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太陽神鳥金箔:古蜀人留給今人的藝術遺產

太陽神鳥金箔:古蜀人留給今人的藝術遺產

太陽神鳥金箔:古蜀人留給今人的藝術遺產



演講人:王仁湘演講地點:成都市博物館演講時間:2016年12月

王仁湘1950年出生,湖北天門人。長期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曾任邊疆考古中心主任。曾主持發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遺址,其中西藏拉薩曲貢遺址和青海民和喇家遺址先後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項目。對中國史前考古有較為全面的研究,飲食文化考古研究也有建樹。

太陽神鳥金箔:古蜀人留給今人的藝術遺產



國家文物局頒布的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太陽神鳥金箔:古蜀人留給今人的藝術遺產



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古蜀太陽神鳥金箔。


有3000年前金箔上的太陽神鳥圖案,我們就這樣擁有了3000年後今天的中國文化遺產標誌。這太陽神鳥圖案,是古蜀人留給今人的珍貴藝術遺產,解讀它,理解它,也自然成了研究者們的一個重要課題。


我們的時代,已經是一個崇尚標誌的時代。在現代都市,張開眼睛一望,你很容易見到一個又一個的圖形標識,這就是logo。

在現代社會,標誌並不僅僅是企業形象的寫照,它還深入到各個領域。一個行業協會,一個團體機構,一所學校,一個非營利組織,甚至是一個商品,都有可能設計有這樣的標識,都可以擁有自己特定的logo。


隨著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也需要一個象徵性標誌來作為號召。有關機構,許多的學者,都開動腦筋,要設計出一個理想的文化遺產保護標誌。當然這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設計方案要在廣泛的層面得到認同,可不是隨便一個什麼圖案就可以取來做標誌的。既然是設計文化遺產保護標誌,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由現成的文物圖像上提取典型元素進行設計。這個思路是對的,不過文物資料也實在是太豐富了,前後有成百上千文物圖案提煉成的圖案可供選擇,而成都金沙村出土古蜀時代金箔上的太陽神鳥圖案,很自然地成為了標誌的首選圖案。


國家文物局已經正式公布採用金沙「四鳥繞日」金箔圖案作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公告說「太陽神鳥圖案表達著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而且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豐富的想像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的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它的造型精練、簡潔,具有較好的徽識特徵」。


國家文物局最終確定中國文化遺產標誌上方採用簡體中文「中國文化遺產」;下方採用漢語拼音「ZHONGGUOWENHUAYICHAN」,或者用英文「CHINACULTURALHERITAGE」。標誌的標準色彩為金色,也可根據不同需要使用其他顏色。標誌核心位置的金飾文物圖案,除配合文字使用外也可單獨使用。國家文物局2006年2月發布《中國文化遺產標誌管理辦法》的通知,規定使用中國文化遺產標誌,應當根據頒布的式樣,按比例放大或縮小,不得更改圖形的比例關係和樣式。


成都金沙遺址出土大量金質文物,古蜀王喜歡用黃金裝點自己的生活。當然黃金在古代並不是古蜀人的專愛,歷史學家說過,希臘和羅馬的歷史就記載在黃金上。黃金是人類較早發現和利用的貴金屬,因其稀有而倍顯珍貴。黃金在中國自古以來被視為五金之首,稱為「金屬之王」。黃金的顏色最是吸引人,金黃色之美同陽光一般燦爛。

被稱為「太陽神鳥」的金箔,是一領圓環形的箔飾,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度為2微米,重約20克。太陽神鳥圖像如同是一幅現代剪紙,圖案規整,構圖嚴謹,非常精美,非常耀眼。


金箔採用熱鍛、錘揲、剪切、打磨、鏤空等多種工藝技法,以簡練和生動的圖像語言,表現了一幅十分美妙的圖景,無論是紋飾的布局結構或是細微末節之處,都是那樣一絲不苟。圖案紋飾分為內外兩層,內層中心鏤空,內有十二條弧狀齒呈環形排列。外層是四隻正在飛翔的鳥形,四鳥首尾相接,環繞在金箔一周。


也許這圖案只有一種解釋,空靈的中心一定是象徵著太陽,弧形齒尖則是象徵著太陽四射的光芒。環繞著太陽飛翔的四鳥,它們帶著太陽轉動。美好的創意,精緻的製作,金箔上果真是太陽與太陽鳥圖案嗎?


