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南懷瑾老師:宇宙一切法則,都在《易經》範圍中

南懷瑾老師:宇宙一切法則,都在《易經》範圍中



 

南師說: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經》這部書,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地位,有幾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最高最高的思想,四書五經一切中華文化思想,都來自《易經》。

至於孔子研究的心得報告,有幾個要點:



第一,《周易》這一部書的學問法則,是宇宙萬事萬物一切學問的標準,「易與天地准」。不論人事、物理,一切的一切,都以此為法則。換句話說,化學的也好,物理的也好,數學的也好,無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也不管軍事、政治、經濟、社會、文學、藝術等等,都離不開這個法則。



天地之準是宇宙間最高的標準,最高的邏輯,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彌」就是畫一個圓圈,因為圓周形無所不包。「綸」就是在這個圓的外面,再捆上一條帶子,一直一橫,好像我們小時候沒有玩具,用棉花團一個圓球,外面再用線把它纏起來,當皮球用,在地上拍,「彌綸」就是這個意思。簡單地說,如果人家要問我們,你們中國的

《易經》是怎麼樣的一門學問?答案是「彌綸天地之道」的學問。宇宙間萬事萬物一切的法則,都在它的範圍之中了。



第二,我們的祖先畫八卦,創造《易經》的哲學,它是幻想來的嗎?不是的,它是科學的,是經過科學實驗的程序的,是「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而研究發明的。我們老祖宗觀察這個天文,不曉得經過幾千萬年,才累積起來成為這個心得經驗。……






「子曰:易其至矣乎?」



一個結論先擺在前邊,這是哲學性的。孔子說《易經》的學問,是世界上一切學問的頂點。「易其至矣乎」,就是到了頂點的意思,沒有學問可以超過它的範圍。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那麼《易經》是一種什麼樣的學問呢?拿人生哲學來講,

我們的老祖宗,上古的聖人,拿這個《易經》象、數、理的哲學,指導我們人生的境界,推崇你的人生,崇高你偉大的德業,發展你偉大的德業——這個業並不是升官發財,而是道德的事業,使我們懂得人生偉大的價值,那就是孔子最精彩的一句話,「知崇禮卑」四個字。



「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知崇」,智慧要高瞻遠矚,要有最高的目標。「禮」者履也,履就是走路,第一步開始起步是要從最平凡的地方開始。「卑」就是卑下。目標要高遠,但是開始的時候卻要踏實,從最平凡處起步。能如此,你這個人生一定會有成就的。不然僅有高遠的理想,不曉得從最平凡、最踏實的第一步開始,便永遠停留在幻想中、夢想中,不會有任何成就的。所以聖人的名言是「知崇禮卑」。比如說你要創一番事業,理想儘管很高,但著手處的第一步,要用你的智慧,踏得很低、很卑的地方,不要踏得很高。想一步登天那就完了!最後非跌死不可。



「崇效天」,所謂崇高就是像效法乾卦一樣,像天那麼高遠,像虛空那樣無量無邊的偉大崇高。



「卑法地」,就是像大地一樣,那麼實在、那麼能夠擔負一切。這個大地,擔負了萬物生命的一切,好的壞的它都包容、都擔負。一個當領導的人,要特別注意這點,要能「卑法地」——容納一切,有能夠擔負一切的精神。所以孔子研究《易經》,乾坤兩卦最為著重,所謂「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南懷瑾先生《易經系傳別講》







——以上篇幅,皆選自《南懷瑾選集》,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點擊

「閱讀原文」

南師國學堂

結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師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南師講座】:《大學》的七證修養功夫與佛學修養是一樣的
董卿走紅給家長的教育啟示
家庭不和睦,病就來了!
你的風骨就是你的運氣
南懷瑾老師:人真正的中樞在心不在腦,要學會觀自己的心!

TAG:南師國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南懷瑾老師:閆著《易經的圖與卦》序
南懷瑾老師講述:《易經》影響古代帝王之三大法則
南懷瑾老師:《歷史的經驗》前言
南懷瑾老師:《金剛經》里的大智慧
南懷瑾老師:《易經》的學問包括了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大原理
南懷瑾老師:《易經》道理的基本要點
南懷瑾老師:研究《孟子》的中心關鍵
南懷瑾老師:《〈金剛經〉卅二品偈頌》自話「上」
南懷瑾老師:《楞伽大義今釋》自敘「一」
南懷瑾老師:《周易尚氏學》前言
南懷瑾老師:《楞嚴大義今釋》附一 楞嚴法要串珠
南懷瑾老師:《皇極經世書今說》序
南懷瑾老師:你們錯了,《黃帝內經》不只是一部醫書
南懷瑾老師:我一輩子研究哲學宗教,為什麼重點在佛法?
南懷瑾老師:五經的得與失
南懷瑾老師:《讀易劄記》序
南懷瑾老師:《易經》是一種什麼樣的學問呢?
南懷瑾老師:佛法裡頭八宗的祖師——龍樹菩薩
南懷瑾老師:《楞伽大義今釋》自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