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些有文化的老一輩吃貨們

這些有文化的老一輩吃貨們

有這麼一幫吃貨老頭。


他們是大陸的文化名流,因為時代的遭際相遇。他們在一起吃吃喝喝,經歷過的跌宕和生死,都交融進這些好吃的情致……

這些有文化的老一輩吃貨們


范用、王世襄、黃宗江,在「好吃會」上。


1957年,吳祖光、丁聰、黃苗子、戴浩、高汾、吳祖光等人被打成了「右派。抗戰時,其中一些人從上海到了重慶,他們當時調侃自己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二流子」,於是把住的棚屋起名為「二流堂」,供大家聚會、吃喝、聊天。


到了80年代,「二流堂」的部分人輾轉到了北京,以「好吃會」的名字在北京重建。用許以祺的話說,成員是「真正會吃」的人。

第一次「好吃會」成立,是在1996 年12 月29 日。從「二流堂」到「好吃會」,那些老頭子「吃貨」的心並沒有改變……


「二流堂」文人的「小老弟」黃永玉,這個經歷過大風大雨的老頭,一輩子都鍾愛著美的東西。從他寫的文章,可以看出對他對美食的「研究」。

這些有文化的老一輩吃貨們



「一匙糯米甜酒能提高腌類的醇馥神秘感,且中和臘肉中偶爾出現的「哈」味。若要炒菜疏落有致可用醬油;增加凝聚力就非黃醬不可。回鍋肉、炒臘肉片宜用黃醬。要訣在於懂得分而治之的方法。小火溫油,進蒜茸,進辣椒干、鮮花椒。蒜茸見黃,起鍋。另小火溫油,進臘肉片,進蒜苗同炒;加大火,翻炒一分鐘,進干辣椒、鮮花椒、黃醬、糯米甜酒,倒在一起翻三兩下起鍋……」

「他曉得嘴巴里這顆鵪鶉腦殼非同凡品;是經過溫油炸酥的;飽飽一腦殼甜糯米酒、麻油、香醋、冰糖粉和干辣椒、大蒜、野胡蔥頭、橘葉絲綜合起來的溫暖液汁。序子含著這個鵪鶉一動不動,他在用舌頭四周探索,他明白,只要一咬,世界就會出現一個新的景象。」


——《無愁河的浪蕩漢子》

這些有文化的老一輩吃貨們



王世襄

「文玩兒」、「舞玩兒」樣樣精通的京城「玩主」王世襄,被稱為當代京城著名的學者型烹壇聖手。據說他愛吃蘑菇,而且喜歡親自采野生蘑菇,甚至還去菜市場詢問採摘蘑菇的地點。而關於王世襄「會吃」的傳說,流傳很廣的是他的拿手菜,海米燒大蔥。

這些有文化的老一輩吃貨們



汪曾祺就曾寫過王世襄燜蔥的絕活:

"據說有時朋友請他上家裡做幾個菜,主料,配料,醬油,黃酒……都是自己帶去。聽黃永玉說,有一次有幾個朋友在一家會餐,規定每人備料擊表演一個菜。王世襄來了,提了一捆蔥。他做了一個菜,燜蔥。結果把所有的菜全壓下去了……"


揚之水的日記,也記錄了這道讓人難忘的燜蔥:


「王先生拿出手藝來,置辦了六款:香菇冬筍炒雪裡蕻、鹽水鴨肝、白肉熬白菜、鍋塌豆腐、海米燒大蔥、糟溜肉片。別的都不見出色,唯燒大蔥是一手絕活兒,居然一點兒沒有了蔥味。師母說,昨天為了買蔥,走遍了一條街。這麼一小盤子,用了一捆蔥,剝下來的蔥葉子就有一筐。負翁讚不絕口。最後連湯湯水水都吃凈了……」

這些有文化的老一輩吃貨們



「一個人的口味往往是愛吃而又未能吃夠的東西最好吃。某些大師傅做菜的訣竅之一是每道菜嚴格限量,席上每位只能吃一口,想下第二筷已經沒有了,以此來博得好評。這訣竅是根據人的口味和心理總結出來的,所以有一定道理。不過最後我要聲明一句:以上云云,決無慫恿大師傅及餐館縮小菜份的意思任何好菜,我都希望師傅們手下留情,多給一些,我是一定會加倍稱讚並廣為揄揚的。」


——《春菰秋蕈總關情》


「就是上海、廣州市上所謂的薩其馬,切得方方正正,用透明紙包著,從味到形已非薩其馬,而是另一種點心,但也比北京薩其馬要軟一些,可口一些。已有不少次當我想起瑞芳齋的奶油薩其馬,真恍如隔世,覺得此味只應天上有,而要吃到它,恐怕是『他生未卜此生休』了。」


——《王世襄飲食說趣》

這些有文化的老一輩吃貨們



汪曾祺


金庸曾說過,大陸「滿口噙香中國味的作家,當推汪曾祺和鄧友梅」。


作為好吃會的成員,作家汪曾祺的嗜吃,在現代文學史上也頗有大名。除了會吃,汪曾祺還會做菜,他自己對此也很沾沾自喜:「我做的口蘑豆自家吃,還送人。曾給黃永玉送去過。永玉的兒子黑蠻吃了,在日記里寫道:


