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電影憑什麼拿科技大獎

電影憑什麼拿科技大獎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6.2%。這一數字雖然較5年前有較大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提升科學素養水平,少不了優秀的科普作品。近日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有4項授予科普項目,創下了近5年來新高。雖然獲獎項目增多,但科普專家表示,我國依然缺乏好的科普作品。同時,有必要探索完善鼓勵科學家從事科普工作的各項機制,構建完善的、多層次的科學傳播獎勵體系。


《變暖的地球》成為近7年來首個以電子/音像出版物為載體的科普獲獎項目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國家獎勵辦」)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的科普項目有4項。3項為紙質出版物,分別為《躲不開的添加劑——院士、教授告訴你食品添加劑背後的那些事》《了解青光眼戰勝青光眼》和《全民健康十萬個為什麼》系列叢書,關注民眾健康和社會熱點問題。1項為影片《變暖的地球》,這是近7年來首個以電子/音像出版物為載體的科普獲獎項目。


國家獎勵辦有關負責人介紹,為壯大我國科普創作隊伍,提高科普創作水平,2005年開始,國家科技進步獎專門設立了科普組,獎勵對優秀科普作品的創作做出直接貢獻的公民。科普組的評審範圍暫限於科普圖書、科普電子出版物、科普音像製品,須滿足2000年以後公開出版發行且公開出版發行已滿三年以上的條件。


記者梳理了2012年到2016年獲獎的科普項目發現,近5年來,科普項目獲得科技進步獎的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2年有1項,獲獎項目為《「天」生與「人」生:生殖與克隆》;2013年有兩項,分別為《保護性耕作技術》《基因的故事——解讀生命的密碼》;2014年有3項,分別為《遠古的悸動——生命起源與進化》《專家解答腰椎間盤突出症》《聽伯伯講銀杏的故事》;2015年有3項,分別為《玉米田間種植系列手冊與挂圖》《前列腺疾病100問》《中國載人航天科普叢書》。同期,國家科技獎的授獎數量總體在精簡,科普類作品獲獎的佔比也隨之提高。


國家獎勵科普作品,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公眾參與科學傳播的積極性。《變暖的地球》導演、中央新影集團副製片人柯仲華表示,在279個獲獎獎項中,有部分獎項頒發給了科普領域,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科普工作的重視,他希望能帶領團隊做出更多更好的科普影片。《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也表示,獲獎是對科普工作的肯定和鼓勵,今後會繼續通過更多的形式,發動更多的力量做好食品添加劑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工作。

我國好的科普作品仍然較少、形式單一、普及程度不夠


專家表示,雖然科普項目在科技進步獎的獲獎數量創下了近5年來新高,但並不意味著我國科普作品整體上有了較大的提升。好的原創科普作品仍然較少,形式單一、普及程度不夠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科普創作。


國家獎勵辦有關負責人說,相比其他獎項,目前推薦評獎的科普作品數量少,推薦渠道也較為集中。近年評審還發現科普項目普遍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比如,一線科研人員撰寫的科普作品,學術上有較好的保證,但在編排、美工、印刷等方面存在不足,造成整體上質量不高。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評定的優秀科普作品獎,是我國社會力量設獎中獎勵科普作品的權威獎項。曾長期從事科普作品評定的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陳玲說,我國原創科普作品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不論是作品內容、設計、製作,還是照顧讀者感受等方面,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我國好的科普作品為啥不多?陳玲表示,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科普創作激勵機制。集中表現為專職的創作人才短缺,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科研人員從事科普沒有相應的評價獎勵機制。

「目前優秀、經典原創科普作品還多是出自老一輩科普作家之手,這些年雖然不少年輕人開始科普創作,但高水平的原創作品並不多見。這與我國文理分科早等人才培養機制有關,很多科研人員文字表達能力欠缺,一些文字工作者對科學專業理解能力又不足。」陳玲說。


柯仲華對此也有同感。拍攝科普影片時,他的一個苦惱是沒有好的劇本。「國內從事影視製作的,大多是文科出身,缺少專業素養。而國外科普紀錄片拍攝團隊成員很多本身就是該領域的權威專家。」


在一些發達國家,科普是科學家的本職工作。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康友表示,向公眾解釋研究是很多科學家的重要任務。比如,申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項目,需要向全社會解釋其科學價值,讓公眾知曉在做什麼研究。


陳玲說,我國科研人員往往缺乏從事科普創作的動力,同時缺乏促進科普創作人才成長的環境。「評價科研人員主要看發表的論文、設計的產品,較少關注科學傳播的情況。科學家科研壓力普遍比較大,這樣就更少有人有動力寫科普文章。」


