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在誦經的時候,當我覺得自己有不專心、散亂心的情況出現時,此時應該如何懺悔?

在誦經的時候,當我覺得自己有不專心、散亂心的情況出現時,此時應該如何懺悔?

在誦經的時候,當我覺得自己有不專心、散亂心的情況出現時,此時應該如何懺悔?



乙、隨機答問

成觀法師


慧乙:師父,我們在請地藏法門的時候,看到師父在地藏法門儀軌後面附有懺悔法。能不能請示師父:在誦經的時候,當我覺得自己有不專心、散亂心的情況出現時,此時應該如何懺悔?能不能請師父開示。


師父:假如在修法的時候,不是不知所云,有一點點散亂、有一點點雜念、有一點點妄念,沒有關係。但是如果是不知所云,而且因為經文已經念得很熟了,因此有時變成好像只是口一直在念:心則完全不在焉,幾乎已經變成一台念經機了,念經變成機械動作:心中毫無所覺。接著,念了半天之後,才忽然想到「我在念經!」才發覺自己已經念到那一章節。如果常常這樣,而且次數很多,就要好好地懺悔了。關於懺悔,我現在開示這個法門,請長跪合掌聽:懺悔時,先在佛前長跪合掌,念「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遍,三說三拜。然後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三說三拜;然後念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念一遍,拜一拜,共拜一百零八拜,求乞懺悔。拜完一百零八拜之後,再長跪念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訶薩三遍。好,請復座。(弟子們禮謝師父)


師父:請坐,還有沒有問題?

慧乙:我們因為是在邊地(英國),很難親近師父,能不能請師父開示觀想的心地法門。


師父:觀想什麼?


慧乙:比方說:誦經時應如何觀想?在頂禮一百零八拜念普賢十大願時,又應如何觀想,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謝謝師父。


師父:觀想應該是在止息亂心後才觀想,你之所以會念經念不好而起來拜佛,就是因為心太散亂。人在亂心時不宜修觀想,因為你會越修越亂,而且也觀不清楚。你如果亂心時去觀想又觀不成,結果自己又更加懊惱,於是就會懷疑自己,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差勁。本來就很差,觀想又觀不成,便覺得更差,於是就會越修越難過,越修越不歡喜,而且對自己的自信打了大折扣。所以要觀想應該在心稍定後才修,即所謂止而後觀,不止是無法觀的。所以如果在誦經修法的時候心散亂,因而起來禮拜,此時要作觀想,一般來講是比較不適宜。但是也不是絕對的,比較粗淺的觀想也可以用來止息亂心,所以你試試看,每一個人的情況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如果你在懺悔時要修觀想,這時由於你是在求普賢菩薩加持,你便可觀想普賢菩薩的聖像,他坐著六牙白象。象通常只有兩根長牙齒,他坐的象卻有六支,左三右三,為什麼六支呢?代表六波羅蜜。這隻象是具有六波羅蜜的大白象,象是代表有力氣,代表他的六波羅蜜是很有力的。你就觀想普賢菩薩坐此白象上,而你就在他下面頂禮,求他加持。那個時候,你就要真正懺悔,懺侮自己業這麼重,連誦個經都這麼亂想。還有誦經的時候,如何作觀想呢?如我以前所說,誦經最直接的介質就是音聲,所以就緣那個誦經的音聲就好,必使之字字清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口中發得字字清晰。這樣就可達到初步的攝心:緣音聲而攝心。事實上這也算得上是一種觀想。這是觀什麼呢?這講起來又變深了,這也可成為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觀音聲所證的耳根圓通法門。然而此中所言的聲音其實不是用耳朵聽的,而是用心來聽的,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心中清楚地念,而且令心也聽到。所以這樣觀想(思惟)法是念的時候不是口念而是心念;聽的時候,不是耳聽而是心聽。因此,其要在心念心聞,而不是口念耳聞。所以我先前說我此法門又別,對不對?一般念佛的人通常只是用嘴巴念,用耳朵聽到就好。韓愈在勸學篇里講:口耳之間才六寸耳。意思是什麼呢——hallow(淺) ,為什麼呢?以彼不入於心。所以你口誦耳聞,於心何干?和心有什麼相干?毫無相干嘛!所以修來修去只是修口耳罷了,心並沒有修到。所以應該是心念心聞。如何得心念心聞呢?長跪合掌,對你們講一些比較深的:誦經乃至於念佛念咒,都是這個念字,所以諸佛如來的最大法門就在此念字。何以故?因為眾生皆有心,心以何為心?有念故為心;如果有念就是凡夫心,入於無念就是聖賢心。所以禪宗六祖大師說:我此法門立無念為宗,那就太深了。起信論里亦講:眾生心就是念念相續。心不能無念,故定有念,因此佛的一切法門都是在修這個心念。為什麼要修念呢?其實也不是為了修念而修念,而是借著修念而修心。中國人造字很奧妙,今心為念。所以修心不是修什麼心,而是修今心。今心又是什麼呢?以禪宗法門來講,即當下之心,指當前一念心。奵果你是在修這個當下之心,那你就是在修念。你在念經的時候,應是心念心聞,若依此而修,接下去就是更深的思惟觀察了,這就是禪或是禪觀。因此須知,念經念佛不是口念耳聞,而是心念心聞。一般說口念耳聞是很簡單,這是普通常識可以懂得的,對不對?但是心念心聞就不是那麼容易知解,然而事實上修行必須要作到心念心聞,否則修了半天,卻與心毫無干涉,便不知道在修什麼。所以修持的時候一定要了知,首先要知道這個「念」是如何起來的。大家先坐下來好了。(弟子們欲禮謝師父,師父答說不用謝了,講完再謝)你試著去觀察這個心,它是很奧妙的。不論你是在念經、或念佛號、或念咒都一樣,此時,你可以用嘴巴念,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耳朵聽,但是你不一定會用到心,對不對?搞了半天,你也是在看經,也是在念經,耳朵也聽到念經的聲音,但是你的心究竟在那裡就不得而知——你居然無心(心不在焉)卻可做這一切修行的事!所以你看這個心奧妙不奧妙?我們中文成語說心不在焉,真的就是這樣。你可以身在此,口在此,眼在此,耳在此,但是心卻可以不在此!而你依然能念經,每個字也都念到,一個也沒漏掉,但是你的心可能並不在這邊,這很奇怪。所以你念佛也好,或念其它的,念了半天卻可以連自己都不知所云,不知道在念什麼,因為沒有念到心裡。念經念了半天,念得很順,也念得很熟,甚至可以背誦,但卻可能完全沒念到心裡去。所以我剛才要講的,就是怎麼樣用心念、用心聞。現在跟你們開示一個方便:若你所念的每一個音都是從心裏面發出來的,這才叫作心念;其次,在念出來之後,每一句話都倒灌回心裡去,所以都毫無漏失。從心中出,又回到心裡去,全部回歸本心,這樣叫作「心念心聞」。如果以這樣的方式來念,你就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因為是心念心聞的關係。你這一聲佛號,或這一句經聲,你要命它於方圓五百里內眾生都可以聽得到,只要一作觀想他們就能聽到了。否則你要命方圓五百里的眾生都聽得到,那豈非要有巨無霸的擴音器才行?乃至在阿彌陀經裡面——你看,這也是密法的境界——東西南北方的諸佛皆出廣長言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廣長舌相也不是真的佛的舌頭有那樣大,那佛不成了大舌頭!那怎麼可以?那是一種象徵的意義,一種觀想,一種心的境界。舌是色法,它是有邊際的、有限制的;但是心不是色法,是心法,沒有邊際、沒有障礙。你若是心能成就,就能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所以你念經也是要這個樣子。所以是從心念,由心聞。順便提到,你聽得懂也好,聽不懂也沒關係,熏習一下也好。返聞自性就是這樣。返聞自性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循著音聲而聞到自性。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也可同時修這個法門,所以說我此法門又別嘛!這是回答你問念經的時候應該怎麼觀想,而這就是最高、最無上的觀想,觀想音聲,返求根本、返求音聲出處。音聲與心應是在一起的。如果有聲而無心,那個音聲也是無所用;因為有心所以得一切成就,乃至一切音聲法亦得成就。在楞伽經、華嚴經以及密教部中都說:諸佛菩薩以大智慧神通成就故,起於大悲,為度眾生苦而現身、語,現身、現語就是現報、化二身、語就是種種經教,所有的佛經、咒等等,這種種身、語的境界就是佛菩薩的成就。我們借著這些身語之教來修行,亦能得到如是成就,所以這是最高層次的觀想。而這觀想是依心而作觀,觀想這音聲,但這音聲並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一定要跟心有關係。所以說修行若只是口誦耳聞,與心完全沒有關係是不究竟的。究竟的修行至少要以口、耳、心形成一個鐵三角。但最上乘的則是心念心聞就好了,根本不經過口、耳,那樣太迂迴了!不過那卻是上上根人修的,因此如果根器不大,而且善根還沒有成熟,那就姑且繞它一個圈子:口誦耳聞,然後進而返聞自性,這樣也未嘗不可,懂嗎?其步驟是當心念化為音聲出口,由耳朵聽到,再就道返家返聞自性。以如是方便亦得達於究竟,至於菩提。


