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杜甫《春夜喜雨》賞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杜甫《春夜喜雨》賞析

賞析古典詩文,聆聽先賢心聲,感受如畫意境!古詩文賞析,與你一起感受中文之美!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


春夜喜雨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杜甫《春夜喜雨》賞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杜甫《春夜喜雨》賞析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及時的雨好像知道時節似的,在春天來到的時候就伴著春風在夜晚悄悄地下起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


田野小徑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濕的泥土上必定布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注釋


1.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2.乃:就。發生:萌發生長。


3.發生:萌發生長。


4.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這裡指春雨在夜裡悄悄地隨風而至。


5.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6.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7.曉:天剛亮的時候。紅濕處:雨水濕潤的花叢。


8.紅濕處:指有帶雨水的紅花的地方。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變得沉重。


10.重:讀作zhòng(重在這裡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讀作第四聲。)


11.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杜甫《春夜喜雨》賞析



賞析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讚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寫雨的「發生」,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雨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受到冷空氣影響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時的雨儘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雲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頸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了雲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是想像中的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像中的雨後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紅濕」「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裡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於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裡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於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像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和那些朱門裡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杜甫《春夜喜雨》賞析



鑒賞


杜甫這首五言律詩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詩篇之一,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當時,詩人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經營,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經過長期顛沛流離和飽經憂患的杜甫,生活總算暫時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對成都自然景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細緻的琢磨,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不少吟詠它們的詩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詩一開頭,杜甫就讚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為什麼是「好雨」?因為在春季農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潤。農諺雲:「春雨貴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寶貴。由於成都地處「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雖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卻又有明媚的陽光。這就正如詩人在另一首詩中所描繪的:「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水檻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時,雨就降下來了,它是「知時節」的,所以「當春乃發生」。這種為萬物生長所必須的「及時雨」,真是難得的好雨!這兩句詩,是採取擬人化的手法進行描繪的。把無情作有情,把無知當有知,杜甫作詩常常如此。這裡把春雨當作有知覺的,故它能根據需要,應時而降。詩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應,極為傳神,詩人喜雨的心情躍然紙上。


接著,第三、四兩句既描寫了春雨的動態,又傳出了它的潤物之神。因為好雨下在夜裡,故詩人著重是從「聽覺」上去描繪雨景的。雨細而不能驟,隨夜色而逐漸隱沒。它悄悄而來,默默無聲,不為人們所覺察,故稱為「潛入夜」。這樣不聲不響地下的雨,當然是滋潤萬物的細雨。「細無聲」,正好恰當地表現了它的可貴精神。這裡的「潛」字和「細」字都用得準確、貼切,前者透露出風很微,後者說明了雨極小。這恰如仇兆鰲所說:「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於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杜詩詳註》卷十)


第五、六兩句是進一步從「視覺」上描繪夜雨景色。「野徑」指田野間的小路,是指地上;「雲」是指天空。由於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濃雲密布,群星潛藏,月色無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團漆黑,正說明雨意正濃。而一片墨黑的世界裡,唯有江邊船上放射出一線光芒,並且顯得格外明亮。這是一幅極其生動的雨中夜景圖。詩人在這裡所用的「俱」字和「獨」字,都是為了突出這種景象。而在這種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詩人自己驚喜的感情。


最後兩句是寫雨後曉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霽,整個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頭來。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至此,詩人對喜雨的感情達到了高潮,於是「花重錦官城」的詩句衝口進發而出,真是「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說:「束語『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這首詩描寫細膩、動人。詩的情節從概括的敘述到形象的描繪,由耳聞到目睹,自當晚到次晨,結構謹嚴。用詞講究。頗為難寫的夜雨景色,卻寫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從字裡行間。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悅的春天氣息。這首詩題雖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詩不露喜字,卻又始終充滿喜意。顯然,詩人這種感情的產生絕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而有其現實基礎。據史書記載,在他寫作此詩的前一年,京畿一帶就有嚴重災荒,「米斗至七千錢,人相食」(《資治通鑒·唐紀》)。因此,杜甫一聽到雨聲,就感到無限喜悅,這喜悅恰好反映了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


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創作,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謝謝!E-mail:917293188@qq.com,電話:0377-6275163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文賞析 的精彩文章:

春日暖暖,正好眠!
春風十里,小樓依舊

TAG:古詩文賞析 |

您可能感興趣

雨水: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今日雨水: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雨水——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好顏知時節,當夏乃發生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仲夏時節,許孩子們一場《仲夏夜之夢》
深秋時節,賞趙孟頫行書佳作《秋興賦》
立春時節,賞畫中春圖
每周讀詩丨好雨知時節 亦知詩人心:「詩聖」杜甫的雨丨語音播報
盛夏時節,在詩詞里賞荷花!
梅雨時節又逢君
雨晴:金秋時節去看戲
水佳《落花時節又逢君》
初春時節,跑者如何克服「春困」
盛夏時節的郭庄如此之高雅
白露時節知秋味,山科送梨降秋燥!
惜春長怕花開早 為何古人總傷春、惜春?暮春時節詩詞集錦
秋日小感: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立秋時節)
杏花·煙雨·江南——春雨時節話江南|文史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