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幸運得位,卻守不住,景泰帝悲劇的原因何在?

幸運得位,卻守不住,景泰帝悲劇的原因何在?

作者丨胡丹


(一)


政治需不需要守信用呢?

許多人認為,政治的原則跟用兵一樣,「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應善於隨勢而變,不可拘泥,用術語來說,就是要一切「從權」。權,就是權變。政治謀略的根本,在於會變。政治史上從沒有「個人徵信檔案」。迂腐、僵化、不知變通的人,在政治上只能是失敗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莽。他的事今天咱不說,讓我說回景泰帝。


景泰帝朱祁鈺登基,有很大的偶然性,說白了就是命好。


他作為英宗朱祁鎮的同父異母弟弟,已經成年,本來早該之國就藩了。可能因為正統年間宮廷和諧,母后和太妃(景帝母)關係好,皇帝和郕王也是兄友弟恭,打發朱祁鈺到封國去,大家在親情上一時捨不得,就一直把朱祁鈺留在北京府邸里。直到正統十四年「土木之變」突然爆發,英宗做了瓦剌人的俘虜。


皇帝被俘,成了人家手裡的一張絕殺王牌,這可大大不妙。可政治這個牌局與一般打牌不同,可以想辦法換掉對手的牌,在歷史上以「忠君」聞名的明朝大臣們,毫不猶豫地拋棄了他們的皇帝,擁立正好在京的郕王為帝,而給英宗奉上「太上皇」的虛號。為了國家的利益,暫時放棄對英宗個人的忠誠,這就是「從權」。所以大臣拋棄了皇帝,沒有人指責大臣不忠,不僅英宗的母親孫太后不敢反對,就是英宗本人都沒二話。

郕王朱祁鈺就是這麼登台的,從他的經歷來看,國家的不幸,可能正是個人的大幸,歷史上許多大英雄都是如此。



幸運得位,卻守不住,景泰帝悲劇的原因何在?



(景帝朱祁鈺)


(二)

政治的本質是博弈,或者說俗一點,就是交易。政客們在利益的交換和妥協中實現政治協議的達成。


英宗之母孫太后,是宣宗的皇后,她本來只是皇帝的寵妃,最後推倒皇后,鳳冠她自己戴,可見她不是一個簡單的宮廷婦女。


孫太后具有政治眼光,她看清了時勢,在英宗被俘,然後被瓦剌人挾持著入侵的國難之下,她不可能拒絕朝臣擁立新君的請求。但她同意郕王朱祁鈺繼位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冊立英宗之子朱見深(即後來的憲宗)為皇太子。這就是一項政治交易:朱祁鈺可以即位,但等你百年之後,應將皇位傳給大宗英宗這一系。


時局緊迫,太后與郕王君臣彼此讓步,順利達成協議。也就是說,朱祁鈺上台,是有條件的。朱祁鈺也照辦了。



幸運得位,卻守不住,景泰帝悲劇的原因何在?


(影視劇中的孫太后)


(三)


我前面說了,政治運作應隨「時」與「勢」,時移勢易,政治交易的合同就不免要修改。

朱祁鈺是有兒子的,他在皇位上坐了兩年多後,地位穩固,他就開始謀算著修改甚至廢棄「條約」,立他的親生子為皇太子。


此時,英宗早已被瓦剌人釋放,回到北京。本來朱祁鈺很不想哥哥回來,可偏偏瓦剌人不想白養一個失效的王牌、不管用的太上皇,一心要送他回來。當年拋棄了他的大臣們,這時熱情高漲,紛紛表態,甚至自告奮勇要去漠北接太上皇回來。弄得朱祁鈺好尷尬,只好接受。他這麼做是違心的。可是皇帝的心意竟然沒有什麼人去領會,並幫助他阻止英宗還朝,說明在他即位僅僅一年的時間裡,他還沒有取得帝王應有的威權,大臣根本不顧及這位本尊皇帝的感受,只顧著向過氣皇帝表現忠誠。


英宗回來後,被軟禁在南城裡,開始了長達六年的禁錮生涯,並時時遭受一些小人的精神虐待。比如他病了,派人向掌管御藥房的司禮監太監廖官保討葯,廖太監竟然不給。甚至還有人串通起來,誣陷英宗意圖復辟。這等於告發太上皇謀反了!可見政治有多麼的血腥、險惡和可怕,小人們為了升官發財,是不惜拿任何人的頭顱做投名狀的(這些事我在《大明那些九千歲》第二部《大太監鬥法》里有詳細介紹,讀者可參考)


做這些事的,主要是內廷宦官和一些中低級武臣,至於外朝文臣,還不至於這般無恥,但在景泰三年時,他們早已放棄了對英宗的忠臣。


新鬼總大過舊鬼,誰還向那個被囚禁多年的舊鬼效忠?



幸運得位,卻守不住,景泰帝悲劇的原因何在?



