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法相符以濟世 學行並重成玄同——白玉蟾真人道教思想探微

道法相符以濟世 學行並重成玄同——白玉蟾真人道教思想探微


白玉蟾把「玄德」解釋為「教父」,並把「玄德」之深邃,歸結為「道為萬化之宗」,一方面闡明了「玄德」的功能;另一方面闡明了「玄德」的地位。


作者簡介

張豐乾,男, 1973年8月生,甘肅古浪人,哲學博士 ,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中國古代哲學與宗教,出版專著兩本、編有文獻輯校兩本。近年致力於《道德經》、《周易》、《論語》、《詩經》、《壇經》等經典的闡釋和講授,並嘗試對中國先賢所提出的哲學和宗教議題進行梳理和闡發。



摘 要


白玉蟾真人(1134-1229)作為道教巨擘,「誕生海表,位列真靈。有宋以來,談道者罔不推為正宗」。他善於融會貫通而思想主旨鮮明,其《道法九要·序》開宗明義:「三教異門,源同一也。」他有多篇「偈語」傳世,和諸多禪師有應和,對儒家思想也多有吸收。後人推許他在儒學方面造詣很高,且寫文章既快又好,不落俗套:「博洽儒術,出言成章,文不加點,時謂『隨身無片紙,落筆滿四方』。其言皆囊括造化之語,儒者謂『出入三氏,籠罩百家,有非世俗所能』也。」他自己也一再推許「孔顏樂處」,強調儒道合一,但他的詩文均以闡述清靜長生的道教思想為宗旨,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別開生面而文采斐然,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道」「法」並重,安分持戒


白玉蟾對於終極理論上的「道」和修道實踐中「法」同樣看重,認為二者不可分離,相互符合,可以濟世


夫老氏之教者,清靜為真宗,長生為大道,悟至於象帝之先,達之於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強目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盜天地之機,窮鬼神之理;可以助國安民,濟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離法,法不可離道,道法相符,可以濟世。(《道法九要·序》)

道法相符以濟世 學行並重成玄同——白玉蟾真人道教思想探微


清靜為真宗,長生為大道(資料圖)


白玉蟾所理解的「老氏之教」,不僅僅局限於人世間或天地之間,而是通向「象帝之先」、 「混元之始」,亦即「道」的本初狀態。換言之,「老氏之教」就是「道」 的體現,由整體原始的「一」化生而來,非人力所為。白玉蟾並沒有接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路講述萬物生成的過程,而是指出了「老氏之教」的功用:「出法度人」。他所說的「清靜」和「長生」,不是僅指個別人的修行成就,而是著眼於「人人得道,個個成真」的美妙目標


近世學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參符咒。茲不得已,略述九事,編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學道之士,證入玄妙之門,不墮昏迷之路,人人得道,個個成真,豈不美歟!(《道法九要·序》)


白玉蟾所闡述的「法」也不是稀鬆平常的「法術」,而是出自於「道」,功能強大,內容豐富,可以攝取天地奧妙,窮盡鬼神理數,助力國事安定民眾,而沒有所謂「出世」和「入世」的區別。

在《道法九要·行法第六》中,白玉蟾又特別指出了「法」的重要作用:


夫法者,洞曉陰陽造化,明達鬼神機關,呼風召雷,祈晴請雨,行符咒水,治病驅邪,積行累功,與道合真,超凡入聖。


他同時強調施行法術,「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他也介紹了一些具體的法術,但突出施行法術的目的是「救民疾苦」,而施行法術的前提則是「德合天心」。白玉蟾說:「驅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審究真偽。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邪氣侵則成病,以我正真之氣,滌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陽敵彼之陰。若患者執迷邪道,可方便化之,符水而治之。」 凡此種種,對當代道教亦有重要借鑒意義。


他特別批評「不究道源,只參符咒」的功利做法和短視行為,以《道法九要》來警示學道之士;但他的警示也不是挖苦諷刺,而是以深刻的思想、優美的文句加以勸導,既著眼於根本理論的闡發,又注重具體方法的指引,可謂苦口婆心,面面俱到。

