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國醫大師裘沛然:用針莫忘灸,熒熒焰火起沉痾!

國醫大師裘沛然:用針莫忘灸,熒熒焰火起沉痾!

國醫大師裘沛然:用針莫忘灸,熒熒焰火起沉痾!



小編導讀

首屆國醫大師裘沛然,著名的中醫學專家,精通醫道,善治疑難雜症,臨床經驗豐富。長期從事於中醫教育和中醫理論、臨床研究,為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在裘老診治疾病的過程中,發現不僅針法能治急危重症,熒熒焰火起沉痾的神奇案例也不少,今分享裘老關於針灸的見解!


「戶外雨聲猶淅瀝,老人奮筆欲深宵」。在秋涼季節的一個雨夜,我為了閱覽《針灸學辭典》稿子而全神貫注地閱讀一些醫學文獻。當看到了書中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這兩句話時,驀地我對過去曾經縈繞在腦際的灸法浮想聯翩。我把這兩句話反覆地進行閱讀,就好像古代醫家在叮嚀和做啟示:它是中醫學中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此中蘊藏著科學的秘奧,你必須加以重視,切莫把它忘了。


一、艾灸能起沉痾


就在當夜,在沉靜穆肅的書齋里,我回憶著以往有關灸治的病例,腦海里不禁浮現出一幕幕艾灸治療的奇蹟。且舉一個頑固的痛經病例。記得在前年盛夏之夜,家裡來了一位客人——羅醫生,遂請一起納涼漫談,抒發對醫學的見解。羅醫生是搞針灸的專科醫生,特別對灸法有濃厚興趣,對運用灸法有較深體會。我知道他擅長此道,要求他講講艾灸的經驗。這位醫生態度很謙恭,自稱沒有什麼東西可講。在我懇切敦促之下,他終於給我談了一個病例。最近他治療一位女青年,患痛經病已有四五年之久。每逢經期,痛不可忍,直至床上翻滾,且四肢厥冷,往往需趕赴醫院急診室診治,才能暫時緩解。雖經醫生檢查診斷,遍服中西藥物和針刺治療,但病情始終不見輕減,其病已瀕於醫者束手、病者絕望的境地。後來到羅醫生處診治,亦只是企圖僥倖一試而已。羅醫生為之採用葯餅灸法,艾炷中等偏大,灸關元、水道二穴七八壯,隔天灸一次,僅灸十餘次,共計一個多月,這個頑固的痛經病居然痊癒了,隨訪半年,皆未見疼痛複發。我聽了以後,既加深認識了灸法奏效之奇,又欽佩羅醫生用灸之妙。為了確切驗證此事,並親自與該女病人交談,詳詢了她的病情與治療效果,其回答正如羅醫生所述,並對羅醫生深表感激之情。這又不禁使我回憶起自己早年臨床遇到一個重症痢疾的病人,歷經數醫治療,湯藥頻進,症情加劇,已經出現神志昏迷、脈象微細等危象,我應邀診視,初投湯藥無效。後轉用太乙神針灸法,持續熨灸天樞、關元二穴數小時,施灸後次日,病人神志頓見清爽,痢止而脈轉和,不三日而痊癒。像這樣用藥物、針刺等治療無效而最後以灸奏功的例子,在我的追憶中並不少見。宋代名醫王執中所著的《針灸資生經》一書,記錄用灸法起沉痾的病案很多,我們如果細閱它一遍,必能開卷有益。

二、較廣泛的適應證


中醫學中的灸法,是經歷幾千年臨床實踐驗證有效的一種醫療方法。遠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說。所謂「七年之病」,是指一些疑難頑固的慢性疾患;「三年之艾」,則表示用艾以陳者效力較好的意思。說明艾灸的臨床療效,在先秦時期已有很高評價。古代,特別是在唐宋以前,將灸法與湯藥、針刺並列,為治病的三大法之一。古代著名醫學家如扁鵲、倉公、仲景、華佗等都熟諳灸法,隨時運用。唐代名醫孫思邈也是以這三種方法作為治病的重要手段,故在其著作中有「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的記載,足見三法各有特點,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有關古代論述灸法的專著,現尚存有《明堂灸經》《備急灸法》《扁鵲心書》等書,其中記述灸法的適應證很廣,如哮喘、虛勞、傴僂、咳嗽、腫脹、痞塊、泄瀉、痢疾、呃逆、消渴、癇證、頭風痛、痹證、癃淋、疝氣,以及兒、婦、外、傷科的某些疾病,不勝枚舉。


