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太極拳和古琴 吳兆基

太極拳和古琴 吳兆基

氣功,常和武術聯繫著。古琴,屬於文化藝術領域,一個是武,一個是文,似乎有點「風馬牛不相干」。我操琴六十四年,習太極拳亦已五十七載。在漫長的歲月 里,也沒考慮過二者之間有什麼明顯的聯繫。一位練拳的朋友來我家,看到我一幀操琴的照片說:「你彈琴的姿態有點像打太極拳的姿態」。又有人說,我的古琴演 奏風格「有氣有意」,希望我能總結一下這種風格的形成。

太極拳和古琴 吳兆基


練氣功各家各派有各種口訣,最主要的共同口訣是「松」和「靜」。先談松。松,就是要做到「毫不費力」。不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或多或少的用力,即使自理生 活,也要用力,「毫不用力」談何容易。每見練了多年太極拳的人,還是松不開。不松,體現在肌肉的收縮,這樣就會壓迫經絡,阻滯「內氣」的流走。即使不是練 氣功,練太極拳,懂得鬆開,也能減少生活、學習、工作中,由於緊張而造成身體局部收縮的疲勞。再說靜。有人說,靜就是什麼也不想,這是絕對化的說法,越是 想不想就會越想得多。即使在睡眠,也難做到什麼都不想。靜,使思維集中,想一件事物。但在生活、學習、工作中,也常要集中思維,考慮、解決一個問題,這時 雖則也需要安靜,但是在消耗腦力。我們需要的是集中思維,想一件不費腦力的事物。佛教中採用「念佛」的方法,「念」就是想,「佛」就是沒有,想沒有而已。 一般可採取默念一、二、三、四,或「數息」法,這樣就能逐漸「入靜」。氣功、太極拳屬動中求靜的導引術,練時存想口訣、姿勢,也是一個好方法。打坐的氣 功,屬於靜中求動的吐納法,「入靜」後可進一步要求「入定」。




太極拳和古琴 吳兆基


練太極拳的關鍵在於「氣」。這個「氣」乃是從基本技能進入意境的橋樑。所有各式太極拳(也包括其它內家拳),都是和氣功聯繫在一起的。不能「得氣」的太極 拳,是不會有多大效益的。「得氣」的標誌在於全身,特別是四稍(兩手兩足)要有麻、脹的氣感(不在於丹田)。這是一種不同於由針灸而產生的酸麻感,而是一 種很舒適的似乎全身真是在「充氣」的感覺。


中華氣功,流派甚多,各有所長,也各有其缺點。練習方法大同小異、或大異小同,同者在於任何一家一派氣功,莫不強調「練血化精,練精化氣,練氣化神」, (還有所謂「練神化虛」,未免有點「玄妙莫測」了。)精、氣、神三者的統一為目的。氣是流走於全身經絡的具有明顯的自我感受的一種物質。經絡不是像血管那 樣的管道,也不是神經,它是氣的通道,它既存在又不存在。彷彿空中閃電時,一道電光所現的電流的空中通道。它是電流按自然規律所選的一條空間阻力最小的通 道,既存在又不存在。由於空中氣流、水分、塵埃的分布,瞬息萬變,即使是在原地第二次閃電,也決不會再現原樣。經絡在全身的分布不象空間那樣複雜,各人大 致相同,但也有小異。氣的實質究竟是什麼,如今國內外有關研究機構都在進行實際測試,尚未有統一的最後結論。「神」是在大腦控制下的思維意識。太極拳屬於 氣功中的一種,初學者必須在著重「松」和「靜」的基礎上,有正確的身形運動,「以身行氣」,發動體內真氣的循環流走。氣是否已經發動,會有明顯的自我感 覺,最明顯的的是雙手雙腳會有脹、重、麻感(不是熱感,熱感是血,麻感是氣)。我們不主張主觀地發揮丹田的作用,也不主張運用順和逆的呼吸法。因為這樣做 的效果可能很明顯,但容易產生流弊。我們主張「我即丹田」,採用「自然呼吸」,所謂「自然呼吸」就是人人從小就本能地會的那種呼吸。「練精化氣」的目的在 於「氣遍全身不少滯」,手、足是身體末梢,手、足有氣感能充分證明氣已遍達全身。彷彿管道中的水流和導線中的電流,當管道最後一個龍頭能放水,或線路最後 一盞電燈能發光時,管道、線路中的水流、電流無疑是暢通的,或說水已遍全管道,或電已遍全線路。能做到「練精化氣」,才能逐步「練氣化神」。當然二者不是 截然分割的,只是在鍛煉中,因時間、年齡、功力之別,而有不同的重點。所謂「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抓住了主要方面也不能忘了次要方面。