金箔上的太陽之形,是一個旋動的天體。智慧的古蜀人,他們想像出太陽是在旋動中升起。旋轉的太陽,炫目的光芒,金箔上的太陽,其實是用旋動的光芒襯托出來的,太陽的本體已經隱去。古蜀人的這一種藝術表現,又體現著另類更高更美的境界。

太陽神鳥金箔的外圍環飛著四隻鳥,讓一些學者想到《山海經》中一則神話,「帝俊生中容……使四鳥」,說的是太陽飛速旋轉,是四隻神鳥托負著在天上飛過。於是研究者相信,金箔形象地展示了這則「金烏負日」古老的神話傳說。


太陽在天上由東向西運動,動力何在?古人很自然地想到了鳥,在他們的視線里,只有鳥才有本領在空中翱翔。於是,人們這樣想像,一定是會飛翔的鳥帶著太陽越過天空,那太陽一定有神鳥相助,它們是陽鳥。


根據《山海經》等古籍所述,古代中國太陽神話中的十日是帝俊與羲和的兒子,它們有人與神的特徵,是金烏的化身,是長有三足的烏,會飛的太陽神鳥。神話說十日每天早晨輪流從東方扶桑神樹上升起,化作太陽鳥由東向西飛翔,晚上則在西方若木神樹上休息。有人說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就是古代蜀人心目中一棵通天神樹,是十日神話傳說中扶桑與若木的象徵。青銅神樹分為三層的樹枝上共棲息著九隻神鳥,大概就是古蜀人想像中太陽精魂日中金烏的形象。


在中國太陽鳥的傳說究竟有多麼古老,我們至今並不明晰。不過有人認為,仰韶文化彩陶中所繪鳥紋背上有太陽圖案,似乎表示著鳥背負著太陽在飛旋,同時還見到鳥居日中的圖像,這表明太陽鳥的神話傳說在彩陶時代就已經相當完備。這是6000年前的事情,再往前追溯,是否會有更早的太陽鳥神話?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崇拜太陽,是古代蜀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太陽神鳥金箔紋飾,生動記錄了古蜀時代的太陽崇拜,這其中包含的更多信息還有待進一步了解。金沙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以它的神秘和它的精緻,再一次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與魅力。


這金光閃閃的箔,周回有鏤空的四鳥飛翔圖形,中間是弧形芒線圍繞的太陽旋轉圖案,將它稱作「太陽神鳥」圖案,似乎是沒有什麼疑義了。這是前所未有的發現,是考古人從未見到的藝術奇蹟。太陽神鳥金箔上的太陽之形,用12條弧形光芒襯托出旋轉的形態,創意獨特。太陽的光線本應當是直直的放射形,怎麼會用旋轉的構圖表現呢?


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旋形是表現力很強且極具魅力的一種圖案形式。在更早的史前彩陶上,我們見到許多旋式圖案,那旋動的韻律感是那樣有力,它們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太陽來。旋轉的太陽,炫目的光芒,我們看到現代的廣告畫和一些標識,也將太陽畫成了一個帶有光芒的螺旋形,而這樣的螺旋形太陽圖案早在史前陶器上就能見到。


在甘肅永靖瓦渣嘴遺址出土的的辛店文化彩陶上,將太陽繪成螺旋形,太陽周圍的光芒也繪成旋形。台灣台南六甲頂大湖文化遺址,也發現了螺旋式太陽紋陶片,殘陶片上分兩排刻畫著不少於10個旋形太陽圖案。在古代青銅器上見到的冏紋,也是一輪旋動的太陽。也許在古代畫工的眼中,太陽就是具有這旋轉神力的天體,太陽飛速旋轉著,連它的光芒也是旋轉著放射出來的。


我們還發現大量商周青銅器上的獸面紋,都以各式旋線(回紋)為地紋。陝西發現的秦代瓦當上,也印有帶著旋形光芒的太陽紋。我們也看到魏晉時代彩繪畫像磚上的女媧手舉的月亮中繪一蟾蜍,蟾蜍繪有四足雙眼的身體為一非常簡略的螺旋形。


彩陶之旋,神面之旋,日月之旋,在這些旋動的節律中,我們對這古今一脈相傳的認知方式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許這樣的藝術品並不是古代東方所獨有的創造。美洲古代阿茲特克人的太陽神徽,太陽中心的鳥身,也有一個旋動的螺旋形,它也是太陽旋飛的標誌。


我們很難明白遠古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想像到了太陽運行的規則,我們更驚奇的是一種超時代的藝術表現,現代人還是不時地畫出這樣的酷太陽來,現代廣告、商標乃至兒童繪畫,常將太陽繪作旋形的模樣,這是今人的旋紋情結,也是古人旋紋情結的延伸,也可以看作是古代太陽崇拜觀念的歷史延伸。


