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哈佛大學調研結果:做不做家務,未來大不一樣

哈佛大學調研結果:做不做家務,未來大不一樣

哈佛大學調研結果:做不做家務,未來大不一樣



來源:重慶時報

導讀: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幹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另有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美國,孩子不論年齡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員,所以告訴孩子他們在家庭中應該負起的責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擔家務則是最好的方式。不同年齡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務勞動?


這張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或許可以借鑒一下。


9-24個月:

可以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讓寶寶自己把髒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歲:


可以在家長的指示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當家長請求幫助時幫忙拿取東西;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使用馬桶;刷牙;澆花(父母給孩子適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


更好地使用馬桶;洗手;更仔細地刷牙;認真地澆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到大門口取回地上的報紙;睡前幫媽媽鋪床,如拿枕頭、被子等;飯後自己把盤碗放到廚房水池裡;幫助媽媽把疊好的乾淨衣服放回衣櫃;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裝臟衣服的籃子里。

4-5歲: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並能獨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鋪床;準備餐桌(從幫家長拿刀叉開始,慢慢讓孩子幫忙擺盤子);飯後把髒的餐具放回廚房;把洗好烘乾的衣服疊好放回衣櫃(教給孩子如何正確疊不同的衣服);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歲: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並能幫忙擦桌子;鋪床/換床單(從幫媽媽把臟床單拿走,並拿來乾淨的床單開始);自己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要用的書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種第二天上學用的東西);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並放回原處)。


6-7歲: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並能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7-12歲: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並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乾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有垃圾車來收)。


13歲以上: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並能換燈泡;換吸塵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兩面);清理冰箱;清理爐台和烤箱;做飯;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洗衣服(全過程,包括洗衣、烘乾衣物、疊衣以及放回衣櫃);修理草坪。


凡是從小就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人,長大了多不能吃苦,獨立自謀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龍的父母從孩提起就應為孩子創造一種環境和條件,對孩子進行早期勞動訓練,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生成一雙勤勞手,使其終身受益。


孩子在體驗中長大,體驗越多,感受越深。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家長盡量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這就叫成長。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美國專家談孩子學做家務。


你的孩子是否已經到了可以幫你干一些簡單的家務事的年齡,應該如何幫助孩子養成幫助做家務的良好習慣,來自美國的早期教育專家為您提供以下建議:


如果你曾經有過要求你的孩子收拾桌子或是他的玩具的經歷,你就會知道這絕對是一場艱難的戰爭,一個處於學齡前階段(3-6歲)兒童的孩子已經開始能夠對大人的要求表現出不耐煩和抵制的情緒。這可能會使你感到與其要求他去做還不如自己做來得容易。


對父母來說,剛開始時與其說是讓孩子幫忙,還不如說是給父母增加負擔。但這卻是培養孩子養成幫助人的良好習慣的大好時機。四五歲的孩子已經具備了用以完成簡單的家務勞動所要求的良好的協調能力、靈敏度和集中力。


即使他們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意圖,對孩子來說也家務勞動是益處多多。父母要充分信任孩子,讓他們發揮自信去獨立完成某件工作。同時也要幫助孩子理解幫助他人是每個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儘管孩子們會覺得做一些家務勞動是件有趣的事情,但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卻非易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渴望被人依賴。所以要求孩子形成作家務的好習慣卻非不可能。


如何讓孩子輕鬆的,持久地養成這個好習慣,以下幾點家長必須注意:


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迎合這階段孩子渴望被看作大人的需求,告訴他,他的工作對家庭帶來很大的幫助,會因此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讓全家人一起娛樂。


給孩子提供選擇的權利


給你的孩子提供一份所有他能夠做的家務的清單,讓他/她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兩項工作,這會讓他/她感到,自己擁有選擇和控制的權力。從而心甘情願去做自己選擇的工作。


把任務細緻化,並給孩子做示範


一個整體的概念(像「把你的房間收拾好」)可能會讓孩子困惑並挫敗孩子的積極性。把一個任務分拆成數個步驟(把玩具裝進玩具箱里,把書放到書架上擺整齊等等),這樣他才會確切的理解你的要求。另外,父母應該親自給孩子做示範,回答他所有的疑問直到他能夠獨立完成。父母的耐心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即使他忘記了某個步驟,不要批評他,高高興興地提醒他知道他記住為止。