上述這些疾病的灸治療效究竟如何?試舉幾種病證為例,以資參考。頭風疼痛,有的病情頑固,雖在醫學很發達的今天,也往往難以除根。而在宋代《針灸資生經》中有下述記載:「有士人患腦熱疼,甚則自床投下,以腦拄地,或得冷水粗得,而疼終不已,服諸葯不效,人教灸囟會而愈。熱疼且可灸,況冷疼乎!」另如金元時期著名醫家張潔古,他自己「病頭痛,每發時兩顴青黃,眩暈,目不欲開,懶言,身體沉重,兀兀欲吐」,這個嚴重的頭風痛,最後也是以灸俠溪穴痊癒。又如久病突然出現呃逆,一般多屬危象。《針灸資生經》載:「族中有霍亂吐利垂困,忽發咳逆,遂至危殆;與鄜延陳中裕病傷寒,咳逆甚,氣已不屬,皆一灸而愈。」按宋元時期所稱的咳逆,有時即指呃逆,《三因方》「噦逆者,咳逆也」可證。《針灸資生經》又認為傷寒咳為惡證,載有「施秘監尊人患傷寒咳甚,醫告技窮,施檢灸經,於喉結下灸三壯即愈,蓋天突穴也,神哉神哉!」王執中以驚異和嘆賞的語氣記述了灸法奏效的神奇。近來雖也有人用灸法治療胃腸疾患、哮喘、風濕病、高血壓等,但它與針刺相比,其應用範圍的廣度與重視程度相去何啻天壤!當然阻礙灸法使用的原因很多,本文將在後面就這些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三、危急重症可收奇功


記得從前有一位青年針灸醫生,頗為得意地同我談起一個驗案:他治療一休克病人,已經出現四肢逆冷和無脈癥狀,在急迫情況下施用了一次灸法,艾灸太溪穴十壯以後,竟得脈回身溫,把重症搶救過來。他不禁驚奇地問我,為什麼灸法會有這樣大的作用?我聽完了他講話並沉靜一下以後,隨即在書架上拿出一本書,並將書中所載內容給他一閱:「少陰病,吐利……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傷寒脈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書中並有注釋,指出灸少陰應是太溪穴。這位醫生看完以後,有些吃驚,他原先認為這是一次重大的發現,卻沒有料到張仲景在近兩千年以前就已經把這個好經驗載入書冊。從此,他倍加珍惜《傷寒論》這部著作,同時更加重視對灸法的應用。

晉代化學家葛洪,也是著名的醫學家,對於艾灸在治療危急重症方面的作用是甚為了解的。他說:「猶施灸者,術雖殊而救疾均焉,況起死回生,孰若灸法之神且速耶!」在他所撰《肘後備急方》這部著作中,載述應用灸法治療危急病證者很多,僅就霍亂一證而言,書中載:「卒得霍亂,先腹痛者,灸臍上二十四壯,甚者至三十、四十壯;先吐者,灸心下巨闕十四壯,並治下利上氣;先手足逆冷者,灸三陰交;轉筋者,灸湧泉穴六七壯」。葛氏並強調說:「灸霍亂艾丸苦不大,壯數亦不多,本方言七壯為可,四五十無不便,火下得活。」並形象地記載華佗治霍亂垂死灸背脊穴及肘椎,「已試數百人,皆灸畢即起坐」的生動描述。雖然古代所稱的霍亂,其中可能包括急性胃腸炎等疾患,但據其所載,都已瀕臨危重階段,而皆恃灸法以回春。


據醫學文獻記載,灸法可用於危重急症,如霍亂、失血、厥證、脫證、血崩、急慢驚風、黃黑疸、卒暴心痛、破傷風、腸癰、疔瘡、蛇犬咬傷等。這些都是歷代醫家的實踐經驗結晶,我們不可等閑視之。


