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巴祖卡」火箭筒的發展歷程

「巴祖卡」火箭筒的發展歷程


巴祖卡的原型是一種火箭動力武器,而他是由羅伯特·戈達德博士根據美國陸軍的合約設計出來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戈達德在克拉克大學供職的同時還在威爾遜山天文台為一戰中的美國軍隊設計管狀發射火箭。他和他的同事克拉倫斯·希克曼博士共同於1918年11月6日在馬里蘭州的阿伯丁實驗場為美國陸軍通訊兵展示了該種武器。但是由於五天後協約國就和和同盟國在康邊停戰協定上簽字(一戰結束),所以該型武器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巴祖卡發展項目的拖延很大情況上也與戈達德深受肺結核的病害有關。在直到1923年的這段時間裡,戈達德一直在馬里蘭州的Indian Head為美國政府做兼職,不過很快的,他就將自己的重點移到了其他與火箭推進有關的項目上去了。



「巴祖卡」火箭筒的發展歷程


錐形裝葯


炸藥裝葯的發展可以追述到1880年,美國的物理學家查爾斯·愛德華·門羅第一次將炸藥裝葯的研究投入到實際的研究工作當中。而在20世紀30年代,來自瑞士的移民亨利·莫豪普特在為美國陸軍部(美國國防部的前身)負責設計爆炸物時又讓其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莫豪普特設計了一種使用錐形裝葯的反坦克手榴彈,它能夠擊穿60毫米(2.4英寸)的戰車裝甲。可以說,它是在那個時代最好的單兵武器。因此,手榴彈被制式M10所代替。但是,M10手榴彈有3.5磅(1.6公斤)重,如此重的單兵武器難以用手擲出。並且因為他過重,不能用來當做槍榴彈來發射。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將其裝備到坦克上,讓步兵來操縱射擊。如果這樣的話,那麼他就難以在複雜情況下第一時間發揮作用。所以一個較小,較弱的M10縮小版:M9出現了。M9可以用步槍來發射,這也帶動往後一系列的槍榴彈的設計發展,像M1(斯普林菲爾德M1903),M2(恩菲爾德M1917)和M7以及M8(M1加蘭德)。然而,真正能夠與坦克抗衡的單兵武器還沒有出現。之後,在其他國家在此方面領先的時候,美國軍方正準備評估一個既大且威力十足的反坦克槍的計劃。火箭發動機與錐形裝葯彈頭兩者的結合最終成為陸軍輕型反坦克炮的發展方向。


火箭動力錐形裝葯武器的發展

在1940年,美國陸軍萊斯利·斯金納上校的手下愛德華·烏赫爾中尉建議用他新近發明的火箭筒來發射加裝火箭推進器的M10。在戈達德手下克拉倫斯·希克曼的幫助下,M1的原型在華盛頓特區的喬治華盛頓大學的Corcoran Hall完成了。這款M1擁有一個金屬發射管,一個木質槍托,一個手柄和瞄具。發射60.07毫米的火箭彈(官方資料為「M6,2.36英寸」,這樣是為了與60毫米迫擊炮彈區別)。火箭彈後部插有尾隨引線。頂部的鑄鋼彈頭內含有1.6磅的高能炸藥。木肩上的兩節乾電池會在士兵扣動扳機時點燃火箭引線,在一次發射後,電線會被協助裝載器給連接到原先的兩個觸點上。



「巴祖卡」火箭筒的發展歷程



雖然武器有一些可靠性和命中的問題,但是美軍的軍械官在看過其對坦克炮塔的穿透能力後對他十分滿意。試驗證明M6火箭彈能夠穿透4.5英寸(112毫米)的鋼板。為此,美軍取消了所有的反坦克槍的項目並且在1942年批准了M6火箭彈和M1火箭筒的製造項目。M1火箭筒即將第一次在戰場中使用。


到了1942年年底,改進型的火箭筒M1A1出現了。M1A1的前端手柄被拋棄了,長度為54英寸(1.37米),重達12.75磅(5.8公斤)。

M1發射的M6火箭彈十分不可靠,所以軍方馬上就M6的改進型M6A1來代替原來火箭彈,發射M6A1的火箭筒也改用成M1A1。在M6之後,軍方還推出了一系列使用M6A1火箭發動機和尾翼組件的替代彈頭,像2.36英寸的M10發煙火箭以及他的一系列的改進型(M10A1,M10A2,M10A4)。軍方使用白磷發煙彈頭(WP)來代替反坦克彈頭,這種彈頭不僅可以通過發煙來阻礙敵軍的視野,還可以通過爆炸所產生的燃燒顆粒對敵人進行殺傷。所以,美軍一般用M10來標記目標,用煙霧令敵軍炮手和駕駛員失去目標,還用煙霧來將敵軍驅出掩體和防空洞。2.36英寸的T31燃燒火箭彈是M10火箭彈加裝燃燒彈頭的變種,他可以輕易的摧毀敵人的燃料,物資和彈藥。



