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時間:2017年1月8日14:30——16:35


地點:成都博物館


實錄內容:


主持人:各位熱心的觀眾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成都博物館負責人,歡迎大家光臨成都博物館,聆聽「絲路之魂」系列專題講座的第二場。因為第一場也許朋友們來聽過——樊錦詩先生作的精彩的講座。今天我們的講座題目是「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今天我們請到的是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小剛研究員。張小剛研究員是歷史學博士,研究館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石窟考古與佛教美術史。曾赴日本、印度、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及中國香港和台灣等多個國家或地區進行學術交流與考察,2008-2010年受聘為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東洋美術史專業客座研究員,2016年6-7月在法國遠東學院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訪學。已出版專著2部,在國家權威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30餘篇,參加20餘次國際學術會議,主持或參與10餘項國家或省部級課題或項目,代表性著作有《敦煌佛教感通畫研究》等。今天下午張所長將從考古學的角度對敦煌石窟作解讀。更多時間留給張所長。有請!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張小剛:各位成都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很高興這一次有機會到成都來,和成都的考古界朋友們,和廣大的朋友們進行交流。我在敦煌已經20年了,在敦煌有這麼多年的工作,有一些心得和體會,今天借這樣一個機會和大家作交流。因為我之前是學考古的,後來又轉做歷史學的研究生,在敦煌一直做圖像學的研究。今天李院長讓我講一個題目,我說就把這個圖像與歷史和考古結合起來,給大家說一說敦煌石窟的情況。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敦煌大致的情況。有的人去過西北,去過敦煌,也有人還沒有去過。我們看到這一張地圖,這是甘肅的地圖,非常狹窄,我們經常說它像一根骨頭一樣,甘肅省會蘭州在它的東頭,敦煌是在它的西頭。有時候他們就問我說「家在哪裡?」我說「家在蘭州。」「工作的地方在哪裡?」「工作的地方在敦煌。」人家就會問,「那你回家大概有多遠?」我說,「也不是很遠吧,大概有一千多公里吧。」在內地來說是無法想像的。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敦煌位於甘肅省西部,一個狹長的地帶,從蘭州出去向西,我們稱之為「河西走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敦煌是交通要地,從這裡向西出玉門關和陽關,和新疆、中亞、西亞、南亞和歐洲的地區聯繫起來。敦煌是一個被戈壁和沙漠包圍的綠洲,它的南面有祁連山,有草甸、沙漠和雪山。也有丘陵,當然不像南方這邊有這麼多的青山綠水,那邊的山都是光禿禿的。也有一些河,這是莫高窟門前的一條河流,這是莫高窟周邊的沙漠。也有一些植物。在有水的地方有一些沙生的植物,比如芨芨草、駱駝刺、蘆葦。這些植物古代也有,今天也有。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月牙泉


所以敦煌壁畫就地取材,包括塑像的時候都是運用到的。戈壁灘還有比較有名的,還有一些紅柳,這是紅柳開花的情況。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敦煌的歷史情況,曾經漢代以前,這裡是牧民和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這裡曾居住過羌人、烏孫人和月氏人等民族,還有匈奴。漢朝對敦煌的經營,它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從那個時候開始,把內地的漢民遷到敦煌之後,從此就奠定了敦煌居民主體的構成,以及當地文化的傳統。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敦煌在漢唐時期,大家也知道,名氣比較大,非常繁盛的。我們看到下面這兩張圖,南邊的陽關和北邊的玉門關。在今天敦煌境內,現存還有一些漢代修建的長城,總計有150公里左右,這是我們拍到的長城遺址。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總的來說,敦煌的文化地位可以用這麼幾句話來作一個概述和定位。敦煌實際上是一個文化交融——世界四大文化體系:古代中國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臘文明和古代伊朗文明的交匯之地;全盛時期融匯了東西方異彩紛呈的文化,顯示了那個時候中國開放的胸襟和包容的精神;它是中華盛世的見證;它的文化,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文化的標本。


講「一帶一路」的時候,也講到古代絲綢之路。這是當時長安出發到蘭州,從蘭州一直往西就是河西走廊,再從敦煌出去,我們到新疆,到絲路南道和北道。敦煌在歷史上稱之為咽喉之地,各種交通要道到這個地方匯聚。今天的敦煌,1986年的時候,被國家列為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由縣改為縣級市,敦煌現在還是一個縣級市,正在申請升格為地級市,目前還沒有升格。去過敦煌的朋友們,大家可能知道,這個是敦煌市中心的現代雕塑,這是敦煌研究院的一個現代雕塑家根據敦煌壁畫而設置的標誌性的雕塑。這個是敦煌旅遊勝地,去莫高窟,還有去月牙泉,這個是在鳴沙山的山坳裡面,大家看到有一彎泉水。這個月牙泉,傳說中有一首歌,月牙泉,它是天的鏡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樂園。千百年來它一直是一個勝景,很多人探討這個泉水在沙漠中間一直不幹涸。這個是月牙泉上面的山,鳴沙山,也有人到這個地方來滑沙、騎駱駝。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月牙泉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鳴沙山


現在我們介紹一下敦煌石窟。我們通常所說的敦煌石窟,並不是指今天敦煌市(縣級市)內的石窟,而是在河西走廊西端的古代敦煌石窟,今天的敦煌市,包括玉門廣大區域之內的。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這個是小一點的點,榆林窟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這個是西千佛洞,在敦煌西邊。


敦煌石窟大致有這五個點,813個編號,其中莫高窟屬於千佛洞,莫高窟有735個,包括南區和北區的。我想還是把莫高窟大致的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後面根據圖片我們再來看。