慧丙:師父,在念經時,我常想:到底是誰在念經?是我在念經,還是誰在念經?會有這樣的感覺。請問師父,這種感覺對不對,或好不好?

師父:這很好。這在禪宗裡面稱為疑團,你的感覺是怎樣?


慧丙:就覺得念經好像不是我一個人在念。


師父:繼續參,是誰在念經呢?你有沒有發現這和一個公案一樣--誰在念佛,所以很好。念佛是誰這句話是文言文,白話文意思就是誰在念佛?。你念佛念了半天會發現,到底是誰在念佛?這和你提的念經是誰、誰在念經是同一個問題。那你繼續參,不過我可以跟你提示一下:你試著去觀察能念及所念;所念指的是經文或佛號,也就是音聲;,能念指的是心。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號音聲,到底是一還是異?誰先誰後?誰為根本?好了,你們還有沒有人也有這樣的疑團,產生類似的問題?


慧丁:請示師父,我在剛開始修地藏法門的時候,並未請師父去我家佛堂灑凈。如剛才師父所提的,修行地藏法門往往會夜夢以往的人。有時候,在念經的當中會覺得這個佛堂的空間內不只是我一個人在,甚至會覺得有其它我們所看不見的。這時我會有一個念頭:現在只有我一個人,是我在念經。但又覺得在場的,並不是只有我一人,此時我就會疑惑倒底是誰在念經?因為我們修行地藏法門會有很不可思議的力量在。以我個人來講,本來有一點怕怕的,但是由於地藏菩薩慈悲願力的關係,我會覺得他們都在跟著我念,就在那個時候,我的念頭就會想到並非只有我一個人在念經,我這種感覺跟剛剛慧丙師兄所提的,是否有什麼不同?請師父開示。


師父:不一樣。一切修行都應該是返照本心本性。你那種感覺是向外尋逐,而與外在產生關係,而慧丙的問題是只跟內在有關係。你那種狀況就是所謂的感應方面的層面,是相上的,雖然也是很好的;但他那個是比較根本的。慧丙,你剛才所提的那個問題可再參下去,回去努力誦經再參,若參破了便於修行上進一大步,那跟誰在念佛是一樣的。誰在念經,你是停在這裡對不對?

慧丙:師父,我覺得好像不是我在念,就好像另外有一個人在我的腦里,很寧靜。我怕把它打斷,所以就靜下來,不敢念太大聲。耳朵里就好像很靜時聽到嗡嗡聲一樣,類似我們到郊外去時的靜謐感覺是一樣的。


師父:怕把它驚嚇到?


