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雲也退:2016年最愛的一本新書

雲也退:2016年最愛的一本新書

雲也退:2016年最愛的一本新書



文 |雲也退

被名人罵是件好事,你自己也能跟著出名。認識到「人氣為王」,「壞口碑也是口碑」,多少人借著與名人爭鬥炒熱自己。這跟以往大不一樣。想那魯迅就說了一句「尼采發了瘋」,讓幾代中國人深信尼采就是個瘋子;至於法國人聖勃夫,因為馬塞爾·普魯斯特寫了一本《駁聖伯夫》,似乎也不怎麼樣。中國人知道《駁聖伯夫》的畢竟少,但因為這本書而低看聖伯夫的文學愛好者,在各國各地都多了去了。

雲也退:2016年最愛的一本新書



《駁聖伯夫》/[法]馬塞爾·普魯斯特 著/王道乾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普魯斯特的地位無法撼動,如果他不算20世紀的頂級作家,那也沒人能稱No.1。所以被普魯斯特點名駁的聖伯夫,就像《三國演義》里被諸葛武侯罵死的王朗一樣,大概就是個不中用的頑固老朽吧。聖伯夫生於1804年12月23日,雙親老來得子,而且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雙雙去世了。想想福樓拜、巴爾扎克,19世紀法國人的平均壽命也就五六十,聖伯夫性格憂鬱,多半與此有關。他就一直讀書,用從母親那裡學來的英語作翻譯,家裡還有天主教氛圍,更加壓抑了他的性情。看照片,這個人成年後禿頂,肥胖,面相平庸,也就看得出點文人氣,大概可以說是福樓拜或巴爾扎克的某個缺少才華的兄弟。而他從事的事業也確實符合「作家的兄弟」的身份:寫書評。

雲也退:2016年最愛的一本新書



聖伯夫(1804-1869)


聖伯夫寫了四十年書評,64歲去世後,留下了教人瞠目結舌的四十多卷作品。在盛年時期,聖伯夫趕上了紙媒蓬勃發展,他每周都給文藝副刊寫書評,今年下半年,由早已辭世的法語翻譯家范希衡先生編選翻譯的《聖勃夫批評文選》(「聖勃夫」系范譯,「聖伯夫」為今之通譯),在原稿擱置了三十多年後終於出版,是一件盛事,從這部一千多頁的書中,就能看出聖伯夫作為文學批評家的特點了:他幾乎掌握了一個作家全部的身世資料,讀過無數書信、日記和別人關於作家的回憶,當然也有作家本人的自述和回憶。自述體文字以及書信本就是法國文學傳統的一部分,只是聖伯夫可用的資源如此豐富,關於莫里哀、拉封丹、夏多布里昂、雨果等等他都能寫上長達數萬字的評論,每個人的出生身世,與什麼人交往,在什麼時候完成了什麼成就,陷入怎樣的麻煩,就連作家的父母親戚婚配子女都要言不煩。

雲也退:2016年最愛的一本新書



《聖勃夫文學批評文選》/[法]聖勃夫 著/范希衡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


而普魯斯特駁的就是這點。聖伯夫逝後兩年(1871年),普魯斯特出生,這是一個轉折時代:由雨果和巴爾扎克開創的法國19世紀文學,在波德萊爾和福樓拜接棒後有了質的改變,「現代派」萌芽了。在普魯斯特走上寫作之路後,「為藝術而藝術」成為文人和藝術家的共識。普魯斯特說,通過作家的身世背景來研究其作品,是一種「科學」路徑,但是,


「哲學家並不一定真正能發現獨立於科學之外的藝術的真實,因此,關於藝術、批評等等,他們不得不像對待科學那樣加以設想,認為在科學領域先行者取得的進展必不及後繼者。但是在藝術領域……並不存在什麼創始者、前驅之類。因為一切皆在個人之中,任何個人都是以個人為基點去進行藝術或文學求索的。」

這是在主張藝術家的獨一無二——無法作常規的研究也抵制武斷的解釋。普魯斯特初出茅廬,年輕氣盛,很需要為自己樹立藝術家的地位,因而早生半個多世紀的聖伯夫就被他豎作靶子了。他說,聖伯夫的「方法」是有問題的:


「(他)無非是要求不要將作品同人分開,評判者不可不注意書……還要收集有關作家一切可能有的資料,核查作家的書信,詢問曾經認識作家的人,如果他們活在人世,還要同他們進行討論,如果他們已不在人世,則需查閱他們寫的有關作家的文字。」


聖伯夫說,要想評論司湯達,他就要拋棄個人的所有印象,寧可聽取對司湯達的青年時期,以及對他的出身、血統有了解的人給出的評價,這很像刑偵查案,從熟悉嫌疑人/被害人的人入手去了解,綜合別人的印象,再對照嫌疑人/被害人的行為和他/她留下的書證,探究他/她真實的內心世界。普魯斯特駁斥說:這樣做是為什麼呢?藝術家創作作品所用的「自我」,是一種「創造性自我」,和朋友們眼裡藝術家的自我是兩回事,為什麼要讓後者來淹沒前者呢?