莫高窟現在是中國最大的石窟群,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位於今甘肅省敦煌市城區東南二十五公里處的鳴沙山東的峭壁上,坐西朝東,前臨大泉河,遙對三危山。崖體高30到50米,崖面上密布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好幾層。我們今天去莫高窟參觀,主要是在南區,北區基本上不對外開放的,主要是生活、居住,以及死後埋的一個區域。莫高窟建於公元四世紀後半葉到十四世紀,經歷了上千年,經歷的朝代從北涼到元代,經歷了11個時代、14個時期。現編號洞窟735個,其中南區是487個,北區248個。我們通常講莫高窟有492個,是這麼來的,石窟是以彩塑為主體,四壁和窟頂是繪滿彩繪壁畫的,窟前有殿堂、窟檐、棧道,窟窟相聯通,是石窟建築、彩塑和壁畫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依存。現存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餘身。總之莫高窟是現存世界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寶庫和歷史文化寶庫。


根據我們剛才講莫高窟的情況,我們再來看一些圖片,這個是莫高窟從三危山這邊照的莫高窟外景,這個地方是鳴沙山,這個地方是莫高窟標誌性建築九層樓,這個是莫高窟下雪時照的,山裡還有一些遺址、佛塔,還有作為標識的石礅。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月牙泉雪景


這個是對面莫高窟對面的山,三危山,當時《史記》裡面記載,莫高窟開鑿是和三危山是有密切聯繫的。當時前秦有一個和尚叫樂遵,他當時走到鳴沙山這個地方,看到對面三危山上面發出萬道金光,他就說這個地方是和佛有緣的風水寶地。所以莫高窟的建築歷史就拉開了序幕。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三危山


之前有一個朋友寫過一本書讓我看一下,他解釋樂遵和尚怎麼看到對面三危山的佛光萬丈呢,他說樂遵和尚很辛苦、很累,長途跋涉到了莫高窟這個地方,又干又餓,頭就有一些眩暈了,就發現對面金光閃閃。後來我說不是,你沒有在莫高窟待過,不知道。莫高窟有一個特別奇特的自然現象,大概是在夏秋之際的時候,敦煌是很乾燥,平時一般不下雨,也會下雨的。下雨的時候,西邊雲層很厚的時候,太陽又出來了,照在這個雲層上面,折射到三危山的時候,就會出現整個金光萬丈的情況。去了莫高窟快20年了,我見過一次。樊錦詩告訴我說,她去了60多年,也只見過三次,所以是很難得的。


我們看到在法國圖書館裡面藏的手寫捲軸——《莫高窟記》,就記了莫高窟開鑿的原由。當時記載莫高窟創始的情況。這是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今天去莫高窟的一個,我們進窟區以後一個路口的大牌坊,原來是在東華寺內的貞節牌坊,文革時說把它燒掉,不要了。我們老先生很有文化眼光,把它用牛車拉回來,當時每一個構件編上號,弄回來以後又拼好,成為莫高窟的樣本。


這個是莫高窟前的一條河,叫大泉河,夏天去的時候河裡是沒有水的,實際上是有水的,水流雖然不大,正常情況下是有水的。現在莫高窟要做一些綠化。到冬天的時候,綠化不用那麼多水,水就留下來了,河裡面有一些冰,有時候山裡面水特別大的時候,就發洪水,有的朋友可能去敦煌的時候,知道敦煌莫高窟發洪水把我們窟前的橋都沖斷了,也有這樣的情況。一段時間不下雨,一下雨就下暴雨,對我們防洪也有挑戰。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大泉河


窟前也有其他一些佛教遺址,比如佛塔。剛才講到莫高窟標誌性建築九層樓。這個是1907年拍攝的莫高窟崖面的情況,可以看到當時非常破敗了。這是07年拍的莫高窟249、250、251窟,今天看都是特別漂亮,這是經過加固以後,外面牆進行了一些遮擋,又做了一些棧道。這是1924年,莫高窟九層樓標誌性建築。當時暴露在外面,華爾納拍的大佛的形象。西方早期拍的崖面的情況是非常破敗的,我們今天去看崖面情況是這樣的,這是解放以後我們經過好幾次加固工程,採取了各種加固措施和支頂,把這些地方做成棧道,總共花了幾十年時間,形成了莫高窟現在統一的外觀。大家看到這些地方是原來的原始形象,這些地方都是後來,裡面是水泥擋牆,外面做舊以後,模仿它的外觀,又用鵝卵石做了一些仿崖體的一些措施。剛才講到崖面上面上下有好幾層,像蜜蜂的蜂房一樣。


這個是最晚的一個塔,我們稱為道士塔,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裡面就講到道士塔,王道士是誰呢?他是藏經洞的發現人,是湖北麻城人。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他做了一個什麼事情呢?1900年的時候,王道士他發現了藏經洞,他是怎麼發現藏經洞的呢?王道士是一個道士,他到了莫高窟之後,當時莫高窟有一個上寺和中寺,是由喇嘛來住著,他是晚到的,他沒有地盤,最後他就在16窟附近找了一個據點,建了一個小房子。


在這個地方呢,這個是個底層的洞窟,我們看到這個是編號16窟,這個是17窟了,當時積沙已經很厚了,把這個甬道已經掩埋過半了,當時為了利用起來,所以他進行了清沙。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16窟內佛像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17窟


沙子一清開的時候,我們做考古就知道,就有一個擠壓的原因,原來的地方裂縫就開了,當時他看到崖面地面上出現了一個門形狀的裂縫,他就把它打開,發現了我們今天非常有名的藏經洞,也發現了大概五萬卷以上各類的漢文的還有各種少數民族的文字,90%都是佛經,和佛教有關的文獻。另外還有其他一些宗教,比如道教、摩尼教、儒家的文獻,還有社會經濟文書,啟蒙讀物,非常多。還有一些非常漂亮的絹畫、紙畫、法器。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探險家斯坦因