孫寶國坦言,《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編輯工作是10多個人的團隊利用業餘時間完成的。近年來,在全國做了200多場科普講座,也大多利用的是周末時間。

評價沒硬指標,產業鏈不成熟,也難以在市場上賺到錢,導致原創的高質量科普內容太少。專家建議,有必要探索完善鼓勵科學家從事科普創作的各項機制,同時培育科普產業,調動公眾參與科學傳播的積極性。


構建完善的、多層次的科學傳播獎勵體系


陳玲認為,繁榮科普創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人才和市場等諸多方面的成長。獎勵科學傳播工作能給社會釋放一個信號,從目前來看有很重要的價值。參照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我國科普獎勵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從而構建完善的、多層次的科學傳播獎勵體系。


發達國家科學傳播獎設立始於20世紀40年代,90年代迅猛增長,目前以政府和社會團體為主。政府以綜合性的獎項為主,科技類社團則多關注專業獎項,數量多,在細分領域影響力大。比如,英國皇家學會的「邁克爾·法拉第獎」「溫頓科學圖書獎」,美國化學學會的「詹姆斯獎」,美國天文學會「卡爾·薩根獎」等。

從獎勵主體看,既有獎勵科普作品的獎項,比如「溫頓科學圖書獎」「綠色圖書獎」,還有表彰個人貢獻的獎項,比如,「卡林加獎」「開爾文獎」等。一些獎項以科學家或著名科學傳播者的名字來命名。公眾通過獎項認識傳播者的工作,具有較好的社會引導作用。比如,著名的科普獎項「卡爾·薩根獎」就是以美國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卡爾·愛德華·薩根的名字命名。


從獎項涵蓋範圍看,包含了科普新聞傳播、科普圖書、影視動畫、科學評論和科學教育等諸多領域。


陳玲表示,從國家、行業學會到地方和企業,我國雖然也有不少獎勵科學傳播的獎項,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科學傳播獎的設置體系、評獎數量、範圍、影響力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國家層面有分量的科學傳播獎少,品牌知名度不高;獎項種類不夠豐富;地方獎項影響力不高;對利用科學傳播名人效應設獎重視不足。


此外,專家還表示,我國科學傳播獎項評選範圍偏窄,類別比較單一。比如,目前國家科技進步獎中的科普獎項的獎勵範圍主要還是科普作品。陳玲建議,可以探索在國家科技獎中單列一個科學傳播獎,拓寬獎勵範圍,而不只是科技進步獎的一個項目。「如果從事科學傳播也能獲得國家級的認可,一些有天分的年輕人就願意投身科學傳播事業,他們的特長就能得到發揮。」


目前,我國科學傳播獎項數量少,獎金低,多數只是一個榮譽稱號。專家認為,隨著科學傳播形勢的發展,原有的設獎體系已經難以滿足科技發展的需要。可以考慮提倡本行業有影響力的企業參與設立公益性質的科普獎項。擴大科學傳播獎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打造幾個在全國甚至國際上知名的品牌。


陳玲告訴記者,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近期也在探索如何聯合其他社會力量,做好科普創作獎勵工作。「雖然目前缺獎金、缺好作品,難度很大,但我們會努力去做。」


責編:海聞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美媒:中國試射東風5C洲際導彈 攜帶10枚分彈頭
杜特爾特邀中國參與菲南部海域巡邏:維護航運安全
伊朗回應試射導彈傳聞:美國不要製造緊張
作死!曼聯在給自己挖坑!誰能懂穆里尼奧的苦笑
赫蘇斯曼城生涯首球誕生 阿KUN枯坐替補一臉懵逼

TAG:海外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幻電影黑科技,十大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中五大準則
為啥科幻電影偏愛「黑科技」?
網路大電影能否駕馭科幻大片?
科幻電影中最常用的十大黑科技!
入門級經典科幻電影推薦!
科幻電影中五大黃金準則
香港電影金像獎熱門電影哪家強?偽百合電影能否大獲全勝?
盤點好萊塢電影里科幻的VR技術
新科幻迷不容錯過 十大好萊塢入門級科幻電影
科幻電影大全:科幻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華語星雲獎首設的「科幻電影創意專項獎」受關注
電影······
科幻界大佬評攻殼:好萊塢電影版挺穩的
成都國際科幻電影周:中國科幻電影「大咖說」強勢來襲
第七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 科幻電影創意專項獎入圍名單
中國科幻季·百部經典科幻電影大賞!
中外嘉賓匯聚「電影科技國際論壇」共話「科技創新驅動電影提質升級」
腦洞大開,十大科幻電影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