慧丙:怕念經的聲音把它打斷了,耳朵中則聽到類似在郊外時的那種嗡嗡之聲。


師父:那是因為心靜的關係,因此不用怕。念經念到心很靜時,聲音自然會降低。你說還有另外一個,你就繼續參念經是誰?誰在念經?很容易找到的一個答案是我在念經。但是這個我又是誰?到底嘴巴是我嗎?因為是嘴巴在念嘛!還是耳朵是我?因為耳朵在聽嘛!還是心是我?可是有時候你根本沒有念出聲音,所以你不能說是嘴巴在念;即使你嘴巴不動,還是會有聲音,還是可以聽到。嘴巴沒有動而可以念經,這就表示不用嘴巴也是可以念經的。嘴巴既然沒有出聲音,而耳朵應該也沒有聽到聲音才對;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嘴巴雖沒出聲,耳朵還是可以聽到聲音,即使不念也是會有聲音,念時當然更會有聲音。有些人,尤其是以念佛來講,念到最後變成機械性的,當你不在念的時候,它好像在放錄音帶一樣,還是繼續在念。所以現在又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到底是誰在念?是嘴巴在念?還是我在念?是耳朵在聽?還是我在聽?問題越來越多,那你就繼續參。你若想真正參透這個,禪宗里基本的經教及開示你都必須懂,尤其是楞嚴經裡面的法門也都要能透達,才能參得通。總之,能問這些問題,還不錯。

慧乙:師父,我有時候誦經,一開始時,我知道我自己在念.當進入一個階段之後,不知道這樣形容對不對,我好像覺得那個音聲已經浮出自己,請問師父,這是什麼現象呢?


師父:浮出自己?要再描述具體一點。


慧乙:我覺得那個誦經的聲音,已經不是從口而出。


師父:這也可以參,這也很好。這有另一個參的題目:這個音聲到底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何所從來?去至何所?這個音聲到底是從那裡來,你可以繼續去觀察。到最後這等於是最高級的心法遊戲,不只是誦經而已。當你誦經,誦到某種程度,就開始這樣參,所以已經不執著於原來的那些東西了。就好像一個打籃球的人,在他剛開始的時候,他要注意怎麼樣拍球,怎麼樣運球、及上籃的種種分解動作。到後來根本就沒有去思惟那些東西,恐怕就只是在考慮戰術問題。誦經,在開始的時候也是一樣,每個字每個字都要很注意,才能念得對、念得順,到後來便不再受拘於原來的那些文字,因為你已經很熟了。所以你就可以稍微靈活運用一點,這個心法遊戲就會越來越有意思。如果你還是照往常一樣修,就不會有更多的樂趣及更多的收穫產生。因此你可以繼續往高層次的方向玩下去。菩薩不以世間樂為樂,以法為樂,就是這樣自己作法上的遊戲、作這樣種種如來法樂的遊戲,於是心越得清凈,智慧越開闊。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不一定要照你原來那樣的方法去念,方法是可以調整的。至於如何調整,則因人而異。也不是每個人都須要調整,要到了某種境地才作調整。以你而言,你就注意去觀察那個音聲,它到底從那裡來?到那裡去了?會越觀越有意思;有時候會觀出一些苗頭;在這同時,你便要設法多增長一些聞慧。聞慧懂不懂?就是看經或聽經聞法所增長的智能,稱為聞慧。你現在等於是在行門中修;但是光修行門是不行的。光在行門上修,若碰到某些問題便不得解。慧丙,你也是一樣,一面繼續參究到底是誰在念經,不斷地觀察,好像在看電影一樣,一面努力加強聞慧,這樣就很有趣味了,對不?如是誦經時就不再那麼苦惱,而能漸漸轉成無上法樂。


慧戊:師父,我覺得我們修地藏法門與參禪是不相衝突的,請問師父,這兩者可以同時做呢,或者須分開來做?


師父:只要你因緣與根器夠的話,應該是一起修。禪、凈、密都應該是同時在一起的,其實它們從來也沒有分家過,以眾生福德因緣之故所以才現出好像分家了。然而分者自分,不分者自不分;一分,全體佛法對他而言就各自分離,無法整個成就。而能究竟成就菩提者皆是一體成就。所以通達之人,修行一個法門之時,禪、凈、密、律都在里許,你看地藏法門不就是如此嗎?剛才所講的那些就是地藏法門中禪的境界,而且是很深的禪,即使講楞嚴經也不一定都講到那麼深,甚至禪宗的甚深經典也不一定都講得那麼深。關於凈土,若你修心:心地清凈了,即心便是凈。密呢?方才所言皆是很深密的義理,是如來秘密境界,此即是地藏法門中之密。律呢?持地藏經的人皆應持如來戒。因此,地藏法門中,禪、凈、密、律全都具備,毫無衝突之處;衝突者是眾生、是凡夫,法與聖人從來不會衝突。再進一步講,你如果能在一個法門上俱修無量法門,則為甚難稀有。別人念經只是一個念法,你念經可以許多種方式來運作,法喜無窮!若如此,則念經本身,對你而言,同時也是在習禪,也是在修密,也是在修凈等等,是一種多功能、多面向的修行,滅罪、生善等也都同時一齊來。


慧己:師父,關於剛才那個觀想的問題,我想到以前,譬如在禮佛一百零八拜的時候要加入觀想,對不對?有好幾次,我會這樣想:有如把自己丟在宇宙中完全黑暗的地方,觀想我所要拜的佛在每一個星球上,很亮很亮,放著光明,也想著自己變成很多個我,有些是過去的我在拜佛。若這樣去想,這樣去拜,就覺得很舒服,我不曉得這樣的觀想,對不對?請師父開示。


師父:大部份是對的。只有觀點不太對,第一,這比較像幻想,而非觀想。第二,你要觀想諸佛菩薩在很多星球上,而不是你自己在很多星球上。最為不妥的是:不要觀想你自己在黑暗的地方,應觀想你自己也在亮的地方,或者你可以觀想你從暗的地方出,到亮的地方去拜。這與普賢法門中所說,在一剎那頃禮拜十方諸佛,身不離座很相近。這也不錯,很好。


慧丙:師父,我們家沒有佛堂,早上起來我念經前,會走到戶外向著天空拜十方諸佛,拜本師釋迦牟尼佛,拜了三拜,再進去念佛;因為我想佛是充滿十方虛空的。請問師父,如果這樣,還要不要有個佛堂呢?