「巴祖卡」火箭筒的發展歷程



原版的M1A1在前端裝有一個簡易的鉸鏈表尺和一個無加固的發射筒。在戰爭中,對M1A1進行了一些修改,例如增大木肩里的電池設計,但是士兵們經常反映稱電池總會在槽中卡住(後來木肩里的槽被擴大以容納更大的電池)。其次就是前瞄準器和後瞄準器的問題,前瞄準器的側面刻有100碼,200碼和300碼。但是在以後的型號中,鐵制的瞄準器被塑料的取代,但是塑料瞄準具會因為日光強射最終變的不透明及模糊不清最終造成難以射擊。後來,鐵制瞄具被包裹起來不被使用。火箭筒在有50碼的增量的情況下,射程為50碼到700碼(46米到640米)。發射筒還附帶一個體制支架以協助發射。


戰場上的經驗所帶來的變化

1943年,美軍的奧格登軍械所和其他的一些軍械所收到了一批戰地報告,報告稱M6A1火箭彈在準備發射的時候,經常會提前的在M1A1的發射筒內自爆。得知此事後,軍方在阿伯丁實驗場內使用各種金屬項圈進行繞接試驗,希望這樣就能延遲他起爆的時間。直到孔塞測試表改進之後,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



「巴祖卡」火箭筒的發展歷程



最初與M1和M1A1配套的M6和M6A1都有一個尖尖的彈頭,戰場上的士兵們發現,當他們在低角度狀態下射擊時,火箭彈總是會偏離目標。因此,在1943年年底,2.36英寸口徑的採用最新M9火箭發動機的M6A3出現了。M6A3長19.4英寸(49.28厘米),重3.38磅(1.53公斤)。新款的M6A3為了改善在低角度下的發射情況,削鈍了彈頭。並且實驗報告稱,在加裝新型圓形尾翼組件的情況下,M6A3的飛行情況得到了改善。新款的M6A3能夠穿透5英寸(125毫米)的裝甲板。

巴祖卡在早期存在電池問題,使得它不得不把打火系統從電池打火改為用扳機操縱的磁力發電打火系統。為了防止擦槍走火,打火系統被納入了可分解的電磁發電打火系統里。這樣產生的最大變化是,發射筒被分成了兩部分,而他們可以用卡口式接頭附件相聯合起來。這一改進使其變得更輕便,更適合空降部隊攜帶。最後,經過改裝得到的兩段式火箭筒是M9A1。然而,經過了這一長串的修改之後,M9A1竟長達61英寸(1.55米),重達14.3磅(6.5公斤)。這樣的話,它就從原先一個輕巧,方便的一次性武器轉變為一個沉重,笨拙的複雜武器。


美軍士兵在向德軍的機槍碉堡射擊(1944年)



「巴祖卡」火箭筒的發展歷程



1944年10月,軍方從前線得到了M1A1,M9及其彈藥M6A1對於德軍裝甲攻擊不利的報告。經過對美軍繳獲的德軍的8.8厘米RPzB 43 and RPzB 54 Panzerschreck進行研究,美軍設計出了更強大,更具有威力的3.5英寸M20火箭筒。然而,當設計還沒完成時,戰爭已近結束了。


1945年,美國陸軍化學戰機構使用M9和M9A1火箭發射器,研製出了2.36英寸的氯化氰裝葯的M26化學火箭彈。[11]氯化氫是一種致命的毒劑,它具有穿過一些防毒面具的能力。在實戰中,人們發現用這種武器來驅散在山洞掩體中躲藏的日本兵十分有效。 儘管美國軍械庫存處有該武器的身影,但是他從沒有正式發給或部署給任何的戰鬥人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眾觀風雲 的精彩文章:

美國 莫萬 火箭上浮水雷
蘇聯——9M114 反坦克導彈
蘇聯——蘇-25攻擊機
波蘭——PZL P 11戰鬥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88毫米高射炮

TAG:眾觀風雲 |

您可能感興趣

硒的發展歷程
茶的發展歷程
航空母艦的發展歷程
航空母艦的蒸汽彈射器的發明與使用和發展過程
武夷岩茶的發展歷程
古玩之漆器歷史的發展與進程
粉彩瓷器的發展歷程及各朝特點
瞄準智能手機發展潮流 凱瓏光電「三劍」齊發
朝鮮連續報道衛星發展史 韓媒稱其或欲發射遠程火箭
西方火器發展一日千里,為什麼清朝火器卻發展緩慢?
慢粒白血病的發展歷程
武器的階段的發展之途——科技爆炸
不鏽鋼的發明是驅動社會發展的一匹「黑馬」!
激光電視的海內外發展歷程一覽
海軍裝備發展史新的里程碑?美電磁軌道炮或將引領全球
花茶的發展歷程簡介!
沙坪壩:驅動「三駕馬車」 加快創新發展
兒童發展里程碑
金正恩參觀新型火箭發動機地上點火試驗:朝鮮火箭發展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