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告訴你,懷孕怎麼吃才正確!

告訴你,懷孕怎麼吃才正確!

懷孕期間的飲食習慣,關乎母嬰健康狀況,日前一些媽咪瘋狂追求孕期不發胖、產後神恢復的風潮,被婦產科醫師痛斥是錯誤示範。究竟准媽咪該如何補充營養?怎麼吃才不會美了媽咪、苦了寶寶,聽聽專家怎麼說。



告訴你,懷孕怎麼吃才正確!


孕婦體重控制參考BMI指標


醫師表示,懷孕媽咪可接受的體重增加範圍,必須回歸到孕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做為參考標準。


一般來說,若懷孕前BMI 值小於18.5 者,孕期可接受的體重增加範圍為12.5 公斤~18 公斤,若BMI 值介於18.5 ~24.9 之間,則可胖11.5 ~16 公斤,若BMI 值大於25 ,則對照可增加的體重範圍為7 ~11.5 公斤,一旦BMI 值大於30 ,則建議增加體重約為5 ~9 公斤。


換句話說,懷孕前的BMI 值,決定了准媽媽可以怎麼吃與胖多少。營養師指出,孕媽咪往往會因為飲食口味改變、身體負擔增加,特別容易產生飢餓感,要控制食慾本就不容易,但若放縱體重增加超過20 公斤,往往會成為日後身體負擔,提高罹患慢性疾病風險,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告訴你,懷孕怎麼吃才正確!



懷孕太瘦或太胖都不好


究竟孕期的體重增加都長到哪去了?營養師指出,足月胎兒的體重約3 ~3.6 公斤,胎盤佔0.7 ~1.3 公斤,羊水約0.9 ~1.4 公斤,乳房組織因人而異約為0.9 ~1.4 公斤,血液供應約1.8 公斤,儲存脂肪與母乳等營養物約2.5 ~4 公斤,子宮增加重量0.9 ~2.3 公斤。


斤斤計較扣除上述重量後,醫師強調,母體真正增加的體重其實只有3 ~5 公斤,臨床上,體重增加過少的媽媽,會使得胎兒出生體重不足、早產及早期破水的風險增加;反之,懷孕前體重過重的媽媽,則會提高罹患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機率與子癇前症機率,且寶寶容易過重、增加生產困難度,產後也不容易瘦回來。

懷孕太瘦或太胖都不好!站在體重管理立場,營養師會建議准媽媽們每日測量、紀錄體重變化,透過精準BMI 值計算分析,回推各階段孕期可接受的體重增加範圍。


例如,佩珍媽咪身高160 公分、懷孕前體重50 公斤,計算BMI 值為19.5 ,若以可胖18 公斤為標準,懷孕21 周的佩珍若目前已胖了6公斤,未來每周可增加的體重約0.6 公斤,營養師建議,懷孕前其毋須額外增加熱量,中、後期則建議每天增加300 大卡熱量。


挑選優質食物日增300大卡


懷孕期間媽咪體重該增加多少,其實各階段均有科學依據,坊間有一說指「前期胖媽咪、後期胖寶寶」,醫師進一步解釋,自孕期4 個月後,孕婦每天應增加300 ~500 大卡熱量攝取,懷孕前5 個月,平均每月體重增加1 公斤,後5個月每月增加1.5 ~2 公斤,都算是合理範圍。


營養師提醒,事實上,可增加的300 大卡熱量,僅相當於增加1 碗白米飯,或500C.C. 牛奶,或80 克菠蘿麵包,「稍微多喝一杯手搖含糖飲料就超標了,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多。」

孕媽咪與其放縱口腹之慾再來後悔莫及,不如精挑優質蛋白質。營養師舉例,包括1 盒小杯優格搭配關東煮140 克玉米,或超商240C.C. 紙盒包裝低脂牛奶佐1 根香蕉,或一碗餛飩湯(含6 顆小型餛飩),或大地瓜1 顆,就已各達300 優質大卡的營養補充量。


吃對營養順序有利產後復原


營養師將孕媽咪與寶寶的體重做排列組合,可歸納出A、B、C、 D四種型態母嬰狀況,並逐一針對四型給予飲食建議。


首先是人人稱羨的孕媽咪瘦VS. 寶寶體型正常的A型,「我曾遇過孕期只胖8 公斤的吃素媽咪,寶寶出生時體重達3 千公克。」營養師表示,其實只要做好孕期飲食控制,每位媽咪都可在體重較少增加的情況下,迎接體型標準的新生兒寶寶。

其次是孕媽咪瘦VS. 寶寶瘦的B型,這類屬於整體熱量不足的媽咪,建議多補充澱粉類,藉此獲取足夠熱量,除三次正餐外,下午點心可選用含糖豆漿、綠豆湯、紅豆湯或全麥堅果麵包,重點是必須以澱粉為主,再搭配蛋白質或油脂,才能補足熱量與營養。


