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對話】「哥大撕名牌」事件背後的故事

【對話】「哥大撕名牌」事件背後的故事

一段中國留學生拍攝的視頻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獲得了高點擊量,僅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就有5.9萬人點贊,4.4萬人轉發,並獲得了300餘萬次的播放量。這條視頻名叫《說出我的名字》,是由哥倫比亞大學8位中國留學生錄製。在視頻中,中國學生紛紛介紹了自己中文名字發音和背後的含義。

這段視頻是中國留學生髮現自己的名牌被撕後的一個回應。2017年農曆新年期間,哥倫比亞大學的許多中國留學生髮現,他們貼在宿舍門上的中文名牌不翼而飛。經過校方調查,失蹤的中文名牌是有人故意撕去。正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大二的中國留學生閆呼和是視頻的製作者和發起人,界面新聞近日在美國紐約採訪了他,以下是對話實錄,有部分刪節。

問:發現的時候是什麼情形,你當時的感受是什麼?能具體描述一下嗎?

答:農曆新年,上月27、28日左右,有哥大中國學生髮現寫有自己中文名字的名牌被撕掉了。這些名牌本來是宿舍的協管員做的,方便同學們走門串戶用的。開始很多中國學生以為是協管員撕掉要換新的,但詢問之後才發現根本不是,是有人有意撕掉的。因此大家就一起向學校反映,學校隨後也做出了響應,差不多在2月8日發出了一個慰問郵件,是發給了學校所有的亞裔學生。

收到郵件的時候是一個下午,我還在上課,我當時看到郵件很惱怒,覺得學校居然用了一周的時間才發了這麼一個郵件。所以我晚上就寫了一個社論,9日發表在了校報上。但這篇社論在社交媒體上的影響力並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我就想到Facebook上的運演算法則是優先傳播多媒體,所以我就想到去拍一個短視頻,這樣傳播效果會好一些。所以我們周五(10日)晚上就開始拍攝,周六製作,然後等了一天,周一開始發布出來。

問:你自己並沒有親身經歷這個事情是吧?你為什麼想到要去關注這件事呢?

答:對,我自己住的宿舍並沒有受到影響。一共有5個本科生住的宿舍遭遇到了這個事件,波及到的中國學生大概在20-30人左右。

我覺得華裔自己還是要勇於發聲表達自己。其實特朗普 「禁穆令」和19世紀的排華法案是一個邏輯,歷史在不斷重演,我覺得華人要有一個長遠的眼光,不要很幼稚地覺得別人的遭遇與我無關。我此前其實一直關注少數群體的利益,此前也為打工妹、LGBT群體發聲過,未來也可能會成為我的一個職業發展方向。

問:當時當事的同學們有什麼反應?

答:有兩種吧,一種是拍桌板的,要去抗議,在群里說了一些情緒比較激動的話。第二種是比較淡定的,覺得抗議是非常幼稚的行為,不能給華裔學生造成實際性的影響,我本人也屬於這一類。因為我本身也是性格比較強的人,這件事不會給自己的情緒帶來太大波動,比如悲傷啊憤怒啊給媽媽打電話哭訴啊之類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能做出這個視頻來,因為這個視頻主要是說你可能傷害到了我們,但我們不會和你急,和你叫囂,我很理智地坐下來,很平和地和你溝通。

近期美國社會環境就比較浮躁,各種抗議示威也比較多,我也不想去添油加醋,火上澆油。中國人解決問題有自己的藝術和方式,對話和溝通是我們的方式,沒必要去湊那個熱鬧,舉著牌子在街上大喊大叫。

閆呼和接受界面新聞記者採訪。來源:界面

問:你做這個視頻想傳遞什麼信息?

答:任何仇恨或者歧視,根源在於偏見和無知。我的視頻的很大一部分作用是教育,把我們名字的意義,文化含義教育給對方,當然這不是老師對學生的這種教育,而是對話、溝通,你看在視頻里我也是面帶微笑的。然後你不要對我有敵意,我現在對你也沒有敵意,我現在宰相肚裡能撐船,我可以坐下來和你談一談,就是大人不記小人過吧。我們坐下來溝通一下,看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能沒有脾氣,但我們有態度。這個態度你要看到。同時這個視頻也是起一個預防針的作用,可能校園裡還有其他人群對我們有偏見也好,歧視或者不了解也好,這個視頻也可以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我們。

問:你覺得像華裔、穆斯林以及其他在美國的少數族裔該如何共同維護自己的權益,而不是各自為戰?