1907年的時候,英國探險家斯坦因,聽說了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他就趕到這個地方,用很少的銀兩賄賂王道士,王道士當時也比較潦倒,也不知道藏經洞出土這個文物的價值。所以斯坦因用很少的銀兩就從他那兒騙走我們今天看到從六朝到宋代的經卷,五大箱繪畫和刺繡藝術品,大概有五六百幅吧。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英國人斯坦因從藏經洞內搬出的準備運走的經卷。


這個是斯坦因,這個是藏經洞出土的經卷,這個是17窟的編號。當時斯坦因從王道士手中騙走了大量的文物,裝在車隊裡面運走的照片。除了斯坦因以外,第二年法國人伯希和也聽說了,也趕到這個地方。斯坦因不懂漢語,所有交涉都是一個雇來的新疆的一個師爺來幫他協調,斯坦因是沒有進入藏經洞的,王道士是從洞裡面拿出東西來給他,他再從這裡面挑。而伯希和精通漢語,他和王道士之間的溝通更加順暢,最後王道士允許他(伯希和)進入藏經洞。伯希和直接進入了藏經洞,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翻看了帛畫,最後僅僅用500兩白銀為代價,騙走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貴文物,裝滿了十輛車後偷運回法國。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法國人伯希和在藏經洞內翻檢劫掠文物。可以看到,最初的文物擺滿了整個洞窟。


此後先後又有日本人吉川小一郎,俄國的奧登堡等外國探險家先後到達過敦煌,掠走了不少文物。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運載文物從敦煌至蘭州途中的日本大谷探險隊


美國人蘭登·華爾納是最後一個成功的劫掠者,1924年他來的時候,藏經洞的東西基本上被洗劫一空了,他來了之後,他就盯上了莫高窟壁畫塑像,他用膠布和特殊的化學溶液,試圖從洞窟裡面粘取壁畫,粘了大概有26幅,拿走了幾尊塑像。這是佛教非常有名的壁畫,被他粘走,他想回到美國之後把這些再貼回牆上去,最後效果也很不理想,基本上這些原物基本上已經破壞得比較嚴重了。這是莫高窟38窟的菩薩像,今天我們在洞窟裡面看到的塑像和壁畫,今天還可以看到有一個原坑,當時非常漂亮的供養菩薩的所在位置。


藏經洞出土的大量經卷,今天歷史教科書裡面經常反覆提到的就是一個《金剛經》捲軸,就是斯坦因得到的,藏在英國博物館,這是目前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從這個雕版來看,當時雕版印刷已經很成熟了,發現有紀年的,這個是最早的。


這是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閱讀當時藏經洞出土的捲軸和紙畫的情況,伯希和得到的一幅絹畫,藏在法國國家博物館,當時我也去了。這是法國博物館另外一幅畫,上面是千手千眼觀音,下面是供養人。大悲觀音和水月觀音都是敦煌地區非常流行的題材。藏經洞裡面還出土了一些紙畫,這有閻羅王,地獄十王的經卷。我為什麼把這個經卷單獨提出來呢,因為這個經卷在它的開頭的時候,專門就提到,這個經卷是一個偽經,不是印度本土的佛經,而是佛教發展到一定階段,在中國本土僧人他們造的一個佛經。所以傳統意識上稱為偽經,也反映了信仰的民間史料。這個經裡面就講到成都府、沙門。我們在做歷史文化研究,研究經,這個藏川和尚是四川人,關於十王的造像,在四川和敦煌有大量的,也反映了兩地,四川和河西走廊敦煌當時的交流,在唐宋時期是特別緊密。


另外還有日本的杏雨書屋藏的《金剛經》,這是西川的一個本子。這也是藏經洞出土的地藏菩薩造像,這個是水月觀音像,也是特別精美。


這個是斯坦因獲得的《地藏十王圖》。《地藏十王圖》大概有幾十幅,這個是最早的一幅,在892年前後。四川綿陽北山院9號十王龕像,這個是五代時期的。可以想見,從地藏十王題材看,當時在唐代或者唐宋之交的時候,敦煌和四川兩地之間在民間的交流情況。另外這個是斯坦因獲得的引路菩薩的絹畫,這個菩薩要引著這個亡人升天,進入凈土世界,這個是很典型的唐代美婦人。這個是絹上面畫的彩畫。這個是刺繡,下面是典型的唐代的供養圖像。這個是絹幡。藏經洞的東西很多了,只是給大家做了一個大概的介紹。


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比較高的地位。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常書鴻先生


這是前面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長,最早的是常書鴻先生,當時他在法國學習西洋油畫,平時沒事的時候就在塞納河邊散步,塞納河邊有一些小書攤,當時他在書攤上看到了伯希和在中國拿走了絹畫印刷品,他說我從中國不遠萬里來到西方學西方的繪畫,沒想到在中國西部沙漠裡面邊陲的地方還有這麼精彩的東西,他決定回國,要去敦煌,去了以後就在那裡呆了一輩子。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段文傑先生


這個是段文傑先生,四川人,常書鴻成立藝術研究所之後,就到四川來招兵買馬,當時段文傑先生還有一批老先生,包括今天為敦煌文物事業做了非常大貢獻的史葦湘先生、歐陽琳先生,後來都在敦煌文物保護事業上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先生。段院長是1917年出生的,明年是100歲誕辰,到時候我們會舉行一些紀念活動。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樊錦詩先生


這個是樊錦詩先生,大家在媒體上也經常看到,我就不多說了。


前面是我們三任領導,現任領導是甘肅的王旭東先生,是文物保護非常有名的專家,這個是我們上一次去印度,在愛羅拉石窟,印度人民也非常熱情,看見我們就跟看見金髮碧眼的洋人一樣,看著我們怪怪的,拉著我們要照相。這個是敦煌莫高窟研究院的辦公樓外景,幾代敦煌人堅守大漠,勇於擔當,甘於奉獻,開拓創新,我們總結了一下叫「莫高精神」,我們繼續對敦煌石窟進行保護和研究、發揚工作。