天體都是以旋轉的方式運行的,以現代人對天文學的認識描繪出天體的旋轉形態是很自然的,但是我們的先人在4000多年前就開始用我們今天的方式圖繪日月的旋轉,如果不是他們已經有了同我們一樣的認識,那可能就不會有這些旋轉的日月圖形留存到今天。人類應當很早就想像到日月是以旋轉的方式運行的,旋形日月圖不僅表現了兩大天體的形態,而且更形象地表現了它們運行的狀態。


太陽神鳥金箔由圖案構思上看,是要表現一種旋轉的狀態。這是一種特別的創意,是一種非凡的創意。我們知道,在圓周上藝術地表現出循環往複的意境,在平面圖像中表現出認同的動感,這在3000年前的時代應當並不是很難的事情,因為在此之前陶器與銅器製作中成熟的裝飾工藝,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器物表面紋飾呈現出的律動感,在史前時代並不鮮見,但像太陽神鳥金箔圖案上運用紋飾間的互襯互動表現主題,卻是在金沙人之先還不曾見過的獨特的藝術創意。


金箔上的太陽圖形,是間接地用向右旋轉的芒弧襯托出來的,形成一輪無形的太陽,構思非常巧妙,也十分罕見。旋轉的太陽圖形,在其他一些時代更早的文物上也曾見到過,有的繪成太陽本體的旋轉,也有的用弧線的光芒表示。太陽神鳥金箔圖案不僅用芒弧表現太陽向右的旋轉,而且還以四鳥的反向運用作為襯托,加強了太陽旋動的視覺效果。圖案外圈四鳥的左旋,與內圈12芒尖的右旋,形成一種動態的對比,互襯中出現互動的效果,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意。


人類對天體運行的觀察,應當是在史前時代就開始了,《春秋緯·元命苞》說「天左旋,地右動」,未必就沒有包納史前的認識成果。中國古代天文學關於天體運行方式的描述,有左旋說和右旋說的分歧,以地球為靜止狀態的觀察,所觀察到的天體運行為「視運行」。視運行就是直觀的體驗,不論體驗到左旋還是右旋,天體的旋動是無疑的,這種體驗最早未必不是出現在史前。


回過頭來再看看金沙太陽神鳥金箔上的旋形太陽光芒,覺得它表現的也應是太陽旋轉的狀態,古蜀人對太陽運行的方式已經有了自己的猜想,他們一定知道或者接受了天體旋轉運行的知識。


金沙太陽神鳥金箔外圍圖案中的四隻飛鳥,一定就是神話中所說的陽鳥。我們或者可以這樣設想,古代的那些工匠和畫工們,一定是在這樣的神話中得到了創作的靈感:太陽每天在不停運行,是神鳥帶著太陽在飛翔。許多民族都以為只有飛鳥才是太陽的使者,作為太陽使者的各種神鳥形象飛遍世界,它們深深烙印在人們的腦海里。在現代的一些藝術品中,也能見到神話中太陽鳥的形象,都是古代留傳下來的藝術傳統。


陽鳥雖然是神話中的神鳥,但一定有神話創作的原型,那它究竟是以什麼鳥為原型的呢?古蜀人在金箔上表現的陽鳥,它的原型又是什麼鳥呢?


在陽光下繁衍生息的史前人類,他們以最虔誠的心靈,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向未知的世界表達純潔的心聲。無限的宇宙,神秘的蒼穹,光明的太陽,孕育人類的生命,塑造人類的靈魂。那翱翔天際的鳥兒們,是最有資格接近太陽的使者,只有它們才能將人類的虔誠與感戴傳遞給萬能的太陽。於是在太陽崇拜出現之時,可能就有了太陽鳥崇拜。


看著金沙金箔上的四鳥圖形,長長的脖頸,尖尖的利喙,壯壯的雙爪,這是何鳥?這似乎就是水鳥魚鷹,它在古時叫鳧鷖,我們現在稱它作鷺鷥或鸕鶿。


蜀人先王有以「魚鳧」為號者,也許是以太陽神和太陽鳥自居呢。魚鳧就是水鳥魚鷹,在古蜀人心中,也許那就是太陽神。也難怪在出土的蜀王金杖和金帶上,都能見到魚鳧的圖像,那是古蜀人頂禮膜拜的偶像。崇拜鳥和崇拜太陽,是古蜀人各部族的共同信仰。崇奉太陽是古蜀人不變的信仰。古蜀人有自己特別的陽鳥,它就是魚鳧,是健美的魚鷹。古蜀人對並不能多見的太陽懷有特別的感情,他們對心中的太陽鳥也懷有特別的感情,他們多麼希望陽鳥能天天載著太陽飛翔啊!


