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你知道這8個超級坑爹的心理學實驗嗎?

你知道這8個超級坑爹的心理學實驗嗎?

小友說:心理學研究,常見的問卷填過吧?紙質版的電子版的都有。但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才不是這麼簡單的心理學研究實驗。歡迎收看,探索發現頻道(央視廣播腔)。

本文共 4229 字,閱讀需約 7 分鐘

我們碰上的普通心理學調查,無非都是在教室里自習時碰到一群掛著友好笑容的學生,給你遞上幾十道題的問卷,然後你填到第 15 題之後開始打呵欠,填到第 30 題之後開始努力抑制住亂填的衝動。

如果你覺得作為這種研究的對象太過無趣的話,那是因為你沒碰到下面這些勁爆的心理學研究。我說的「勁爆」,是有可能會讓你哭著說後悔參加的程度,因為這些實驗充滿著奇葩、折磨、恐嚇、一臉懵逼又讓人抓狂的任務,讓你懷疑這些心理學家們都是抖 S。我們稱之為「幸虧你沒參加過的地獄般的心理學實驗」,我知道只有這樣說,才能提起你對成為實驗志願者的興趣。

1. 誰家寶寶用完的尿布更香?

——研究「噁心」:親疏關係和厭惡容忍度

2006 年,心理學家邀請了 13 位新生兒媽媽勇士來參加這個實驗,他們的實驗主題竟圍繞著嬰兒尿布和在尿布上的屎尿屁!媽媽們得聞過一堆沾有嬰兒屎尿的尿布,然後告訴大家哪個沒那麼臭,甚至更香。這種噁心的實驗究竟是誰想出來的(摔尿布)!

你知道這8個超級坑爹的心理學實驗嗎?

但不要光覺得它噁心(雖然變態的心理學家就是想讓你噁心),這實質上是一項觀察人們關係親疏和對厭惡容忍度的研究。每個媽媽都會聞一組兩片的「匿名尿布」,一片來自她的寶寶,一片來自另一個寶寶。即使在完全不知道來源的情況下,媽媽依然能給自家寶寶的尿布打出更低的厭惡分數。

這項研究首先表明,我們對厭惡的容忍度極有彈性,有多厭惡取決於對方和你的親疏關係。如果是別人家的孩子,媽媽才不願意幫他處理屎尿屁問題,但媽媽卻能容忍自己孩子的嘔吐物,幫孩子擦屁股換尿布。在進化的角度來看,對後代排泄物的容忍程度高,才能降低媽媽拋棄寶寶的可能性,幫助後代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別對那些當家長的感到驚訝,等你做了媽媽(爸爸),你也會這麼認為的。再說了,好像很多人上完大號都會回頭看一眼……咳。

至於媽媽是怎麼識別出自家寶寶的尿布,是習慣了氣味還是有什麼空氣傳播的信號,目前還不得而知。

2. 我就是想看你是怎麼被無聊給整死的

——感覺剝奪實驗

你知道這8個超級坑爹的心理學實驗嗎?

上世紀 50 年代的某一天,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男生們應徵參加一個每天只要睡覺就能得到 20 加幣的實驗,原以為自己撿到了寶,結果卻發現自己被坑了。他們被安排戴上一種半透明的護目鏡、一雙特製的手套,躺在一間靜謐狹小的空間里,除了空調單調的轟鳴聲啥也聽不見。除了吃喝拉撒時可以活動下,他們需要一直呆在裡面,越久越好,直到自己受不了為止。

看到這裡,你大概能想像「感覺剝奪(sensory deprivation)」是什麼意思了,大概就是讓你感覺不到任何感覺,把能產生刺激的外界環境完全隔絕掉。

也許你平時會對室友的呼嚕磨牙聲、尖銳的刺痛或黑乎乎的汽車尾煙恨之入骨,但當你感受不到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任何(真的任何!)事情發生的時候,劇情就會開始反轉了。這幾位被坑了爹的學生在睡了一場無人打擾的覺後,心態由享受變為忍受,開始煩躁、偏執,心理機能受到損害,甚至出現奇怪的幻覺,比如一隊松鼠提著包在肩頭長征,或是被微型火箭射出的迷你炮彈連擊。面對安靜無擾的環境、毫不費力的實驗任務和金錢誘惑,他們最終敵不過的,竟是無聊。