師父:如此做,是在修外道.拜天空。學佛一定要有佛堂,你再窮也要有一個,再克難也要有一個。你那樣像在拜天公是不行的,拜到後來,會出毛病的。真的,不騙你,要如法修行才好,不可以頑固。你可以請一幅菩薩像,弄一個活動的佛堂,用新凈莊嚴的紅紙或紅布好好地包起來、或蓋上。要念的時候再請出來、或掀開禮拜。這樣比較如法,不能像你所說那樣拜天公,也不知道在拜什麼。如果業障現前,一些惡魔鬼神都會跑來讓你拜。你不拜還好,越拜會越糟。


慧乙:師父剛才提到禮拜時的觀想。請問師父,如果是禮普賢十大願,其中有幾項可以很容易地以picture(形像)來觀想,而其它的項目,是否可觀想它的意義?


師父:可以。觀想有種種觀法,可觀想形像,亦可觀想意義。還有,慧己你剛才觀察十方世界都有我去禮拜諸佛,但是不要忘掉根本,即是我此身不離此座,這樣才行。我們這個身是根本,以佛法講,這個是本身或是法身,這就有如菩薩以法身現化身去禮拜諸佛是一樣的。當然現在目前只是一種觀想,因為有這樣的因,將來就能成就這樣的果,能夠跑到十方恆河沙數的剎土去禮敬諸佛,這是菩薩的本尊。所以我們這個身還是要在,不能說我去了就不見了,否則將來如果真的入定,就會回不來,跑到哪裡都不知道。這有什麼危險呢?怕說出來你會怕,你既然不知道到了那裡,回不來了,就會有人來——有眾生會來佔有你的軀殼,和你同住,那樣問題就大了。所以你修這種觀想,一定要勤修普賢法門,才有威力擋得住。否則會有很多眾生來當你的房客,要與你共住。


慧庚:關於觀想,請問師父:當我們拜一百零八拜的時候,是否可觀想自己的父母親也跟著一起拜,自己的姊妹、子女也跟著一起拜?


師父:可以啊!當然可以。還有沒有問題?


慧戊:剛才師父談到在一個法門中可以同時修無量的法。請問師父,是不是我們在修法的時候,可以靈活地根據自己的情況作調整或者發揮?但是,是否有個標準可以讓我們以此來衡量其作法是否確,以及對於師父所傳之法的尊重。我們應該怎麼拿捏?標準又如何?可否請師父開示。


師父:這個標準是:(一)你在同一部經,同一次修法的時候,不要改變方法,要同一個方法從頭到尾一直連續使用。譬如,你在觀想父母師長怨親債主同時都跟你一起在念經,那你就從頭到尾都一直這樣觀想,不要換:如果你在觀想父母師長怨親債主,他們是聽你在念,那你就觀他們一直在聽,就不要換成讓他們念,懂嗎?若是聽,就從頭聽到尾:念,就從頭念到尾;拜,就從頭拜到尾,不要頻頻轉換。因為你一換就會亂。


(二)還有,在一個方法中修無量的法門,並非在同一剎那中修,也不是在同一座法中修,而是今天修這個法門,明天可以換成另一個法門,但是也要看你今天修這個法門有沒有更深入的成就而定。比如,你在念經的時候觀察「誰在念經?」你在這一項還沒有得到解決之前,就不要換。慧乙,你觀音聲也是一樣,音聲那裡來、那裡去,在還沒有得到解決之前也不要換。還有慧庚那樣的觀法也是一樣,要繼續這樣才能深入。總之,一有疑惑最好是要問,請示師父,等於是釋疑或是印證的意思,才不容易走偏,否則亂修、修錯了也不知道。有問題,問了才不會產生過錯。最重要而且最根本的一點是,在同一個法門內修無量法門,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眾法齊修(那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也不是一下子換來換去,淺嘗輒止,並非如此,而是要命每個法都深入而有成就。(三)在同一個法門內能具修多少法門,這是你的Capacity (能耐)的問題,乃至天台宗、摩訶止觀中講一念三千,指菩薩心一念之中就能具足三千大千世界都在裡頭。那就是Capacity (能耐)的問題。一般人沒有辦法如此,便要踏實一點、老實一點去修。但也不是很呆板的,念經就只是念經這樣子而已。那樣的話,這個經可能會愈念愈煩。例如打球,如果完全只練基本動作,沒有其它,那就可能會變成很無趣;若有時也玩一玩單打、或雙打、或打全場,這樣就會變得較有意思,是不是?


慧丁:師父,關於剛才我所問的問題,師父說我那情形是牽涉到外在的事物,並非只有自性的問題,就這一點我還是不懂。請問師父,我應該怎麼修?譬如在禮佛的時候,我也會有類似像慧己師兄剛才所提的那種感覺,而且雖然有那種感覺,但我知道我仍是在佛堂中。甚至在繞佛、經行的時候也是一樣。我會經因為小孩子生日,我希望他安樂易養,就修八關齋戒,每修完一部經之後,我就會繞佛經行。譬如我發願念地藏王菩薩五千遍,或者其它聖號,我就會一邊繞佛經行一邊念,在繞佛經行的時候,也是這樣的觀想,譬如我觀想我頂戴地藏王菩薩,有好多小孩子也這樣跟著我念菩薩聖號。那種感覺,我覺得我不是只有在家裡的佛堂才這樣,我甚至從這個星球跑到那個星球,無數的星球,無數的孩子,都跟在我後面這樣繞,這種感覺很深。我現在所講的,跟我剛剛所提的,師父所講的照顧到外面的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共通,還有我應該怎麼修,請師父開示。


師父:你作種種的觀想,要注意此點,長跪合掌,還是歸元到先前所講的地藏法成就通相的第一個,法喜以及法樂。你作種種觀想,如果得到歡喜心,就是對的。如果你作了種種觀想,或者不管是自主,或是覺得好像有人,或是有其它眾生,你修那個觀想如果起的不是法喜或是喜心,而是其它的,譬如:會害怕、會擔憂、會恐懼,這就是不正確的。乃至於有的人,他感同身受,真正地就看到,不只是一種感覺而已,而是好像真正看到某些眾生,那就有問題。這是一步一步演變成的,他們剛才問的,都是一種觀想而已。那你說我也好像覺得是真的,但那情境到底不是真實的,仍是一種觀想,對不對?如果是一種觀想那就是正確的。如果你是覺得身邊好像真的有人,這就不好,身邊好像真正有怨親債主在後面,這也不好。這種情形,膽子再大的人也都會毛骨悚然;那種情境若再更進一步發展,恐怕就會出問題。這樣懂嗎?還有,注意聽,修觀有幾點要注意:


