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患者家屬,一個被忽略的「受害群體」

患者家屬,一個被忽略的「受害群體」

「我爸得了肺癌,晚期。」好久不見的朋友從電話那頭說出了這句話。

在感到悲傷的同時,我更加擔憂他的心理狀況。在過去的幾個月里,他遇到很多挑戰,如何照顧父親,如何調節家人的情緒,如何和醫生尋求可能的治療方案,以及如何面對父親的各種情緒。

「找不到一個出口。」他說。

很多言語、情緒、想法,他沒法跟母親和妻子分享,怕增加家人的心理負擔;一切都是自己一個人扛著。

此時,我除了傾聽,其實能做的很少。這樣的傾聽和陪伴或許已經能夠給他們很好的幫助和支持,然而在當下,和他一樣的癌症患者家屬,卻很難得到類似的幫助和支持。

患者家屬,一個被忽略的「受害群體」

患者家屬,一個被忽略的「受害群體」

絕症病人的家屬是「雙重受害者」。一方面,他們承受著照顧病人的經濟、體力和精神上的「負擔」;另一方面,他們也面對失去親人的悲痛感。

病人家屬,特別是照料病人的家屬,成為了一個經常被忽略的群體。研究表明,照顧癌症病人的家屬有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的甚至比患者本身的心理問題還要嚴重 (Harrison, et al., 1995)。病人所經歷的所有情緒起伏,家屬都會感同身受。除此之外,照料病人的家屬還承擔著其他的風險。

患者是兒童的話,父母肩負著無論如何也要救孩子的重任,也面臨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患者如果正值壯年,家裡可能突然中斷經濟來源,患者的情緒反應也很可能更嚴重,在事業發展的大好時光,突然而來的死亡,實在太難接受;而年老的病人,身體狀況更差,需要更多護理和照料。最後,病人去世之後,家屬還要獨自面對失去和哀傷。

所以,不論病人處於什麼年齡階段,對於家屬的壓力都是極大的。


如何面對親友的死亡?對抗死亡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至親好友的去世或多或少都會給我們留下悲痛。瑞士著名精神分析家Verena Kast教授將哀傷分為了以下幾個階段:

  • 否認階段:震驚、絕望、無奈和困惑;

  • 情緒爆發階段:痛苦、憤怒、悲傷、恐懼,但也有可能喜悅;

  • 回顧和告別階段:尋找逝者的點點滴滴,自我與逝者認同,與逝者對話,這個階段既悲痛又美好,直到最後決定分離,自己一個人走剩下的路;

  • 自我修復階段:逐步的內心平靜和祥和,將逝者深藏心底,對新的生活做出規劃和承諾。

哀傷的每個階段的持續時間完全因人而異,取決於個人的性格,親人的死亡原因以及和與逝者的關係。哀傷的過程是自然,也是必要的。Kast 教授在自己的書中提出,我們應該對情緒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不需要人為的加速或者中斷哀傷過程。

也有一些人會困在哀傷的情緒里,久久不能平復。他們沉浸在哀悼過程中難以自拔,對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巨大影響。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可能就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不過目前為止,這類反應還沒有被正式納入精神疾病範疇。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Maercker教授牽頭,首次向最新一版《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該版本將於2018年出版)建議,把此類心理問題定義為持續性哀傷障礙(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持續性哀傷障礙的定義是:在關係親近的人去世6個月後,個體對死者的想念持續瀰漫到生活各個方面、有關死者的一切總是縈繞心頭,而這些反應已經嚴重損害了個體的社會功能;此外,個體還表現出難以接受死亡、憤怒、內疚等特點,且哀傷反應與其所處的社會或文化環境不符(Maercker et al., 2013)。當定義明確之後,專業人員也才能對症給予幫助。

患者家屬,一個被忽略的「受害群體」


面對將要離世的親人,我們應該怎麼辦?