長時間處於單調乏味的環境中會導致不良後果,但一些特殊職業(如宇航員)或多或少要忍受部分感覺剝奪,因此對這些人群的心理疏導,減輕感覺剝奪帶來的傷害,也就相當重要了。

3. 在眾目睽睽之下做一些讓人犯尷尬癌的事

——研究尷尬後……

這個實驗里,心理學家要求前來參加實驗的學生被試站在一間裝有單向玻璃的房間(你看不到別人,別人看得到你),在眾目睽睽之下,做一些會讓人犯尷尬症的事。比如:

  • 模仿不想去幼兒園的 5 歲兒童大吵大鬧發脾氣

  • 假裝剛聽到一個笑話那樣狂笑 30 秒

  • 唱少先隊隊歌

  • 伴著研究者為你準備的音樂跳舞

你知道這8個超級坑爹的心理學實驗嗎?

剛得知任務的你大概會在內心萬馬奔騰,可他們要的就是這種效果,為的是看看犯完尷尬病的你會不會變得更樂於助人(神轉折……)。

結果,這個七零年代的經典實驗證明,當人經歷過尷尬場景後,更願意為他人提供幫助(比如幫別人完成課題項目等)——相比沒有經歷過尷尬任務的實驗組,他們更爽快答應了這些求助。

4. 來,請你和大蟒蛇上一下「床」

——恐懼下的大腦迴路研究

在這個實驗里,研究者找來一批怕蛇的人,讓他們躺在腦掃描儀里,然後把一條蛇(溫順且無毒)也扔了進去!想像一下,跟一條 1.5 米長的蛇同床共枕是一種什麼體驗?為什麼科學家偏要讓怕蛇的人跟蛇呆在一起呢?原來他們的目的就是要研究恐懼。

你知道這8個超級坑爹的心理學實驗嗎?

參加實驗的人可以要求把蛇放得更近一點(鼓起勇氣控制恐懼),或要求把這可怕的蛇拿開(向恐懼屈服)。研究者關注的正是在這兩種不同選擇下,人們的大腦各有什麼變化。

從腦掃描儀的結果來看,當人們決定鼓起勇氣,控制內心的恐懼時,埋在胼胝體下的一處大腦前額皮層功不可沒。當你越害怕,卻越想戰勝恐懼的時候,這部分腦區會變得明顯活躍,此時你身上害怕的表徵卻變得不明顯了,比如冒冷汗,手腳冰涼等等。同時大腦中負責情緒處理的杏仁核活躍度減弱,也就是說,害怕的情緒不再那麼讓你窒息了。

那麼科學家們的問題來了,如果有個人主觀層面非常怕蛇,但他面對蛇時能鼓起勇氣,身上表示害怕的各種生理跡象都消失了,究竟他算是怕還是不怕呢?以往心理學的測量「恐懼」的手段僅僅停留在身體表徵上,現在看來並不能那麼簡單粗暴啊。這讓我想起一句名言:勇氣,是控制恐懼,而不是心裡毫無畏懼。

(看到這裡,你一定想說「坑爹啊」,其實程度遠遠不止,繼續往下看吧……)

5. 「請儘可能腦補一下你死掉的情形」

——研究目的:存亡威脅和死亡焦慮對人生態度的影響

這項研究始於 2007 年,參與實驗的人需要充分想像自己死掉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把身臨其境的心情和感受表達出來。我知道這樣對怕死的人來說並不好受,但科學家逼迫人們不漏任何細節地描述生命力在自己身上流失時,身體會出現什麼癥狀,此時此刻心裡在想著什麼。無需親身經歷,光想像就能讓人飽受折磨了。

你知道這8個超級坑爹的心理學實驗嗎?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科學家想要研究面臨存亡威脅(existential threat)對人的影響:當「經歷」了死亡,人們會對生活和眼前的世界抱有何種的態度呢?