太陽崇拜曾經是人類共有的信仰,在古代社會裡,太陽鳥是無處不有的精靈。不僅在古代中國,在世界上很多民族中都曾經奉行過太陽鳥崇拜。


古埃及的日神霍魯斯神和拉神,都是雄鷹模樣。公元前14世紀太陽神崇拜成了古埃及的國教,雄鷹成了太陽的使者。太陽神拉常常與以鷹為形象的霍魯斯相結合,霍魯斯被視為太陽神。在一些古埃及的繪畫中,霍魯斯被描繪一隻頭佩日輪的鷹,或一個戴有王冠的鷹頭人。

太陽神鳥金箔:古蜀人留給今人的藝術遺產



現代蠟染太陽鳥圖


瑪雅人的太陽神廟裡,有烏鴉和啄木鳥的身影。美洲其他民族的太陽鳥還有鷹、鴞、天鵝、啄木鳥、烏鴉、凱察爾鳥等。中美洲飛鷹族的族徽圖像呈圓形,外圍是象徵萬道光芒的短線,內部為一隻飛鷹。美洲印第安人把太陽視為「活的精靈」。面對奔走不息的太陽和翱翔有力的鷹隼,印第安人很自然地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在美洲太陽鷹崇拜普遍存在,中美洲的太陽鳥也叫凱察爾鳥。


歐洲古代傳說的太陽鳥有天鵝和鷹隼。在古代波斯帝國,也以鷹鳥作為太陽的象徵。鷹隼飛旋,它飛得那麼高那麼遠,它好像就在太陽中飛翔。它被古人當作太陽的使者,傳達著太陽的信息。鷹的力量就像太陽一樣,征服了古人的靈魂,他們把對鷹的崇拜和太陽的崇拜聯繫到一起。


在印度和東南亞,人們認為有一種巨鷹兼百鳥之王叫迦盧荼,總是把它和太陽聯繫在一起,作為太陽初生和死後生命的象徵。鷹隼被古人當作太陽的使者,傳達著太陽的信息。鷹的力量就像太陽一樣,征服了古人的靈魂,他們把對鷹的崇拜和太陽的崇拜聯繫到一起。


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箔是古蜀人最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一,也是古蜀文化精髓的體現。雖然我們並不能確切得知太陽神鳥金箔作器的本來面目,也不能知曉原器的用途,但我們一點也不會懷疑太陽神鳥金箔不僅喻義深邃,藝術構圖也十分完美。


金沙的太陽神鳥金箔圖案確實非常完美,但這種完美是如何體現出來的,我們了解得並不多。金沙太陽神鳥金箔由圖案構思上看,是要表現一種旋轉的狀態,這個目的顯然是達到了,從設計上說是非常成功的。


金箔的圖案雖然有完美的設計,卻並不是如以往人們想像的那樣是採用模具製成。這是一件憑著精巧十指製作出來的藝術品,它的製作體現了古蜀時代所擁有的高超的工藝水準。金箔的外形,看起來是一個比較規整的圓形。金箔內空亦大體為正圓之形,相對芒尖之間的距離相等,表明金箔最初開料大致為一圓環形。這圓環孔徑5.29厘米,與金沙多數環璧類玉器內徑規格相近,大盤環璧內徑在5~6厘米之間。粗略觀察,太陽神鳥金箔圖案的4鳥在圓環上的分布均衡對稱。量度結果顯示,太陽神鳥金箔圖案除外圈飛鳥在作法上採用了嚴格的四等分方法和芒底落於同心圓軌道外,圖案切割並沒有太嚴格的設計。四鳥的本體在尺度上有許多細微差別,12芒弧的大小與排列也欠勻稱。太陽神鳥金箔不僅展示出古蜀國深邃的文化底蘊,也展示出古蜀時代高超的工藝技巧。這是憑著精巧十指製作出來的藝術品,從精巧的工藝,可以窺見精巧的思維和精緻的文化。


真不知最早是何人突發奇想,將金子捶成薄薄的箔,讓有限的金光綻放到千倍萬倍之大。以小變大勝大,以少變多勝多,將金子變成箔,想到這一點就不容易,做到就更不容易了。


金箔技術很早便已經相當成熟,商周時期中原地區除了見到一些裝飾類金器,也有少量金箔之類,主要是附著於其他漆器、銅器以及建築鉤件上的裝飾。古蜀王國的金器,在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多是金箔製品,一些研究者以為與中原地區應屬同一體系,主要是因為它的年代稍晚於中原。認為成都平原的黃金工藝很可能如同青銅工藝一樣,也是從中原輾轉傳入。


