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學熱可以休矣!從漢服大show到「國學」自嗨

國學熱可以休矣!從漢服大show到「國學」自嗨

國學熱可以休矣!從漢服大show到「國學」自嗨

丁酉新春伊始,《中國詩詞大會》就忽如一夜春風來,使得詩詞之花開遍神州大地。恰逢一年返校季,大學生們紛紛身著漢服在校園內言詩詞話開學。2017年2月27日《大眾日報》報道:《詩詞大會圈粉大學生,漢服詩詞話開學》,2月22日《青島日報》報道:《厲害了!小學生體驗傳統國學,身著漢服學古禮》2月14日《江西日報》報道:《小學生開學第一課,著漢服讀古詩》。

「暮春者,春服既成」。又到一年芳草綠,同時也到了很多自詡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者們,秀國學,穿漢服,成冠禮,祭孔子之時了。

看來,「五四」以來一直被「打倒孔家店」的學生們批得體無完膚的孔老二,又頑強的站了起來。

國學熱可以休矣!從漢服大show到「國學」自嗨

而且這一次,他不是一個人,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一時間,彷彿國學很火,國學很熱,國學很high,甚至被有些專家上升到了提升中國「軟實力」,爭取國際傳播語境話語權的高度。

但在這個浮躁的社會裡,很多東西流於表象。那麼國學復興,漢服大盛會不會也已變味、變質呢?在浙江在線新聞網的《大學生早讀〈論語心得〉,國學進大學課堂非常重要》報道中,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的學生馬劍青說:「我們在同學當中做過調查,能讀懂全文原汁原味《論語》的同學不多」。 老師周瑩瑩告訴記者,「考慮到學習《論語》需要一定的文學基礎和文學素養,要現在的大學生一開始就能接受《論語》有一定的難度,為此老師先選用于丹的《論語心得》。下學期開始逐步加深難度,使用有注釋的《論語》教材,到最後學生能真正深入地了解《論語》的精髓」。「《論語》的思想比較深比較散,一開始直接讀原文可能理不出頭緒」。原來當代大學生還讀不懂在古代被作為啟蒙讀物的《論語》著呢!讀起來還有難度,只能逐步加深難度,先看「快餐版」的《論語心得》,下學期再使用有注釋的《論語》教材,到最後學生才能讀懂原版。看來《論語》比英語難多了。

早在2008年,《半島都市報》報道《208人將穿漢服唱論語》:梳著古代髮髻,身穿鑲嵌有花紋圖案和亮片裝飾的長袖漢服,208人齊聲唱《論語》……除了208人穿著漢服齊唱《論語》外,還有24人在現場專門進行服裝表演……爭取在奧帆賽、殘奧帆賽期間向世界展示青島的人文風采。原來與國學沒什麼關係啊!漢服、《論語》不過是這座城市為了在特定時期展示自己而找來的噱頭罷了。

國學熱可以休矣!從漢服大show到「國學」自嗨

孔夫子的擔子太重了

天一閣中穿漢服、學國學的一位高年級學生告訴《時代金報》記者,他們對紅色黑邊的漢服很感興趣,覺得很鮮艷很好看,但用毛筆寫字就顯得自信不夠了。

18歲的大連楓葉學校高二學生郭新,穿漢服,加冠禮,隆重舉行了自己的成人禮。我既不知道沒有蓄髮習慣的現代青年怎麼一如古禮那樣的加「淄布冠」、「皮弁」、「爵弁」?更不知道,郭新同學所獲得「德臣」表字,是「新」的相近義還是相反義?(按古禮,表字是名字的相近義或相反義詞)

看來國學逐漸娛樂化了,商業化了。漢服也不過是現代人用來show的噱頭。這一切不過假high而已。在這個浮躁得連國學也假high的社會中,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國學?什麼才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又應該怎麼去復興?

的確,隨著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發展,中國經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百餘年來中華民族所遭受的屈辱也應該得到洗雪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在日程之中了。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當然包括文化的復興,中華文化必須像千百年前那樣為世界文明做出卓越貢獻。我們總不能拿著從別人那拷貝、克隆過來的文化揚言自我復興吧?所以這就需要我們重新整理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寶貴精髓,作為中國的軟實力和文化形象傳播到全球。這一切都是應該的,但問題是現在的「國學熱」炒作的水分太大。試想連《論語》都嫌太高深的大學生,只是獵奇於漢服好看的小學生,一群大show漢服,假high國學的「傳統文化復興者」能擔此大任嗎?很懷疑各地大show漢服,老把國學掛在嘴邊的人們,有幾個真正看過四書、五經?又有幾個明白什麼是國學?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

