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學熱」背後的冷思考

「國學熱」背後的冷思考


「國學熱」背後的冷思考


學習國學的小書童。 陳帆 攝


大部分的學生在經歷高考之後,便任網路的洪流,將從中小學語文中學到的詩詞歌賦變成丟失的泡影,偶爾朋友圈裡出現了唯美的句子,讚歎之後輕點收藏,就再難去打開,去欣賞……而身在中文系中的我有所不同,我們需要專心學習中國的文學史,學習不同時期不同人物以及不同的代表作品。縱觀整個中國文學史,個人最喜歡的就是唐詩宋詞,尤其是宋詞,對詞作的喜愛可算是深入骨髓。


前段時間,《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這個節目大熱。其實它與近幾年來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以及《中國謎語大會》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是之所以比另外3個節目更火爆更受歡迎的原因,在我看來,大概是因為以下緣由:人們在平常生活中,漢字不會寫可以去查,成語少用一兩個不會影響自己的表達。有時候成語用得多了反而會給人「孔乙己」那樣文縐縐的形象,謎語更是要到某些特定環境下,才會引發的熱度或思考。而詩詞在日常表達中,卻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它展現出一個人言談的深度,更會讓人有飽讀詩書的形象。


《中國詩詞大會》吸引觀眾之處,還在於勾起了「無數國人的學習記憶」。在不少觀眾的記憶深處,都會對詩詞有或深或淺的印象。當他們跟隨著節目中的參賽者一起答題時,共鳴之情溢於言表。在這個過程中,如若答對,心中范起小小的成就感,喃喃一句「我竟然還沒忘」。節目的熱播,正是契合了當下社會人群知識面的寬度與廣度。


回望歷史,「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國家一級的學校,與漢代的「太學」相當。唐代貞元中,李勃隱居讀書於廬山白鹿洞,至南唐時,在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為「廬山國學」。到宋代,又改稱「白鹿洞書院」,這時的「國學」實為藏書與講學之所。清末民初把「國學」同諸多「外學」相提並論。

真正把「國學」同諸多「外學」相提並論,即作為一門統攬中國學術的概念提出來,則是在西學東漸、我國社會和學術文化處於空前轉型的清末民初。《漢書·藝文志》對國學有一個基本的分類,將其分為六個部分。這六部分構成了國學的前身。


現如今,社會上如何定義「國學」呢?這在學術界存在著若干不同的觀點。章太炎先生稱國學為「一國固有之學術」,吳宓先生稱之為「中國學術的總體」,張岱年先生界定為「中國學術的簡稱」,曹伯韓先生認為,國學的範圍是指西學輸入以前中國原有的全部學術。還有一個與之相關聯的說法:錢穆先生曾經分析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人統、事統和學統,亦即為人、做事、治學的三大傳統。


及至目前,汕頭大學王富仁教授提出了「新國學」概念。他認為:「新國學倡導中華文化的整體觀念,各種文化的對立不要看得那麼重,每個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視中國文化為一個結構整體,是包括中國古代學術和中國現當代學術在內的中國學術的總稱。


當今國際社會,不同文化林立。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大舉佔據電影文化市場,韓國的「韓流」文化深刻影響著生活的方方面面,還有不少痴迷於日本動漫的青少年,這都不同程度的對國學的傳承造成了影響。


「國學熱」的出現不是偶然。在國際方面,由於科技的發展出現了某些消極的作用,為了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回歸人文關懷,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孔子學院的創建,正是適應了這種思潮的要求。在國內,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民族意識更為強烈,從傳統文化中去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成為對下一代傳承和教育的重要指向。所以「國學熱」的興起,是歷史的必然。

「國學熱」的興起,是好事;在「國學熱」興起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見解和爭議,也是好事。如果能在科學思想指導下,開展國學的爭鳴,聽見延續的聲音,這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毫無疑問會起到推進作用。(文/竇國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深圳生物樣本庫正式揭牌
畢飛宇推出文學講稿《小說課》:用玩的心來講小說
心有獨木,也成森林
美航母南海挑釁 中國做兩手準備

TAG:南方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膏方熱背後的冷思考
高考「狀元熱」的「冷思考」
中國芯被熱捧背後的冷思考:不做奮激的「鍵盤俠」
美術館熱後面的冷思考
民國書法熱的冷思考
《中國有嘻哈》,虛火背後的冷思考
文化+金融 熱詞背後的冷思考
「病房裡的畢業考」溫暖光環下的冷思考
「黃賓虹熱」:欣慰之後的冷思考
大熊貓「直播熱」還需「冷思考」商業化存隱憂
可燃冰:「高溫」下的冷思考
你的孩子永遠當不了狀元!關於中高考熱新聞的冷思考!
大學式聚餐:熱聚餐與冷思考
危廢處理,熱發展下須冷思考
機器人火熱發展下的冷思考 或引發倫理觀重塑
越是一頭熱越要冷思考
VR熱潮中的冷思考 看怎麼耗到C端開花結果
賀林院士最新綜述:「精準醫學」冷思考
「刷臉支付」熱潮背後的冷思考:增加基於隱性因子身份認證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