白玉蟾認為,他所闡述的「法」還體現在「顏回之樂」上:


人生天地之間,衣食自然分定,誠宜守之,常生慚愧之心,勿起貪戀之想,富者自富,貧者自貧,都緣夙世根基,不得心懷嫉妒。學道惟一溫飽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則禍患必至。所謂顏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者,賢人也。學道人若外取他求,則反招殃惑也。道不成而法不應。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道法九要·守分第三》)


「顏回之樂」為後世儒家所津津樂道,但白玉蟾的側重點卻在於人的物質享受為天地之間的條件及個人的身份所限定,確實應該持守自己的身份,常常生髮慚愧之心而不要興起貪戀之向。他同時也指出了不守本分而向外貪求,一定會招致禍患,「道」不會修成,「法」也不會響應。倘若像顏回那樣安貧樂道,其中就蘊含了符合「道」的方法。顏回早死令人惋惜,但是如果按照「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標準,顏回無疑是修行者的榜樣。


白玉蟾不僅注重內在精神境界的養成,也強調外在禁戒的不可或缺,《道法九要》中有專門的「持戒」一節:


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之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先學受戒持齋,神明自然輔佐。薩真人云:「道法於身不等閑,思量戒行徹心寒。千載鐵樹開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難。」豈不聞真人燒獰神廟,其神暗隨左右,經一十二載,真人未嘗有纖毫犯戒,其神皈降為輔將。真人若一犯戒,其神報仇必矣。今人豈可不持戒?更當布德施仁,濟貧救苦。昔旌陽許真君,一困者為患,其家抱狀投之於君,君聞得疾之因,乃緣貧乏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錢封之於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開之。回家,患者開牒得錢,以周其急,其患頓愈。濟貧布施則積陰德,行符之人則建功,皆出於無心,不可著相。著相為之,則不是矣。若功成果滿,升舉可期矣。


在白玉蟾看來,「持戒」並非僅僅是潔身自好,以個人修養為目的,而應當進一步傳播美德,施行仁愛。同時,他也指出救濟貧苦是積累陰德,行符治病是建立功業,都是出於無為之心,不可以執著於表象。



「心」「道」玄同;心專法驗


白玉蟾道教思想的基點,是突出「道」的神妙作用,同時注重「人道」的修為:


夫道者,入聖超凡,福資九祖,逍遙無礙之鄉,逸樂有玄之境,聚則成形,散則為風,三清共論,玉帝同談,不屬五行,超離三界,此乃證虛無之妙道。欲登此道,先修人道,去除妄想,滅盡六識,明立玄牝根基,須分陰符陽火,如雞抱卵,出有入無,功成行滿,身外有身,仙丹妙寶,隨意自取,玉室金樓,隨心自化,呼風叱雨,坐役鬼神,噓氣可以治病,點石可以為金,不與凡同,奉膺天詔,證果真仙矣。(《道法九要·明道第五》)


白玉蟾對於「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格外突出。前文已引,白玉蟾以「悟至於象帝之先」為學道目標,他在註解《老子》時,認為「心」是萬物之宗,屢屢用「心」來貫通道體和功用:


道,沖而用之久或不盈,虛中。淵乎似萬物之宗。心也。挫其銳,斂神解其紛,止念。和其光,藏心於心而不見。同其塵。混心於物。湛兮似若存。存神於無。吾不知誰之子,吾象帝之先。


載營魄安心抱一,能無離乎?甚處去來?專氣致柔,純清絕點能如嬰兒乎?混然一片。滌除玄覽,能無疵?無事於心,無心於事。愛民治國,怡神養氣。能無為乎?無念無為,無思無慮。天門開闔,心地開明能無雌乎?一而不二明白四達,一理燭物,冰融月皎。能無知乎?終日如愚。生之,畜之,一心所存,包涵萬象。生而不有,心同太虛。為而不恃,智周萬物。長而不宰,泰然無我。是謂玄德。

