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美國教育:培養成功孩子,家長要做這十點

美國教育:培養成功孩子,家長要做這十點


美國教育:培養成功孩子,家長要做這十點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對於孩子具備一些引向成功的特質至關重要。

盡職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順順噹噹、成績優良,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即獲得成功。培養出一個「成功」的孩子沒有一定之規,不過新近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個人的特質可以預見其成功,毫不意外,這些特質很多都受惠於家教。


以下是美媒《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據美國學界近期研究歸納出的成功孩子父母的10個共同點,或會對父母們有所參考。


1. 讓孩子做家務。


「如果孩子不去洗碗,就意味著有人在替他們洗。」任斯坦福大學新生主任的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Julie Lythcott-Haims)在TED演講中說,朱莉還是《怎樣養育一個成人》(How to Raise an Adult)一書的作者。

她接著說:「由此,他們不僅推脫了事務,也沒能學習到這兩點:有許多事需要做,且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對整體有所貢獻。」


她認為從小做家務的孩子會成為與同事合作順暢的員工,這些孩子知道糾結不想做的感覺,由此更加富於同情心,且能獨擋一面。朱莉的研究基於著名的「哈佛格蘭特研究」(Harvard Grant Study)——始於1951年的一項追蹤研究。


「通過讓孩子們幹家務——倒垃圾、洗自己的衣服,他們意識到必須要做生活瑣事,這些事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朱莉受訪時說。


2. 教孩子和人交往。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美國各地的700多名幼兒園兒童進行了追蹤調查,一直追蹤到25歲為止,發現他們在幼兒園的溝通能力與25年後的成功有顯著聯繫。

長達20年的研究顯示,善於和其他孩子合作、能幫助和理解別人,並能自己解決人際問題的小孩,在25歲時有更大機會獲得大學學位並擁有一份全職工作。而溝通能力有限的孩子,被捕、酗酒、申請公共福利房的機率更高一些。


「這項研究表明,為了讓孩子能迎接健康的未來,幫助他們發展交往和情感溝通技能是我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該項研究的資助方——羅伯特?伍德?約翰遜基金會項目主管克里斯汀?舒伯特(KristinSchubert)表示。


3. 對孩子有很高期望。


對6,600名2001年出生孩子的全國性調查數據顯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尼爾?霍爾豐(Neal Halfon)及其同事發現,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對孩子日後的成就有巨大影響。

「期望孩子上大學的父母,即便收入有限,也會幫助孩子實現這一目標。」調查發現,在校表現不佳的孩子中,有57%的父母希望其上大學;表現上佳的孩子,則有96%被寄予了上大學的期望。


這種現象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或「期待效應」,即一個人對他人的期望可以促成其自我實現;特別是孩童被寄予更高期望時,他們會表現得更好。


4. 夫妻關係健康。


生活在愛爭吵父母身邊的孩子,不管這個家庭是完整的還是破裂的,爭吵的都不如父母相處融洽的兒童發展得好。伊利諾伊大學曾進行一項「研究綜述」,該校人類和社區發展系的羅伯特?小休斯(RobertHughes Jr.)教授提到,一些研究發現和睦的單親家庭中的兒童,比成長在不時爭執的雙親家庭中的孩子發展得好。

小休斯還說,父母離婚之前的衝突固然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而離婚後雙親的關係對兒童的心態調整則有強大的影響。研究發現,離婚後,沒有監護權的父親,如果經常與孩子們接觸,且不與孩子母親發生衝突能夠和睦相見,孩子們會有良好表現。


5. 學歷一般較高。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桑德拉?唐(Sandra Tang)2014年主持的一項研究發現,讀過高中或大學的母親更傾向於讓孩子接受同等教育。對1998?2007年間進入幼兒園的14,000多名美國孩子的研究發現,未成年(18歲以下)媽媽的孩子更少能讀完高中或考上大學。


6. 讓孩子早早學數學。


2007年對美國、加拿大和英國35,000名學齡前兒童的一項「薈萃分析」顯示,讓孩子自幼學習數學技能極為重要,最好他們在入學時就已掌握數字的寫法、順序以及基本的數學概念。參與研究的西北大學研究人員格雷格?鄧肯(Greg Duncan)說:「幼兒掌握基本數學技能的程度,不僅可預測數學成績,也可反映其未來在閱讀方面的表現。」


