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人十年寒窗,不如洋人一紙國籍?70年來華留學史回顧 | 短史記

國人十年寒窗,不如洋人一紙國籍?70年來華留學史回顧 | 短史記

短史記微信號:tengxun_lishi




圖註:2016年,清華大學來華留學生舉行新年晚會



文 | 楊津濤




近日,清華大學因推出新規,取消國際學生入學申請時的筆試環節,引發爭議,被輿論指責為「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校方則回應稱,對國際學生錄取將採取新的「申請-審核」制,比過去「門檻將會更高」。



「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的說法,究竟準不準確?不妨先回顧歷史,看看近幾十年來,中國在錄取留學生的規則設置上,發生過哪些變化。




1950~1977年,不需入學考試



1、文革前,出於「國際主義義務」,接收周邊及東歐國家留學生,給予免費食宿、醫療等優待



二戰結束後,世界各國加大對留學生教育的重視,中國也開始有計劃地招收外國留學生。1950—1951年,波蘭、羅馬尼亞等5個東歐國家率先向中國派出33名留學生,到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專修班學習;1952年院系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這批留學生來中國前,都是高中或大學畢業,後來有的成為駐華大使,有的成為專家教授。




中國有關留學生的制度也逐步建立起來,頒布了一系列法規,如1962年《外國留學生工作試行條例(草案)》規定了開展留學工作的宗旨,「接受和培養外國留學生,是我國應盡的一項國際主義義務,也是促進我國同各國間文化交流,增進我國同各國人民之間友誼的一項重要工作」,以及培養目標、教育方針、教學工作等。其中,

尤其要求對留學生「必須經常地主動地進行思想工作……增進他們對我國的了解和友誼」,並「應本自願原則,組織他們參加」中國重大節日、紀念日的紀念活動。




當時出於外交上的戰略目標,中國接收的來華留學生基本都是政府交換性質,一方面對他們不設入學考試,另一方面給予很高待遇。除教學經費外,中方為留學生提供學習生活費、暑期消夏活動費、旅費等8項補貼,同時留學生在華住宿、醫療等也全部免費。

各地對留學生過於重視,以至中國政府不得不下發文件,提醒說「對留學生的物質生活要適當照顧,但不能把他們當作外賓和專家看待,過分給予優遇,以免造成不良影響。」




統計顯示,從1950年—1966年,中國共接受了來自68個國家的7259名留學生,其中來自北越的最多(5252名),其次為朝鮮(546名)和蘇聯(208名)。來自歐美及日本等18個發達國家的留學生,有135人,僅佔總數的1.9%。②




2、文革後期恢復招收留學生,因與蘇聯交惡,按「對等原則」而來的歐美學生數量大增




1966年,全國高校停課,當時的高等教育部通知各駐外使館,將來華留學生的接受工作推遲半年到一年,隨後所有在華留學生被要求回國休學一年。此後至1972年,作為對外援助的一環,中國才部分恢復留學生工作,招收了200名來自坦尚尼亞和尚比亞的留學生,讓他們在北方交通大學(今北京交大)學習內燃機、鐵道車輛等鐵路相關專業。這批留學生受到老師們的特殊關心,對中國留下很好的印象,有人說:「我們回國以後,一定把中國人民的友情帶到我們國家去,讓那裡人都知道中國人好。」意外的是,

回國後,他們的學歷只被認可為中專,一些人只好回到交大,又上了兩年學。




為恢復留學工作,中國政府在1973年,制定了招收留學生的相關原則:「對阿爾巴尼亞、越南、朝鮮和羅馬尼亞等國的要求盡量滿足;對亞、非、拉已建交的友好國家有重點地、少量地贈給獎學金名額;對歐洲、北美、大洋洲、日本等國,根據對等的原則,按有關協議適量接受。」當年對來華留學生限額500名,其中300名提供政府獎學金。④




按照有關統計,中國從1973年—1977年,共接收來自69個國家的2066名留學生。其中570名來自越南等中國周邊國家,而受中蘇關係惡化的影響,蘇聯及東歐國家不再向中國派遣留學生,只有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向中國派出128名留學生。相應地,來自歐美髮達國家的留學生大增,有19個國家向中國派出623名留學生。





圖註:1950年,「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成立




1977年新規增加入學考試,但形同虛設




1、嘗試在非洲進行入學考試,效果很差,

竟無一人通過




鑒於以往接收的外國留學生文化知識非常差,「有的甚至不會小數運算」,1977年12月,中國推出新規,首次要求今後來華留學生必須出示高中畢業證和成績單;學習理、工、醫科的留學生,更要在入學前接受基礎知識考核。1979年,確定接收留學生要遵循「堅持標準,擇優錄取,創造條件,逐步增加」的方針,對無法通過招生考試的留學生,一概不予錄取。




1979年,中國第一次在非洲國家實行留學生入學考試,要求數學、物理和化學三門成績總分達到180分即可,但竟無一人通過考試,最後只好大幅降低標準,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錄取了25名留學生。

1984年,由於駐非洲使館反饋說,「從中國畢業回國的留學生,絕大多數對我友好,感情深厚;甚至有的在中國學習期間受過處分而中途回國的人,對我仍表現友好」,又大幅增加了非洲國家的來華留學生名額。⑤




放寬入學標準帶來的結果並不好。1988年,河海大學的一名非洲留學生因擅自帶社會人員進校,和門衛發生衝突,將門衛鼻樑打致粉碎性骨折。由於這個留學生此前已經受過幾次處分,學校希望將其開除。但在有關使館人員說情之下,後來允許這個學生完成學業。1990年,一名就讀於同濟大學的非洲留學生因4門考試補考不及格,被要求退學,他心生不滿,竟將留學生辦公室主任打致重傷。⑦