道法相符以濟世 學行並重成玄同——白玉蟾真人道教思想探微



滌除玄覽(資料圖)


對於「天門開闔」,《老子河上公章句》的解釋是:「天門謂北極紫微宮。開闔謂終始五際也。治身:天門,謂鼻孔開,謂喘息闔,謂呼吸也。」其中的「天門」在「天」的層面指「北極紫微宮」,而在人身體的層面則是指鼻孔,天門開闔即是通過鼻孔呼吸的過程,而白玉蟾則把「天門開闔」解釋為「心地開明」。故而,白玉蟾所闡發的「藏心」、「混心」、「無心」、「存心」,恰恰是「開心」的重要途徑。白玉蟾所言「心同太虛」,在朱熹哪裡也有共鳴:


設使此心如太虛然,則應接萬務,各止其所,而我無所與,則便視而見,聽而聞,食而真知其味矣。看此一段,只是要人不可先有此心耳。譬如衡之為器,本所以平物也,今若先有一物在上,則又如何稱!(《朱子語類》卷十六)


朱熹之言,是解釋《大學》「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太虛」出自《莊子》,而張載非常重視,作為博洽儒術的白玉蟾,以「心同太虛」解釋「生而不有」,把生化論引申為境界論,開人思路,啟人心智。


白玉蟾在註解《老子》時,還提出了「即心即道」、「即道即心」、「心與道合」、「心無所始,亦無所終」;「即心是道」;「道即心、心即道」以及「見物知道、知道見心」,「人能虛心,道自歸之」;「平常心是道,不用生分別」;「道為一心之體」;等說法,可謂「心道玄同論」。



心正守一,心專法驗


以「心道玄同論」為基礎,白玉蟾還提出了「萬法從心生」、「心專則法驗」的思想,其《鶴林傳法明心頌二首》有云:


萬法從心生,心心即是法。語嘿與動靜,皆法所使然。無疑是直心,守一是正法。守一而無疑,法法皆心法。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無疑則心正,心正則法靈。守一則心專,心專則法驗;非法之靈驗,蓋汝心所以。


在《道法九要》中,白玉蟾則專門闡釋了「守一」的重要性:


近觀行持者,間或不靈、呼召不應者,何故?初真行法者累驗,廣學者卻不如之,此非法之不應也,緣學者多傳廣學,反使不能純一,分散元陽,登壇之際,神不歸一,法不靈應。豈不聞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今志於行持者,必當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徹地。不知守玄抱一為最上功夫,但耽於廣學,反不能純一矣。蓋上古祖師,雖有盈箱滿筪靈書,留之引導凡愚,開發後學。不知師心自有致一之妙,不教人見聞,鬼神亦不知其機,用之則有感通。且法印亦不可多,專以心主一印,治一司,專用一將,仍立壇靖,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儀,動止恭敬,誠信相孚,自然靈應。切不可疑惑有無,昧於靈台。須是先以誠敬守之,必獲靈驗。斯為守一之道矣。


白玉蟾主張博學,但也重視由博返約,達至專一,在法術方面也是如此。他還特彆強調誠敬的重要性。



身心玄同,心為主人


白玉蟾《道法九要》以「立身」為第一 ,要求學道者由慚愧心出發,每日按照焚香稽首的儀式表達皈依之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白玉蟾把「陳以往之愆」即懺悔列為首要之事,使「修」和「學」有了切實的著手處:


學道之士,當先立身。自愧得生人道,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寶,首陳以往之愆,祈請自新之祐。披閱經典,廣覽玄文;屏除害人損物之心,克務好生濟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精嚴香火,孝順父母,恭敬尊長;動止端莊,威儀整肅;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臨誅戮之場,勿親屍穢之地。清靜身心,遠離惡黨。始宜尋師訪道,請問高人。此乃初真之士,當依此道行之。