答:我覺得是需要互相支持吧。比如紐約警官Peter Liang 這件事,很多其他少數族裔以及白人站出來為華裔說話,而哥大「撕名牌」這個事情出來以後,校園裡很多韓國人、日本人、也有印度人,也都站出來替我們說話。這就很像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反思二戰的時候那個「沉默的代價」,「起初他們(德國納粹黨)追殺共產主義者,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最後他們奔向我來,再也沒有人為我說話了……」 這句話對我們的警戒是非常非常有效的。

在哥大的校園裡也可以看到,大家是互相支持的。因為中國人可能是第一個目標,下一個可能就是穆斯林,印度人可能就是第三個目標,就是這樣。所以我覺得少數族裔的聯合是一個必然趨勢。這件事發生之後,學校多文化辦公室也聯繫我,問我能否做一個短視頻代表整個留學生群體,在新生秋季入學時播出,表現多文化差異和溝通,大家互相尊重等等,我也正在考慮這件事。

問:從各個人群的反應來看,你覺得這個視頻達到你預期的效果了嗎?

答:我之前的預期是這個視頻只在校園內傳播,但我沒有想到這個視頻居然被傳到倫敦、莫斯科、柏林、悉尼,那裡都有人發信息給我。這個效果是比較嚇人的,我也比較震驚。在海外的反應是比較積極的,超出了我的預期,不僅是在校園裡,在更大的社會層面都有反響,這是我比較欣慰的。

問:你覺得為什麼海外的華人會對這個事情有這麼大的共鳴?

答:長期以來大家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這種歧視性的讓人不舒服的事都有積累。而這個視頻像一個導火索把過去這些回憶給激發了,加上視頻中傳遞出的中國文化的背景,比如中文名字對我們多麼重要,也喚起了大家的共鳴。

問:你剛才說希望這個視頻有跨文化溝通的效果,那除了中國留學生和海外華人群體反響很大之外,你是否也得到了跨文化人群的響應?

答:有的。我每天在校園裡走,都會有人和我打招呼,即使我不認識的外國同學也都會說,嗨我看到你的視頻,很感動等。這個視頻也被傳到了校方,校方的主管也把這個視頻發給各個部門的管理人員,然後這些管理人員又把這個視頻發給了自己部門的每一個人。我還收到學校領導的郵件說,這個視頻很感人。我今早起來,聽到美國最大的網路電台NPR也在報道這件事,還有NBC,BuzzFeed等美國主流媒體。

有個美國小學的老師給我發信息說:我們在美國的南方,校內都是白人學生,都很同質化,但我們把這個視頻發給大家看了。這些真的很讓我感動。還有美國的一些家長,他們從中國或者越南收養了一些孤兒,收養的時候從那邊帶過來一個名字,他們也把這個視頻給自己的孩子看了,讓他們了解自己名字背後的文化。

問:你覺得這一代海外華人或者留學生和前幾代的海外華人相比,表達自己的方式上有什麼不同或者優勢嗎?

答:前幾代的華人在海外可能比我們更加孤立,不像現在海外華人群體這麼大,所以可能是凡事忍氣吞聲,小心翼翼更多一點,忍一步退一步這樣。但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在美國有很龐大的華人群體,以及中國留學生群體,加上美國近期很浮躁的社會風氣,比如「禁穆令」等,以及步步收緊的移民政策、留學政策等,都在渲染一個大的排外的氣氛,但是中國學生和海外華人的力量已經積蓄起來,加上之前幾十年不愉快的經歷,也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文化裡帶出來的這種調和或者避免衝突,或者不要和別人硬碰硬這種想法,在這邊是行不通的。

如果你不發出自己的聲音,你的聲音就會被別人吞沒。別人就會欺負你。得寸進尺是中國文化里非常有智慧的一句話。你必須走到前邊去。然後大聲地把自己的態度說出來。我覺得這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意識到的,大家都在開始爭取自己的權益。而不是等著別人授權我們。

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住在中國河南的農村裡,這個事情發生後,他們是在去縣城的公交車的廣播上聽到了這個消息,老人家當時就給我的爸爸媽媽打電話,叫我不要做出頭鳥。一下子就可以看到隔了一代人,這個想法就立刻不一樣了。就是魯迅說的大家都是旁觀者,「麻木」,這也是我們文化中的一部分。但我們也在做出改變,比如紐約警官Peter Liang 這件事,就是華人的轉變。

問:之前你自己經歷過類似的種族歧視事件嗎?