氣功和古琴


我國的許多藝術,都和氣、意密切相關,書畫、鐫刻、鼓琴皆然。當然不能也不必要求學這些藝術的人都要先學氣功(如果懂點氣功,對藝術境界的升華,是會有幫 助的)。我國的書法、繪畫,莫不講求先做到「以身行氣,以氣運身」,達到精、氣、神三者的統一。書畫家大多長壽,這是他們在行書、作畫時,彷彿也在打太極 拳。

太極拳和古琴 吳兆基



掌握基本操琴技能,通過「氣」以進入意境,這就是幾十年來學習古琴藝術的體會和經驗。


和書畫相同,在操琴曲過程中,也要能做到不同程度上不自覺地做氣功。書畫家在行書作畫時,很講究姿勢,演奏古琴時也必須十分注意姿勢。這些姿勢和做坐式氣 功、打太極拳十分相似。它的要求是:端坐凝神、上身脊樑中正(有些太極拳書寫成「尾閭中正」是錯誤的,「尾閭」是脊柱的末端,不存在「中正」問題。顧留馨 同志所編《太極拳術》一書中,改為「尾閭正中」是正確的)。頭容正直,不仰不俯(可以左顧右盼)。大腿、小腿、兩足均平行,相距約一尺許(這和《琴學入 門》上規定的不同;《琴學入門》上規定兩腿叉開、兩腳呈八字式)。全身放鬆,虛靈頂勁,微微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兩臂隱含綳勁,順腕(手掌背和下手臂間, 腕關節處的角度,小於150°時謂之坐腕,在180°—150°間謂之順腕)。


凡學過太極拳的人,都能知道以上這些要點,是和練太極拳時的部分要點相一致的。端坐,脊樑中正,是使勁氣先集於軀幹,以利於輸送發射;全身放鬆,以利於氣 遍全身(肌筋收縮,使經絡通道受阻,氣難以遍全身);虛靈頂勁,使精神提得起。勁、氣發於腰脊,宜防三停:一停於肩、二停於肘、三停於腕。含胸拔背使勁, 氣易於自腰脊貫出,松肩垂肘以克服停於肩、周(上下臂肘關節處的角度不小於90°),兩臂微綳則陽脈舒展,以利貫氣,順腕(不是坐腕),以克服勁氣停於 腕。

凡習武的人都知道勁和力的聯繫與區別。力是肌肉的作用,它利於收縮,勁是筋和肌腱的作用,它富有彈性,利於發射。(一般動物身上都是筋多肌少。以貓為例, 它善彈跳竄躍,但試把它的兩前爪拎起,它的身體上能力極弱)有人認為習字、作畫、彈琴都要用腕力、肩力,這是錯誤。「彈欲斷弦」、「按欲入木」只能是初學 者紮根基的要求。不管是什麼力,凡使力寫字、作畫、彈琴,都只能使作品生硬,終致停留於初級技巧階段。初學寫字、作畫、彈琴就要懂得運動,它的運行路線, 是「其根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如取坐的姿勢時,主要是運用腰勁,而務使克服三停,使勁從腰部直達到手指。能使勁貫於指的同時,由於舒展料 經絡,氣也就會逐漸發動起來了。以勁、氣運行操縵,使藝術境界逐漸升華。這就是操琴中的「以身行氣,以氣運身」,也就是「練精化氣」的過程。


前面已說過,精、氣、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辯證的統一。只是在一定階段有一定的重點。勁、氣的運行,也都是在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太極拳經所說的「毫不用 力,完全用意」又是怎樣理解?凡藝術作品,都必須在意識指導下,逐步前進,才能達到高級境界,這是毫無疑問的。但表達這些藝術效果,都必須通過肢體的運 行,也就是必須通過肌、筋所發揮的力、筋的作用,經絡以流走的「氣」的作用,才能使肢體運行,得出相應的作品。力和勁能「驅動」,毫無疑問,以「氣」來 說,它能「驅動」,已是難於理解的了。但當前各地對氣功師運用外氣發射以治病的試驗,已證實了這點,「氣」果真能「驅動」。它既能「驅」外界人、動物,豈 不能憑內「氣」以「驅」自動嗎?這不是目前所傳的「自動發功」,而是在意識指導下的「自覺功」,即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但全憑意識而能「驅動」, 似乎是唯心主義的東西了。長期以來,我也是這樣認為的。近幾年來,從不少大學實驗室及研究所試驗的結果,也已證實了意識真能「驅動」,不過要在操琴過程 中,完全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我認為還是以身、氣、意三者的統一,而以意為主,較為實際,且較容易做到。