那些被腦補自己死亡折磨得夠嗆的人們會參與一個填字遊戲,見到「jo_」,你會填什麼字母,「joy(喜悅)」還是「jog(慢跑)」?仔細腦補過自己死掉的實驗組更多會選擇帶有積極意義的詞(如「joy」),對比另一個實驗組(想像一次你拔牙的恐怖情景),他們創造中性詞(如「jog」)的人占多數。

也就是說,儘管死亡對心理來說是最終極威脅,但在想像過死亡之後,人們會不自覺地主動搜索和產生快樂的想法。這是人們應對死亡焦慮的防禦方式,心理學家稱之為「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6. 你餓不餓?我畫碗面給你吃

——肥胖、飢餓與對食物關注度的研究

這項實驗要求參加實驗的人 17 個小時不吃東西,等到他們飢餓難忍的時候,心理學家就為他們呈上了甜甜圈、巧克力、炸雞、火鍋……的圖片,讓他們干坐著流口水。而心理學家則在一旁觀察他們的腦部活動。

你知道這8個超級坑爹的心理學實驗嗎?

全為女性的被試被分為肥胖女性和正常體重的女性,科學家原本預想是肥胖者見到食物圖片內心會泛起更大的波瀾。但結果卻出乎意料,肥胖女性飢腸轆轆時對食物的關注度還不如飽腹時高,心理學家猜測這是因為胖子飢餓時會擔心自己暴飲暴食,所以會通過認知技巧來減輕對食物的注意程度。

而後的實驗確實驗證了這個道理,那些肥胖的女性在後續實驗環節(表面目的是請她們「試吃零食口味」)里明顯吃的比對照組多更多。

7. 憋著一肚子尿來做決策

——論抑制膀胱與抑制慾望的關係

你知道這8個超級坑爹的心理學實驗嗎?

排尿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衝動,而憋尿則是要抑制住排尿的慾望。聽說這是一個贏得了諾貝爾獎的研究,被試有幸參與到了這項研究當中,但他們要做的卻是憋著尿玩遊戲。參與者首先要喝 5 大杯水,約 45 分鐘過後,當有人開始尿急的時候,遊戲就開始了。心理學家研究的是在憋尿問題上,人們在忍尿時所花的力氣,會不會也順便抑制住了其他慾望。他們玩的遊戲是關於利益選擇的遊戲,比如讓人們做出選擇:是立刻得到 100 元的獎賞,還是過一會得到更大的獎勵。結果表明,膀胱飽脹的人更能放棄眼前的蠅頭小利,從而做出有利於長遠利益的選擇。

通過憋尿的實驗,我們發現對膀胱的控制力會「溢出」,也就是大腦發出的「抑制性信號」也會影響到其他慾望控制的領域,厲害了!但這個研究實在太坑爹了,如果還有這種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實驗,哪怕有再多獎金,我也一定會堅定地接受。

8. 麻煩你吞下這顆氣球然後我就可以給它充氣了(什麼?不要了吧……)

——臟腑痛苦下腦幹自主控制和不同人格特徵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願意參與研究痛苦的實驗,我佩服你,因為這是一個對於減緩人類痛苦至關重要的研究領域。

但這項 09 年的痛苦研究在我看來和「滿清十大酷刑」有得一拼。痛苦研究通常用到輕微的熱刺激或電擊實驗,但這次的實驗則要求你吞下一個癟掉的特製氣球,當氣球進入食道之後就會開始充氣,直到每個人能忍受的極限為止。至於那種痛苦的感覺是怎樣的,我相信沒經歷過的你既想不到,也不太敢想。心理學家發現,不同人格的被試在經歷這次痛苦時有不同的感受,大腦內部活動也不同。神經質程度高的人在痛苦持續過程中,他的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變得活躍起來,而神經質程度低的人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反而減少。

經歷痛苦時的腦部活動和不同的人格特質有關,這是痛苦研究的又一大突破,在減輕人類痛苦的認識和探索中,我們又往前邁了一大步。

你知道這8個超級坑爹的心理學實驗嗎?

看完這麼多,現在你大概會知道派問卷的心理學生多麼可愛了,畢竟,有誰願意經歷死亡、飢餓、感官剝奪、臭臭的尿布、憋到不能再憋的膀胱和食道里膨脹的氣球呢?