對於絕症患者,親人和社會都要給予積極支持。社會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各種身心癥狀 (Hughes, et al., 2014),但是如何給予支持可能是很多人想知道的。

首先,請確保你的身心健康。我對朋友說的第一句就是:「請你先好好照顧好自己。」 只有你自己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給病人提供良好的照顧。而且,作為患者的重要倚靠,你如果首先絕望了,那患者也不敢有任何期望。 如果因為要照看病人而累垮了自己,會讓患者就會有更重的負罪感。當然,這並不代表要強打精神,強顏歡笑。關注自己的情緒,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當自己需要情緒反應的時候,不要壓抑和否認,盡量尋求可能的幫助,哪怕找身邊可靠的朋友傾訴,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請積極為患者爭取多方面的幫助,比如其他親屬,單位,團體,自助小組,宗教組織等等。一來可以減輕你的負擔,二來可以讓患者得到更多地幫助。特別是年級大的患者,他們更傾向於接受精神上的支持和幫助,所以來自信仰和情感方面的幫助,意義重大(Kotkamp-Mothes et al., 2005)。

第三,請理解患者的病情。閱讀一些關於疾病的科普書籍,知道病情的來歷,會有哪些癥狀,將如何發展,有哪些治療方式,治療方式可能有哪些副作用。當你武裝了這些知識,你就不會因為病情變化一次次陷入無助的狀態,而且能夠跟患者耐心解釋病情,減輕他對病情的恐懼。同時,也可以隨著病情的變化,配合醫生,尋找合理的治療方案。

第四,請理解患者的情緒反應。病人的情緒會經歷驚訝、否認、憤怒、悲傷和最後接受的各個階段。你的理解才能更好地給予他有效的支持。比如,當病人絕望,拒絕治療的時候,不理解的人可能會覺得病人實在無理取鬧,大家用心用力地照料他,卻得不到理解和配合 。但更重要的,是跟病人良好的溝通。例如,「我知道這個病要花很多錢,而且還不一定能治好,你為我們的經濟考慮,這我很感激,但是作為你最親的人,我不希望看到你痛苦,同時希望你能多陪伴我們一段時間。你的生命和跟我們一起生活的時間,不是能用金錢衡量的。換個位置,如果是我病了,我相信你也會想盡辦法為我尋找治療方案的!」

第五,陪患者做他喜歡的事情,完成他未完成的心愿。例如,讓孩子到還沒有去過的迪士尼樂園,讓父母品嘗一次從未體驗過的美味佳肴,甚至包括讓父母看到自己能夠好好照顧自己生活的樣子。

第六,陪伴患者在過去的故事中尋找生命的意義。例如,一起翻看過去的照片,讓病人體會到過去的回憶有多珍貴,也讓病人能感受到,生命或許畫上了句號,但是他留給人們的記憶,卻會一直延續下去。

第七,跟患者談論死亡這個話題,寫遺書,尤其對於成年人。在最後的階段,其實沒有必要去迴避死亡這個話題。病人對於自己的身體情況其實最清楚。需要的時候,真誠的溝通有關死亡的想法,可能的話,讓病人寫下自己有什麼未完成的心愿,對人生剩下的期許,讓病人對自己的人生做一個總結,在心中獲得一種完結感。

第八,如果患者的情緒反應極端而且持續時間長,請求助於專業的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精神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都能有效緩解患者的情緒障礙 (Walker, et al., 2014)。研究表明,認知行為療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應對技能,提高治療依從性,改善病人生活質量。在極為嚴重的情況下,尋求專業救助尤為重要。

患者家屬,一個被忽略的「受害群體」


針對患者(或家屬)的各種不同情緒,我們應該怎麼辦?

根據患者(或者患病家屬)所處的情緒時期,會有不同的問題需要患病家屬來應對;Kast教授根據各個哀傷階段的不同給出了支持哀傷者的建議。

否認階段:

  • 承擔哀傷者的日常工作

  • 支持超出哀悼者能力範圍的事情

  • 安排後事

  • 不讓哀悼者孤單

  • 不要批評哀悼者的任何反應

  • 陪伴,不需要多於的過問

  • 允許哀傷者的各種情感:所有的都行!

  • 接受哀傷者的麻木,欲哭無淚或者不知所措

  • 給予溫暖和同理心

  • 適當和必要時讓哀傷者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緒爆發階段:

  • 允許情緒爆發,因為它們是有益的

  • 憤怒跟抑鬱低落情緒一樣都是哀悼的過程

  • 不要試圖讓哀悼者忘掉問題,內疚和心理衝突

  • 試圖忘記只會導致壓抑,這可能會延遲哀傷的過程

  • 讓哀悼者講出問題困難

  • 不要提自己的內疚情緒,但也不用對抗它,僅知道就行了

  • 分享哀傷者的經歷和記憶

  • 陪伴,傾聽

  • 給哀悼者日常的建議(如寫日記,畫畫,聽音樂,散步,放鬆練習,泡澡,...)