四、保健與長壽


灸法之妙,不僅在於能夠治療疾病,而且在預防醫學中也有很大價值。古代醫籍中有不少用艾灸預防疾病的記載。如唐代《千金要方》中曾說:「凡入吳蜀地遊宦,身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入也,故吳蜀人多行灸法。」說明艾灸對於預防感染性疾患是有一定作用的。近時對腦出血、高血壓一類疾病,幾乎都畏灸如虎,而在針灸名著《神灸經綸》中則載列了預防中風的9個施灸穴位。明代針灸學家楊繼洲也竭力提倡預防中風施灸法。可見古代這一寶貴經驗,我們還沒有很好地繼承。至於常灸足三里,可以防止多種疾病的發生,正如宋代名醫張杲《醫說》中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幹」之說。這是用灸法預防疾病和保健的記錄,歷代針灸醫書引載其說者很多。


灸法還不止於預防疾病,特別適用於老年醫學,它能使人健康長壽。在這方面,古代醫家也有不少記載,如《明堂灸經》和《銅人針灸經》都有在膏肓穴「灸訖後令人陽氣康強」之說。《靈光賦》載灸「膏肓豈止治百病」。其意正好相同。《針灸資生經》還引載了灸神闕穴的一段實踐:「鄭糾曰,有一親卒中風,醫者為灸五百壯而蘇,後年逾八十……不惟愈疾,又能延年。」至於常灸氣海、關元而達到健康長壽,則前人記錄更多。明代俞弁《續醫說》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健。或求其術,曰:吾無他術,但未嘗以元氣佐喜怒,氣海常溫耳。」這是常灸氣海穴而得長壽的有力佐證。《扁鵲心書》明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竇材還介紹他自己常灸關元的親身體驗:「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近時黃竹齋著的《針灸經穴圖考》中也選錄了日本《文庫名家漫筆》中記載的三河百姓滿平用灸足三里而致長壽的報道。

記得我少年念書時,曾閱讀過庄生譏笑孔丘有「無病而自灸」這句話,從上面列舉這些經常施灸的人來看,豈非都是所謂「無病而自灸者」?但其結果,則達到了「自灸而無病」的目的,實踐給譏笑灸法者以無情的嘲弄!當然灸法也不是萬能的靈藥。「微數之脈,慎不可灸」。這裡還有一個辨證施灸的問題。所有這些,還有待於我們做進一步驗證和研討。然而無可非議的是灸法用途廣泛而有效,它確實不失為中醫學寶庫中的一份重要財富,應當努力發掘。


五、善於繼承,敢於創新


灸法在今日中醫界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正在被人們遺忘。究其根源,在醫家仍是沒有深入了解它的重要作用,故每有偏執之論,認為灸系火法,利少弊多,或害怕灸瘡易於感染,避免橫生枝節,也有認為不如施用針刺簡捷省事。病家則畏艾灸灼痛,灸後會遺留瘢痕。還有不少人則認為灸治只適用於沉寒痼冷、無脈亡陽之證,而不適用於其他疾病。以上種種,恐怕都是導致今日習於用針而少於用灸的因素。我認為,針刺是有很大作用的,當然應該


提倡,不過對於施用灸法所存在的錯誤思想,則必須加以澄清。灸法不僅適用於陰證、寒證,也可應用於陽證、熱證。歷代醫書中有關灸法治療急性炎症性和發熱性疾患的記載,是屢見不鮮的。問題在於施灸方法和取穴是否恰當。《神灸經綸》有一段話說得很中肯:「灸法要在明證審穴,證不明則無以知其病之在陰在陽,穴不審則多有誤於傷氣傷血,必精心體究,然後可收灸治之全功,而見愈病之神速也!」灸法中有明灸(直接灸)和隔灸(間接灸)之分,隔灸又可分為姜灸、蒜灸、鹽灸、葯餅灸等多種。灸法中還有補法和瀉法。明代醫學家李梴對於灸法有頗為開拓性的論述:「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氣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這位高明的內科學家,對於應用灸法的理論,是別開生面的。但是,灸法畢竟有它的適應範圍,究竟哪些疾病用艾灸可顯效、速效、高效,臨床上必須有所選擇。目前用灸法者一般多採用艾條灸或溫針灸,一不著皮膚,二覺燙即移,可能在治療上也起些作用,但與古代所用的灸法,其效果是無法比擬的。