第三則是孕媽咪胖VS. 寶寶也胖的C型,由於懷孕期間不宜節食減重,此類型媽咪要控制正餐的澱粉與油脂量,正餐可吃飽,避免下午茶總想吃進高熱量零食慾望,可正常攝取優質蛋白質,蔬菜因熱量較低,食用量可提高些,包括鹵海帶或一碗水果,都是不錯的點心選擇,准媽咪可留待孕期第3 期再加增熱量攝取即可。


最後則是孕媽咪胖VS. 寶寶瘦的D型,有此徵兆的媽咪飲食上必須積極調整,媽咪體重增加代表熱量攝取足夠,但寶寶需要持續發育成長,媽咪應應加蛋白質的攝取,建議多吃水煮蛋、喝無糖豆漿,補充優質蛋白質。


飲食4禁忌掌握關鍵營養素


至於懷孕期間該如何補充營養?一般來說可分為懷孕前期(1 至3 個月)、懷孕中期(4 至6 個月)與懷孕後期(7 至10 個月)三階段細談。


懷孕前期的關鍵營養素,包括有助神經管發育的葉酸、增進紅血球生成的維生素E 、攸關寶寶大腦發展的鋅、有助減輕孕吐不適的維生素B6 、健全胎兒神經系統的維生素B12 ,以及避免寶寶生長遲緩的碘。


生育年齡的女性,碘已在缺乏的邊緣值,懷孕時若無適時補充,會引發媽咪甲狀腺功能低下,造成腹中胎兒形成先天性異常、流產或早產風險,新生寶寶則可能有呆小症、生產遲緩、大腦及神經發育障礙,甚至增加與亡率的風險。營養師建議,每周至少食用1 次以上海產類,藉此補充碘的攝取量。


懷孕中期的關鍵營養素,則包括供應代謝需求的維生素B 群(B1 、B2 、B3 )、寶寶大腦發育所需的Omega-3 脂肪酸、健全胎兒腦功能並減輕靜脈曲張的維他命C ,以及讓寶寶長肉變壯的蛋白質。建議可食用低汞的魚,每周吃6 ~12 盎司,約1 個手掌心大小。


維生素A 與鈣質,則屬於懷孕後期關鍵營養素,前者有利於胎兒的骨骼及牙齒形成,對寶寶的皮膚、黏膜細胞及視覺發育有重要影響,後者能讓寶寶擁有健康骨骼與牙齒,也讓媽咪儲存骨本,預防中年之後罹患骨質疏鬆症。此外,鐵質可提供造血基礎,適量攝取鎂,則有利鈣質吸收。


營養師提醒,孕媽咪面對生冷食物需忌口,未煮熟或殺菌的奶蛋類與生菜,恐含李斯特菌,引發敗血症與腦膜炎,油炸類食物所含的丙烯醯胺,恐造成寶寶腦部與神經系統發育延遲,烤焦食物也須減量或避免攝取。


「懷孕媽咪像背著一顆球,本來需要的熱量就會稍高,若攝取熱量不足,基於生物保護機制,會分解脂肪成為寶寶的養分來源。」醫師建議准媽咪,懷孕中後期,每天可增加30 ~40g 的澱粉類、10g 蛋白質與少量脂質攝取,即能養出健康寶寶,也有利於媽咪產後身材恢復。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孩子那點事 的精彩文章:

職場女性應慎當隱孕族
孕期孕媽體重猛漲,得控制!
懷胎十月孕媽做這些,就是作死!
天了嚕!生娃和沒生娃,差別咋就那麼大呢?
啊……四維,你比三維多「一維」……

TAG:生孩子那點事 |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麼我們檢查正常,卻一直不懷孕?
懷孕後便秘二胎寶媽告訴你怎麼做!
我懷孕了,他卻說還沒玩夠,不想那麼早結婚!
什麼!不知道這些你竟然還敢懷孕
想懷孕?你確定吃對了嗎
告訴你:懷孕前吃了感冒藥,對胎兒有什麼影響?
婚後你竟干出怎麼齷蹉的事,就算你懷孕又怎樣,離婚!
當你告訴男盆友你懷孕了,他會有怎樣的反應?
老婆都懷孕了,你就沒想著幫她做點什麼嗎?
准媽媽必看:懷孕不同階段都吃什麼水果好?
初次懷孕胎動是什麼你還不太知道?告訴你最初的胎動是什麼感覺
卵泡監測那件事,可沒你想的那麼簡單!想懷孕的必看
准媽媽有孕在身卻又懷孕,結果卻讓人不可思議!
老話講:懷孕前三個月不能告訴別人,你知道為什麼嗎?
安藤櫻懷孕,柄本佑要當爸爸!可是這倆我都不認識!
遭遇「多囊」又想懷孕?悄悄告訴你,天王嫂就用這招
趙又廷否認高圓圓懷孕,這些表現可都是懷孕了哦!
我為什麼還不懷孕?因為你太想懷了!
我懷孕了,你什麼時候離婚?不答應的話我就跟孩子跳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