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先生:學佛者心理上要建立的第一步

南懷瑾先生:學佛者心理上要建立的第一步

提 示


點擊上方南師如是說即可關注


「四無量心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眾生來生其國。」學佛的人第一步發心要發四無量心,尤其年輕同學特別要注意培養這一種胸襟,這種心地,就是慈悲喜舍。初步學佛的人做不到全部,就一個個來,先培養慈心或者悲心。這兩個心有什麼分別?慈心用中西文化混合來講,是愛心,愛一切人、眾生、萬物。慈心是帶陽性的,像父親愛子女的心。悲心是陰性母性的,等於母親愛兒女心情的擴大。

我們學佛的人口口聲聲講慈悲,真正慈悲的行為很少見,都以自己為中心。比如我一直有個理想要辦個養老院,收容各色人等,有各種教堂,可以讓老年人做些零活,能絕對自由生活到終了。跟幾個都是學佛的老朋友在談到這個理想的時候,就講到工作人員怎麼來,最後大家都同意,恐怕只有天主教的修女最合適。人家硬是在行的功夫上做得比我們佛教徒實在,有服務的精神,組織的能力也比我們強,學佛的卻只是求自己清凈,利他的精神不夠,組織散亂,講到這裡心情實在很沉重,這是個大問題。


再講到四無量心中的喜心,我們的年輕師父們將來要去弘法的,但是一點基本的演講技巧都沒有,臉又綳得死緊,毫無喜悅感覺。不像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師的演講技巧好,又面帶笑容,讓人想親近。我們這樣子怎麼與眾生結緣呢?能捨得掉自己的時間、意見、身心嗎?學佛不是光搞打坐,你們千萬注意啊!要先學建立這四種心理,而且要注意是無量的心理,慈悲喜舍都是沒有限量的。你能夠這樣修,成就了才可以往生佛國。


「四攝法是菩薩凈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道,上面講的慈悲喜舍是學佛人心理上要建立的第一步,四攝法是行為上要建立的第一步,包括了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布施是以布施道來攝化眾生,有內布施、外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就是奉獻。愛語,不是不理人家,是用慈悲性的愛語招呼人。利行是做任何事都對人家有利,交朋友一定要朋友能受到你的好處,乃至罵人打人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做。做到同事菩薩很難,比如你愛打牌我就陪你打,打厭了,我們一起學佛去。所以菩薩道沒有哪一樣不會的,吃喝嫖賭都來,為的是度人。菩薩行四攝法,但是不執著,懂得解脫,四攝法做到了,使一切人解除苦惱痛苦,自己在行功德而不自覺,是解脫法門,所以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南懷瑾先生《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南懷瑾先生:學佛者心理上要建立的第一步



本微信號專事摘錄 南懷瑾先生著述。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微信號:nanshirushishuo


新浪微博:南師如是說

騰訊微博:南師如是說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師如是說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先生:文化是民族的靈魂
南懷瑾先生:中國文化的大關鍵——如何看待「義」與「利」
南懷瑾先生:溺愛是害,要讓孩子知道人生的艱苦
南懷瑾先生除夕詩:珍惜今朝留一瞬,又隨臘鼓過新年
南懷瑾先生:拜佛就是拜你自己,拜你的心、你的誠敬

TAG:南師如是說 |

您可能感興趣

南懷瑾先生:嫉妒的心理很可怕
徐靜蕾聊男友:他像心理醫生開的葯
《壇經》中的心理學:三步走的心靈成長法則
如何識別管理自己的情緒,第一集上半部分主講醫生 北京大學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醫生梁紅
最強心理分析:王者榮耀是如何一步步讓人「擼」上癮的
鍾南山院士:生病的一半問題都出在心理上
郭嘉:三國第一流的心理學大師
最強心理分析:「王者榮耀」是如何一步步讓人「擼」上癮的
心理學是我四五點鐘的清晨
這都要慶祝一下,哈哈哈哈哈求姚先生的心理陰影
養心是養生第一要務 「濰州鶴祥十老」心理養生健康沙龍漫談
《壇經》中的心理學:讓心靈成長 學會三步走
心理科學:人腦終生都在進步
南懷瑾老師:一般人都具有的心理病態
創業者的心理健康(五)
自我心理治癒四步驟:你是自己的佛!
連載二孩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一
為什麼你一定要學點心理學?
健康心理的四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