遍聯繫及其規律性的一種思維方式。它是人們認識複雜性事物的一種基本思路和方法。

比如對中藥來說:質地輕的上浮,質地重的下降,這是自然之理。用中藥治病,取象比類,頭面部有問題的,選用質地輕的藥物能達病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非輕不舉」;人的百會穴部位為天,會陰穴部位為地,腿腳就是地底下的東西,而根類藥物就位於地底下,取象比類,這類藥物就能治療腿腳部的疾病。

再比如對針灸來說,腰疼的話,就在手背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間,當腕橫紋與掌指關節中點處(腕背橫紋下1寸)進行針刺,效果較好,原因就是取象比類,以手背對應後背,腰的部位剛好對應這兩個地方。

要有好的象思維,就需要細心的觀察生活。

有生產活動,就有醫療活動。中醫,起源於古時,來源於生活,中醫之理就是生活之理,細心的觀察生活,有助於中醫的診斷治療。

拿診斷來說,自然界的「風」來去比較快,流動性大,時有時無,會使樹木搖動,尤其是樹梢搖動最為顯著,所以,風邪侵犯人體之後就具有發病急、變化快;有抽搐、震顫、搖頭、眩暈、遊走性、瘙癢;容易侵犯人體的頭面部和體表部位等特點。

有次一個病人來我門診,說是右邊的臉不停的抽動,我診斷並處方中藥之後(處方交給中藥房取葯),便用一根針灸針在臉的局部針刺,刺入之後快速拔出,十秒不到,已經針刺了好幾個地方。然後讓病人感覺一下,還跳動嗎?病人說輕多了。這時,我的學生問機理。我笑著說:「風能使樹木搖動,人體之中,風也能讓人體搖動,現在臉部抽動,說明為風所致。生活當中,空氣流動形成風,如果空氣少了,則風也就小了。現在在局部針刺,用瀉法,讓局部的『氣』跑出來,這樣,就能減少局部的『氣』量,『氣』少了,『風』也就小了。不過,這是治標之法,配合中藥來治本,則可『除根」。

拿治療來說,冬天,如果我們把腿腳穿的很暖和,那麼,我們就不容易感到冷,一旦腿腳穿的很少,即使上身的衣服穿的很厚,結果還是會感到冷。同理,在治療寒症病人時,艾灸腳底的湧泉穴,效果很好,或者,用生薑水來泡腳,效果也不錯。

當然,要好好的觀察生活,則需心靜;要學好中醫,也要心靜。只有靜下心來,你才能在平時熟視無睹的現象中領悟出點東西來;只有靜下心來,你才能思考中醫的理論、琢磨中醫的思維。

這就是我對中醫的領悟。

中醫悟我,悟,是理解的意思。

有因必有果,有付出必有回報。故而,只要專一的做自己該做的事,雖然不想結果,但是,該有的結果一定會有的。正是因為我對中醫的領悟,中醫也理解了我,了解認識了我。

首先,中醫讓我有飯吃。

作為一個民間中醫人,搞的是純中醫,雖然網上經常說民間中醫不好做,如何辛苦且賺不來錢等,呵呵,說真的,如果你真的有本事,真正的掌握了中醫,哪怕是中醫的一個好方子,也會讓你吃一輩子輕鬆飯。想想看,你能治好病嗎?治不好病還談收入,唉,我不想多說什麼了。

其次,中醫讓我有了個恩師。2010年,在網上看到曹東義先生的文章,文筆流暢,通俗易懂,內容耐人尋味。對待反中醫之流,則文筆犀利,句如槍,字如彈,彈彈中靶。於是,在我再三懇求之下,拜曹東義先生為師。在恩師的指導下,我學會的寫書,也出版了幾本拙作,比如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師秘藏的小驗方》、《讀醫案學中醫——中醫是怎麼看病的》,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其實中醫很簡單》、《其實中藥不難學》、《廚房裡的中醫》。其中,《其實中醫很簡單》這本書獲得了2012—2013年度全行業優秀暢銷書的榮譽;在恩師的帶領下,我拜見了中醫泰斗——師爺朱良春先生,96歲高齡的師爺為我2014年三月份將要出版的《三個月學懂中醫》賜改書名並題詞;在恩師的介紹下,我認識了很多中醫高層人士。我多年從事中醫的經驗:我悟中醫,中醫悟我

還有,中醫給了我一個實現夢想的平台。

以前,我有個夢想,就是想當老師,教書育人。現在,中醫給了我這個平台,不但在網上講談中醫,而且在現實中,我也經常的講課,為更多需要中醫的人談治病、講養生。

我悟中醫,中醫悟我,願我們的中醫能更好的發展,能為更多的人解除身體的不適。

現在,國家大力扶持中醫,給中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環境,這正是我們中醫人「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機會,抓住機會,中醫人甚幸!中醫甚幸!

友情提示:文章或作者來源於中醫古籍APP,希望獲得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偏方,進入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古籍」下載!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智庫 的精彩文章:

TAG:神黃中醫智庫 |

您可能感興趣

用我從醫20年的經驗教你:該選中醫還是西醫?
頭疼看中醫,中醫要先看腳,很多人覺著中醫騙人
跟我學中醫 | 司外揣內,中醫也看「麻衣相」
中醫急診 我一做就3 年
5代中醫世家的傳人是如何學中醫的
感悟中醫:中醫是用智慧看病
李克紹:我的「失敗經驗」青年中醫可借鑒
成都有個厲害的「洋中醫」,苦學中醫30年,熟背《黃帝內經》
中醫,是我和老李的媒人
中醫:常吃中藥雞內金,全家年年健康!
一個中醫大夫眼裡的正宗中醫、民間中醫和偽中醫
自學中醫10年,我是怎麼做到的
從生活中感受中醫
中醫能治病嗎 中醫科學嗎 中醫的未來是什麼
是誰在褻瀆中醫?是誰在污衊中醫?
3年的求子歷程,中醫+西醫,我已經絕望了
中醫泰斗憤激之言:美其名曰中醫現代化,其實就是消滅中醫
美女老外迷上中醫?盤點學習中醫的歪果仁
在學習中醫的迷茫中找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