太極拳和古琴 吳兆基


在實際操縵活動中,有以下體會。


強調「松」和「靜」,但松和緊,動和靜都是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存在。 練太極拳、操琴都是在由靜而動,動中求靜。根據拳式的要求,琴曲的節奏,以選擇動靜這一對矛盾的主要方面,這是所有練拳、操琴的人都懂得的。但所有各家太 極拳都只講松不講緊,這肯定是不科學、不符合辨證規律的。事實上,各路太極拳的每式,都有一松一緊,但必須以「松」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個問題,我將編著 《論太極拳》,予以闡述)。在操琴過程中,「含胸拔背」、「兩臂綳勁」是緊,此時兩手反而取松;正身松背、松肩、松臂,兩手取緊。一緊一松、一松一緊、緊 中有松、松中有緊,也就是一虛一實、一實一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方始能使勁。氣貫於指尖,這和用氣筒打氣的情形相仿,再在意識指導下,做到精、氣、神 三者的統一,臻於藝術上的較高境界。


操琴時,左手指法中,常有上、下移動的運行,在運行過程中,有時快些、有時慢些,快慢的選擇要根據樂 曲所描寫的內容,這樣菜油跌宕起伏。快慢一律,節奏呆板,淡而無味。運行過程中,手指取松,也就是「虛」;動運行到指定的徽位時,手指取緊,也就是 「實」。虛實相間,輕重、緩急有致,均以意行,這樣才能充分表達樂曲的情趣。而且當虛松運行而突然實緊時,會產生一個自發的顫動,聽來十分自然有致。彷彿 把一個乒乓球自由落在台上,彈幾下後,突然用球拍在球上一壓,球會產生一個顫動一樣。


在演奏古琴樂曲(包括其他器樂曲)時,思想必須高度集中,因而「靜」是容易做到的。但「靜」和「松」 是密切相關的,常常因不能「松」而導致不能「靜」。例如公開演出或錄音時,常會因過度緊張而出差錯。古琴的許多指法,只有在鬆開的基礎上才能發揮的更好。 右手的抹、挑、勾、剔、滾、拂、潑、刺,才能得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既濟之趣。否則不是失之軟弱無力,就會火氣過度(要避免用鋼弦時的剎聲,尤應注 意及此)。左手的吟、猱、綽、注、逗、撞,亦能得圓、和、細膩之韻味。


最後談談「心」和「意」。古人有雲「總包萬慮謂之心,為情所意念謂之意」(見《康熙字典》「心」部 「意」字)。太極拳口訣中有時用「心」,例如「以心行氣」,「心為令,氣為旗」,「先在心,後在身」;有時用「意」,例如「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意 氣君來骨肉臣」,「意存丹田」等。也有心意並提的, 「勢勢存心揆用意」。心和意的作用都是大腦思維的作用,只是用語習慣上,用「心」字,或「意」字。但太極拳的「內三合」,有「身和氣合、氣和意合、意和心 合」之說,有分才有合,這樣,「心」和「意」又可看作是二個有區別的概念了。有些氣功、武術雜誌上,也有人發表過有關心和意的文章,我們的理解是把思維分 為兩支,意是存想,心是注視。(中醫認為「目為心之苗」。)太極拳是在一開一合中運動的。當拳勢開時,兩手分開,一虛一實,意念存想實的手,謂之「注 意」;拳勢合時,兩手由分而合,虛實暫時統一,目光看手,謂之「注目」,這就是「心和意合」,也就是「心」和「意」這一對矛盾的對立統一。生活中也常有這 樣舉動:眼睛看著某甲,但「心不在焉」,注意力卻集中在目光所能級的某乙。看著甲是假,注意乙是真,這時「心」和「意」暫分,如突然地把視線也從甲移向 乙,就是心意合一。

太極拳和古琴 吳兆基



在操琴中應怎樣運用心、意的作用呢?


