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3代機選型殲10竟擊敗殲13:原因被曝光

中國3代機選型殲10竟擊敗殲13:原因被曝光

視距空戰,顧名思義是從飛行員肉眼觀察距離的極限以外就開始交戰,它不僅需要雷達這樣的設備來搜索、發現、瞄準目標,而且還需要能夠自動跟蹤飛行並最終摧毀目標的導彈。


正是由於硬體基礎要求高,我國對於超視距空戰的研究並不算太晚,但卻在很長的時期內都未能形成實用的自主研發裝備型號並形成戰鬥力。霹靂11導彈在2004年定型批產,至今不過十三年,但中國研製超視距作戰系統卻已經超過40年。



中國3代機選型殲10竟擊敗殲13:原因被曝光


圖:殲八採用雙發動機共用單進氣口的設計,帶來了大量的嚴重問題


上世紀60年代我國對殲7提出了大改要求,當時601所計劃做一個單發放大的戰鬥機,但是由於對發動機的性能指標要求太高,根本就無法實現。最終由後來的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提出用兩台殲7發動機放大機體的雙發方案得到了採納,這就是後來的殲8。



中國3代機選型殲10竟擊敗殲13:原因被曝光


圖:一些殲九的風洞模型


殲8在選用機頭進氣還是兩側進氣上有過激烈的分歧,當時包括宋文驄在內的大量設計人員認為,將來的空戰遲早要以雷達、導彈為主,無論是從未來安裝雷達所需的空間還是進氣道/發動機的匹配要求,殲八都不能繼續照抄殲7的設計。


在殲8確立以機炮為主要武器,採取機頭進氣方案以後;以宋文驄為代表,一部分主張兩側進氣的技術人員被調離了殲8研製工作,繼續研究最初的單發方案(後來被命名為殲9)。在大三線建設時期,整個殲9型號大隊都被調動到成都,並在幾經沉浮、經歷被吞併與反吞併後——特別是殲7III項目期間,發展成了今天的611所。


在殲八進氣方案鬥爭時期,以宋文驄為首的設計人員雖然意識到了雷達和導彈的重要性,但這種認識是模糊而且淺顯的,更多是一種對於技術發展以及空戰變化趨勢的敏感直覺和猜測,尚停留在簡單的探討和推演階段。

由於缺乏深入、完整、系統的研究和提煉,沒有完成從定性判斷到定量分析的轉變,它並不能指導應用於詳細的總體性能規劃和具體的設計實踐工作。從我國對超視距空戰的研究史來說,真正出現萌芽破土的開端則要推遲到1976年。


殲9研製的歷史背景非常特殊。首先該方案得到的資源是非常少的,在沒有脫離601時只佔該所科研投入的10%。其次空軍與三機部(中航的前身)對殲9的主要指標,比如最大飛行速度和高度朝令夕改,使殲9研製的前中期,研究人員的精力被完全消耗在總體氣動外形的反覆變遷上。


尤其是在當時的社會動蕩運動中,極大的延緩了殲9的研製進度。


611在1975年提出了雷達等設備的一些基礎性指標後,於1976年開始正式著手突破殲9的攔射系統;這期間他們不僅聯繫了607、612、613、西工大等多個單位進行技術討論,還在507、726所以及空軍有經驗飛行員的協同下展開了詳細的殲9攔射地面動態模擬試驗研究。在研究結果形成我國最早的超視距空戰理論雛形以後,611確定了殲9攔射系統的詳細設計指標與總體技術方案。



中國3代機選型殲10竟擊敗殲13:原因被曝光


圖:殲9的攔射系統來自F4的殘骸,核心是火控雷達與AIM7導彈


殲9以導彈作為主要武器,要求具備對中、遠距離的空中目標進行攔截攻擊(即所謂的「攔射」)的能力。殲9攔射系統的主要硬體核心部分,包括205截擊火控雷達、X波段的連續波發射機、霹靂-4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前兩者以美國AN/APQ-100雷達和AN/APA-157連續波照射器為設計參照對象,後者以麻雀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為設計參照對象,都來源於我國獲得的美國F-4戰鬥機殘骸。


205雷達不僅探測性能較為有限,對於3平米的目標發現距離僅有40-45公里;更重要的是它工作體制很落後,缺乏分辨出地面雜波中的目標信號的能力,因此無法發現和射擊低空目標。當時的霹靂-4導彈水平也很不好,可靠性差射程近,最終在1985年被放棄研製。

