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呢?

為什麼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呢?

為什麼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呢?



「我知道他是個渣男,但我就是無法離開他。」

「我知道還有兩周就要交論文了,但我就是拖著不想做。」


「我明白這件事急不來,但我還是會忍不住的焦慮。」


「道理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這個普遍性的問題共有七個主要的形成原因。


1.「懂」和「執行」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導致你的行動的,依靠的不僅僅只是理智層面的懂得和理解。

在常規意義上和大眾的認知里,彷彿「懂得」了就一定等於能「做到」。


當我們試圖另一個人有所改變的時候,幾乎所有人所用的方法都是——勸說。彷彿只要把對方說通了,把他說明白了,他就能夠做出改變了。


對於「一部分」說出「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這句話的人而言,他們說出這句話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為了傳達出:你看,道理我都明白了,但對我沒有什麼用,所以不要再試圖令我改變了。


另一方面,因為人們通常將懂得與執行掛鉤,這就會在「知道但做不到」的情況下引發一定程度的焦慮。


2.你所懂的這個道理所可能帶給你的結果,並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

有非常多的人的焦慮和痛苦是出於一種:籠統的渴望「變得更優秀」「變得更好」之類的目的、或是由於對別人的羨慕而將一些道理與方法套用在自己身上,但卻始終達不成目標所導致。


還有不在少數的人是由於幼年時期被父母、老師等其他長輩給予很多高標準的要求,導致其形成了一種會過度追求完美和理想化的自我的傾向。


比如有許多出於考研階段的人都非常的焦慮,一方面知道自己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另一方面又總是會在該學習的時候不停地玩手機,刷微博刷知乎浪費時間。日子一天天過去,內心也越來越著急,但行動卻永遠都跟不上。


於是他們完全的被焦慮和恐慌挾裹著,卻從不能停下來想一想:我之所以考研其實會不會是為了逃避找工作的壓力?我之所以考研是不是只是想有個好大學研究生的名義給自己鍍一層金?我之所以考研會不會只是父母的安排而並不是我想要的?


3.「懂」僅僅是止於「理解」,理解只是「理智性領悟」的開始,你還需要達成「情感性領悟」或稱「有效性領悟」。

或者說,儘管你在理智層面上「知道」了,但你的內心其實堅定的相信的還是之前的那種認知。


人類擁有理性,但問題在於,為我們做事情提供動力的並不是理性,而是情緒,情感,激情,憧憬等這些「感性」層面的要素。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是分裂的兩部分組成,理智與情感這兩個部分時常會出現衝突。


比如非常多的人都在渴望著「成功」,這世上有非常多的勵志書籍在鼓勵人們追求成功,也有不少方法論告訴你怎樣達到成功。

但不管你理智層面上對成功有多麼的渴望,不管你多麼清楚達到成功的步驟,但如果你無法發自內心的熱愛這份事業,如果你不能在感性層面上對你所要做的事情充滿激情,那麼你毫無疑問會陷入懈怠和拖延,最終什麼都做不了。


4.我們的大腦一刻也不停地在盤算著「怎樣將我的痛苦和付出最少化,怎樣將我的享受和快樂最大化」,所以我們會本能的喜歡和傾向於呆在自己熟悉的舒適區之內。


而知道了一個新的道理,想要達成一個新的改變,往往意味著你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區,要經受一定程度的痛苦。


可我們不願意付出努力,我們不想承受痛苦,我們只想一覺醒來之後自己自動的就改變了,只想著在某一個未來自己忽然就不再拖延了,只會一味地幻想在年終自己的業績忽然就提升到公司第一了。


但我們只會「想」,只會用幻想去滿足自己,緩解焦慮,而很難在行動的層面上付出任何的有效努力。


「我知道我應該離開這個不愛我的男人,可我就是做不到。」


事實上並沒有人拿著刀架在這位女士的脖子上告訴她你要是離開這個男人我就砍死你,所以「可我就是做不到」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一種逃避。


如果你繼續問下去:「你為什麼做不到呢?」


那麼她會回答你:「因為離開他真的太痛苦了!我覺得我承受不了!」


你告訴她:「但如果你不離開這個人你現在也是很痛苦。」


她會說:「我知道。但是兩個選擇都很痛苦,我該怎麼辦呢?」


是啊,她該怎麼辦呢?