㈠即使觀想成就:心亦不能貪著所觀想的境界及其所生之覺受。所謂觀想是什麼?觀想是一種想像的境界,對不?而這境界怎麼來的呢?這是要參的,所以說我此法門又別。觀想成就的時候,是真的會有境界顯現,而這個境界是如何來的呢?這境界不從外來——心想而成,自心所現,自心所觀,自心自「觀」自「現」。若心清凈寂止,因為自己如是作觀所以現出如是境界,在現階段的修行,這種觀想成就時所現的境界,只是自受用境界,亦即你的觀想境界只能自己受用而已,他人受用不到:我自己作觀,自己見到所觀境,覺得很舒服,而心生歡喜。但是還不能產生他受用。等到將來你若於自受用觀境完全成就以後,當身轉變成為法身大士,那時你一作觀想,此自受用境即可化現出別人也能看得到、聽得到、摸得著的境界,因而轉為他受用境。你若問說我作觀化現成一個凈土,是否十方眾生皆能來往生,皆得成就?可以,但是現階段你所作的只是一個觀想,或更明確地說,只是一個想像,在你自己的想像中現出那種景象,而在客觀世界中並沒有那個境界存在。然而那個想像中的景像確能令你心生歡喜、乃至心趨向清凈,這就已達到觀想的目地了。不過必須要注意的是,萬萬不可由於這個境界心生歡喜,因而產生對這境界的貪著——絕對不可以生貪著,一生貪著,便馬上轉此觀想成為不清凈,成為染污法——以心有貪著故成染。若再繼續貪愛住著彼境下去,便再轉修行為魔事,相當危險。所以,切記:修觀想法,即使得以觀想成就:心也絕不能貪著其境界。


在作任何觀想時,例如你觀想到十方剎土,十分要緊的是你必須「同時」念念覺知你身不離座,而且我所說的這個身不離座,即是「身在此處」在地球上,在本處,沒有跑到別處,一定要如是念念覺知。現在再進一步跟你說,你聽了以後,回去要拜一百零八拜,禮謝三寶:十方剎土皆在我心中,就這一句話而已,一切盡在於此,更無他物,乃至種種觀想、種種觀想的莊嚴境界以及觀想要訣,皆可以此句概括盡竟。例如觀想我去他方、他土、乃至他佛國,種種形相的我,無量的我、乃至無量的佛,盡皆在我心中發生!我在我心中作如是游往、如是參拜,如是供養,皆在我一心中。你的心若是沒有這樣靜、這樣凈,這樣的定、這樣的明覺,如何觀得出來、如何能觀得如法、如何能觀得不貪著?這樣的法深不深?好了,就此打住,所有法寶都快全部掏給你們了!


慧己:師父剛才提到說如果感覺背後怨親債主在跟你拜,這樣不好,對不對?如果修行時覺得很舒服,但如果執著那個舒服,這也不好。請問師父,像這些情形,若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怎麼辦?


師父:發生什麼情形?


慧己:就是感覺毛毛的,這是第一個。第二個是執著於覺得很舒服,而每次都忍不住要去那樣想。


師父:這兩個都不對。以最究竟而言,是喜也好、是懼也好,都不對。現在跟你開示另外一層的觀想:若你因為觀想而心生歡喜,這時你可觀(思惟)是誰在歡喜?如是,你等於是Retreat(退)到幕後去觀看那個歡喜及歡喜的人;這樣一來,你心中所生這個歡喜還會一成不變嗎?聽得懂嗎?你因為作觀想而於自心中造出種種景象,然後再依這些景象而心生歡喜:此時你若退而思惟:誰在歡喜?於如是思惟的同一剎那,你就會馬上Detach(抽離)現前的境界。接著你更再思惟:歡喜者是誰?當然這問題又更深了。就這樣,層層深入,推究到後來,你恐怕也必須深究性宗及相宗,乃至八識之間的種種關係你都必須通達,才能完全深入、了悟,參禪、觀心、觀想時也才能真正參出個究竟。你們現在就暫且這樣以正心、不貪著的心去觀,等到將來時機成熟時,便一點就破。然而現在卻不能點,現在一點破,便極可能落於斷滅。


慧己:還有,有時會怕:心裡毛毛的,要怎麼辦?請師父開示。


師父:那也可用觀想法來破解,你可試著去觀察是誰在怕?或者你也可用金剛經中的一句話來破除那恐懼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你在念經或念咒的時候,有種種可怖的現象出現,因而心生恐懼,此時,應馬上停止不要再念下去,接著站起來,禮佛三拜,長跪合掌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然後接著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一出口,便所有的虛妄影像,乃至心中的恐懼即刻破除,所有虛妄境界應聲消滅,以如來威德無上,法力無邊。這句經文具的是法力無邊,雖不像修法、作法的那種法力。其實在當時境界現前之際,根本也來不及作什麼法,不過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此經句一念出口時,一切虛妄境界立即消滅,毛骨悚然的情形也會馬上消失無形。所以若在念經時,覺得好像真正有人在你背後,那種現象是不好的,有礙修行。現在我來跟你分析這個道理:如果你覺得好像真的有人、有眾生,且是外在的,並非你主動要觀想的眾生。然而你若觀想諸佛剎土、乃至於觀想一切有情都跟著你一起拜佛,那便是你主動的觀想,是你自己造的;而前者則你是被動的:因此後者便是在你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而前者則是超乎你的控制範圍,你沒有辦法去掌控它:如果是真的觀想,則你自己可以控制,你若要命你觀想的境象消滅的話,很容易,你只要不繼續觀想,它就馬上消失,甚至於你若心中一生散亂、那個觀境便立刻消逝了。然而那種感覺、好像背後有人、或四邊有人的現象,就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了。簡而言之,一切不是你主動觀想所成的現象,都不是好現象,就必須要用金剛經來破其相:彼相一念經文就破了,而且你念時也不一定要出聲,(當然念出聲也可以):心中一作念,它馬上就破了。如果還不能破的話,我還有別的法門可以對付,私下再講。