坦白說,即使殲9後來沒有下馬,以當時我國的雷達和導彈水平,這套系統的戰鬥力也很難達到較為理想的水平。但是它研製過程中積累形成的比較系統的理論基礎,卻對後來殲10誕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在70年代中後期,由於對殲8強烈不滿,空軍對於是否允許殲8設計定型一直衝突不斷。時任空軍司令的張廷發就是堅決的反對者。雖然兼任定型委員會主任的空軍副司令曹里懷最終促成了殲8的定型(定型時間為1979年12月31日),但這並不能阻止空軍在殲8還未定型時就開始尋求該機的替代型號作為主力裝備。



中國3代機選型殲10竟擊敗殲13:原因被曝光



圖:AN/APQ 100雷達


當時601力主用殲13方案替代殲8,在這種背景下,已經進入原型機總裝階段的殲9在1978年被三機部斷絕經費並下令轉入課題研究,繼而勒令下馬。70年代末中國和西方的關係已經開始進入蜜月時期,因此空軍很自然的打算引進國外先進戰鬥機作為主力型號,對於性能和設計思想都很落後的殲13採取了抵制態度。而面對短期內填補戰鬥力空白的需要,鑒於殲9已經下馬,空軍提出將殲8改回60年代時放棄的兩側進氣方案,以安裝殲9的攔射系統。


隨後在1981年的8201會議上,正式確定將原殲9的攔射系統移植給殲8II;其中205雷達被替換成進一步改進、具備下視下射能力的208脈衝多普勒雷達,原連續波發射機與208雷達配套並改稱為連續波雷達照射器。這套系統在1985年裝機試飛。


雖然當時航空系統已經內定了在601的殲13改進方案上研製新殲,但是國防科工委決心以新殲研製為契機,另外塑造一個具備戰鬥機核心研製能力的單位。當時科工委飛機局局長楊易就在講話中說,「要在成都建一個中國的達索」。


在科工委的插手和安排下,611得以突破三機部設置的壁壘,成功參與1982年的新機研製會議並發言,最終贏得了方案競爭,並有了現在的殲10。殲10獲勝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該機繼承了殲9的關鍵作戰功能要求,具備超視距作戰能力,而殲13方案則沒有,兩者在適應未來空戰需求的潛力上完全沒有可比性。


80年代正處於中西蜜月時期,中國可以成系統的引進全套技術和裝備。比如當時美國願意以三代航電和更新版本的AIM7導彈改進殲八II(和平典範計劃)、以色列提供包括EL/M2032火控雷達在內的三代航電系統技術等等。


因此基於美國60年代設備殘骸的20x系列雷達和霹靂-4導彈,性能在當時西方同意出售的三代機航電、超視距導彈完全沒有可比性,也沒有繼續發展的潛力,最終先後被淘汰。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位一體 的精彩文章:

美軍要給中國下馬威 航母還沒到便遭中國霸氣回擊
俄航母內部曝光:這絕不僅僅是一條搭載飛機的艦
歐美不敗神話被打臉:中國導彈又立下大功
殲15數量多少架?編號全部曝光
中國為何不造核動力航母?這國給出驚人答案

TAG:三位一體 |

您可能感興趣

【第782期】框架選型
【飛機選型指南】空中小精靈AC311
美陸軍新手槍選型公布 未選格洛克買28萬支SIG造
在巴鐵步槍選型中:95居然被這國步槍打敗,曾經的輝煌!
AI伺服器選型 聯想SD530重新定義IT適應性
50頁PPT詳細講解軸承的分類、潤滑及其選型計算方法
在美國三軍選型試驗中脫穎而出的義大利9毫米伯萊塔手槍
美國海軍完成潛射無人機選型:可攻擊潛艇目標
飛機選型指南
分布式服務框架選型:面對Dubbo,阿里巴巴為什麼選擇了HSF?
WHOSE CAP為你嚴選型格帽款
前端框架選型
中國最激烈的戰機選型競爭,四大強手誓奪海軍訂單!
中國下一代艦載機何時開始選型?就等這張圖了
告別XRF小白——XRF儀器選型及制樣「殺手鐧」
電容應用實踐:從設計選型到壽命分析
美軍小口徑狙擊子彈選型 精度遠超「三八大蓋」
LNG槽車BOG回收進管網設備選型
像google一樣測試系列之三:方案選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