敦煌石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古建築我們看到有窟檐、棧道,棧道我們比較熟悉了,這個是1908年的,伯希和的攝影師拍的當時莫高窟的外景,長年失修,經過幾百年戰爭,都已經垮塌了。今天情況是這樣的,今天看到宋代的427、421的窟沿還保存著,莫高窟九層樓是特殊的窟檐的形式。這個是窟頂崖面上面的一個塔。492個洞窟不是每個洞窟都是一模一樣的,按照功能我們可以分成好幾類,僧房窟、廩窟、瘞窟、禪窟、禮拜窟等。


我們逐個來介紹。


瘞窟就是埋人的,裡面有一些屍骨,還有一些隨葬品,我們知道是埋人的瘞窟。然後還有僧房窟,就是僧人居住生活的,怎麼知道是居住生活的呢?窟裡面有一些炕的建築,還有一些放物品的檯子。還有一些灶,比如北區的119窟。我們在西千佛洞,我們也看到僧房窟有灶,也有儲物建築的遺迹。


還有禪窟,大家都知道是坐禪的,這個洞窟本身不會很大,今天看到的照片是105窟的,伯希和拍的一些照片,晚唐時期的,這個是禪身的形象。這個是莫高窟北魏時期的一個窟。我們看這個是人字披的建築,上面有一個平頂,正下方有一個立柱,前面開一個口,塑像,這種建築形式在佛教考古裡面,叫做中心塔柱窟,跟印度本土建築形式是有非常密切聯繫的。印度有一個它的洞窟,就是在洞窟中間設有佛塔,一般規模比較大,主要是讓信徒圍繞這個塔,繞塔巡禮和觀像。為了使建築更加牢固,在頂上面和窟頂進行連接,起到支撐頂部的一個作用。下面看到這兩個照片是印度的,這個都比中國的敦煌窟早很多了,這個是一世紀前半葉的。


這是莫高窟第432窟的中心柱,我們看這張圖片的時候,我們知道這個洞窟是西魏時期開鑿的,像上半部這些造像,都是西魏時期的,但是下部分塔基的部分,它的風格不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上半部分是西魏時期的,下面一部分是西夏時期重修的。莫高窟遠遠不止這樣的面積,有些早期開鑿以後,晚期直接復修,把它覆蓋,重新繪畫。我們有時候去看洞窟最多到五層六層,非常豐富,沒有疊加關係的話,今天我們看到的表層,也可以看到重修的痕迹,上面是早期的,下面是晚期復修的。這個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中心塔柱窟,跟剛才方形的有所區別,這個是佛教須彌山的一種形式。我們在它的南北兩地,還有很多個小龕,這個是莫高窟285的正面圖,各有四面小藏窟,在印度石窟裡面他們叫僧房窟,今天我們在尖塔裡面看到大量的這樣的建築形式。佛殿窟裡面,這是莫高窟249窟,西魏時期的,我們經常看敦煌的資料介紹裡面是覆斗頂,什麼叫覆斗頂?這種就是覆斗頂。這個是莫高窟初唐時期的322佛殿窟。


這是另外一種洞窟形式,跟剛才洞窟形式有所不一樣,剛才一般是正壁開龕或者不開龕造像,到晚期的時候,就出現了中心的佛床,然後有背屏,禮拜者可以繞著這個佛床來巡禮觀像。另外還有幾種特殊的洞窟形式,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畫了特別大的大佛,這個是158窟涅槃窟,也有人叫睡佛窟,通俗話就是佛去世之後,佛家裡面不叫去世了,模彷彿當時去世的場景。佛經裡面是右脅而卧,周邊有一些弟子默哀的場景。這個大佛窟長約16米,我們去看的時候,可以看到窟頂和剛才的四披頂是不一樣的,整個洞窟,我們問遊客說這個洞窟像一個什麼,大概像一個棺材。這個是莫高窟130窟的彌勒佛大像,高26米,我們稱之為南大像。在98年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發掘,90年代以前的地面下面還有一些遺址,我們進行了清理,下挖了一米,找到了當時西夏時代的地面,後來媒體有時候開玩笑說大佛長高了,實際上不是大佛長高了,是地面挖下去找到了原始地面。大佛的造型,除了敦煌之外,我們在雲岡發現了大佛,雲岡第20窟大佛高13.6米,北魏時期的。還有樂山大佛,是71米。還有榮縣大佛也很大,36米。還有陝西彬縣的大佛,還有石窟涅槃像,都是國內非常有名的大佛。大佛傳統也不是說中國本土,我們可以看到在阿富汗巴米揚就有東大佛和西大佛。這是關於窟形的一些情況,就介紹到這裡。


另外我們談一談敦煌塑像,我們主要按佛教的種類,分成佛、弟子、脅侍菩薩、天王、力士、供養菩薩、夜叉、千佛、飛天等。雕塑多為石胎或木骨泥塑,按雕刻技法主要分為圓雕、高浮雕、影塑。


這個是莫高窟非常有名的259窟禪定佛形象。我們說經常給遊客講說,它的微笑特別地讓人記憶深刻,有一種蒙娜麗莎的感覺。實際上這種微笑,實際上它是犍陀羅的一種形式。這是莫高窟第45窟西壁的的彩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這個是佛兩邊,佛的大弟子迦葉,這邊是阿難。這個是328窟的,南側已經被伯希和拿走了,北側還存有這一身。這個是159窟的菩薩塑像。這個是46窟的天王像。322窟的天王像,唐代時的武士形象。還有寺院裡面經常看到的哼哈二將,一個是閉著嘴巴的,一個是張開嘴巴的,民間就稱為哼哈二將。這個是北周時候羽人的形象,中國傳統神話當中,羽人是長著翅膀的。這個是莫高窟437窟北魏的飛天,飛天不僅有畫的,而且還有高浮雕和貼塑的。