2、允許高校招收自費留學生會,入學標準進一步降低




在招生外國留學生問題上,中國真正步入正常化的標誌,是允許高校招生自費留學生。1978年,允許高校招收自費短期留學生;1989年,又將招收自費學歷留學生、進修留學生的權利交給了高校。按照《招生自費留學生規定》,「自費留學生要求來華學習,由其本人直接向招生院校提出申請,招生學校根據有關規定決定錄取事宜」,擴大了留學生生源。




允許招收自費留學生,也產生了一個負面影響,就是高校人為降低招生門檻。如陳平原說的那樣,「上世紀90年代起,內地南北各大學紛紛敞開大門,歡迎各國留學生來華就讀……但將招收留學生作為創收項目,則明顯降低了內地學位的含金量」。在他看來,即使北大有意識地減少了招生名額,提高了分數線,「留學生教育水平依然不理想」。⑧




陳平原所說應是一種普遍現象,尤其在中國學語言的進修生中,有的是為逃兵役而來,有的是本國大學落榜生,個人素質較差。即使是學歷留學生,也有很多不盡如人意者。至少

截止2013年,上海不少高校還免去對外國留學生論文的盲審抽查及原創性檢測,即使如此,還是很多留學生無法用中文撰寫開題報告。甚至有一位越南籍碩士研究生的中、英文水平都不過關,只能夾帶手勢和導師交流。




現在,來華留學生數量已相當龐大,2006年,中國的519所高校共接收來自184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162695名。從留學性質看,學歷生佔總數的33.72%,進修生佔66.28%。而在赴美的各國留學生中,非學歷進修生僅佔到1.8%。中國的學歷生主要集中在本科,美國則集中在研究生。2015年,來華留學生學歷生人數佔在華生總數的46.47%,其中研究生佔13.47%,和美國相比依舊有較大差距。來華留學生整體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的層次。




相比既往,此次事件已算進步




西方一流大學中都有相當比例的留學生,如斯坦福大學的留學生比例佔到全校學生的21.8%、哈佛大學佔20%、牛津大學佔22.5%、劍橋大學佔12.57%、東京大學佔7.48%。

為了保證留學生質量,美、日等國高校都實行「嚴進嚴出」。




美國大學在招生時對語言有著嚴格規定,申請者必須通過TOEFL、GRE等考試,且具有高中或本科學歷;日本在招收留學生時,設置有多種審核,包括入學考試、日語考試、面試、適應性測試等量。照此實行,赴美、日較好大學的留學生素質,自然有了保證。⑩




簡言之,留學生數量,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大學的基本水準。但擴充留學生數量,不能通過降低入學標準來實現。清華大學新的招生章程,將「具有相當於中國高中畢業學歷」「漢語水平達到HSK五級(含)以上,且每一科目均在60分以上」等列為申請條件。

與既往歷史相比,確如清華校方所解釋的那般,「門檻將會更高」。這無疑是一種進步。而「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的質疑,則顯示此種進步,仍然有限。





圖註:2016年,參加來華留學生武術比賽的選手共同展示太極拳






注釋


①②④董澤宇:《來華留學教育研究》,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年,第40—74頁;儲朝暉編《國教育六十年紀事與啟思:1949-2009》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16—448頁;③中國教育報刊社組編:《北京交通大學》 ,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49、50頁;⑤⑦於富增:《改革開放30年來華留學生教育 1978-2008》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69—106頁;⑧陳平原:《留學生比例》,《大學小言》,三聯書店2014年,第25頁;⑨張玉婷:《淺談高校外籍學生跨文化管理》,《華夏教師》2013年第4期;⑩李萌:《來華留學生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長按二維碼

,關注騰訊歷史頻道「短史記」微信公眾號(微信id:tengxun_lishi);

無法長按二維碼,請在微信中直接搜索「

短史記

,可以獲取更多靠譜的歷史資訊。

↓↓↓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國人十年寒窗,不如洋人一紙國籍?70年來華留學史回顧
國統區的「童子軍」和根據地的「兒童團」,有什麼區別?
七十年前,媒體社論談「國民黨向哪裡去」 | 史料
希特勒稱蔣介石為「負有天賦使命的偉人」,實含輕視中國之意 | 短史記
就「二十一條」的交涉過程而言,袁世凱是一位愛國者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

您可能感興趣

國人十年寒窗,不如洋人一紙國籍?70年來華留學史回顧
近100多年來,洋人想「成為中國人」,何時最容易? | 短史記
200年前,一位洋人在中國看到了什麼
近100多年來,洋人想「成為中國人」,何時最容易?
來自洋人鏡頭下的中國80年代老照片
為什麼國人普遍冷漠,路人倒地不扶?200年前一個洋人說了原因
一洋人,掌控晚清經濟命脈50年,還預言新中國誕生
一洋人掌握中國經濟命脈近5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預言中國必強
那些年在古代中國的洋人
歷600年「國門」請洋人改造,拆北京老城毛澤東說了這麼一句話
1933年的北京:在洋人的鏡頭下,那時的人們清閑自在
一個洋人,掌控了晚清經濟命脈近50年,還預言了新中國的誕生
兩百年前,一洋人來到中國,見了乾隆後,回去就說大清必亡
晚清時期,國人這樣罵洋人的
跟風出國嫁給洋人,因此獲得外國國籍的6位女星
一場敗仗,一個封建王朝,讓中國人害怕洋人數百年
記錄了29歲的洋人和70歲的慈禧驚天秘密,為何68年後才重見天日?
五千年最牛倆皇帝:二三十年不穿龍袍不上朝,國富民強還打敗洋人
長著一張洋人臉,出演幾十年的外國人,但他卻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