(明英宗朱祁鎮)


(四)


在這樣的情勢下,景泰帝朱祁鈺正式開啟「易儲」計劃。


這麼大的事,他還是有些不放心,所以在正式發議前,經過與親信司禮太監商量,他採取了一項尋求支持、封堵大臣之嘴的措施:無緣無故的,他賜閣臣白銀100兩和50兩。閣臣都猜出皇帝的心思,但大家心知肚明,都不說出來。


隨後景泰帝正式違約,宣布要易儲,下令讓百官群議。參加廷議的有94人,竟無一人表示異議。一個會開下來,朱見深就被廢了,景帝親生子做了太子,將來皇位也不會外流了。當孫太后、太上皇得知消息,只能在背後無人處抹眼淚,他們根本不敢有不同意見。難道讓他們拿著「合同」找朱祁鈺申訴?那是找死!


事定後,景帝大賞天下官員,許多人從易儲中得到了紅包,閣臣是黃金50兩。正是皆大歡喜!


如果沒有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景泰朝的歷史將平穩過度,絕對不可能有太上皇復辟的那一天。這件事就是新立的皇太子不久後就去世了,而景帝再沒有其他兒子。


很不幸的是,景帝在景泰八年年初,突然生了一場重病,朝臣不知病情,人心惶惶,這時,就有一些政治冒險家出來,進行小組織活動,秘密發動奪門之變,讓英宗重新奪回寶座。而就在英宗複位幾天後,景帝就死了,有人猜測他是被英宗殺死了。


景帝皇帝做的好好的,怎麼這麼容易就被推翻了?


表面來看,他的不幸在於沒有子嗣。


但明代沒有子嗣的皇帝不止他一個,為什麼只有他被「合法」推翻?


英宗以太上皇被武力擁立複位,其合法性可議。但從來沒人說英宗複位不合法。這還要說到當年那份交易了,景帝違約在先,雖然沒有人敢公開表示反對,但合同的另一方利益人孫太后和英宗都還健在,他們不可能沒有怨恨,而景帝多年來一直沒有對他們下黑手,進行人身消滅(這似乎是政治上的慣例和規則),留下了後患。由於景帝違約在先,也為英宗復辟提供了道義上的借口。


景帝統治的弱勢,也是導致他被推倒的重要原因。


景帝在統治中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收買臣下,而不是恩威相濟,令臣下既感恩又恐懼。景泰時有個俗語,說「滿朝升保傅,一部兩尚書,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魚」,就是說景帝大量封官,籠絡臣下的事實。但可悲的是,當他病重時,一些大臣為了更大的利益(他們假設景帝會死,沒有嗣君,大臣們會擁立被廢的前太子朱見深,於是他們先發制人,出其不意地擁立太上皇。這樣他們就立下大功了),毫不猶豫的出賣了他。這些人,如太監曹吉祥、大將石亨,都是景泰朝的既得利益者,「奪門」冒的可是滅族的風險,他們還敢幹,說明他們對失敗的風險評估極低。


景帝不是一個威權帝王,他一味討好臣下,而不能令臣下害怕他,導致了他的失敗。又或許,景帝生來就不具備「政治家」的狠辣、狡黠、刻毒與猜忌,這才是他不幸悲劇的根本原因。


歡迎關注「皇帝不稱朕」微信公眾號:hdshuoshi(皇帝說史)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皇帝說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今天大家都說「新年好」
諸葛亮投劉備真是投錯了老闆?
明代史上第一位大漢奸,原來是一名大太監
中國人的稱謂,講究真是多!
如果于成龍在明朝做了官,他還會成大清的一代名臣嗎?

TAG:皇帝說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世界上的悲劇,都是因為想被愛而不得
如果不是這場悲劇,也許球迷們的安全永遠不會被重視……
所謂的悲劇,就是把美好毀滅給你看。多想悲劇可以避免!
林平之的悲劇,其實都是岳不群害的!
殺死屈原的兇手,就隱藏在我們愛的人身邊,不要讓悲劇重演!
喜歡楚喬的都以悲劇結局?燕洵黑化,蕭策被刺殺,他們為了愛值得嗎?
滅絕是悲劇,在能夠預防的情況下滅絕,是更大的悲劇
皇太孫當皇帝,結果都悲劇了,不是滅國,就是斷後
呂雉最悲劇的事,不是嫁給無賴,不是被搶走丈夫,而是嚇死了兒子
其實,不擦防晒霜的悲劇不止是這樣哦
焦大的悲劇,是源於自身的居功自傲,還是主子們的忘恩負義?
當我們說歷史悲劇不能重演的時候,是在說什麼悲劇?
最悲劇的詞人,國家不幸詩家幸,這對李煜來說,要命!
電視劇中的悲劇角色,莫雪鳶慕容林致於曼麗,你覺得誰最可憐?
歡樂頌2讓一些未婚非處的女權癌情緒激動,可是不知悲劇在哪?
這種在特殊時代的大背景下的愛情故事,到底是悲劇還是喜劇
不可不知!拉伸運動中的疼痛感竟然帶來這種悲劇!
人生是一場悲劇,更悲哀的是,這場悲劇的主角還不是你
神射手養由基的悲劇:射得好不夠,還得拼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