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維舟:這些詞為什麼到中國就變味兒了

維舟:這些詞為什麼到中國就變味兒了

維舟:這些詞為什麼到中國就變味兒了



文 | 維舟

可能不少人和我有同感:如今在春節期間看相聲小品,感覺沒有以前好笑了。這其中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有一點似乎很少被提到——所謂的「笑點」也是隨著時代而有所不同的。「不好笑」的原因,往往是台上的人們沒有足夠意識到,台下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們已慢慢發生了變化。


長久以來,國內喜劇表演中常見的一種笑料是丑角式的,即演員之間的互相貶損或誇張地自吹,一如小瀋陽在一個小品中對其餘兩人說的「你改不了吃他」。當然也有許多觀眾看了哈哈大笑,然而設想一下,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人這樣對你說話,你大概不會覺得他「幽默」,即便不算人身攻擊,至少也是油嘴滑舌。


這當然並不是現在才如此。相聲和二人轉原本都是出自底層社會的草根藝術,其藝術風格中的笑料正是以「大俗」為特色。早年相聲藝人祖師之一的韓麻子據載就「嘴極刻薄,其村野不堪入耳」,而二人轉更是明確提出「為了大眾,必須俗行」,這在傳統戲曲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所謂「無丑不成歡」。這無可厚非,至少它們的盛行意味著觀眾就好這口;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製造這些笑料時,人們往往把「幽默」與「搞笑」、「諷刺」、「油滑」乃至「人身攻擊」混為一談。把「你能不能給大家營造出一種你有腦子的假象」這樣的話視為「幽默」,全屬用詞不當。


作為「幽默」一詞的發源地,英國社會盛行的並不是這一類油滑的笑料——事實上,英式幽默有時很難讓其它文化的人理解,甚至覺得一點都不好笑。英國人之所以如此在意幽默,倒不如說是因為這個新教國家的人們普遍有某種「社交拘泥症」,而一句風輕雲淡的微妙自嘲適可緩解彼此之間的尷尬氣氛。這往往需要某種紳士般自嘲的勇氣,當然,英國人也以尖酸刻薄著稱,當年約翰遜博士在其編撰的《英文詞典》中對「燕麥」一詞的註解就是:「在英格蘭喂馬,在蘇格蘭養人。」但無論如何,那既不會是直接辱罵,也不侮辱對方的人格,因為那不僅有失體面,且觸犯到了他們的權利——換言之,到那個尺度就「越界」了,不再是「幽默」了。

國人也常常把周星馳的「無厘頭」視作是「搞笑」,然而在周星馳電影中卻不會出現對人格的貶低與侮辱;相反,他再三呈現的,是一個個小人物也有其尊嚴,儘管由於其艱困的處境,這種尊嚴的訴求有時帶著某種笑中有淚的悲喜劇意味。就像《國產凌凌漆》中說的「就算是一張衛生紙、一條內褲都有它本身的用處」,《喜劇之王》中那個跑龍套的尹天仇則一本正經地說「其實,我是一個演員」——這些話脫離了那個語境都並不好笑,但在那種反差之下,你在發笑之餘,還能感受到這個小人物儘管看上去無厘頭,但他是認真且有尊嚴的。


相比之下,在國內的相聲小品中,我們卻常常看到對非主流人物和價值觀的不尊重乃至歧視。我小時候的記憶中,上海的獨角戲中也常以蘇北人、崇明口音乃至他人的身體缺陷作為笑料。當你發現自己的口音、外貌、單身狀況成為他人取笑的對象時,你多半是笑不出來的。


我無意為喜劇藝術划下政治正確的紅線,只是留意到這樣一個事實:當中國人借用一些新概念(「幽默」一詞原本是林語堂對英語humour的翻譯)來指代社會事物時,並未真正理解這個新概念的意思,而只是新瓶換舊酒,名詞雖換,本質未變。