答:哥大是一個非常極左的學校,哥大的包容性和多樣性也在全國數一數二,所以在校園裡看到這類事件是非常少的。而紐約也是一個很極左的城市,尤其是在哥大這個象牙塔里。但是最近排外的氣候,當然也對美國的大學有很大的影響,哥大最近也出現了一些排外的現象和歧視。比如我大一的時候,哥大的一個關於跨性別展覽的展板,居然被毀了三次;上學期,學校某社團的聊天記錄被曝光出來,其中包含了大量歧視女性、歧視同性戀的言語,當時學校也是非常震驚。

問:你覺得這次事件和特朗普的移民政策有關係嗎?

答:有的。他近期比如「禁穆令」和墨西哥的「修牆」政策,包括驅逐出境的政策以及針對中國的貿易政策等等,這是一個大的信號,渲染了這種排外的氛圍。而學校內部也會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精英教育的本質是加固精英的圍欄,而美國精英教育的圍欄內,越來越多的非裔、亞裔等也開始跨越圍欄,加入這個精英的圈子,那下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你現在要改名換姓融入這個精英的圈子,還是轉過頭去把這個「圍牆」拆掉?我覺得這是這件事拋給我們的一個問題:你的名字對你到底有多重要?你的名字和身份認同在你進入這個精英的圈子之後,你到底要不要守衛?

問:這件事對你有什麼改變嗎?或者會讓你重新思考以前沒有想過的問題嗎?

答:可以說不是改變,而是加固了我此前的一些想法,就是更堅定了我對自己的文化認同。因為我來到美國這一年半以來,我意識到,中國留學生的優勢就是我們對中國社會以及中國文化有更深入地了解,而這些東西在你的血液里你的一舉一動中,是不可磨滅的,你一輩子都帶著這個。這是其他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人無法擁有的,所以我非常珍視我的這些經歷,我從這個文化中帶出來的想法。這也是我一直在有意維護自己的一個方面,去守護它。

我也有英文名,但只是為了方便美國人使用,但我在交論文等正式場合,我都直接簽我的中文名:Huhe Yan。我覺得美國人可能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人都有一些誤解,比如他們覺得中國人不太愛說話,不愛表現自己,不活潑,更不可能站出來為自己發聲,去高調地拍一個視頻等等,這些都是一種偏見。

問:但也有人選擇完全拋棄自己的背景和文化,去更好地融入?

答:我覺得融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完全改變自己,服從主流。另一種是融入一種多樣性的環境,保持自己的獨特性。每個人得以保留自己的特質,然後大家互相啟發,互相交流,我覺得這才是美國文化的一個關鍵點。如果你和別人都一樣了,這是一件非常無聊的事。

問:你覺得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中國人在被西方文明包圍的環境中是否會有一種文化不自信的情況?

答:我覺得中國人是謙卑,而不是自卑,這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就是我起一個英文名是為了方便你,方便你們發音和辨識,是我謙遜,而不是我要改掉名字用你們的。這個不是自卑。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這才是美國權力精英的真正舞台:特朗普的「冬宮」
報告:如果各國不解決腐敗問題 ISIS永遠無法被打敗
【研究】不必羨慕那些在家辦公的人 這種工作模式也有壞處
當時沒有選擇容易走的路,真是萬分慶幸啊
特朗普執政首月晒晒三份清單

TAG:界面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廣大湖「死魚事件」背後的故事!
鬼故事:手機事件
最奇葩的外交事件背後的大變局
揭秘「UFO目擊事件」背後的七大真相
七七事變後的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是怎麼回事?
樂山大佛4次閉眼事件,解密背後的故事秘聞!
盤點那些很著名的UFO目擊事件:揭秘事件真假
當年鹿晗鄭愷撕名牌事件真相大白,粉絲才是幕後黑手
印小天邊瀟瀟事件 毆打事件名譽盡毀
民間鬼故事:回魂事件
恐龙灭绝的原因 大灭绝事件
鬼故事:靈異事件之狗兒
奇聞大揭秘:蘇門答臘小矮人目擊事件真假背後之謎!
繼「抄襲」事件後再陷髒話風波,為何事故頻出!
9個著名恐怖電影背後的真實驚悚事件!
「裸條」事件,誰才是幕後元兇?
王寶強離婚牽引的幾個大事:3P事件、中指事件等
曹操「老父慘死事件」背後的霸略
中財殺人事件 從票圈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