白玉蟾非常重視道教經典和文獻的學習,以此為基礎,要求修道者「叩其兩端」:屏除害人損物的心思而努力實踐熱愛生命、幫助別人的理念。白玉蟾強調向善沒有懈怠,求真不遺餘力;在香火儀式方面要一絲不苟,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順父母,恭敬尊長,舉止端莊講究。清凈身心的具體方法包括思想上不要產生邪惡、放縱的妄念;行為上不要涉足污穢凶暴的場所,不要結識惡劣的群體。做到這些,才適合去尋找師父,探求道理,向高人求教。可見,白玉蟾主張的「立身」之道與「立身」之法,既有清晰明確的理念,又有切實可行的途徑


如果說,「立身」之道的「身」,意為「自己」的話,那麼與「心」並提的「身」則是指身體而言。道教特別注重修身鍊形,白玉蟾特別指出:玄修與釋家不同,釋家呼此形骸為臭皮囊。道家入門,全要保此形體故形為載道之車,神去形即死,車敗馬即奔。心有真功夫者,貌必有好顏色。心猶君也,身猶天下。

道法相符以濟世 學行並重成玄同——白玉蟾真人道教思想探微



身心一如,身外無餘(資料圖)


白玉蟾深得老莊意趣,他把《老子》中的「我獨頑似鄙」解釋為「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身心玄同的最高境界從正面講是「身心一如,身外無餘」,從反面講則是「放下身心。」


但「身心玄同」並不意味著「身心等同」,他強調心的主導功能,並指出「心能內觀」: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時時在家。一時不在,則百骸亂矣,所以學道貴恆。始勤終怠,或作或輟,則自廢也。


三界之中,以心為主。心能內觀,即一時為塵垢所染,終久必悟大道。若心不能內觀,究竟必落沉淪。故《老子》首章曰「常有欲,以觀其竅」者,觀此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者,現此竅中之妙也。太上曰:「吾從無量劫中以來,存心內觀,以至虛無妙道。」學子既欲潛心,先去內觀,待心中如秋潭浸明月,再談進步。


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若全消俗障,何患乎不成?


白玉蟾總結說:「學道先從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即道心。」



變化氣質、圓明真性


白玉蟾多次引用宋儒的「變化氣質」說及「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的區別論,認為「修道總是煉得一個性」


學道先以變化氣質為主,再到與人接物上渾厚些,方是道器。


修道總是煉得一個性。有天命之性,有氣質之性。本來虛靈,是天命之性;日用尋常,是氣質之性。今一個天命之性,都為氣質之性所掩。若煉去氣質之性,自現出天命之性,而道得矣。


與宋儒不同的是,白玉蟾提出了一系列「煉去氣質之性,現出天命之性」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去掉心中之「意」和「識」


夫心之動,非心也,意也。神之馳,非神也,識也。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真性圓明。不欲何貪?不愛何求?無貪無求,性如虛空,煩惱妄想,皆不為累。再加鍊氣,金丹可成,神仙可冀!


可見,白玉蟾所論心、性之統一與凈化,在於去除多欲之意和多愛之識,輔之以鍊氣化形,則真性得以圓明,金丹可以成就而神仙可以希冀。與此相對照,他以「自昧固有之心,本來之性」來解釋《老子》所言「大道廢」。



天地之「與我同根」及同乎「無始無終」


《老子》第七章云:「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白玉蟾在《蟾仙解老》中先後提出「此心長存」、「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天地即我,我即天地」等思想,可視為與天地萬物的玄同。他還指出: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於穆不已」也。人若無此不已,則氣絕矣。故天地以氣機存,人亦以氣機生。能煉住氣機,便與天地同壽,便不息了。不息則久,《中庸》言之矣。


白玉蟾所說的人與天地「同壽」、「同根」及「不息」,不是側重於精神層面的「永垂不朽」,而是以「煉住氣機」為具體的方法。他用「性長存」來解釋《老子》中的「不失其所這久」,用「神不死」來解釋「死而不亡者壽」,亦可理解「同於其所者久,同於其神者壽」,亦即玄妙之同。

