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成龍電影《功夫瑜伽》背後的歷史故事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官員、外交家。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年―661年)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
公元641年因北印度的瑪卡達送使節來唐,因而以對其答札之副使節身份。接著,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捲入提的王位篡奪事件,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戰績。658年,第三度被選為往印度之使節,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散逸殘篇。
人物生平
王玄策早年事迹不詳,初任融州黃水縣令。貞觀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婆羅門國使節回國。同年十二月,到達摩伽陀國。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印度訪問與唐朝有友好關係的印度瑪卡達國的國王西拉迪提亞。王玄策好不容易來到印度後,卻發現西拉迪提亞王已死,王位被印度大臣阿爾裘那所篡奪。同時,不光是瑪卡達國,當時全印度幾乎均陷入戰亂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還受到阿爾裘那派兵襲擊,身陷牢獄之中。幸好後來王玄策安然脫困,逃離瑪卡達。
王玄策沒有就這樣逃回大唐,而是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尼泊爾王國。在此他與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談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唐太宗養女文成公主而與唐朝具有友好關係的吐蕃(即今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借兵。借用七千尼泊爾騎兵,再度帶兵回到瑪卡達國向篡奪者阿爾裘那挑戰。
在激戰之後,王玄策終於獲得勝利。於甘地斯河畔的決戰中,包含象部隊在內的阿爾裘那軍戰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斃的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大大地慘敗。據推斷,其總兵力至少有三萬,王玄策以少數之兵獲得大勝,而且還是在異國、並以異國之兵得勝,實屬不易。
王玄策在俘虜阿爾裘那、恢復瑪卡達國的和平之後,就率領尼泊爾軍回到其母國。當然,這時也救出其他留在牢獄中的部下,在俘虜提拉布陣提王阿爾裘那後,於648年將之獻予唐太宗,回到大唐。
王玄策最初出使印度,並不是以正使的身份,而是副使。第二次前往時則升為正使,被捲入提的王位篡奪事件,而率領尼泊爾的騎兵大為活躍。其後他還曾經再一次前往,他此次其實是去寺廟中參拜。是立下大功之後,揮揮雙手就回去的人。
由於在中國境內他並沒有做過什麼,因此也沒有什麼特別發揮。在從印度回來後,也只是辛苦就結束,算是有點可憐。這個人曾把包括自己所做過的事,以及印度的地理等做了詳細的記錄留傳,稱為《中天竺國行記》,可惜如今已經散落,幾乎沒有留存下來。
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唐太宗之命第二次出使天竺。不料此時統治天竺眾多諸侯小國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國君阿祖那趁亂篡位僭立,並實行殘酷的宗教迫害。阿祖那聽說大唐使節來到,竟派出千餘兵將伏擊唐使,將王玄策一行全部投入牢獄。
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冒險越獄,並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逃出天竺北上至尼泊爾,借得尼泊爾騎兵七千及吐蕃騎兵一千二百名,再入天竺,與阿祖那的數萬大軍展開激戰,殺死敵軍數千、溺斃萬餘、俘虜一萬多人,又巧布"火牛陣",一舉摧毀阿祖那親自統率的七萬戰象部隊,生擒阿祖那,使天竺諸國恢復了安定與和平。