按歷代留傳下來的操琴常規,在掌握了兩手各種指法後,由於右手指法較簡,且彈撥位置只限於在七根弦的 岳山和一徽之間,活動範圍較小,而左手指法既較繁,取音有散、泛、按、走之別,活動範圍幾乎遍及七根弦的所有徽位(包括十三徽外),益以琴身較長(歷代制 琴長度沒有統一規格),適宜的坐位在四、五徽間,使七徽以下的琴面徽位和弦之間有一個視差,按准徽位比較困難。為此,一般規定注意力要集中於左側,而對於 右手則可以完全不顧,全憑歲琴曲指法的記憶、熟練的基本指法,進行演奏。這樣是不夠全面的。


心和意既構成矛盾的對立面,必須在運動中有分有合。對有側的全然不顧,和對左側的集中注意,都是抹殺 了矛盾運動中對立面的發生和發展,是兩個極端。但由於左右兩側客觀上確實存在繁和簡的差異,而 「心無二用」、「目有專註」,注意力應有所側重是正確的,但均應採取「意領心、心領指,指、心、意統一」的方法。對於右側,對於一些較繁的指法,例如滾、 拂、潑、刺、長鎖、摟圓、索鈴、連挑數弦等,在運用這些指法時,先存想,次「注目」於弦,指到弦動,心意合一,能收到音律圓、活、較靈,避免鋼弦剎音之 效。對於左側的定位指法,包括綽、注、吟、猱、撞、逗、捏起,帶起、放合、推出、罨等,先存想該指法的弦位、徽位,次看準,再運行;對於移位指法,包括 上、下、進、退、分開、淌、往來、滸等,也要先存想該指法的位移終點徽位,次看準它們,再運行。「存想」不僅要想指法、弦、徽位,還要想音律。這樣做,不 僅使演奏效果較易進入意境,而每彈奏一曲的同時,也是對該曲的一次從思維到實踐的全面複習。


當然要做到上述各要求,必須對於該琴曲的含義有充分理解,演奏方法相當熟練,方能進行自如,否則必致「顧此失彼」、「手忙腳亂」。


在操琴中「練精化氣,練氣化神」,在「身」、「氣」、「意」統一下進行,也是良好的養身之道。不少書 畫名家,耄耋之年不僅揮毫自如,而且往往達到極高藝術境界。但古稀以上的古琴家,能操縵自如者已不多見。我現年七十八,對於生平所習十餘首琴曲,還能勉強 應付,可能得益於長期堅持鍛煉。


公眾平台簡介


此公眾平台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簽約畫家、古琴家、全真派道士郭關道長設置公眾平台號,歡迎關注。本平台發布郭關道長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發稿給編緝小林,投稿郵箱:ybbud2008@126.com

太極拳和古琴 吳兆基


太極拳和古琴 吳兆基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詩文、斫琴、裝置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概古吟》 古琴演奏:郭關道長




太極拳和古琴 吳兆基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原來太極拳適合青少年練習,居然有這樣的好處
弘道 太極與太極圖
扣住命門練太極,沒有那麼簡單!
如何學練太極拳
太極養生,這樣練就對了!

TAG:太極 |

您可能感興趣

宋書銘和他的「宋氏太極拳」
李經梧老師所藏《太極拳秘宗》!融吳式、陳式、楊式、孫式等 四家太極功夫於一體,臻於化境
太極大師王戰軍:太極拳是文化拳,不是武夫把式
田兆麟論太極拳 太極拳詳解——原理
談談太極拳宗師孫祿堂先生與孫式太極拳的形成
《徐致一太極拳研究》:太極拳;太極拳淺說;太極拳研究文存!對太極拳的原理分析科學、不玄
汪傳楊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及其基礎功的習練方法——跟汪永泉老師學拳心得
簡述太極拳大師田兆麟武德修養的兩件小事
吳京曾經拜師王戰軍,陳家溝學習太極拳
馬岳梁講述太極拳歷史:太極拳傳到北京及吳式太極拳創始的情況
太極大師王戰軍:太極拳是文化拳,不是武夫把式 網友的回復亮了
太極拳大師陳全忠老當益壯 演示陳氏太極拳 精彩
陳氏太極拳小架的:襠
太極大師 田金龍老師談太極拳的動作結構
太極拳腰隙、丹田訓練
太極拳大師田兆麟的舊事 天資聰穎 學拳刻苦努力
講述太極拳大家陳仲甡先生的太極功夫傳奇 精彩
太極拳解密之九:傳統楊氏太極拳
荒誕的韓國歷史教科書,孔子、屈原、北京和太極拳都是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