實際上,這也不僅是在「幽默」的問題上如此。如果你仔細琢磨一下,會發現很多人嘴裡說的新名詞,內涵仍是原先的那一套。當他們說到「信用」,指的更多不是契約精神,而是一種道德品質;提到「服務」時,他們真實的含義有時是「服侍」,因為他們所想要得到的是享受著像大爺一般的身份,恨不能來一句「伺候著!」還有很多年輕人都被諄諄告誡「踏上社會,不能高智商低情商」,但這裡所說的「情商」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會做人」。


和「幽默」一樣,「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原本也是一個外來詞,是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1965年提出的概念。在戈爾曼看來,情商至少包括五個面向:認知自我情緒、妥善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係。不難看出,這些其實都是從個人主義的價值觀中衍生出來的,暗含的前提是個人的自治與自我管理,並在此基礎上與他人和諧相處。從某種角度上說,這非常接近於「個人的自由是他人的自由」,是一個人在「管好自己」(個人自治)、「認識自己」(著名的古希臘德爾斐神諭)並「自我實現」(馬斯洛需求層次的最高一層)的基礎上,進而去尊重理解他人,最終實現人際關係的良好互動。

維舟:這些詞為什麼到中國就變味兒了



那麼,當下中國社會又是如何理解「情商」的呢?大體上,國人的理解順序是相反的——你會發現,在中國人談到「情商」時,「搞好與他人的關係」既是出發點又是終點,同時還是「情商」高低的唯一衡量標準。這就變成了一個自循環,其中看不到對個人品性鍛造、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強調,而是一味地強調「會做人」。這樣,一個人即便有很強的自制力和自我生活能力,且能自我激勵去做他認為有價值的事,甚至也能體察他人情緒、理解尊重他人的權利,但只要他不肯跟人打成一片,就會被非議是「情商低」,而前面所有那些都不重要了,這個社會一邊倒地要求你屈抑自己來與人「和諧相處」。


這樣,在現實生活中,所謂「情商高」就此被庸俗化地理解為「會搞關係」,須能說會道、跟人打交道起來八面玲瓏。這個好用的新詞被到處拿來教導那些不能、不想或不肯融入圈子的特立獨行的人物,甚至認為高智商的人多半心高氣傲難相處而「低情商」,而要「情商高」就得「厚道、隨和、會做人」——真正落實下去,甚至連「厚道、隨和」都不重要,往往只是會鑽營、對領導們投其所好而已。但這並不是那個基於個人權利的「情商」,而是換湯不換藥的「關係」。


中國人近些年來這麼在意「情商」,折射出的其實倒不如說我們仍是一個具有濃厚的講「關係」的傳統價值取向的人情社會。與當年許多新知識分子的設想相反,現代化並不能滌盪衝決一切舊傳統,人情社會倒是展現出了強大的適應能力。如果說歐美學者擔憂的是社會文化走向「低智商化」和技術發展帶來的「低情商化」(背離人性中情感關係的複雜面而傾向虛擬的連接),那麼中國社會常常聲討的倒是那些高智商的人未能同時「高情商」。

不論好壞,這個社會固執地遵循著自己原有的文化理解,儘管有時換上「幽默」、「服務」、「信用」、「情商」這樣的新詞,但在挪用這些名詞時,僅僅是把它作為舊有的觀念接受了,而並未把背後潛藏的那種對個人權利的尊重也一併移植過來。如果你有時困惑地感到中國既快速變化又一成不變,那麼,這可能就是答案之一。畢竟,一切未觸及意識深處的變革,都不是真正的變革。


(本文原標題:《一切未觸及意識深處的變革,都不是真正的變革》)


【作者簡介】


維舟 |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郭爍:看懂法官懟川普「禁穆令」這出大戲
可不能腦袋一拍就搞「代孕」
俞天任:可不能腦袋一拍就搞「代孕」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茶葉變味兒了,是因為這件事情沒做
放下變味兒的雞湯吧,禪宗始祖六句話,把一切都說透了
「變味兒」的同學聚會,你還敢去嗎?
芋頭這樣保存,不變味兒不浪費,後悔才知道!
解開溫室西紅柿「變味兒」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