我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敦煌壁畫,敦煌壁畫大概分為這樣幾類,尊像畫、經變畫、佛傳故事畫、本生故事畫、因緣故事畫、佛教感通畫、供養畫等。佛教尊像畫它是寺院和石窟裡面的主角,包括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等,我們看伯希和拿的絹畫,有普賢菩薩,還有文殊菩薩像。這個是莫高窟320南壁的雙飛天,是盛唐時期的。這個是莫高窟第57窟南壁的美人菩薩圖,這個是莫高窟第72窟北壁的菩薩像。


我們經常聽說經變畫,什麼叫經變畫呢?就是佛經和佛教意義非常深奧,不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後世就利用繪畫藝術形式,創造出佛經內容的繪畫。通常用一種形式來表現深奧的內容,我們稱為經變,用文字和講唱的手法來表現就叫變文。莫高窟的經變畫始於隋,在唐代非常盛行。在敦煌石窟當中發現的經變畫大概有20多種,有1000多幅,比如西方凈土變、藥師經變、彌勒經變、法華經變、華嚴經變、天請問經變、金剛經變、金光明經變等。一部經有很多個故事。這個是莫高窟初唐時期的凈土經變。這個是莫高窟237窟的主室南壁,不是一個壁來表現一個經變,有好幾個經變,從西邊開始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是法華經變,這個是觀無量壽經變,彌勒經變。這個是五個廟第一窟彌勒經變,中間是一個彌勒菩薩,經變送老入墓、耕作、樹上生衣、路不拾遺、收穫圖。彌勒是一個未來佛,表明未來非常美好,有哪些場景呢?一種七收,我們播種播一次,就可以收穫七次,這種場景怎麼表現呢?在繪畫裡面就表現出耕作之後收割稻穀,這裡有二牛抬杠的耕作圖像,表現一耕七收。還有老人入墓,不用你操心了,他到了年邁時候,快過世了自己走入墳墓,把墓穴建好,到時自動就去世了。就不用家裡面再去操心。還有樹上生衣,衣服也不用織了,種桑樹,桑葉採下來養蠶,不用這麼複雜了;樹上面就長衣服,取下來穿就好了。彌勒經變把這些美好場景就表現出來了。這個是莫高窟217窟的陀羅尼經變,我們講中國繪畫時經常講這幅圖,這跟五台山是有密切聯繫的,裡面就講到佛陀到了五台山來朝拜,印度和尚或者西域和尚也到中國來朝拜五台山。當時他們佛陀到了五台山之後,就遇到一個老人,說你把這個經帶過來沒有?說沒有帶過來。那個老人說你還是回去把它帶過來,這個是一個滅罪的法寶,非常重要。這個老人說完之後,這個佛陀轉身再看的時候,這個老人就不見了。原來這個是文殊菩薩化身的老人,專門來點化他的。他就趕快回到家鄉,把這個滅罪的經拿回到中土,翻譯出來。後來這個信仰在中國就非常流行了。這個是莫高窟171窟經變的局部,這個有變色了,當時色彩比今天更加鮮艷。這個保存稍微好一點點的217窟西壁龕頂說法圖局部。這個是整窟的觀無量壽經變,下部我們看到特寫,經常提到的敦煌反彈琵琶的一個造像。除了經變以外,還有佛傳圖,表現釋迦牟尼一生從出生到涅槃,整個一生中重大事件的圖畫。我們看到這是斯坦因拿走的兩幅絹畫,這個地方主要是講釋迦牟尼剛出生的場景,這個是釋迦牟尼的母親在園子裡面,釋迦降生;釋迦不是一般的人,是聖人,出生方式也跟一般人不一樣,是胳肢窩裡面鑽出來的。這個是莫高窟254窟南壁降魔變,這個地方有各種各樣的魔兵形象,派各種各樣的美色誘惑他,魔王三個非常漂亮的女兒,佛的決心非常強烈,這幾個魔女誘惑也沒有成功,變成骷髏一樣的。這個是莫高窟260窟北壁的初轉法輪,我們看到有三個法輪的形象,表示這個佛初轉法輪的地點。這個是佛傳。


還有一個本生故事,講佛為什麼今世能夠變成佛教聖人呢?是通過無數前世施捨、功德來得到這個因,來成就佛果的故事。非常有名的九色鹿的故事,你前世有可能是一個國王,有可能是一個動物。九色鹿是一隻鹿,這個故事是一個連環畫的形式了,這邊開始,這邊是中間,然後這個是結尾,它是把高潮的地方放在最中間。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地方是九色鹿,一個人掉到河裡面了,這個地方九色鹿救起了這個亡人,這個亡人跪下來感謝這個鹿了,這個鹿告訴他,我不要你報答,你只要不告訴別人我的消息,不要讓別人來傷害我就好了。王后就夢見了九色鹿,非常漂亮,希望用九色鹿的皮毛做成衣服。國王他們就高額懸賞,被它救起這個人,就去告密了,到王宮裡面去告密,就指著這隻鹿,就是這隻鹿。當時這個鹿還在草原上面歇著,這個人就領著國王的人來尋找這個鹿,把好幾個畫面融合在一起,找到這個鹿準備要傷害它的時候,這個鹿就給國王講述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國王非常感動,它就被放生了。這個告密者也沒有得到好報。講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故事。還有428窟東壁南側薩埵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老虎沒有吃的,小虎也快奄奄一息了,薩埵把兩個哥哥支走之後,自己去用身體去餵養老虎,自己跳下來,身體摔破爛了以後,老虎最後吃掉。兩個哥哥找到他,非常悲傷,報告父王大概,講佛教施捨的故事。