道法相符以濟世 學行並重成玄同——白玉蟾真人道教思想探微



天地即我,我即天地(資料圖)


白玉蟾在解釋《老子》中的「域中有四大」時說「上無複色,下無復淵,靈然獨存,玄之又玄」,他緊接著用「同乎無始」來解釋《老子》中的「天大」,用「同乎無終」來解釋《老子》中的「地大」,使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換言之,「天地」之所以「大」,均在於「無始無終」。基於此,白玉蟾把「人法地」解釋為「有所依據」,而把「地法天」解釋為「一靈妙有,法界圓通。」所謂的「圓通」,亦可理解為「玄同」。



塵世和同,濟物利人


白玉蟾富有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懷,其《道法九要》中有「濟度」一節,要求學道之人洞察明了自己的心理狀況,不要喜好奢華,不要嫌棄貧賤,不要執著於為凡塵所累的地方,不要在愛欲之河中漂泊徘徊;而代之以恬淡自然,逍遙無礙, 不是憤世嫉俗,而是與塵世和同。和同於塵世,並非是形式上的「打成一片」,而應當首先用道教特有的符來治療疾病,成就萬物而利益眾人,這樣就可以把救贖對象由自己的祖宗,擴展到其他生物:


學道之人,洞明心地,不樂奢華,不嫌貧賤,不著於塵累之鄉,不漂於愛河之內;恬淡自然,逍遙無礙,塵世和同。先當行符治病,濟物利人。此可拔贖沉淪,出離冥趣,先度祖宗,次及五道。以我之明,覺彼之滯;以我之真,化彼之妄;以我之陽,煉彼之陰;以我之飽,充彼之飢;超升出離,普度無窮,斯為濟度矣。


白玉蟾把學道之人的濟度之法歸結為推己及人,以明覺滯,以真化妄,以陽煉陰,猶如以飽充饑,包括思想上的啟發,心性上的改化,身體上的修鍊以及精神上的扶持。



道成法應,擇人付度


白玉蟾非常重視道法的傳承,其《道法九要》的最後一節為「濟度」,其中強調修道之人要感念天地、國王、父母、師友的恩德;自己掌握道法,得心應手之後,就可以選擇他人作為繼承者,交付其理論和方法,不能使道教的脈絡在自己這裡斷絕。


學道之人,得遇明師,傳授秘法,修之於身,行之於世,人天敬仰,末學皈依,愧非小事,當知感天地陰陽生育之恩,國王父母劬勞撫養之德,度師傳道度法之惠,則天地國王父母師友,不可不敬,稍有違慢,則真道不成,神明不佑。道法既得於身,道成法應,可擇人而付度之,不可斷絕道脈。


白玉蟾也對道脈的傳承非常審慎,強調必須平時多加觀察和磨鍊,不是合適的人選,不能輕易傳授道法。


須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苟非其人,亦不可輕傳也,罪有所歸。若得人傳授,但依祖師源流,不可增損字訣,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弟子若負師,天地神明,昭然鑑察,毫分無失。師偽,弟子亦然。若無人可度,石匣藏於名山福地、海島龍宮,劫運流行,自然出世。


對於這些主張,白玉蟾身體力行,他申述寫作《道法九要》的宗旨:


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諸師傳道教訓之德,將其所得,冊成九事,以警後學。若修身立己,積德累功,上體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聖。


可見白玉蟾的理論是貫通人與我、天與人、人與物的,既重視個人的修鍊,也重視功德的積累,強調實行道法成為真人,超越凡俗,優入聖域。



「玄同」與「大同」的差異


「玄同」之說,出自《老子》: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老子》第五十六章)


「玄同」是閉塞基於耳目和門戶之見的選擇性接受,容納差異而超越差異之同。


不僅和於耀眼的光芒,也同於漂浮於空中的塵埃。親疏、利害、貴賤均可以使一些人結成小團體而排斥另一些人,而真正難得的是親疏、利害、貴賤均沒有可能左右其思想、心態和言行的人——這樣的人和其他任何人的關係都是「玄同」。