慧乙:剛才師父會提到念經時若非攝心專註:心中散亂,會不知所云。不過,有時候當我很專心時,會有一種渾然忘我的感覺,這到底是有我還是無我呢?又,這種感覺對不對呢?可否請師父開示。


師父:所謂渾然忘我是外道、是道家所行。忘,在唯識百法里稱之為失念。失念是不好的,佛法應該是念念分明。而渾然忘我,彷佛不知身在何處,虛無縹緲、渾渾沌沌,這是道家的境界,不能開真正的智慧,只能變成一片胡塗。所以道家的最高境界是難得胡塗,佛家的境界是正好相反,加上一個不就對了:難得不胡塗。因為眾生本來就很胡塗,你要他不胡塗便很困難,所以我們現在學佛是要學念念覺知。所以不管你念佛、念經、持咒、打坐、習禪、修密都必須要念念覺知、念念照了,這個就包含了所謂自在的成份。自在就是Everything is in control (一切在掌控中),Everything is in your mind (一切都在自心之中),而且一切都是往自心中照了,你若一修修到心不知跑到何處,那樣就不對,那就是外道。渾然忘我,就是愚痴無知、成了無明、無記,無記也是無明所攝。乃至於有人說一打坐,忽然「定去了」,這句話本身就錯了,定去了就是Outof control(失控),那你什麼時候能再回來呢?不知道!道教還有修陽神出竅,陰神出竅的,皆與渾然忘我有關,都是不對的,都不是佛法——佛法沒有出、入:不出不入、不生不滅,一切法自心現量,這才是佛法。


慧乙:所以那樣的專心……。


師父:那樣的專心,事實上是忘心,忘失本心!眾生有幾種忘心(忘失本心),第一是遺忘?第二是入外道定,都是忘失本心;第三種是瘋狂;瘋狂也是忘失本心,You can not recognize Yourself (你不識自我)。外道入外道定,乃至眾生種種的心不在焉的情況,也都是一種忘心。但是佛法行人的修行必須要念念覺知、念念分明,念念皆能念念現在,一定要在、不能不在,不但因地修行時要念念都在,而且果地時則要能遍在。要注意這一點:遍在或遍到也是不離本座從本心發出來的,所以不是跑掉了,更不能忘掉。還有沒有問題?


慧辛:若是覺得口在念,而自己好像並沒有在念,請問師父,這種情形如何?


師父:再講清楚一點。


慧辛:就是覺得嘴巴在念,又好像覺得並沒有在念。


師父:這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心不在焉,所以會覺得沒有在念。另外一種是給念頭帶著跑了。本來念的時候應該要依我剛才講的那個原則,即由心中發出口業,然後到達耳朵。若這樣念,你一定會覺得有在念,而不是沒有在念。現在如果你把心、跟口這兩個切斷以後,只剩口在機械式的跑(運作),所以你不覺得有在念,這是一點。進而言之,如果你從心中發出念來,再由口念出聲來,次由耳朵聽到此聲,接著你又能就路返家,循原路返回去觀照發念的本心,這樣就一定會覺得有在念。反之,如前所說,如果心跑掉了、或忘失、或不覺知、或散亂,其念就會變成一種機械動作,因此你才會不覺得在念。這有個比喻,你有沒有過長途跑步的經驗?因為跑太久了,跑到後來都變成機械式動作,沒在用力,不覺得在跑,也不覺得累。而變成一種慣性動作。剛才所講的心跑掉了這件事,也是同樣的道理:因念時不用心,只有嘴巴的機械慣性動作,所以你才會根本不覺得你在念。慧乙,所以你剛才那種情形也必須要注意。如果你不用心觀察覺知,到後來就會變成跟她的問題一樣,覺得自己並沒有在念。那樣的話,即使你念到後來會有一點定心,但那一點定心也會有如慣性動作一般,沒什麼覺知性。這時如果你不作意觀察覺知——注意必須要作意觀察覺知:若不作意觀察,則種種修行都會變成一種機械動作,接著就會覺得自己有修好像沒修一樣。這是在說明心跑掉了的後果。另外一種情形是心融入音聲裡面,因此音聲出去之後心就跟著音聲走,就這樣,聲來聲去:心也被帶著來來去去,隨音聲而來,隨著音聲以俱去,也就是心不是在一旁客觀一切現象,不是在當場觀照,而是被帶著跑,隨音聲來來往往、生生滅滅。音聲是什麼呢?音聲是口業,也是塵,即是聲塵。如是即…心隨塵而生滅:心也隨業而往來。如是,因為心不自主、不自在、不自覺故,所以你便覺得沒有在修,因為修了半天還是隨業飄蕩,隨塵漂流。所以這個時候也是要趕快抽離出來,把心從諸業中抽離出來,從聲塵中抽離出來,當個Superviser(監督者)來觀察這聲塵與口、耳二根所造業之相狀。若如是,你就會覺得有在修,而且也會越修越起勁兒,越修越歡喜。否則,既覺得自己沒有在修,便會越修越無趣。所以經上說如來有無上妙法門,而我只是略知一、二罷了。


慧丙:師父,目前我還沒有請法,我在家裡念經的時候,常會念到一個階段時,因為碰到了問題,便停下來想一想再繼續念。請問師父,這樣行嗎?


師父:念經跟看經不一樣。看經的時候要思惟經意:而念經的時候才來思惟經意,已經來不及了。念經應該是從頭到尾不停,一直念到底。念經可說是修定的前方便之一。看經是修聞慧及思慧;而念經是修修慧。聞慧及思慧又稱為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念經則是修所成慧。修所成慧是從定而來的。定是什麼?定就是止觀,所以在念經的時候就是在修止觀準備的工作。所以你也可以只念經文而已,這是較低層次的念經,念經會念的,應該是有止有觀。一切法門都是圓融的,都是灑蓋一切的,只是光會念經並不是真會念經。所以你在念經的時候不應中途停下來。你現在念是沒有用木魚,若是敲木魚念經,敲到一下突然停下來想一想,然後再敲,又想到這一段好像蠻有意思的就越敲越慢,甚至完全停下來,等想通了再恢復正常。這樣行嗎?又譬如敲到某一段覺得很順,如地藏經內的……大光明雲,……大光明雲……的那一段時,又開始快起來,等一下在經文比較深的地方,你又開始慢下來了,有時候又停下來:這樣,護法、天龍鬼神都要被你氣死了,為什麼?就好像拉小提琴一樣,如果是會拉的人,連隔壁鄰居聽了都覺得很好;不會拉的人,隔壁鄰居便很受罪。還有念經的時候就好像唱歌一樣,念經的時候幾乎已經來不及去思惟了。你若是歌詞不熟的,上台去唱的時候還在想歌詞,那一定唱不下來,對不對?所以關於經文的意思、都應在念經以前都已經想好,否則你就應什麼都不要再想,你若是一定要想,就等念完了以後再想。唱歌不也如此?歌詞里種種的輕、重、高、低、乃至於感情、意義,你都要在演唱之前已經就體會過了,到時候就表達出來而已,你不可能一邊唱歌,一邊還在揣摩其中的意思,那一定唱不好。