雖為曾經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絕後奇功"的唐代使節,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經歷卻在史書上鮮有記載。究其原因,田中芳樹不無幽默地表示,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奪目光彩淹沒了與之同時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較低,在正史當中不可能單獨為他樹碑立傳。一個人出名是要靠宣傳的,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這位英雄最終為世人所遺忘。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曷利失屍羅迭(逸)多(梵語:Harsha Sīlāditya,即戒日王)繼玄奘訪問該國之後致書唐廷,唐命雲騎尉梁懷璥回報,屍羅迭多遣使隨之來中國。貞觀十七年三月,唐派行衛尉寺丞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伴隨印度使節報聘,貞觀十九年正月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西南拉傑吉爾),次年回國。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又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屍羅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Arunasva)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高宗顯慶三年(658,一說顯慶二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次年到達婆栗闍(今印度達班加北部)國,五年訪問摩訶菩提寺,禮佛而歸。
貞觀二十二年,大臣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把他獻給李世民。這個印度和尚吹噓自己有二百歲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甚至可以在大白天飛升到天宮裡去成為仙人。
王玄策回到長安時,已是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得知自己的手下在外面這麼爭氣,自然是驚喜不已,立即給王玄策連升兩級,冊封他為朝散大夫,並舉行了隆重的儀式,押阿羅那順獻俘於太廟。
天竺和尚那羅邇娑婆不知道通過何種手段"潛伏"到了李世民的身邊,接著,李世民就命他給自己造"延年之葯",隔三差五就拿一些五顏六色的小藥丸來給李世民吃,不久李世民中毒而死。此時距王玄策歸國僅僅一年。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牽連,仕途受阻,終生再未升遷。
人物軼事
出使印度
大唐周邊蔥嶺南有國名叫天竺(即今印度)。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印度統一印度半島建立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會吐蕃王松贊干布,睦鄰友好。三是看看文成公主。但此時印度發生了政變,別忘了,那時候沒衛星,也沒手機,沒通訊手段,李世民再牛也算不到啊!於是照常上路。篡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發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兩人於是策馬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當時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國的文成公主為皇后),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
擊潰印軍
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余。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並發誓要盡滅印度。而印度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尸鳩摩援兵,接著再招集散兵殘將準備反攻唐軍。玄策、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餘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托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由於東印度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印度。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王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歷史評價
一人滅一國!
王玄策遠赴天竺之旅
這個難度比起漢代常惠用異國軍隊攻匈奴還難。因常惠經營了近二十年而且軍力佔優,方才聯盟烏孫擊敗匈奴。王玄策事迹的精彩程度不亞於好萊塢大片,而從這段史實中也可以看出唐代前期國家之強盛和國際影響力。不過,我們也應看到"一人滅一國"只是籠統的說法。王玄策的確有指揮之功,但是若沒有吐蕃和泥婆羅(尼泊爾)的借兵,王玄策一人也斷然不能成事。而後來唐、吐蕃關係惡化,安史之亂後因為唐朝內部發生大規模內亂,邊軍內調導致西北邊防空虛,及唐朝地方藩鎮因為與唐中央關係惡化而故意放吐蕃入侵,導致吐蕃趁虛而入一度攻入長安,這恐怕是王玄策所始料不及的。