道法相符以濟世 學行並重成玄同——白玉蟾真人道教思想探微



大道廢,有仁義(資料圖)


雖然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但儒家的「大同」理想依舊人們所熟知及嚮往,這一理想集中表述於《禮記·禮運》之中: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一鼓舞人心的理想其前提是「大道之行」,但《老子》卻冷峻地指出了「大道廢」的一系列後果: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


《莊子·胠篋》甚至主張:「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白玉蟾的思想沒有如此激烈,但也和老莊一脈相承。前文已引,白玉蟾用「自昧固有之心,本來之性」來解釋《老子》所言「大道廢」,他還用「非其本真」來解釋「有仁義」,「終非本然」來解釋「智慧出」,「即非自然」來解釋「有大偽」,「自相分別」來解釋「六親不和」,「蓋所當然」來解釋「有孝慈」,「生死岸頭」來解釋「國家混亂」,「到此方知有所養也」解釋「有忠臣」,更加凸顯出大道之廢,是由於人類自己蒙昧了固有的自然之心和本來的淳樸之性。


白玉蟾把在《蟾仙解老》中把「玄同」解釋為「聖凡一體」,可謂遠見卓識,但「玄同」不是「等同」,「聖凡一體」的前提是「超凡入聖」,凡人不必妄自菲薄:「人當以聖賢自待,不可小視自己,則上達矣。故天下未有不聖賢的神仙。也不要得過且過,更不要自暴自棄,而是要有「入聖」的志向,從立身做起,皈依真師,謹受本分,持戒行法;但也不要自命清高,隔絕於凡俗,滿足於做一個「自了漢」,而應以「濟物利人」為念,濟度眾生而承襲道脈。



「玄同」、「玄德」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前文已言,玄同是容納差異而超越差異,化解差異而重構新的存在方式之同,《說文解字·玄部》:「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 「玄」的涵義是幽深長遠,而不是淺顯短促。作為一種顏色,「玄」本身就是紅與黑兩種看似極端對立的顏色「玄同」的結果。根據段玉裁《說為解字注》闡釋說: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高注《淮南子》曰:『天也。』聖經不言玄妙,至偽《尚書》乃有『玄德升聞』之語。」「黑而有赤色者為玄。此別一義也。凡染、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赬。三入謂之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至七入則赤不見矣。緇與玄通稱。故禮家謂緇布衣為玄端。凡玄之屬皆從玄。」


「玄同」也是道、佛兩家共同推許的思維方式、行動原則及社會理想:


求美則不得美,不求美則美矣;求丑則不得丑,求不醜則有丑矣;不求美又不求丑,則無美無丑矣。是謂玄同。(《淮南子·說山》)


夫佛經自謂得道者,能玄同彼我,渾齊修短,涉生死之變,泯然無概;步禍福之地,而夷心不怛;樂天知命,安時處順耳。其未體之者,哀哉慎終之心,乃所以增其篤也。(《弘明集》卷一)


達天網之宏疏,故期之於靡漏;悟運往之無間,混萬劫於一朝;括三世而玄同,要終歸於必至。(晉·郄超《奉法要》,見於《弘明集》卷十三)


日月交,鉛汞合,故經曰:「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又曰:「復歸其明,此之謂也。」(《雲笈七籤·卷七十二》)


知以無涯傷性,心以欲惡盪真,豈若守根凈沖,棲研三神,所以彌貫萬物,而玄同鏡寂,泯然與泥丸為一,而內外均福也,可示虎牙。(《真誥·甄命授第二》)


「玄同」的實現,必依賴於「玄德」。「玄德」也是內涵深邃、包容差異對立而超越差異對立之德。如鄭開所論:「道家盛稱『玄德』,因為它不是當時人們所推崇的"明德",而是比『明德』更具深遠意味的價值概念。」

道法相符以濟世 學行並重成玄同——白玉蟾真人道教思想探微



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資料圖)