藝術作品高於作者,所以哪怕荷馬只是一個代號,我們仍可以欣賞《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不需要了解到底是誰寫的,他的人生是怎樣的。不過,普魯斯特的主張也不是完全適切的。聖伯夫雖然喜歡爬梳作家生平,但他也承認作品的重要。在這部《聖伯夫文學批評文選》中,篇幅最長、也是聖伯夫最經典的批評文章之一《夏多布里昂》,就提出若要發現夏多布里昂這位大文豪的內心生活,只能通過他的文字。

「拉布呂耶爾完全生活在他的書里,我們必須在他的書中,而不是別的什麼地方尋找他。」像這樣的話,聖伯夫也說過很多。如果沒有對文字的興趣,聖伯夫不會去干書評這一行:他起初是嘗試寫小說的,後來在他二十四五歲時,雨果等人在文壇颳起了狂飆,他被吸引住了,去讀那些人的作品,並按捺不住寫下了評論,就此一發而不可收拾。自從有了聖伯夫,人們就容易忘了一個事實:在他之前,就連「文藝批評」這回事幾乎都不存在。不管他採用怎樣的方法,人們都得承認他是開創者。


當普魯斯特聲稱「聖勃夫的一生,似乎從未有哪一段時期對文學有過真正深刻的認識」的時候,他應該想一想亨利·詹姆斯的話:聖勃夫是「世上有史以來最睿智的批評家」,雷米·德·古爾蒙也說,聖勃夫「幾乎是19世紀唯一的批評家,唯一創造價值的人」。把那個刺眼的「駁」字拿開,其實,普魯斯特與聖伯夫之間的共同點要大於他們的分歧,聖伯夫同樣認為,一個人的人格是他的文學人格,對文人來說,一切自我都是文學自我——斯湯達、福樓拜的書信,和孟德斯鳩、伏爾泰的書信一樣,既是他們個人世界的信息的載體,也參與構建了他們文學世界。


福樓拜遺有極具藝術和藝術史價值的書信,夏多布里昂寫下了篇幅浩大、細節翔實的《墓前回憶錄》(也譯作「墓中」「墓畔」「墓後」),盧梭則有《懺悔錄》名世。在那一兩百年里,文字的價值遠比現在為高。文字指向真實,非誠勿寫,作者也會認真對待作品和他們虛構或真實的人物,像《懺悔錄》,即使搪塞、遮掩、扭曲、自我標榜時都有明顯的痕迹,見出盧梭其人的真性情。聖伯夫是在這樣的環境里寫作的,所以也好理解,他在拿到那些背景資料時多麼在意,不願意漏過去不用在自己的文章里。讀范希衡先生編譯的這部一千多頁的文選,深感文字在它最值錢的時候,讀起來會有怎樣的一種飽腹感。


題圖:普魯斯特(1871-1922)


(本文原標題:《聖伯夫真的被普魯斯特駁倒了嗎?——兼及2016年最愛的一本新書》)


【作者簡介】


雲也退|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獨立記者,書評人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日本電影為什麼又好看起來了
從辭典小說到塔羅牌小說,結構大師帕維奇挑戰人類想像極限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2016年,大咖們都在看的16本書
2016年,企業家都在看的16本書
2016最後一天,祝福2017年!
2016年,這16種靶向葯說明書更新了!
2016年最貴的11副書畫!
1980-2016年:這36年中國都發生了些什麼
2015年的18.5億,2016年的15.8億,而今年的十一黃金周能否逆襲?
每款都是經典,1946~2016年世上最快的汽車變遷史(上)
F2016年的最後一天 期待2017年讓粉絲們更愛
國民年人均閱讀量:2011年4.35本,2016年7.86本
2016年最好看的10本非虛構圖書
2016年最闪耀的10大人气声优——有你的菜吗?
1980-2016年:36年的集體回憶,看哭了……
2016年11月26日一日一詩:張建鵬《一個人的雨》
2016年的最後一周,這裡有最新7天穿搭~
立冬:2016年的第一場雪
我的 2016 年書單
2016年中國最貴的10幅字畫
告別2016年,向2017年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