忘記「完美主義」


對這個年齡孩子來說,積極地參與比起結果來說更為重要。如果你的孩子洗的襪子不夠乾淨,擦的桌子不夠亮,不要去批評他的工作,批評會挫敗孩子的自尊,更會降低他與人合作的意願。如果某項工作要求每次都必須完成得盡善盡美,那這絕對不是一項適合孩子去做的工作。


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工具


不要給孩子一把比他還高的掃帚,給他一個小小的掃帚用來把案板上的麵包屑清掃乾淨。如果你想讓她幫你收拾飯桌,那末,就只讓她把吃剩的飯菜幫你拿進廚房就行了。


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父母千萬不要當著孩子抱怨做家務的繁瑣和無聊,這會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做家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父母應盡量讓孩子認識到,幫助大人儘快做完這些事就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陪他/她一起玩。


不要強迫孩子


不要採用強迫的方式,給孩子留一個緩和的過程或一點餘地。比如「我可以讓你玩十分鐘,十分鐘一到,你必須立刻去收拾你的書桌。」這樣的方式。


提供獎勵


表揚和獎勵會對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帶來極大的幫助,而另一個有效的策略就是給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計劃:把他/她所要完成的任務的每一步驟繪製一張圖表,每當她順利完成其中的一個步驟,就獎勵她一顆小紅星。當他順利地完成整件任務,獎勵他一件他所希望得到的合理的獎勵,注意了,不要用金錢和物質獎勵。


合理安排所有任務


對學齡前兒童來說,重複做某件事就會讓孩子感到乏味。所以應該不斷地變換任務內容,但絕不要打破傳統的習慣分工,例如讓男孩子拖廚房的地,女孩子就讓她去做一些需要細心的工作。


給孩子發展的空間


一旦孩子掌握了之前交給他/她的工作,就應該給他/她提出更高的要求,擴大他/她的工作範圍。比如,他應經可以熟練的完成洗衣前的衣服分類工作,那在你的指導下,就應該讓他學習如何使用洗衣機了


父母對孩子習慣養成教育的責任


養成教育,簡單講,就是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孩子的良好習慣對其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是有深遠意義的。俗話說:"播下行為,收穫習慣。播下習慣,收穫性格。"其中家庭教育尤其重要,它將影響孩子一生。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課堂,在培養孩子各種良好習慣方面具有責無旁貸的責任


孩子自信的習慣


有的父母對孩子溺愛嬌慣,事事大包大攬,孩子逐漸形成依賴心理,對自己所有的行為都不自信。有的家長無意識地喜歡給孩子當頭一棒:"不行,你那麼矮"、"不行,你還小"、"不行……",孩子在這種環境下,久而久之,也認為自己什麼也不行。有位心理學家,一次看到兩位年輕的女性在一起。一個長得非常漂亮,另一個相貌平平。然而不知怎的,他總覺得那個相貌平平的女性,要比那個美麗漂亮的女性更有魅力。


這個現象引起了心理學家的好奇。他找機會分別和這兩位姑娘交談了一番,結果發現:這個美麗的姑娘,小時侯在家不被父母尊重,上學被老師否定,等到上班又常遭領導的批評,因此她一直處於一種自卑的人生狀態之中。


而那個有魅力的女性,成長於一個民主、樂觀的家庭,父母不斷地給予她肯定和鼓勵,教育她對付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得她建立起人生的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自信。


孩子積極向上的習慣


每個人都駕馭著自己的生活之舟,都想躲避不幸的暗礁,可有時不幸的出現真的令人措手不及。面對不幸,以不幸為動力,冷靜而又現實地開始新的生活,這是明智之舉;面對不幸,難以自拔這也無可厚非。可如果把不幸當做一把傘,來逃避責任,來否認自己的錯誤,來希求別人的同情,無形中又會給自己的生活塗上了灰暗的一筆。


有一次開家長會,老師在向一位父親敘說完他的孩子的表現後,這個父親連聲道歉後,嘆了口氣,"我是個離了婚的人,又忙於生計,又攤上這麼個不聽話的孩子。我已經很不容易了。"試想,這樣的父親怎麼能教育孩子樂觀向上呢?


孩子們眼裡的不幸,往往指的是父母離異、家庭殘缺、隔代撫養、家庭條件不好,等等。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他們其中有的人往往把這些當做不完成作業的理由,不關心集體的借口。我還需要別人的關心呢,我能照顧誰?