大漠狼峰孤煙直,天蒼地茫嘯西番。
鐵騎踏破極樂土,揚鞭異域蔑沙場。
開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驃騎郎。
歷史定位
地緣政治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單從中、印兩國博弈的層面來看,這個故事的確容易激發起民族主義者的自豪感(讓人感覺中國人在一千多年前,就"征服"過印度)。但結合到當時的地緣政治結構,這其實卻是一次失敗的嘗試。因為作為帝國使者的王玄策,出使印度所執行的任務實際上和張騫類似。是為唐帝國在吐蕃背後的印度尋找戰略盟友,以牽制這個強大的對手(雖然這時唐、吐兩國,已經貌似化干戈為玉帛了)。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帝國使者在吐蕃的幫助之下,攻擊了這個本該合縱連橫的對象。
儘管王玄策有充分的理由(使團被劫殺)執行這次攻擊行動,並且在戰術上可圈可點。但從戰略層面上來說,這無疑幫助吐蕃解除了背後潛在的威脅。對於被攻滅的印度政權來說,他們只會意識到自己是敗於實際主導、執行作戰任務的吐蕃。試想一下,如果李廣利或者後來遠征西域的漢將,不是依靠帝國遠征軍,而是從匈奴借兵征服大宛等背漢國家的話(這和引導西域小國互相攻伐又不一樣),會造成什麼樣的地緣政治後果,關於這次"遠征"印度的得失就很容易盤算的清楚了。後來吐蕃和唐帝國在當時地緣政治的安排下關係惡化,寶應2年(763)十月,吐蕃軍隊攻破長安,唐代宗出逃。當然,吐蕃軍攻陷長安的主因仍是是唐內部不和,邊將不派援軍及郭子儀所率主力尚在關東。
但以上這種認為王玄策滅印度在地緣政治上實際上有利於吐蕃、為吐蕃消滅了潛在競爭對手的觀點是很荒謬的,只是某些網民在對地緣政治缺乏了解下,憑個人主觀意識的臆斷。首先從地緣上就是個很大的問題,從青藏高原攻擊喜馬拉雅山系南麓及印度平原,無論是佔領還是掠奪,地形都是大問題。吐蕃顯然要麼臣服唐朝要麼征戰唐朝,印度對於吐蕃沒有什麼吸引力。因此即便是古天竺崛起並強盛起來也會因為地形而無法對吐蕃構成什麼威脅。
影響印度
關於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中印度和吐蕃方面並沒有發掘出史料證明和反駁這一點。
7世紀的印度是分裂和混亂的,這就是所謂後笈多王朝,但其統治權力的中心退回摩揭陀,除了卡瑙季(曲女城)的統治者戒日王在北印度建立過短暫的霸權之外,沒有一個王公擁有廣大的權力。印度摩揭陀國(Magadha)國王曷利失屍羅迭多(即戒日王)。戒日王的繼承者帝那伏帝王阿羅那順後被王玄策請的吐蕃兵所俘獲。
王玄策借吐蕃滅中印度後並沒有建立強力的中印度政權,阻礙了印度北部地區統一的歷史進程。致使沒有在吐蕃背後建立起可以牽制吐蕃力量的政權。印度的封建制度萌芽於笈多王朝,在戒日王朝時期被充分確立。王玄策滅國的做法使戒日王王朝在北印度推行改革嘗試的可能性消失,其政權組織的改革更無從說起。到500多年後11世紀,入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穆斯林政權才在印度北部建立統一政權。。
中印度的分裂,統一政權沒有及時的建立,也使得後期對中亞和穆斯林的侵入各自為戰沒有什麼抵抗力。
但是以上的觀點實際上只是部分對古代印度歷史缺乏了解的網民的人云亦云而已,戒日王朝在戒日王死後實際上就已經土崩瓦解了,古代印度在當時根本就沒有中央集權的觀念和傳統,而戒日王征戰打下的帝國,實際上也近似於眾多封建王公組成的聯盟,戒日王只是擔當盟主的角色,公元647年,戒日王於恆河溺水而亡後,由於沒有留下嗣子,國中大亂,戒日王靠武力維持的鬆散帝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北印度復歸分裂,阿羅順只是在北印度已經重新分裂後篡奪了一個已經土崩瓦解,偏安一隅的"戒日王朝"而已,北印度的重新分裂並回退到戒日王崛起之前的局勢是因為戒日王之死,跟王玄策沒有什麼關係。


※五代十國都有哪些知名的武將?
※隋文帝的五個兒子中,竟沒有善終的,老四比楊廣還殘暴,竟活取~
※三國皇帝列表及簡介
※說說韓國的那些事兒?它自古都是中國的領土嗎?
※淺聊世界九大名將,論軍事才能誰與他們爭鋒?
TAG:歷史騎兵 |
※寫真巨星杉原杏璃主演電影,揭露寫真界背後的情慾故事
※我後悔看了一部叫《功夫瑜伽》的電影,成龍已老,不及周星馳
※電影里吻戲的歷史,你了解嗎?
※鄧超主演電影《影》如果成功,會去好萊塢發展?
※儘管被編劇吐槽像綠箭俠,電影《驚奇隊長》依舊會講述一個起源故事
※史上最爛遊戲改編電影——背後的那點事
※《睡魔》電影成泡影?囧瑟夫和老牌主創相繼離開
※恐怖電影背後的真實故事
※功夫電影《葉問4》開始籌拍,甄子丹還是主演嗎?
※一篇文章帶你看科幻電影界的扛把子們!
※經過《奇異博士》的魔法洗禮後,他在漫威電影宇宙未來發展的幾種可能性
※《貓咪後院》改拍電影,講述作家與喵星人的故事
※想熱鬧就看《長城》,看電影就《羅曼蒂克消亡史》
※我們問了一下《魔獸》的導演鄧肯·瓊斯:遊戲改編電影為什麼就這麼難拍?
※尹天照和黃子揚去尖沙咀宣傳電影,前者愛改劇本,後者總演奸角
※楊瀾夫婦說,他們要把俄羅斯方塊改成科幻史詩電影
※春節看電影 《鍋蓋頭》一槍未發就結束了的海灣戰爭
※圖解電影《黑洞頻率》:人或許能夠改變歷史?
※電影大片怎麼拍出的?牛人攝影師揭秘背後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