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你知道佛教「七眾弟子」指哪些嗎?

你知道佛教「七眾弟子」指哪些嗎?

你知道佛教「七眾弟子」指哪些嗎?



到佛門中,如何面對法師。皈依、受戒,尤其是依止學法之後,對三寶更應該增上恭敬心,對自己的言行應該更加謹慎。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千萬不可因為虛榮心的驅使而越學、我慢越大。

你知道佛教「七眾弟子」指哪些嗎?



七眾弟子


佛教徒共有七類,稱為「七眾弟子」,其中出家入僧或預入僧數者五眾——稱為僧眾:

1、比丘眾(出家男子受持比丘二百五十戒者);


2、比丘尼眾(出家女子受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者);


3、沙彌眾(出家男子受持沙彌十戒者)為當來比丘;


4、式叉摩那眾(出家女子受持比丘尼戒法前,受持正法女戒學習六法者);


5、沙彌尼眾(出家女子受持沙彌尼十戒者)。

你知道佛教「七眾弟子」指哪些嗎?



在家居士二眾——稱為信眾:


1、優婆塞眾(在家男子受持三皈、五戒,近事佛法者);


2、優婆夷眾(在家女子受持三皈、五戒,近事佛法者)。

七眾的差別


七眾的差別在於受持的「戒」法不同。佛弟子「以戒為師」,既為自己進步、也為恭敬戒法,居士二眾(信眾)應恭敬仰慕出家五眾(僧眾)。


信眾之間也是相互恭敬,三皈者應恭敬受持五戒者,五戒者應恭敬受持菩薩戒者。


出家師父們之間也是相互恭敬,下座恭敬上座(不是你的位子高就是上座,是依據師父們受戒、學戒後,受持戒法的戒臘,分為下、中、上座,以便有序可循),學法修法者恭敬持法者(即法脈傳承者),即使拜同一師父為師,師父付法於比自己年輕、比自己後入山門者時,師兄執弟子禮恭敬依止師弟「上師」,而持法師弟還以師兄相稱並依戒臘敬重之。

佛門講究平等,平等而不失恭敬、不失禮儀。


(來源:五台山佛教)

你知道佛教「七眾弟子」指哪些嗎?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覺居士 的精彩文章:

不同的動物在佛教中分別有什麼含義?
佛學泰斗 改革先驅——太虛大師略傳
星雲法師:以佛法度化小偷的親身經歷
本來具足,不假外求
弘一法師:修鍊身心的九句箴言

TAG:明覺居士 |

您可能感興趣

什麼是佛教七眾弟子?
佛教里的四眾弟子、七眾弟子是如何區分的?
佛陀座下的七眾弟子!
佛弟子有二眾、四眾、七眾之分
貝小七眾星捧月排場很大 嫌棄冰激凌太小伐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