但今天我們說這些實驗並不是為了嚇倒你對科學的好奇心,也絕對沒有諷刺科學家的意思。恰恰相反,我們敬佩這些研究者,也希望你能在看到研究表面的荒誕的同時,理解到它背後的初衷和意義。如果歷史上沒有足夠的人捐軀,也就不會有醫學上不斷取得的重大突破。如果再遇到上述有幾分「變態」的實驗,相信你除了想逃跑以外,還能比別人更有理性和冷靜地想到它背後的價值。

需注意,在現代科學實驗領域,國際倫理道德議定書要求,任何心理學實驗研究在招收實驗參與者時,都應該詳盡陳述實驗內容以及可能產生的後果,並徵得當事人的同意才能開展實驗。

在這種條件下,能留下來參與實驗的人們不管是否做好了心理準備,他們都勇敢地經歷了痛苦,為科研奉獻出自己的心智和身體,他們所失即我們所得,正因為他們的參與,我們才能不斷揭開人類身體與內心或美好或陰暗的科學奧秘。來來來,此處應有掌聲!讓我們為這些勇敢的人豎起大拇指。

-end-

作者 | 何為

因「如魚離水」一詞而掉入心理坑的傢伙

編輯校對|砍妹

靈魂配圖|釧釧釧

參考資料

Apsler, Robert. (1975). Effects of embarrassment on behavior toward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2(1), 145-153.

Christian Jaratt. (2015). Research Digest. Retrived from https://digest.bps.org.uk/2015/03/26/10-hellish-psychology-studies-youll-be-glad-not-to-have-participated-in/

DeWall, C.N. & Baumeister, R.F. (2007). From terror to joy. Automatic tuning to positive affective information following mortality sali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 984-990.

Heron. (1956). The Pathology of Boredom. Scientific American, 52-57.

Ilse M.T. Nijs., Peter Muris, Anja S., Euser, Ingmar H.A. Franken. (2010). Differences in attention to food and food intake between overweight/obese and normal-weight females under conditions of hunger and satiety. Appetite, 54(2), 243-254.

Mirjam A. Tuk, Debra Trampe, Luk Warlop. (2011). Inhibitory Spillover: Increased Urination Urgency Facilitates Impulse Control in Unrelated Domai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5), 627-633.

Paine P, Kishor J, Worthen SF, Gregory LJ, Aziz Q. (2009). Exploring relationships for visceral and somatic pain with autonomic control and personality. Pain. 144(3), 236-244.

Trevor I. Casea., Betty M. Repacholib., Richard J. Stevensona. (2006). My baby doesn"t smell as bad as yours: The plasticity of disgust.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27(5), 357-365.

Uri Nili, Hagar Goldberg, Abraham Weizman, Yadin Duda. (2010). Fear Thou Not: Activity of Frontal and Temporal Circuits in Moments of Real-Life Courage. Neuron, 66(6), p949–962.

「一日一小變」

「吹氣球」

吹一個氣球

把所有的不愉快統統吹走

本文首發於友心人,轉載前請聯繫郵箱media@yoxinli.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春節防身指南:24招遠離人販子,家長要注意
「瘟疫公司」中的情景,在現實世界會發生嗎?
「臭」之美味,是人間珍饈還是問題食品?

TAG:知識百科 |

您可能感興趣

心理學上人性的15個弱點,你知道嗎?
改變心理學的10個實驗:嬰兒在看什麼?
心理學上人性的26個弱點,你知道嗎?
心理學上人性的26個弱點,你知道嗎?
這6個「心理學陷阱」,你中招了嗎?
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25個心理學常識,你知道嗎
心理學家:這8個心理學實驗最莫名其妙,第7個臭名昭著!
4個殘酷實驗:心理學可以有多黑暗?
詭異心理學,你真的知道嗎?
8個生活中實用的心理學小知識,你知道多少?
男女的擇偶心理差異究竟有多大?看看美國人做的這個實驗就知道了
40條心理學,教你怎麼去看懂人心!
男人的八個心理隱私,你知道幾個?
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這個心理學實驗讓很多人冒冷汗
你知道12星座各自的心理弱點嗎?
如果你要早知道這個心理實驗,創業和教育孩子都不是個事
「超准心理測試:看你骨子裡是一個狠心的人嗎?」
令人驚悚的心理學實驗:不到1歲的嬰兒竟成實驗對象
有個心理學家的老爸,是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