慧乙:師父,關於念經時敲木魚唱誦。因為我們以前第一次接觸誦地藏經的時候是在共修時,那時是用唱誦的,所以回家念經時,即使沒有敲木魚,也是用唱誦的。請問師父,這樣的作法對不對?


師父:一般來講,採取唱誦的方式是因為敲木魚的關係,才用唱誦的形式。如果你沒有敲木魚就不需要有韻律,用念的或用讀的就行了。若敲木魚當然要有韻律或旋律(Melody)才行,所以如果是敲木魚念經,就用旋律唱誦;如果不用木魚,就不需要旋律,用朗誦即可。


慧乙:報告師父,因為唱誦跟朗誦的感覺不太一樣。


師父:那你要用那種清唱的、沒有木魚伴奏的,也未嘗不可。就這麼說:法門沒有一定,只要你能夠攝心,能夠修得好就行,沒有一定。


慧乙:師父,依我個人的感覺是:唱誦的話,我會覺得念經念得很順;而且即使你的眼睛還沒有跟上經,你的心已經知道了。但若用念的話,如果只是純粹像念書一樣,那種感覺和唱誦的味道真的不一樣。


師父:確實不一樣。如果自己已Developed (發展)出一個調子,你要這樣子誦也行,沒關係,沒什麼問題。總而言之,一句話,所要注重的是效果。如果你那樣修行的效果很好,而且不是太別出新裁,就沒有問題,是可以的。當然有一點,通常用調子誦的,除非你對那個調子非常熟,否則會比較慢。


慧乙:師父,我會。


師父:那你是很熟,對那個調子很熟。還有沒有問題?


慧甲:師父,關於禮佛時觀想,因為家裡佛堂有佛像,我在觀想時都先看一看佛像,藉以幫助觀想。我的問題是:有時候在禮佛時作觀想,我好像可以看到有很多個自己一起在頂禮:有時候則可以感覺好像有很多佛在我面前,但是我根本不是看得很清楚;有時候則覺面前很模糊,無法真正觀出佛是什麼樣子,或菩薩是什麼樣子。我想請問師父:像我這種情形,是因為自己修行的問題?還是業障?或是有那裡修得不對?或是由其它原因造成的?


師父:你如果能夠觀想佛菩薩在你面前,了了分明,那你就已觀想成就了。否則,通常所觀只是模糊的影像,乃至於只是模糊的概念而已,還未能化成完全的形象( Picture ):久修純熟之後,所觀境才能由模糊的概念,漸漸轉為清晰的影像,就好像我們沖底片一樣,剛剛衝出來時並不能很清晰;漸漸地這些影像,不但輪廓漸明,而且種種細節也能很清楚地了了可見,最後就會變成所謂「諸佛現前」,那是真正地完全觀想成就;而且不只是想像中的形象而已,是真正的佛身現前。所以,你那種情況並沒有什麼問題,只是你觀想並未成就罷了。觀想模糊的時候,就是功夫還未到家。


慧甲:弟子接下來的問題是:剛才師父說觀想時應有Self control(能自我掌控),確實覺知自己在做什麼。請問師父,當我頂禮觀想時,因為看不出來前面員的是什麼東西,只是模糊地覺得佛在那裡而已,此時有沒有可能有其它外道、或鬼神跑到那裡面去受我禮拜,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Control (掌控)?


師父:這點你就太多慮了,不用想那麼多,你所觀想的通常不會那樣。依五位百法來說,觀想必須作意,事實上一切的修行都要作意,你要起意才能修,因為那不是隨順你的煩惱業力而來的。是因為隨順佛教才作意去修,作意修止,作意修觀,都必須如是作意。等到將來修習純熟時,才能自然而然、不須要作意也能修觀或修止(修定),不過那已經是大菩薩的境界了,稱為無功用行。不用害怕你的觀想中會有外道或邪魔跑進來,不要去作如是想,不會的,放心。還有沒有問題?


慧乙:師父,通常誦經都是在佛堂里誦,可是我們平常在行住坐卧之間,也常會有經句跑出來,請問師父,這個時候,可以還是不可以?


師父:那沒什麼關係,沒有什麼可以或不可以。因為你誦經誦到已經成為你業力的一部份:裡面自然而然能產生經句,這是很好的,這沒有關係,這很好。


慧乙:像有一次拜藥師懺,師父領眾唱拜。在那之後,那個旋律常常會自己不停地冒出來。有時候,也會無意間忽然唱出來,可是地點有時候是在廚厲,有時候是在客廳。請問師父,像這樣有沒有說因為場所的關係,而不適合這樣唱?


師父:除了廁所以外,都無所謂。如果是在廁所中,忽然有一個經偈冒出來,你就刻意覺知不要念出聲來,如果有經句在心裡浮現,便趕快把它截斷,不要在廁所里思惟佛義,其它場所都沒有關係。


慧乙:其它像報紙副刊:最近常常有人會寫有關佛學的文章。有時候報紙放在那裡,我們並不曉得裡面有這些經句,或者舊報紙中有一些佛經的句子,請問師父,這時要怎麼處理?