「黃豆是不好吃的東西,汪伯伯卻能把它做得很好吃,汪伯伯很偉大!』」1987年去往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的時候:「蔬菜極新鮮。只是蔥蒜皆缺辣味。肉類收拾得很乾凈,不貴。豬肉不香,雞蛋炒著吃也不香。我想做一次香酥雞請留學生們嘗嘗。」

這些有文化的老一輩吃貨們



汪曾祺的畫


他對吃這件事的熱愛,都寫在他的文章里。

這些有文化的老一輩吃貨們



吳祖光(右)與家人


被譽為「當代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曾編輯《解憂集》一書的吳祖光,也是好吃會的「吃貨」。他曾在文章中說「有一天我發了財,我定然要拉冤家吃遍天下」。

這些有文化的老一輩吃貨們



「所謂棒子就是北方人給玉米或曰玉蜀黍起的別名。玉米在南方也叫珍珠米,也是很多人都愛的食品。西方人把煮熟的玉米剝出來放在長形盤裡,澆上奶油便成為高級食品了。此外,嫩玉米剛長出來只有寸把長,也可能是一個小品種的玉米,炒在素菜里也是一種高級菜。可見易地價不同是因為物以稀為貴。」


「就中國是美食王國這一特點說來,作為中國人真乃幸福之至。半個多世紀以來,就吃而言,我吃過好的,也吃過賴的;也餓得難受過,也撐得難受過。怎麼會撐得難受呢? 就是那些一天接一天、一頓接一頓的宴會,山珍海味、佳肴滿前,殷勤的主人頻頻相勸,使你不斷地吃喝。這種時候,我想得到的就是: 腐乳、窩頭、小米粥……最不值錢的東西會成為最美之味。」


——《老小吃 老味道》

這些有文化的老一輩吃貨們



黃苗子書法


好吃會的成員黃苗子,不抽煙,不喝酒,一大嗜好便是愛吃肥肉,據說在81歲生日晚宴上,黃苗子開懷大吃了一番,華君武曾說他:「好吃,得了痛風病,仍不顧。1994年在悉尼又大吃王蟹,幾乎送命,惡習至今不改,尤喜食豬手。」


黃苗子後來去了澳洲,在異國生活,惦記起家鄉那些頂平常的食物:


「在澳洲生活雖然很方便,但無論是雞、鴨、牛、羊肉都是一個味道;蔬菜也是一樣,無論是菠菜、白菜、芹菜也是一個味道。因為這些東西都是一種方式培養出來的,太現代化了,反而不好吃了。還是北京好,在北京還可以吃到農民喂的土雞。」


好吃會還有其他老頭子:書法家啟功說「我最愛題的還是飯店、飯館,總可以藉機吃它一、兩頓。」黃宗江的女兒曾撰文:「什麼哥倫比亞的螞蟻,山東青州的蠍子,越南的刺蝟、狐狸、大象,他(黃宗江)都嘗過。」而丁聰養身之道是:「吃肉,不吃素,不喜歡吃蔬菜水果。腰已四尺四寸多了,至於肥肉,照吃不誤」……


口腹之美,也記錄著某些人生回憶:「好吃會」第二次聚餐會在1997 年5 月25 日,是紀念汪曾祺先生仙逝的時候。2009 年,王世襄去世,「再沒吃到當年在他家吃過的那麼好吃的清煮毛豆,火候夠,酥糯……」許以祺提起回憶眯起眼……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生活周刊 的精彩文章:

讓我學會為你 貪生怕死
我們做了2017第一件流行的事兒
那個充滿反叛精神的廈門又要掀起藝術新浪潮了
為什麼竇唯不是最佳作詞人?
著名攝影師來中國拍垃圾,順便搞了部有爭議的紀錄片

TAG:文藝生活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常吃這些,讓我們的身體老的慢些!
你常吃的這些「街邊小吃」竟是這麼做出來的!
親戚「來了不要吃這些,多吃這幾樣食物幫你排污血
這些復古的盒式磁帶咖啡桌是真棒,你會去買一張這樣的桌子嗎?
這些生肖男都是耙耳朵,在家慫的跟狗一樣怕老婆!
這些魚你一定吃過 但是您真的吃對了嗎 這樣吃更營養哦
這些食物是「催老劑」,你一天吃幾種?
這些動物肉居然是這樣來的 你還敢吃嗎?
漲知識了!青椒跟這些一起吃竟然還有這樣的功效
這些有益身體的辣味食物 一定要多吃!
這些蒸餃,味道很不一樣
這些逼真的女性人體雕塑品,每塊都有一個故事!
這些花不僅好看,老一輩的人們看了特別喜歡
養肉這些年,你一定要養一個臉盆一樣的!
這些詭異的老照片,一定有你沒見過的
這些狗狗,一看就知道是奶奶養大的,這愛太過於沉重
千萬別娶這些生肖女,都是好吃懶做一無是處的飯桶!
這些老一輩的育兒坑,媽媽千萬要避開
這些美女穿的那麼清爽一定是有原因的
別被忽悠了!你一定要知道這些有關蜂產品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