還有因緣故事,跟本生還不一樣,是講佛教化眾生的故事,比喻的故事。所以我們在莫高窟,比較有名的285窟南牆壁的成佛圖,當時有交戰,佛經裡面叫盜匪嘛,政府就派兵來和盜匪交戰,有交戰場景,最後盜匪失敗了以後衣服脫掉,把眼睛都挖掉。國王在這個地方。我上學的時候,我們老師告訴我,原來做歷史的,非常關注這個圖,為什麼關注呢?可能和農民起義有很多關係,盜匪就是農民了,這個鎮壓農民起義,農民起義失敗,被挖了眼睛了。這些盜匪後來被挖了眼睛之後,非常痛苦,在山間奔走,佛就解救他們,講經說法,最後他們皈依佛,就成了比丘,眼睛有復明了。這是佛教化眾生的故事,這個是交戰的場景,這個地方是他們皈依,佛給他們講,最後他們變成比丘。


還有一些關於民族傳統神話題材,比如東王宮、西王母、伏羲、女媧這些,跟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相結合,進入洞窟。我們看到莫高窟285窟的窟頂,有伏羲、女媧,手持規、矩,一個是畫圓的,一個是畫直角的。還有一些多頭的,有13個人頭,這些都是傳統神話裡面的人物。還有雷神,他肩膀上面有羽毛。這個是風神,拿著風巾。


敦煌壁畫還有一類是供養人像,就是出資者、施捨者,他們為了表示佛教信佛的虔誠和留名後世,還在窟上畫上自己和家眷的畫像,我們稱為供養人畫像。這個是莫高窟130窟女供養人畫像,這個是甬道南壁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這是段文傑院長帶有復原性質的臨摹作品。


我們還看到第98窟于闐國王李聖天夫婦像。五代,敦煌當時最高的地方長官節度使他的女兒嫁到于闐,嫁給國王,做皇后,節度使的女兒就一起畫在第98窟。我們還看到156窟張議潮出行圖,張議潮是民族英雄一樣的人物了。在781年的時候,為了平定安史之亂,調兵回去,河西就空虛了,吐蕃趁機佔領敦煌。以張議潮為首的就組織大軍驅逐了吐蕃,唐朝就給他封了一個節度使,相當於一個地方政權。這個是當時張議潮出行的一個圖像。過了幾代以後,張氏衰落之後,另外一個曹家取代了張家,這是曹家女供養人的形象。


除了供養人,我們看到裝飾圖案非常精美。這個是覆斗頂上的裝飾圖案,這裡面有三隻兔子,應該是六隻耳朵,這個地方是三隻耳朵,採取非常巧妙的辦法,把兩隻兔子共用一隻耳朵,形成一種非常強烈的運動的、活動的效果。這是莫高窟257窟的平綦頂。我們仔細辨認之後,身上穿非常輕薄的衣服。這個是莫高窟277窟西壁邊飾圖案,隋煬帝時候跟西域關係特別密切,敦煌是當時的一個集會,當時很多關於西域的圖案和題材就傳到這邊。這是361窟的裝飾圖案,我們看大致有什麼裝飾圖案。


還有一類是佛教感通畫,表示佛教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可思議的圖畫,比如包括瑞像、神僧等傳說等。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大家知道張騫出使西域實際上和佛教沒有什麼關係,但是佛教裡面有另外一套歷史觀,他說盡量把佛教歷史觀前提,而且提到和歷史上面一些帝王聯繫起來,附會到漢武帝。霍去病的時候在草原上面打匈奴的時候發現兩個金人,把它獻給漢武帝,漢武帝放在甘泉宮。大家就問大臣,這兩個金人是幹什麼的,大家都不知道,最後漢武帝就派張騫出使西域,到了西域問清楚,類似於這種造像是什麼。他們說這是佛。原來這個是佛教最開始傳入中國的傳說,張騫出使西域在佛教裡面的說法。


另外我們在敦煌經常看到有一隻手,後面有很多塔,這是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羅漢以手遮日,日光所下之處,而便立之。這是莫高窟323窟石佛浮江。這是340窟優填王造像,最開始佛教是沒有造像的,為什麼會有造像呢?是傳說佛到天上去為他過世的母親說法去了,很長時間不回來。下面信徒很想念佛,就派弟子去問,後來佛就派了一個弟子,找了一些畫匠,有一個弟子目犍連,根據形象,就造了佛像。佛還在天上,這個像代替佛在民間進行教化和說法。這個佛本體從天上下來的時候,這個造像也有神奇的力量,起身迎接佛的本尊。佛就告訴他,你做得很好了,從此以後你就代替我來教化眾生。佛像因此而傳播,這是佛像傳播的歷史說法。


這是莫高窟關於于闐的傳說,在莫高窟237窟舍利佛。舍利佛也是一個弟子了,關於于闐呢,最開始的時候是一片大海,當時這個地方也沒有人煙。後來佛就派他的弟子舍利佛在這個地方,還有護法天王,就把這個地方刺穿,水就滲漏下去,人們就可以居住,從此就興盛起來。所有這些關於佛教有一些神傳說的一些叫感通畫。


莫高窟第237窟犍陀羅國分身瑞像,黑水城出土的西夏雕像,現藏於俄羅斯冬宮。這個雙頭瑞像是怎麼回事呢?犍陀羅有兩個畫工都沒有什麼錢,他們非常虔誠,都想造佛像,有一個畫工出一文錢,最後他們都去找同一個畫匠,他都答應了他們可以造像。造完了以後,兩個窮人一起來的時候,發現這個畫工偷了一個懶,畫了一個佛身,畫了兩個頭。他們兩個就不滿意了,明明我也付了錢,怎麼這麼敷衍我呢?這個畫工說我沒有敷衍你,這個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一個像,它是可以分身的,這兩個人是不是看了以後呢,也是可以當成兩身像來看,也深刻了他的說法。佛教造像傳播上非常有名的故事了。