不過也不能否認,古蜀金器在成形器物的種類及出土的數量,都要明顯超過中原地區,在工藝技術方面也顯現出獨到之處。今後也未必不會發現年代更早的古蜀金箔,誰早誰晚現在還不是下最後結論的時候。


早期金器製作工藝分鍛打和捶揲兩種技術,中原早期黃金製品多採用捶揲技術,成品都是金箔。古蜀金器也均採用捶揲技術,成品也是金箔製品。兩者之間的明顯區別是,後者常有紋飾圖案,與北方和中原地區光素無紋不同。古蜀金箔使用了鏨刻、模沖、刻鏤技術,如金杖和冠飾所見圖案紋飾,不僅是古蜀也是國內發現的金器中最早的鏨刻工藝標本。金沙遺址的金人面像,有人認為採用了模沖工藝。刻鏤工藝在古蜀金器中較多運用,三星堆和金沙見到的許多金箔都使用了這一工藝。


古代金箔工藝的出現,是古人認識到黃金良好自然延展性能的結果。包金和貼金工藝的成熟,促成了金箔技術的不斷提升。包金是利用金箔自身的包裹力罩於器具之外,貼金是藉助黏合劑將金箔粘貼在器具表面。古蜀貼金工藝比較流行。三星堆金箔銅像用的是生漆作黏合劑。現代民間傳統貼金工藝所用的黏貼劑,主要是樹脂類如生漆和桐油等。金沙的金箔製品,許多應當採用了貼金工藝,使用生物黏接劑黏合。


箔,通常指稱一些金屬製成的薄片,如金箔、銀箔、銅箔,以金箔的製作工藝最為複雜。黃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一兩(31.25克)純金能錘成萬分之一毫米厚、面積為16.2平方米的金箔。古代制箔之法,是先將黃金提純,捶打成小小的金葉,再夾在用煤油熏煉成的烏金紙里,又反覆錘打約一日,金葉就變成了薄薄的金箔。


傳統工藝製作金箔,要經十多道工序,下條、拍葉、做捻子、打開子、出具、切金箔,一點都不能馬虎。金箔的傳統工藝至今還保留在一些作坊里,抽出的金箔薄如蟬翼、軟似綢緞,所以民間又有一兩黃金打出的金箔能覆蓋一畝三分地的說法。現代金箔生產仍有一些工藝機器無法替代,最重要的是烏金紙,用烏金紙包好金片,通過幾萬次鍛打製成0.12微米厚的金箔,要求烏金紙耐衝擊、耐高溫。


現代金箔製作融入了現代科技,使用的輔材(如烏金紙)和設備都已大大革新,產量和質量均大幅提高。經過長期發展,金箔工藝越來越成熟,金箔工藝有了申報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議,古老的工藝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太陽帶給古蜀人靈感,太陽神鳥金箔又將這靈感傳達給當代,願文化遺產保護就像這金光燦燦的標誌一樣,像太陽一樣,光芒永存。


圖片為作者提供


《光明日報》( 2017年02月05日 07版)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機大河網 的精彩文章:

走近孔子——讀《〈論語〉真義》有感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引導學生尋訪傳統手藝
楊麗萍:停不下來的舞步
春節在美國越來越紅火

TAG:手機大河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鳴彩藝術:古生物遺產,雙連體恐龍蛋化石
黛安娜王妃的「遺產」:奶奶給喬治和夏洛特留了哪些「財富」
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為托萊多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藝術和歷史遺產
「文藝沙皇」與魯迅的遺產
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呀諾達雨林葯膳
它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聞名中外的武術刀技!
白川鄉,茅草的人字形木屋頂,世界文化遺產
擁有美麗的景色和古老的文化遺產的巴伐利亞州
靖國刀作為鋼鐵藝術,卻成為日本人向世界誇耀的文化遺產
金磚外賓探訪「古今」泉州 盛讚:文化遺產豐富 城市潛力無限
毛澤東為後人留下的六大「遺產」
恭喜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喜收弟子
可與義大利古城龐貝媲美的,內蒙古唯一世界遺產——元大都遺址
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人類的精神財富
古代的「滴水嘴獸」,成了人類的歷史進程中留存藝術遺產
世界遺產:中國古陶瓷鑒定口訣之德化窯!
世界遺產:中國古陶瓷鑒定口訣之影青!
山上住著老神仙,自古傳下來的文化遺產——武都高山戲
秦漢瓦當—中國千年文化藝術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