至於灸瘡問題,也得全面考慮,有的就賴此增強抗病力以預防疾病。曾記得早年有一位病家告訴我,他以前曾經患過嚴重風濕性關節炎,特地向大城市的一些著名醫院求治,用遍了中西藥物和針灸治療,歷久無效。回鄉以後,遇到一個針灸「土郎中」,也給他施用灸法,但所用的是大艾炷著膚灸背部穴位,皮膚潰爛達數月之久,嗣後,灸瘡結痂,而關節炎十餘年來未見再發。這位病家給我上了一堂很好的灸法課,他無疑是我的一位好老師。對於這個方法,我常默然以思,大艾炷燒灼肌膚穴位,還要使其潰爛,莫不是原始的醫療方法竟似「肉刑」一般,未免近酷而又兼蠻,時至今日,豈還值得使用?然而這位病家在中西醫束手以後,無可奈何地忍受一次「火攻」之苦,而竟然解決了他的眾多名醫所不能治癒的痼疾,這是一個值得醫學界研究和深思的問題。灸瘡原是一種無菌性炎症,只要我們保持創面清潔,一般不會引起感染。何況醫者施用艾灸,絕大多數並不要求發生灸瘡。不過在應用灸法時,艾炷以稍大一點效果較好。《針灸資生經》里有「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白吃痛苦),炷務大也,小、弱炷乃小作之」之論,說明應用艾炷應該較大一些,但究竟要用多大,還要根據病人體質強弱、年齡大小及疾病情況而定。艾炷較大,難免皮膚灼痛,確實影響臨床的應用,然而這也未必不可以克服。遠在宋代,就已經應用「睡醒散」的麻醉法結合施行大劑量艾灸,何況在現代科學迅猛發展的今天,醫療器械和醫用技術,都在日趨精密而不斷改進,所有創面的保護問題,疼痛的減輕問題,都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最後,再提一下,灸法的臨床應用固然十分重要,但灸法的機制問題也急需研究。灸法是否僅僅是一個溫熱刺激問題,恐怕其中還有很多科學的奧秘,還沒有被我們認識。過去,在這方面的實驗畢竟做得太少,雖然國內外醫學界以前也曾做過一些,但還必須進行新的多途徑的探索。個人希望,在開展灸治和肯定療效的同時,還要把實驗室的工作緊跟上去,因為闡明機理和提高療效與改進方法,是相互為用而不可分割的。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國醫大師裘沛然治療疑難危急重症經驗集》(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方邦江、裘世軻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讓醫生「頭痛」的頭痛,國醫大師有高招
仲景學術與《黃帝內經》有關係嗎?
震驚世界:黃帝玩直播?這麼浪的事必須圍觀~
誤食了相剋的食物怎麼辦?這些解救法要知道

TAG:悅讀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尊師重道,莫失莫忘!向老師們致敬!
莫忘初衷!籃球信念!回顧曾經的熱火輝煌
一朝緣起,莫失莫忘
說說這場足協杯:莫忘初心,排除干擾,專註足球
教師節,道一聲感謝!飲水思源,莫忘師恩
樹高千丈不忘根,人若輝煌莫忘恩。
文化思想:尊師重道,莫失莫忘!
警鐘長鳴,莫忘國恥
莫忘初衷!如果詹姆斯韋德重新聯手,是否還有曾經的感覺?
九一八國恥日:莫忘這些血不曾涼的英雄!!
樹高萬丈不忘根,人若輝煌莫忘恩!
莫失莫忘「野心」
建黨莫忘憐醫,全國醫師上交病歷一份!
馬景濤宣布跟吳佳尼離婚 親筆信祝福前妻:前塵影事,莫忘珍重
滅力帆莫忘巴索戈,看半程華夏滅摩托
一日禪:飲水思源 莫忘師恩
立秋莫忘祛濕養胃
樹高萬丈不忘根,人若輝煌莫忘恩!(深刻)
跋山涉水莫忘「拯救」雙腳,「腿部肌肉放鬆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