國學熱可以休矣!從漢服大show到「國學」自嗨

那什麼算中國傳統文化呢?很多人認為晚清中國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之前,流傳於中原大地的文化都算作傳統文化。雅則包括儒、道、佛、法、墨等諸家思想;詩詞歌賦等各種文學;琴棋書畫等各式修養等。俗則包括衣食住行各色社會生活。這些都算做中國傳統文化。而國學呢?「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鄧實《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弄清了這一點,我們就不要從理論推導理論,張嘴就談儒釋道。說真說,現在真正讀過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史記》、《六祖壇經》等這些國學基本叢書的人很少,更別說把握其中真諦了。 如果連基本叢書都沒讀過,卻只是藉此為由頭起鬨,以博得利益或名譽,不是假high,是什麼?所以國學復興是必須的,必要的,但浮躁和炒作要不得。真正的「現代國學」研究,起自中學與西學之時比以及以西學之目標重理國故(王德峰)。所以國學復興時間很嚴肅的事情,而不是靠假high,或真high能做到的。「國學熱」、「漢服熱」、「易中天熱」、「于丹熱」,這只能說我們的讀者文化的積累到了十分可憐的地步,假使這些讀者、觀眾小時候多少看過點《三國志》、《三國演義》、《論語》、《莊子》等,也不至如此。閻崇年有「年糕」,易中天有「乙醚」,于丹有「魚丸」,王立群有「群眾」。這純屬崇拜者對偶像的追捧,與「玉米」、「涼粉」、「盒飯」、「鋼絲」無二。

而我們現在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又有多少是從「三皇五帝」時起就一直在華夏大地上流傳呢?以漢服為代表的服飾文化算不算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其吸收了很多騎射胡服的特點。以八仙桌、太師椅為代表的家居文化算不算?但桌椅卻是由胡床胡椅發展而來的。以白酒為代表的酒文化算不算?但白酒的蒸釀技術卻是元朝時才從波斯傳來的。以八大菜係為代表的飲食文化算不算?但菠菜、黃瓜、冬瓜、蘿蔔等菜蔬來自西域,番茄、辣椒、紅薯、玉米等來自美洲。甚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核心思想之一的佛教思想也傳自古印度。我們從考古學中知道中華文化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融合而來的。中華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不排斥異族文化。中華文化的最大優點就是兼容並包,這也是我們中華文化能夠一直流傳至今的根本原因。所以我們此時要是被複興中國傳統文化的假high遮蔽眼的話,很容易固步自封,自設藩籬,食古不化。這不是報復中國傳統文化,而是自斷經脈。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們的祖先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但又幾時出現過文化元素上的對前人剽竊?就說服飾,看看沈從文先生編寫的《中國服飾史》,哪朝哪代的服飾撞過車?但不都體現出中國個性嗎?就連民國也尚有中山裝,體現著中華文化元素。那麼為什麼到了我們這就只能從先人身上扒衣服穿?還自詡復興傳統。任何一種文化的延存都必須適應歷史的發展,與時俱進,這也是我們的祖先做的很好的。要不然就只能和瑪雅文化、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文化一樣被送進博物館了。

國學熱可以休矣!從漢服大show到「國學」自嗨

古人的信筆塗鴉今天變成了書法珍品

余秋雨一直艷羨王羲之用那天下第一行書所寫的便箋,中華名帖《肚疼貼》、《韭花貼》不也是隨手而寫嗎?因為那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生活常態。這如余秋雨所說今天的很多書法家寫字的功底未必比古人差,但總覺得少些什麼。因為今人毛筆書法基本易於生活脫節。試想今天的你我能穿著漢服行走在大街上嗎?別人異樣的眼神不說,擠公交都是個問題。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在我們挖掘整理傳統文化精粹的同時,更重要的是不斷發展我們的民族文化,以適應今天的全球形式。使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能屹立於當代社會,而不是被送進博物館,或者成為作秀的噱頭。

中華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的整理髮展固然重要,但借鑒一切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拿來主義」,在現當代中國文化處於低位文化之時決不能丟,甚至更為重要。畢竟就如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 序》中所說「東學西學,道術未裂,南海北海,心理攸同」。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春秋 的精彩文章:

無由持一盅,寄與愛茶人:趣話詠茶詩
開超市、賣雞蛋、車珠子:盤點那些不務正業的皇帝們
人為什麼會食人?台灣歷史學家說:為了平衡營養!

TAG:新春秋 |

您可能感興趣

「國學熱」背後的冷思考
「國學熱潮」一一佛弟子被忽悠了
國學熱!《新墨香》端午文房四寶齊上陣
梁文道:關於川普、國學熱和微微一笑很傾城…
尚易文化陳泓霖老師講解國學熱——《易經》的視野
「國學熱」助推書院復興 兩岸專家共議書院產業融合與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