有很多人和這位女士一樣,他們希望的是,能夠擁有一種不痛苦的就能達成改變的方法。


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改變往往都是必然要伴隨著痛苦和喪失的,或者說,痛苦本身就是改變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


5.人類本能的短視。


事實上,一個月後,甚至一周後的自己對我們而言都相當於是個「別人」,我們並不會在乎一周後沒完成任務,沒寫完稿子,沒完成計劃的那個你有多痛苦。


你想的是只要「現在」的自己爽、能夠輕鬆就足夠了,反正一周後的痛苦、挨罵、自責又不是「現在」的自己承受。


所以何必要努力呢?何必要承受痛苦呢?


努力了,改變了,痛苦的是「現在」的自己,而享受好處的卻是「未來」的自己。


我們對於「未來的自己」這個概念其實很模糊,從心理上就將「未來的自己」與「自己」分割開來,所以無法切實的體會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6.不理解推導過程和必要前提,不清楚選擇所帶給自己切身後果的道理,不具備任何說服力。


你知道拖延對你不好,你知道選擇有時候比努力更重要,你也知道多讀書對你有好處。


但是這些對你沒有一絲一毫的用處。


因為你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如果你自身的境界沒達到這個層次,或是你自身的經歷還不足以令你徹底的理解:


拖延究竟為什麼對你不好?拖延的原理和機制是怎樣的?拖延究竟會給你造成怎樣的影響?繼續拖延的後果有多嚴重?


這些,是「拖延對你不好」背後的邏輯支撐。


多讀書為什麼有好處?讀什麼樣的書?按照什麼樣的計劃讀?怎樣通過閱讀建立自己的閱讀體系?怎樣讀書效率最高?


這些,是「讀書對你有好處」背後的邏輯支撐。


為什麼很多人要在經歷一些事情之後才會發出感慨:我現在才算是真的懂了XX道理?


因為在他的親身經歷中他才體會到了一句道理背後的所有內涵和延伸,他才真正的「理解」為什麼會是、且為什麼要這個樣子。


在很多時候語言的貧瘠和薄弱不足以完整的表達出我們的經驗和思想,因而就導致我們在試圖學習和吸收別人的經驗時會有非常多的困難和阻礙。


當我們看待一個問題的時候只能夠看到表象的這淺薄的一層,所以你只知道自己拖延不好,就只會想著怎麼針對拖延去解決問題。


但你卻沒有意識到你需要從你的行為模式,心智模式,思維習慣等這些方方面面的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你需要找到你問題的根源,也許拖延只是一個表現,在背後真正的問題是你對於你所做的工作的抗拒,你認為現在的工作實在浪費你的時間,毫無意義呢?


但是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你想逐漸能養成早起的習慣,但你只會一次又一次的下定決心明天一定要六點鐘起來,給自己定四個鬧鐘,僅此而已。


你從沒好好了解自身的睡眠習慣,你也不去學習和了解飲食、光照、運動這些對睡眠的影響,你不願意給自己制定一個具備可執行性的、能令你一步步的達到目標的計劃,你只會試圖一蹴而就,你只會也只知道對著自己的壞性子硬幹,起不到作用就泄氣,並認為自己已經付出努力了。


