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華大學教授撰文:《弟子規》等蒙學教材並沒有過時

清華大學教授撰文:《弟子規》等蒙學教材並沒有過時

最近陸續看到一些批評《弟子規》、《三字經》等蒙學類經典的聲音,大抵是認為它們過時、說教、僵化;說這些經典或與古代社會需要相契合,但與今天社會需要格格不入。特別是《弟子規》,有些人認為它的作者是無名之輩;在歷史上本來不受重視,只是近年來突然火爆;此書最多適合於鄉村生活,不適合於現代城市生活;從成人本位出發,未考慮兒童需要;等等。


我不是從事蒙學教育的,對蒙學類經典也缺乏研究,因此本文不可能對蒙學經典作全面辯護或正名,更不對流行觀點一一評論或反駁。但我願意以一個國學愛好者的身份談談自己的體會。我雖然生長於鄉村,但畢竟後來長期生活在大城市;早年學理工科,後來學西方哲學,正式接觸《弟子規》等蒙學經典的時間也比較晚(在我讀中小學時沒有任何人給我講過它們)。

清華大學教授撰文:《弟子規》等蒙學教材並沒有過時


不管《弟子規》作者怎樣沒名沒份,如果我在讀它時並不感到過時,而是有深刻的靈魂觸動,那究竟說明了什麼?難道我不了解現代人、都市人的生活需要?還有千百萬家長、兒童讀它時,都曾有過深刻的感動,難道都是被矇騙或誤導的結果?難道與此書本身的魅力無關?


有些人總是說,現代人生活方式不同了,古書中很多東西過時了。但是我們也知道,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經典,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都穿越了無數時代而有永恆的意義。比如我們都熟悉的《聖經》、《古蘭經》、《金剛經》、《心經》等,其成書年代跟今天差得太遠了,但很少有人會說這些經典因為時代不同、社會變化過時了。

清華大學教授撰文:《弟子規》等蒙學教材並沒有過時


不僅如此,經典的魅力恰恰體現在,每當人類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人們總需要不斷回歸經典來尋找路標和方向。這不是說經典不需要革新,更不是說死守經典可包醫百病;而是說,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人們總能在經典中找到一些有永恆意義的靈感或思想,通過重新理解和解釋,給人巨大的啟示和力量。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歷史上,都曾有過許多經典發揮過這種作用。因此不能抽象地說,因為時代不同,社會不同了,古代經典一定無用了。對於兒童啟蒙教育來說,情況同樣如此。


有些人可能認為,《弟子規》、甚至《三字經》等不配算作蒙學經典。但我相信,如果過去無數人從中獲得的感動是真實的而不是虛幻的,這一事實就可以說明問題。有沒有感動,體驗與體驗不到,二者相隔兩重天,有時很難對話。但只要掌握了恰當讀法,都會有類似的效果。


首先一條,不能用現代人知識化、戒律化的眼光來看蒙學經典。蒙學經典中誠然包含許多知識,但它們主要不是知識,它們的精神和靈魂不在於知識。如果用知識的眼光來審視它們,就很容易把它們理解為戒律、命令或者說教。如果我們換一種眼光來讀它們,就會有別樣的體會、別樣的收穫。


比如《弟子規》前面有一段「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段如果理解為知識,那就很容易演變成扼殺人性的教條或戒命。然而,當我第一次認真讀這段話時,卻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彷彿感到生命的根在一剎那間被觸動了,頓時有種快要流淚的感覺。

清華大學教授撰文:《弟子規》等蒙學教材並沒有過時



我當然知道,自己在父母面前不可能做到這段話,可以說我做的與這段話的要求相差甚遠;我當然也明白,作為一個人,尤其是一個現代人,不應機械地要求他不問時間、不問場合地嚴格遵守這段話。但這段話還是讓我深深地感動的原因在於,它提醒我們每個人去理解自己生命的來源,敬重曾經給予自己無私之愛的人們;它也暗示我們,我們永遠需要守住自己生命的根,否則靈魂將不得安寧。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做不到,還要反覆讀,不是自欺欺人嗎?非也!這完全取決於讀書方法。古人從不主張機械地讀書,更反對把經典作為「聞見之知」。古人所倡導的讀經方法,多半主張法其意,而不是法其文;會其神,而不是識其字。孟子曾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正因為如此,古人多不採取今人熟悉的朗讀方法,而是反覆吟誦,追求在吟誦中自化、自得,結合日常踐履,用心體貼領悟。無論對學生還是對老師,都是如此。因此,很多誤解恰恰來自於現代人的讀書方法不對。