這個是一個莫高窟第237窟,在泥婆羅國,王玄策是非常有名的唐代使節,多次出使印度。王玄策的傳記裡面記載,到了今天的尼泊爾,發現一個池子非常神奇。當地人說這個池子經常會冒煙,稍微碰上一點火星就會起火。今天我們看來這個池子是不是和石油有關,當時人們沒有辦法理解,他們就編出一些佛教的神奇故事。當地老百姓就說這個池子裡面有一個柜子,這個柜子裡面放了一個頭冠,這個頭冠是彌勒的頭冠,彌勒還在天上,等到他降世的時候,他會把這個頭冠戴在頭上,現在還屬於珍藏的。為了防止有人惡意想取,所以這個地方就會經常要來碰它,就會起火,這是一個說法。


這是莫高窟323窟關於佛圖澄神僧故事畫,佛圖澄看書的時候晚上也不用油燈,半夜的時候把他的腹腔打開可以放光,對著看書;他的腸子拿出來,覺得髒了就拿到河邊洗一洗。這個是佛傳裡面有記載。還有唐僧取經圖,這個地方有孫悟空,騎著白馬,馱著經,已經取經歸來了。這個時候只有唐僧和孫行者,沒有豬八戒和沙和尚。這個是莫高窟395窟寶志和尚像,我們在好幾個地方都看到相關的照片,這個都可以說明四川和敦煌有所聯繫。


我們大致看一下大致生產勞作的情況,當時提到有耕作的場景,打獵的場景。莫高窟29窟的狩獵,和畜牧業有關的。這個是榆林千手千眼觀音裡面的打鐵,手工業的一些場景。莫高窟85窟中楞嚴經變的肉肆圖。這個是45窟的觀音經變遇盜圖。這個是431窟馬夫與牛車圖。這個是莫高窟158窟各族王子舉哀圖,他們採取本民族的致哀的方式。這是莫高窟第454窟送老人入墓的場景。榆林25窟彌勒經變裡面講的女子500歲才出嫁,怎麼表現這個場景呢?表現婚嫁的一些場景,這是莫高窟454窟彌勒經變婚嫁圖。另外還也一些器具,這是445窟盛唐的供具,401窟菩薩持的玻璃盤。419窟法華經變的建築,莫高窟98窟的層樓。維摩詰經變中的酒肆,他經常出入酒館啊、勾欄啊這些場所,但他佛法非常精深,這是他在酒肆裡面清談的場景。這是莫高窟103窟盛唐的帝王,也是經變裡面的。這是103窟的維摩詰。這個是138窟東壁門南侍女圖。還有反映各個民族服飾的材料,比如61窟于闐的服裝,党項的服裝,蒙古、榆林的服裝,吐蕃時期的服裝。謝謝大家。


主持人:剛才張所長用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和圖像給我們分享了敦煌的再次發現的歷史,尤其以藏經洞作為聯繫的案例。第二是結合大量的現存的圖像,用我們稱之為考古類型學的一些方法。在座有學考古的,也有對考古非常感興趣的朋友,這是我們常用的考古學對歷史文化遺存進行研究的方法,分析了莫高窟的窟形,以及周邊窟的文化關係,還有對佛像畫、經變畫、供養人畫進行專業而精道的解讀。我邊聽在邊想,這些圖像經過研究院和張所長的研究,我們去了敦煌也不一定能看得到這麼多這麼精彩的圖像。剛才徵求了張所長的意見,我們可以有一個互動環節,在座觀眾需要有什麼問題需要跟張所長進行交流的,我們可以提問。


提問:張所長您好,非常感謝您做的演講。剛才講的過程當中,對一個小問題有一點興趣。以前也好像讀到過這一段,剛才您講在臨摹壁畫的時候,把原來宋代表層的壁畫截取之後,發現後面有唐朝的壁畫,我就想怎麼樣發現它裡面還會有原來朝代的壁畫?表層的壁畫截取之後是怎麼處理的?在藝術價值上面,是不是唐代的比宋代的價值更高呢?謝謝。


張小剛:這大概有三個問題。一個是怎麼發現的?我們不僅僅是臨摹發現的,我們到洞窟裡面去看,不是說是整整齊齊的,很多洞窟有很多破損,尤其是破損這些口的地方發現有不同的層位,有疊加關係。從邊緣地方,甚至有些地方那個地方破了一個窟窿,那個窟窿下面也可以看出層位疊加關係,這個就是說我們知道它有很多層。另外還有一些洞窟,我們找不到它的破損了,但是從那個窟形我們看有可能是更早的窟形,這個時候它也有疊加關係,表面上我們是看不出來的。這是一個。


另外一個呢,我們剝離的問題。這兩個問題是可以合在一起的,價值和剝離基本上算同一個問題吧。我們現在絕大部分壁畫是沒有進行層位分開,現在的技術,我們大型的墓葬還是堅持在地下保護,敦煌壁畫也是一樣的。我們嘗試著做了一些,比如220窟甬道那個地方,220窟是初唐時候始建的,經過中唐時期、五代時期、宋代時期,歷代又有重建。重建了以後,在這個甬道後來70年代的時候,國家文物局和我們就作了一個嘗試,把這個甬道試一下,把壁畫進行截取,表層的壁畫截取完了之後,在今天的甬道外面再做一個擋牆,把表層截取的地方再貼到擋牆上面。底層暴露出來是五代時期和中唐時期的壁畫,底下還有初唐時期的壁畫我們沒有進行截取。五代時期我們截取了之後,今天非常有名的文殊的圖像。洞窟裡面大量的壁畫我們沒有進行截取,只是很少很少的做了嘗試。有些地方有些煙熏,也有些人提出來是不是把煙熏壁畫進行清洗,把它形象看得更清楚,我們保護專家都傾向於暫時不處理,以後有更好的技術再做這些事情。