但實際上你所做的都是無效的努力,只有針對問題作出明確且詳細的了解和分析,制定具備可執行性的計劃,這才叫真正的有效努力。


7.你所懂的「道理」和你自身的認知系統和思維習慣存在著衝突,不兼容,導致你在某些問題上會處於矛盾與掙扎的狀態,所以無法做出行動。


「我知道你說的是對的,但我還是無法接受。」


這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外界信息與自身的認知系統不兼容的情況。


人的認知系統是一個邏輯嚴密、不同部分之間有著緊密聯繫的系統,但同時我們的許多認知習慣和行為習慣等又由於長年累月的積累而各自為政。


這就是為什麼改變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非常困難的事、且為什麼改變總是要伴隨著痛苦的原因。


因為每一次改變首先都或多或少的要涉及到你整個認知系統的調整,另一方面你還要與你多年形成的積習做鬥爭。


所以當我們試圖把接收的新信息、新道理納入和內化到自身的認知體系中時,總要經受不小的困難。


但這還只是其一,重點在於,由於不兼容和衝突導致的矛盾和掙扎,令你始終無法做出決定和行動。


事實上我們一開始就不清楚該如何做出選擇,因為整個世界都是充滿了未知和不確定的,嚴格意義上來講,任何一個決定和選擇都不存在對錯、好壞的分別。


但是如果沒有一個標準用來作區分,沒有一個標準供我們參考,我們就無法擁有安全感的做出選擇。我們害怕做出令自己後悔、對自己不好、會出現危險的選擇,所以我們制定了各種各樣的規則和標準,從而供我們作為準繩。


但問題又出現了,因為評判的標準太多,甚至幾乎每一個人的評判標準都不一樣,所以你會感到無所適從,你也無法確定哪一個選擇對你更好,所以你就停留在了長久的猶豫和遲疑之中。


那麼你要如何才能更加高效的做到知行合一呢?你要怎樣才能知道了就做到呢?


我試著總結了具備普適性的六個步驟。


1.首先要清除掉你自己的諸如懶惰、悲觀、短視、依賴別人、極端等這些對你的阻礙最大,或是與絕大多數的道理和經驗都不兼容的你自身的一些主要特質。


每個人的身上都會有這麼兩到五個的對其影響最大的負面特質。這幾個特質導致了你許多事情都做不成,你會發現你人生中的許多時刻都是在被這幾個負面特質所困擾。這幾個負面特質經年累月的甚至已經成為了你的習慣,他們始終橫亘在你的面前,成為你改變的最大阻礙。


你所要做的,是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在你的生命中,對你影響和阻礙最大的幾個負面特質是?


他們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你要如何有計劃性的將他們改變?


2.主動進行大量的的學習與積累,擴大你的視野,加深你對事物的洞察力。


偏見和頑固的執念往往是來自於無知,不斷地擴大知識面和視野能夠讓你在看待問題的時候更加的深入和全面。


(關於快速學習的闡述詳見:怎樣快速變成熟?)


3.然後你需要將自己逐漸調整到一個易於接收新的知識和觀念的狀態,建立一種開放式的心態。


(開放式心態的建立詳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無我的能力)


4.接著你需要逐漸地培養讓你的理智做行動的主導的習慣。


你要重新的調整和摸索你的理智與情感的交互方式,要能夠讓你的理智順勢而為去駕馭你的情感和激情,令你的熱情和感性為你所用,而不是不停地同你抗爭。


(關於這一點推薦書籍《象與騎象人》,這本書中有著非常詳細且完整的闡述。)


5.制定具備可執行性的計劃。


「具備可執行性」意味著你所制定的計劃的目的是——有效。


這也就是說,如果這個計劃具備很高的你執行不下去,你會因為懶惰而過了兩天就忘了,你會因為拖延而對這個計劃產生抗拒,那麼這個計劃就是不合格的,因為它對你不具備可執行性。


一個計劃有效地前提是你要先了解你自己,根據你自己的秉性與習慣來設計。你不能只針對你想改變的地方硬來,要記住你始終都無法強迫的了你自己。


你必須能看得長遠一些,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從最基本的,最微小的改變和練習計劃起。