7. 與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2014年一項對243名貧困家庭出生孩子的研究發現,在三歲之前得到悉心照顧的孩子們不但在童年時期成績更好,到30多歲時也擁有更健康的人際關係,學業水平更高。據著名心理學博客PsyBlog的博文,能細心照顧孩子的父母「能及時、合理地回應孩子釋放的訊號」,並為孩子們探索世界「提供一個安全港灣」。


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家李?雷比(Lee Raby)在受訪時總結說:「在早期親子關係方面的投入可為父母的一生帶來長期回報。」


8. 較少緊張壓力。


去年《華盛頓郵報》一篇文章的作者布里奇特德?舒爾特(Brigid Schulte)援引一項研究說,母親陪伴3歲至11歲孩子的時間長度與孩子的行為、幸福感和成就沒有什麼關聯;甚而,「強勢父母」或「空降型父母」的做法可能會適得其反。


「有壓力的母親,特別是因為工作壓力難有時間與孩子相處的母親,實際上可能對孩子有不良影響。」該研究作者之一、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社會學家野間口(Kei Nomaguchi)告訴《郵報》,這是因為情緒像感冒一樣會傳染。正如親友的開心或悲傷都會感染我們,如果父母筋疲力竭或沮喪受挫,他們的情緒狀態可能會轉移到孩子身上。


9. 更重視努力的過程,而不擔心失敗。


從孩子們對成功是怎麼得來的看法上,也可預見他們日後的表現。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維克(Carol Dweck)發現,兒童(和成人)對成功的認識通常有兩種不同方式。如瑪麗亞?波波娃(Maria Popova)描述的:


(1)「固定思維」,即假定我們的性格、智力和創新能力是靜態的,認為成功是這些因素加起來可否達到某個既定標準;由此,為了保持聰明、有技能的自我感覺,人們就會不惜一切代價追求成功、避免失敗。


(2)「成長心態」,即不認為失敗是不夠聰明的證據,而將其視作促進成長、強化生存能力的激勵。


這兩種思維方式對孩子都有強大影響。如果孩子被告知自己考得好是因為聰明,這就屬於「固定思維」;如果父母認可的是孩子的努力,孩子學到的就是「成長心態」。


10. 媽媽有一份工作。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現,母親外出工作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外出工作的母親,他們的女兒讀書年頭更長,更可能得到一份高職位工作,收入比由家庭主婦帶大的同齡女孩多23%。


如果母親有工作,兒子們也往往會更多參與家務和幫助帶弟弟妹妹——研究發現,他們每周平均多花7個半小時照管弟妹,做家務時間也要多25分鐘,因此對兒子的成長有幫助。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趙爾信 的精彩文章:

川普總統就職演說全文翻譯
殖民北美洲 俄國篇:阿拉斯加的得與失

TAG:趙爾信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將孩子培養成天才?美國隊長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家長要從根本上教育培養好孩子,只需要做好這3步
家庭教育是培養孩子好習慣的第一環境
孩子這3項成長動力的培養,需要爸爸親自來教育!
家盒子分享:培養孩子獨立性家長需怎麼做?
有這四種習慣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家長一定要注意培養!
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家長需要培養孩子的這項能力
家長是怎樣培養熊孩子的
家長必修!什麼是家庭教育?怎麼培養出一名優秀的孩子?
他把九個孩子都培養成國家棟樑,原來好的教育就是在「拼爹」
美國教授:這10種孩子天生高智商,家長們好好培養必成大器!
慧讀國際:幼小銜接的孩子需要培養自控力,家長要怎麼做?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審美?讓孩子擁有最好的修養
這5種家長,最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聰明的家長都會用這三個遊戲來培養孩子
想要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父母要做到這一點!
培養健康獨立的孩子:堅持這三點,讓孩子有規則的自由成長
他把九個子女都培養成國家棟樑,原來好的教育就是在「拼爹」!
這十堂課太關鍵了,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8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