另外是價值的問題,正是因為各個時代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它的價值,從歷史價值也好,科學價值也好,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特點,所以不存在說哪一個時代的壁畫價值要更高一些。在解放前,也是220窟吧,當時大家覺得底下有初唐的壁畫,剛才看到的西方凈土變,大家覺得這一層價值更高一些,表層是宋代初年的,而且保存也不是特別好,當時就把它揭掉了。當時條件嘛,解放前嘛,保存也不是特別好,這些壁畫後來也都毀掉了。我是做壁畫研究,我覺得對於宋代的歷史特別重要,今天已經沒有了,初唐的好一些,對宋代不太重視,宋代也很多,隨著時代變遷,人的觀念和理念也會變遷,所以我們還是要盡量從文物考古角度來說,還是要盡量地把各個時代的東西儘可能地把它保存下來留給子孫後代。


提問:張所長你好,剛才我看您進行了一些介紹,我留意到我們敦煌的照片對比從藏經洞裡面掠奪走的壁畫照片,從視覺效果上來說,他們帶走的文物給我更加強的視覺衝擊,他們的壁畫比我們的壁畫拍攝要好。雖然在侵略情況下談保護文物是耍流氓的行為,我們拋開這些不談,從文物保護角度上來看,他們對壁畫保護是不是比我們對壁畫保護更好?當今是怎麼看的。


張小剛:這也要分成幾個問題來談。你剛才看到藏經洞的絹畫和壁畫照片,這個是兩種類型的繪畫。那個是一個實物,是繪在絹、紙或者刺繡,是以文物的形式,在藏經洞裡面封藏了近千年的文物,出來之後很快拿到西方博物館裡進行保護,所以當時從藏經洞出來的時候,是特別的鮮艷,特別的漂亮。而我們這些壁畫基本上是暴露在外面,不是說每個洞窟把它封存下來,一直在裡面進行活動,宗教場所。本身跟這個材質也有關係的,牆上面是畫在泥上面,那個是畫在紙上面和絹上面,色彩對比也是有關係的。這是一個。關於壁畫保護這一塊,我們敦煌研究院在全國是走在全國前面,然後在全世界範圍之內,我們也是屬於先進的。當然我們也和國外有長期的合作,包括美國的研究所,我們和先進的文物保護單位有數十年的合作。相對來說的話,我們在技術上面的交流都很頻繁,不存在說他們的技術比我們要先進或者我們的技術不如他們,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經過我們院保護專家幾十年的探索,我們在壁畫和遺址保護方面有非常成熟的技術,這些技術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相信以後我們會在這方面通過國際合作,我們可以做得更好。


主持人:我覺得剛才這位觀眾提的題目,其實我們下一次的學術講座,就是你非常關心的關於壁畫保護的專題,舉世無雙的精美的壁畫是怎樣經過千年歷史保存下來。我們在下個星期天也是這個時間這個地點,我們請了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的蘇伯民研究員,他會給我們專門講解壁畫的保護,他是從歷史文化角度進行了研究,這些載體是怎樣留存下來。我完全同意張所長的說法,敦煌學在國際上是非常受影響,不僅從歷史文化研究,還是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應該說取得了在世界同行非常公認的一種水平,是完全可以跟國際任何一個機構進行對話的一個體系。包括我們一號臨展廳,第一次在大陸地區展出就在成都博物館,也是基於這些狀態。因為美國蓋特中心是非常高端的文物保護展示機構,敦煌研究院第一次在國外研究成果復原的洞窟放在成都博物館展示,也是一種好的宣傳成果的表達。在此也代表成都博物館感謝張所長、感謝敦煌研究院對成都市和成都市民提供這麼好的饕餮盛宴。謝謝您。


今天的講座已經持續兩個小時,我提議再次以熱烈掌聲對張所長表示感謝,也謝謝今天熱心的觀眾朋友,希望你們繼續關注成都博物館官網和官方微信,謝謝大家。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新版「看展覽」APP上線啦!


更及時、更全面的展訊


正在那裡等你!

圖像與歷史——考古學視野下的敦煌石窟



文 博 / 歷 史 / 文 化 / 展 訊 / 館 舍 推 薦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


QQ群:博物館.看展覽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掃下方二維碼即可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物館看展覽 的精彩文章:

生僻字 琮
新一級館巡禮 常州博物館
生僻字 緙
生僻字 姞
這本書,教你如何「讀」中國畫

TAG:博物館看展覽 |

您可能感興趣

考古學視野中的早期歷史敘述
日本「考古學之父」在中國的考古和盜挖活動原始照片
神秘的樓蘭——沙漠考古
漢武帝劉徹墓考古大曝光,驚住所有考古學家
內蒙古大學考古確認東漢《燕然山銘》摩崖石刻「真身」
揭秘神奇科學大片:古生物考古學
沙漠古城考古發現黑白石子,考古學家興奮了!
《星球大戰》考古學:科幻大片背後的故事
考古學家在森林中發現神秘巨型石球
青年考古學子成長系列之三:金融學子的考古夢
旅順牧羊城遭日本考古學家盜挖原始圖片
劉慶柱:遷安考古發現與黃帝歷史文化解讀
改變歷史的十大考古學發現
關於「埃及豔后」考古學界的最新進展
美國恐龍化石遺址現場科學家神秘身亡,考古學也是高危工作!
考古vs盜墓,洛陽古墓的幸與殤
埃及歷史性發現?考古學家找到拉姆西斯二世巨石像!
國外考古學者河南探「古」
考古揭秘——紅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