6.持續的練習,令新的觀念逐漸替代舊的觀念,用新的行動逐漸替代舊的行動。


唯有持續的堅持與練習才能夠帶給你深入且紮實的改變,不僅是行動,包括認知習慣的改變也需要你有意識地自我提醒與矯正才能夠逐漸被修正。


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說:你這說的簡直都是廢話,誰都知道持續的練習才能獲得改變,但問題是,我堅持不下來呀!你只有告訴我怎樣才能堅持下來的一個切實有效的、具備可執行性的方法這才算是真正的乾貨,否則也只不過是一頓空洞無物的雞湯罷了。


首先,人的改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你需要先完成第一步的基礎,才能處理第二步的問題,在第一步沒有完成之前,你對於第二步的理解和認識都是有失偏頗的,並且,如果你沒有完成第一步,你也不可能將第二步完成。


這也就是說,前面的清除阻礙,大量學習,開放式心態等等,這些都是你能夠持續練習的必要前提,在這些前提條件未被完成的情況下,你不可能理解怎樣才能堅持持續的練習。


其次,本篇文章其實已經闡明這樣一個觀點:文章或者道理之類的,這些永遠不可能對你產生真正的幫助。


即便某些文章或一些道理在你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時刻幫到了你,那也只是因為你在此之前做了恰到好處的積累。如果你現在的境界和心智水平不足以到達某些水平,那麼無論多麼好的文章,無論多麼精闢的道理都對你沒有思考的用處。


所以歸根結底,怎樣才是真正的能令你成長,能令你改變,能令你成熟的方法呢?


我想只有一樣東西——經歷。


唯有你自身的經歷才能夠給予你最真實、最全面的感受和體會,唯有經歷才能夠令你真正理解和體會到什麼是生活,你會明白所有的道理,所有的經驗只不過是我們勉強對於複雜生活的一個不準確的總結,沒有任何的道理能夠真切的反映出生活的真諦,唯有生活本身,才是真正的生活。


所以通篇寫了這麼多是不是廢話呢?


也是,也不是。


有些人將自身的經驗分享出來是為了倘若恰好能有一些有過相似經歷的人、或是恰好到了這個節點需要指引的人看到後,能對這些人產生幫助,可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有一百萬,只有其中不到兩三萬的人能夠從這篇文章中有所收穫。


但即便如此,這也正是我花費許多精力寫下在某些人的眼中是「廢話」的這篇文章的意義。


以上。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左岸讀書 的精彩文章: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不要用「我老了」為自己開脫
誰會路過你的世界,你又路過誰的世界
只管去做,其他由他去吧
傾聽是門技術活兒

TAG:左岸讀書 |

您可能感興趣

道理我都懂,但為什麼就是改不了壞習慣?
你都遇到過哪些不遵醫囑的情況?有什麼後果?
你說我丑,可是丑有什麼不好的嗎?
「不」字都不敢說的人,還能做什麼?
你不想了解嗎,為什麼有的人就是吃不胖嗎?
搞笑,什麼情況,到底是誰?
一輩子也見不到的奇景,你還能看到什麼?
不是什麼都會做,我就什麼都要做
不好意思,敲錯門了!你就當什麼都沒看見
道理我都懂,為什麼前腳可以先過去!
除了喜歡你,我什麼都做不好
當一條太聰明的狗狗一點都不是什麼好事,看它就知道了!
甲減?是個什麼鬼?怎麼就不知不覺患病了?還能不孕不育?
為什麼打嗝不斷?沒想到是胃潰瘍在作怪!
一個粘人到不行的汪,我什麼都不想做就是想粘著你
妓女到太后:你做什麼事,就是什麼人!
儒道所說的四靈都是那些?有什麼不同?
你到底是不是狗?最後一張徹底把我驚瘋了!我什麼都沒看到,沒看到
都說初戀難忘,我們忘不掉的到底的是什麼?
為什麼有些人怎麼吃都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