《老子》中用「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及「常知楷式」來界定「玄德」,白玉蟾亦做出了獨到精要的解釋: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一心所存,包含萬象。生而不有,心同太虛。為而不恃,智周萬物。長而不宰,泰然無我。是謂玄德。


道生之,神也。德畜之,性也。物形之,心也。勢成之我也。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忘物。道之尊,忘我。德之貴,忘心。夫莫之命,忘性。而常自然。忘神。故道生之,神全。德畜之,性全。長之育之,心全。成之熟之,我全。養之覆之;物全生而不有,無也。為而不恃,無為。長而不宰,無我。是謂玄德。道也。


古之善為道者,我也。非以明民,不使其有知。將以愚之。昏昏默默。民之難治,以其智多。靜則易渾,動則易散。故以智治國,國之賊;覺亦是念。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無所覺知而已。知此兩者亦楷式。道貴如愚,愚中不愚。常知楷式,抱虛守沖。是謂玄德。教父。玄德深矣、邃矣,道為萬化之宗。與物反矣,道在萬化而非萬化。然後乃至大順。萬化出乎道而入乎道。


白玉蟾把「玄德」解釋為「教父」,並把「玄德」之深邃,歸結為「道為萬化之宗」,一方面闡明了「玄德」的功能;另一方面闡明了「玄德」的地位,體現了他深厚的學養和精湛的思辨,以及美妙的表述;也蘊含著他勤懇卓越的修鍊經驗。結合老子和白玉蟾的思想,筆者認為「玄同」包括道與法、天與人、人與物、己與人、身與心、德與功等諸多方面,無論哪一方面的「玄同」,均以「玄德」為基礎。


「人類命運共同體」其中所包含的「類」與 「同」其實有非常豐富的內涵,「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類」和「群」的基礎是什麼?怎樣對待「異類」和「不合群者」?「和而不同,不同而和」——「和」從何來?「同」與「不同」如何「玄同」?


《老子》有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白玉蟾解釋說「不以我為我,乃見心中心。」「人心我心,同乎一性。」關鍵所在,是突破二元對立及以「我」為中心而排斥他者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編輯:憶慈)


溫馨提示


「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有獎徵文活動投票環節開始啦!歡迎投下您尊貴的一票。投票以後,移步評論區留言,就有機會在投票結束後獲得精裝版《白玉蟾真人全集》一套哦,快來吧!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姜太公屢出奇計 只因他參透了天道變化
同中異與異中同 基督教、佛教與道教在幾個重要問題上的比較
知「運氣」才能防疾病 今年的養生貼士你get到了嗎?
奉一事 終一生:且看這位法國友人如何將地仙之道娓娓道來,闡揚玄丹奧妙
人為什麼要時時懺悔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們在樹立心理學行業標杆,我們在變革心理學習方式
出行小貼士:這麼收納行李出遊不再煩惱,跟空姐學行李箱整理法
書法教學行書練字,筆順對路,書寫順暢,一氣呵成
英國留學行李整理清單!
老趙的行楷名作洛神賦的用筆技巧教程,適合學行書的人
書法教學行書練字,筆順對路,書寫順暢,一氣呵成,美觀大方
學行書一定要學的是哪部帖?答案是《聖教序》
留學行業你一定要知道的那些坑人內幕
壹心理專訪:心理學行業起風了!
學行書從哪學起?才女徐靜蕾行書臨摹的《蘭亭序》如何?
英國留學行李攻略減重版 妹子和直男應該帶什麼?
學行書或楷書該臨摹哪些人的帖?
去英國留學行前有什麼需要準備及值得帶的行李?
新生必讀 | 你需要的留學行李清單及打包指南
英國留學行李攻略,為你的行李箱減減重!
一份神奇的美國留學行李清單,專門羅列那些你會忘的東西
留學行李超重?其實你只需要帶這些來英國!
記憶:為教學行走
新興鑄管圓夢助學行動攬才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