  • 不表達自己的看法

  • 不要給出解釋或評判意見

回顧和告別階段

  • 讓哀傷者說出過去的經歷 - 沒有什麼不可以!

  • 接受哀傷者反覆以各種形式搜尋逝者的足跡

  • 耐心傾聽- 即使你已經知道這些故事

  • 認真對待哀傷者在回憶與傾訴過程中產生的情緒

  • 接受即使是哀傷者的懷疑逝者是否真的去世的幻想 – 但你自己不用一起去幻想

  • 如果哀傷者有自殺傾向,要不間斷陪伴左右

  • 給哀傷者時間

  • 不壓抑哀傷者對於喪失的接受

  • 支持哀傷者自己的重新開始

自我修復階段

  • 讓哀悼者也可以對助人者放手

  • 接受你將不再被需要

  • 檢視自己是否有需要,必須要去幫助哀傷者(警惕助人者綜合症!)

  • 對哀悼者建立新的人際網路表示歡迎和支持

  • 接受哀悼者新的發展

  • 對哀傷的複發保持敏感的觸覺

  • 一起找到合適的形式謹慎地結束哀傷輔導

陪伴至親之人,好好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或許就是一份最好的愛和關懷,給親人,也是給自己。



作者簡介

Jumbo Yang,現為德國馬堡大學精神為與心理治療中心博士生,德國特利爾大學碩士。有超過2000小時的心理治療實踐經驗,主要研究焦慮障礙,抑鬱症,雙向障礙和成癮問題,參與多項老年群體的心理干預工作。

Halley Chen,現為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博士後,威斯康辛-麥迪遜分校心理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情緒和認知加工,兒童認知和情緒障礙,參與多項特殊群體的心理援助工作。



本公眾號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所發文章均為作者原創,並授權發表於頭條號「健康不是鬧著玩兒」。歡迎讀者轉發給朋友或朋友圈。任何公共平台(包括微信公眾號,媒體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盜用。聯繫我們,請發信到hi@jiankangkp.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不是鬧著玩兒 的精彩文章:

關於肺癌免疫療法,這5點務必知道
癌痛,並非不可避免
使用靶向葯治療癌症,耐葯後該怎麼辦?
一位醫生眼中的醫學演變史:我們未知的還太多太多
阿爾茲海默症,我們何時有解?——寫在AD新葯臨床試驗失敗之後

TAG:健康不是鬧著玩兒 |

您可能感興趣

重型抑鬱症危害大,很受患者歡迎的一種治療方法,家屬要知道
抑鬱症的七大危害,患者家屬應重視,別對家庭造成嚴重傷害
一個抑鬱症患者的自愈經歷: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與大家共勉啊
作為患者家屬,對抗川崎病你們的需求有哪些?
強迫症患者看過來!超治癒,最後一個要是覺得難受,絕對是重度患者!
垂體瘤對患者的危害
專家帶你分析:為什麼抑鬱症患者認為死亡是一種最好的歸宿
這3種食物對血栓患者的傷害,比煙酒更可怕,卻被很人所忽略
垂體瘤對患者的危害,你了解嗎?
作為患者家屬,誰不想要一個葯神?
抑鬱症患者的家屬,你真的懂陪伴嗎?
癌症患者術後體重減少或者增加,哪種對康復最有利?聽聽專家的說法
為什麼很多抑鬱症患者認為自殺是一種解脫,專家帶你分析
痔瘡是無法言說的傷,專家的一個妙招,讓患者輕鬆防治!
癌症患者臨終癥狀多樣,這3種死因讓家屬悲痛不已!
一個抑鬱症患者,宅在家裡十年了,害怕出去接觸社會,怎麼辦?
很多抑鬱症患者們都被折磨成了這個樣子,你有沒有相同的感受呢?
醫患互毆醫生只能忍氣挨受嗎?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係一直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患有這三種慢性病的患者,是尿毒症的高發人群,患有這些病的人要注意了
神經衰弱是大病,虛弱無力的身體,患者的悲哀家者的無奈天地不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