孩子樂於助人的習慣


孩子在三歲以後,就具有了同情心,看到別的孩子摔倒而有痛苦的表情,就做出痛苦的反應,年齡增長,同情心逐漸增強。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一定要教其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去愛一切美好的事物,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習慣,這對於改善孩子的人際關係,增進其社會交往能力有很大益處。


一個樂於助人並能從自己奉獻和同伴之間的友情得到滿足的孩子,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很高的。但可能鑒於社會的複雜性,家長怕孩子吃虧,對孩子這方面的教育,表現出的是漠然的態度。


他們也往往用自己的行動潛移默化地教育著自己的孩子,但給予孩子的卻是負面的影響。當某地區受災需要大家捐款時,他在牢騷;兄弟間需要他做出讓步時,他在氣憤;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這樣的人總有怨言。作為家中的孩子,自然會受到父母的影響。


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曾經有人搞過調查,問幼兒:"你最討厭什麼?"幼兒說:"學習。"小小年紀,為什麼


會出現厭學現象,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隨著孩子獨立性的發展,他們越來越多地接觸周圍環境,對許多事物表現出極大的好奇與興趣,有時他們會提出讓大人感到好笑的問題,如"小米是大米生的嗎?""黃瓜是西瓜的弟弟嗎?"父母要保護他們積極探索知識的慾望,支持他們因好奇而提出的問題。


但我們的家長這時候往往表現出的是不耐煩,"這孩子怎麼這麼多稀奇古怪的問題?快出去找小朋友玩去吧。"這種現象在農村更為普遍,卻不知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動腦好問的好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會使孩子終生受益。習慣是在人的生活、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何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要使孩子有良好的習慣,首先是家庭教育。


孩子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走出愛的誤區。過分呵護,剝奪的是孩子獨立承擔困難與挫折的機會,而這恰恰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質與行為準則的必由之路。家長退一步,孩子進一步,這才是成長的自然法則。對他們提出的問題,父母要設法解答,保護其好奇心,培養他們凡事動腦好問的習慣,切不可因嫌麻煩就責怪孩子羅嗦,或因其想法荒唐而加以呵斥。


家庭文化環境對個人習慣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家庭文化對個人習慣的影響最早、最持久。因此,習慣更容易在家庭中"遺傳"傳遞。在家庭文化環境中,重要的是父母的所作所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的言談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一位家長說:"對孩子的教育可以簡單到"從自身做起"這樣一句話。"


養成教育的道路是漫長的,但"我們生活的每一瞬間都在教育",只要在成長的道路上善於捕捉、利用好一切教育良機,持之以恆地堅持對孩子進行教育,回報你的將是一份欣喜。"玉不琢,不成器",良好習慣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個長期的不斷內化的過程,需要每一位家長持久努力。


即可免費收聽微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時間 的精彩文章:

看六六如何手撕小三,該如何過生活!
一眼看出你的性格和婚姻!
孩子性格好不好,就看父母相處的怎麼樣!
一些有深意的心理圖,你能看懂幾個?
你到底該不該辭職?

TAG:心理時間 |

您可能感興趣

完美屁股長啥樣?科學家做了一大堆調研畫了一大堆圖表…喏,這樣
做調研跟打招呼一樣,防不勝防!
老闆帶隊跑市場、做服務、勤調研,這款山楂汁想不火都很難!
數娛思享家| 那些你不曾了解的好萊塢巨頭——海通好萊塢電影調研思考
跑者調研:跑步的人原來是這樣的
比心!用起來爽,不用會想的全明星探邀請你參與APP調研啦!
領導到基層調研吃什麼?鄧小平說吃這個菜就很不錯了
孩子學習跟不上,原因在哪兒?日本新調研發現
我想給你更好的……| 有獎調研
跳槽的調研結果,第一條結果是跳槽者最喜歡的
誰說科技股不能走得很「白馬」?這家公司又被30多家機構調研了!
回鄉調研,發現阿里巴巴竟然在做這件事……
被喜歡的女生拒絕你還會繼續追求嗎?看看調研的成功率有多少!
情感調研:當初是你身上哪一點成功把對方拿下的?
美國機構調研:這是最隱形的鍛煉方式!更有四大無法拒絕的理由
麥肯錫最新調研:未來三年,AI將在哪些領域爆發?
這是有束光發起的第一次大規模調研!司馬求關注!
「這次來廣州,最驚喜的就是參觀這裡了!」|CNBC高管調研黑匣
手機該不該插存儲卡:廠商各說各有理,調研報告把他們全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