就前述《弟子規》「父母呼,父母命」一段,我認為它表達一種真誠善良的願望,對於人與人之間親情的無限嚮往。從這個角度說,它提示人們一種理想生活狀態的存在,並提醒我們:永恆不朽的境界只屬於那些有宗教使徒般追求精神的人。而現實生活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多半不如此理想,其中有父母的問題,也有子女的問題,而往往是父母的問題居多。

我們固不能要求子女無條件地服從父母,但還是希望天下的子女對父母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我們對父母傾聽得越多,自己也成長得越快。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慢慢體會到父母的生命、自己的生命以及子女的生命是無法分割的,我們正是在這一連續的生命之河中認識自己生命的根的。畢竟《弟子規》是講給孩子聽的,所以只針對孩子有所要求。

清華大學教授撰文:《弟子規》等蒙學教材並沒有過時



因此我認為,對於國學經典,包括蒙學類經典,一定要學會以「諦聽」的方式來閱讀,千萬不要流於字面和表面來理解。只要我們真正帶著「溫情與敬意」(錢穆語)來讀,就能逐漸聽出古人千百載以前的聲音,感受到他們的靈魂與我們靈魂的交融,從古人經典中看出某種超越歷史時代的、永恆不朽的東西。

然而,蒙學經典之所以遭激烈批評,也許並非完全由於現代人的偏見,而且與最近十多年來國學復興中一些人盲目崇古,追求形式,走向極端有關。出於各種複雜的動機,有些人將經典的作用無限誇大,宣稱它們無所不能;有些人將誦讀的方法上綱上線,倡導極不負責的死記硬背。有的國學教育工作者聲稱,只要將經典讀了數百遍,將會出現怎樣怎樣的奇蹟,其實他們可能連自己也沒有這樣讀過,更談不上背下來了。


必須強調的是,經典(包括蒙學類經典)誠然偉大,但不能包醫百病;雖然重要,但絕不是無限神奇。如果讀書方法過於機械,不符合人性需要,完全可能適得其反、南轅北轍。關於這一點,近來已有不少討論和批評。


此外,蒙學經典中決不是沒有過時的東西。比如《三字經》中有關天文、歷史、地理的文字,從今日全球化眼光看,已有不少局限;而其中的許多典故,對今天的兒童來說,教育意義可能不大。從這個角度看,也許可以作適當修訂或增補。不僅如此,以今天世界文化融合的趨勢看,這些經典並不包含人類其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知識,而後者對現代兒童教育來說同樣十分重要,這當然也是它們的另一局限。


因此,我一方面相信《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之類的蒙學經典,總體上並沒有過時;尤其是在我們沒有創造出能代替它們的、新的蒙學經典時,不應放棄。但另一方面,我也認為一定要歡迎理性的精神、批評的態度,反對一切形式機械、盲目復古、封閉自大、極端保守的心態和讀書方法。

清華大學教授撰文:《弟子規》等蒙學教材並沒有過時



最後,以重視個性和自由意志為特徵的現代西方兒童教育思想,包括蒙氏教育法在內,都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它們有些地方更適合西方兒童、未必適合中國兒童,但也有些地方更有現代氣息、更反應現代社會需要,可與中國古代蒙學教育方法相互結合、相輔相成。


因此,今天需要是蒙學教育中的中西結合,在結合中尋找闡釋和理解蒙學經典的恰當方法。從這個角度說,兒童啟蒙教育也要與時俱進,切不可固步自封。


作者簡介


方朝暉,西曆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與「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2002),《春秋左傳人物譜》(上下冊,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統的迷統與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新生》(2011),《「三綱」與秩序重建》(2014),《為「三綱」正名》(2014)等。


轉自丨「青春儒學」微信公眾號(ID:wenhuieducation),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讀經群:227656451


投稿或合作請聯繫:3210187736@qq.com


微信號:ruxue_qq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給孩子什麼 才是對孩子真正負責?
一代名將徐達是否真被朱元璋無情害死?
能包容才能大有作為
千奇百怪的謎語詩,你能猜出幾首?
凡事盡己 做什麼都能順順噹噹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丁寶書與清末蒙學中國歷史教科書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編纂考略
古代幼兒教育為何稱「蒙學」?「蒙學」經典有哪些?
《蒙學經典》,你真的了解嗎?
好神奇!人類語言啟蒙學習過程
《權力的遊戲》「伊蒙學士」皮特沃恩辭世 享年93歲
中國十大蒙學經典,看看你和孩子讀過幾本
浙江溫嶺:兒童開蒙學禮儀
啟蒙學堂 初感重力
更新:關於獲得漕溪堂新蒙學探究室合格證書條件的初步思考
《權力的遊戲》伊蒙學士扮演者去世 享年9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