師父:我看,這個沒什麼辦法,這是大家的共業,就不要理它了,否則你處理不完。


慧己:師父上一次提到有在家菩薩沒有在家佛,能不能請師父再解釋一下,為什麼有在家菩薩?以及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


師父:所謂在家菩薩也是菩薩發心現在家相,而非他真正在家,因為既然是菩薩,就應是心已出家。什麼叫出家?不貪著家,家是五欲、六塵、三界的象徵。不一定說是父母、妻子所在之處才叫家;事實上,更抽象、更高的一個境界,是指若人貪著五欲、六塵和三界,便稱為在家。所以即使剃髮披袈裟而貪著六塵、貪著三界的,還是稱為在家。如果以這一層意義來看,若已不貪著五欲、六塵、三界,而雖未剃髮、披袈裟,也是「心已出家」,那就是菩薩示現,且是大菩薩。這種境界當然很高,一般來講,凡夫人不可能達此境界,因為凡夫即使披了袈裟都做不好了,何況不披袈裟?因此所謂在家、出家,不光是以相上來說,而應以法上來說。什麼法呢?是以貪愛法來說,以貪愛及不貪愛來分:若不貪愛三界、五欲、六塵就是出家。什麼叫菩薩呢?就是:位於佛之下,在還沒有成佛以前發廣大心之有情稱為菩薩。菩薩的全名叫菩提薩埵。此處的菩提是指佛菩提,覺悟之意;二薩埵是有情;兩者合起來即是:凡追求無上菩提的有情就叫做菩薩,或菩提薩埵:追求開悟的人,自利利他的人,就叫做菩提薩埵。是以這個法來分的,所以不一定要看那個表相上是剃髮不剃髮。有的大菩薩為了要度在家眾,因為知道有些在家人看到出家人必生畏懼,覺得跟他不同類,會害怕或是不想親近,他就現在家身去教化他。也就是對於善根比較不具足的眾生,便現在家身。因此並非他真正是在家人,這就是所謂在家菩薩的來由。因為既然是菩薩,就一定心不在家,心一定是出家,才能夠稱為菩薩。如果他是現在家相:心具菩薩心,也就是菩提薩埵之心,已經發大悲心、菩提心才能叫作菩薩。所以他如果現在家相,就稱為在家菩薩。菩薩在成菩提之前,必須具修無量功德,才得成佛。在那之前,他以種種方便、種種方式來度化眾生。所以他有時也現在家相,有時候也現男身、女身、國王身……等等,這都是所謂菩薩教化眾生的方便,也是度化眾生的種種方法。對眾生來講,這是他度眾生的種種方便;對他本身而言,則是他成就菩提的方法之一,因為他要度盡無量的眾生,成就無量的功德,才能成佛,並非光坐在菩提樹下就能成佛。所以所謂「在家菩薩」的意思是這樣。然而這是指在「因地」修行時才如此,等到果地要成佛時,菩薩一定現出家相。如果他現在家相而成佛,眾生會覺得很困惑(confused)。因為心中的法是清凈還是染法,眾生無法看得到,眾生無法分辨你的心究竟是清凈或不清凈,所以須要以表相來現給他們看。如果你現在家相,與凡夫俗染毫無區別,那就清凈與污染分不清楚了,所以一定要現出家相而作佛,這是諸佛成佛之通例。


慧己:請問師父,如果有人說人在這一世可以馬上成佛,這句話是對或不對?


師父:人生這一世成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慧己:菩薩雖現在家相,但因他這一世已是菩薩,所以下一世他便可成佛了,是不是?


師父:下一世?


慧己:也不一定是下一世,因為菩薩雖現在家相,事實上他已經是菩薩了,他之所以現在家相,是由於他的願力來度眾生。所以有人說你這輩子修了,下輩子可能成佛,請問這句話對不對?


師父:不一定對,也不一定錯,但若針對你這一世修完,就成佛了這句話來說,通常是錯的,為什麼?因為你若這一世修了,來世就成佛,這表示什麼?這表示你已是補處菩薩了,也就是說你等於是Buddha elect (佛陀當選人),是補位的,只是等著宣誓就職而已。事實上,你若是佛陀當選人,便可說你這一世修完,來世就成佛了,那麼現在你就應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明六通亦皆具足,且能夠現千百億化身,放光動地,必須要有這樣的能耐,才能說是補處菩薩。而且你對於種種經典也無不通達,種種眾生無不能調伏,經、律、論無不能解說,種種禪定智慧皆悉圓滿,因為你已經是佛陀當選人了嘛!這也表示你跟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是同一等級的菩薩摩訶薩。這就很清楚了!眾生見到他,就應該像禮拜觀世音菩薩一樣禮敬。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講於美國俄亥俄州,大慧精舍


一九九九年八月七日二校於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三校於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四校於美國密執安州,遍照寺


地藏法門專弘平台


公眾號:dizangfabao


楞嚴咒專弘平台


公眾號:lengyanzhou918


專弘平台 | 以戒為師| 紹隆佛種|正法久住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藏法門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為何勸別人信佛,人家不聽你的?
假乞丐跟你討錢,你怎麼辦?
【十輪經講記33】什麼是惡見?
請改掉挑別人毛病的習氣
家庭不合不一定是邪淫業,也可能是惡口的果報

TAG:地藏法門專弘平台 |

您可能感興趣

很多時候,心裡明明不是那樣想的,卻控制不了自己而說出相反的話!
人,都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說不上來的失落,道不明白的難過
當你讓他如此放心的時候,他也就不會把心過多放在你身上了
經典心情說說:當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記
當你覺得自己不行,做不到的時候,就看看他
當一切看淡的時候 ,心也就不累了!
當一切看淡的時候,心也就不累了!
你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時候,就是你開始得到的時候
有的時候,也許我們不應該那麼聽話
許多時候堵死我們的不是路,而是我們自己狹隘的心態
很多時候,我們該治療的也許不是身體,而是情緒!
寫給愛動漫的你們,當心情不好的時候,看看。
走進你心的時候,卻發現不那麼愛你了
有時候,雖然能想明白,但心裡就是接受不了
如何專心睡眠:當我們的思維停不下來的時候
懷孕的時候不覺得,後來想想我怎麼能做這麼奇葩的事情
等我不在找你,不在煩你的時候,恭喜你,你失去我了
有時候,心涼了,就再也暖不回來了
有時候,心涼了,就再也暖不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