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國人是如何看待甲午戰爭

韓國人是如何看待甲午戰爭



韓國人是如何看待甲午戰爭



韓國高中歷史教科書中關於甲午戰爭的章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為兩個國家,即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般簡稱為朝鮮)和南部的大韓民國(一般簡稱為韓國)。


韓國官方出版的《韓國史》認為:「甲午戰爭是1894年至1895年中國與日本圍繞著控制朝鮮展開的戰爭,戰爭導致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傳統的世界秩序崩潰,代之而起的是新興的日本成為該地區別的霸主,這是一場在東亞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爭。」


作者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為兩個國家,即北部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般簡稱為朝鮮)和南部的大韓民國(一般簡稱為韓國)。由於歷史上的朝鮮王朝在中國也被簡稱為朝鮮,這樣就會造成一些混亂。本文介紹的是大韓民國即韓國學界對甲午戰爭的看法,因此涉及韓國學界或機構等時使用「韓國」,而在敘述歷史內容時使用「朝鮮」。


簡單來說,在本文使用的概念中,「韓國」是指現在的大韓民國,「朝鮮」則是指歷史上的朝鮮王朝,並非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兩個甲子,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的知識人都在對這場給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眾多方面帶來巨大衝擊的戰爭進行反思,相關的研究成果數不勝數,這些相關的研究從多個層面為當代中國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啟示。今年又恰逢甲午年,當年這場戰爭的三個當事國中國、韓國和日本(雖然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但這場戰爭是由朝鮮問題引發,且成歡驛戰役、平壤戰役等是在朝鮮的國土上進行的,更何況在戰爭爆發後日本強迫朝鮮政府簽訂攻守同盟,向其提供戰爭支援,故韓國應算是這場戰爭的當事國)之間的關係又陷入複雜的緊張之中,中日、韓日之間的外交往來幾陷停頓。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甚至不斷發出好戰言論,一時間戰爭烏雲似乎又籠罩在東亞上空。在這種情況下,反思一百多年前的那場戰爭無疑具有緊迫的現實意義。


中日進行戰爭的那個甲午年也是朝鮮的多事之秋,先是有東學農民戰爭,接著是日本佔領景福宮,成立親日政府,強迫進行內政改革(韓國稱為甲午更張或甲午改革),後來又被迫與日本簽訂攻守同盟,不情願地捲入中日間的戰爭之中,因此甲午年在近代朝鮮的歷史上也是有著特殊意義的一年。也正是因為如此,韓國學界給予了甲午戰爭更多的關注,有相當多的關於甲午戰爭或與甲午戰爭有關的研究成果,同時還經常舉行各種形式的國內、國際學術會議討論那場給中韓兩國帶來巨大傷痛記憶的戰爭。由於相關研究成果過多,故本文主要介紹一下韓國官方的看法和一些學術論著的觀點,這些看法和觀點也許能為中國學界的甲午戰爭史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早期認識


無論是在戰時還是在戰後,日本在對內外的宣傳中都強調1894年中日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朝鮮的獨立,然而僅過了兩年朝鮮人就對此提出了質疑。1896年5月16日的《獨立新聞》就刊文稱:「雖說日本和中國戰爭結束後韓國取得了獨立,但就實際情況來看好像成了日本的屬國。朝鮮的內政和外交正由在漢城的日本公使館在處理,一方面是獨立國家,另一方面卻是他國的使臣來決定這一國家的政府,我們還從沒有聽說有這樣的獨立國。」作為朝鮮近代史學的開創者之一的朴殷植,在1915年出版的《韓國痛史》一書中也質疑道:「所謂獨立非我自力而得之,終乃被他壞了,是豈吾民革命之本意哉?」除了質疑日本的戰爭目的外,朴殷植也提到了甲午戰爭中中國戰敗的原因和所帶來的後果。關於戰爭原因,朴殷植借用秦白起滅楚國的典故,指出:「今中國士卒能以軍中為家,將帥為父母,一心同功,死不旋踵者乎?各有散心,莫有鬥志者乎?甲午之轍,昭然自在,中國人民今皆革心進步,免致再蹈否,吁可惕矣,亦可奮矣!」在這場戰爭中,中國「一朝遇三島之小國而弱焉,喪權失地,腐敗畢露,於是列強抵掌而笑曰:是病國耳,不取恐後於人」,結果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這些可以說是韓國人對甲午戰爭的最初認識。


官方看法

韓國學界對甲午戰爭的研究還是在韓國獲得獨立之後。由於甲午戰爭直接由朝鮮問題引發且戰爭進程和戰爭結果等均與朝鮮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獨立後韓國學者從眾多角度研究這場戰爭,積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並在這一基礎上逐漸形成了關於這場戰爭的官方觀點。談到具體歷史事件的官方看法時,除了政府或其相關部門的文書之外,人們還較多地關注各級教科書對其的表述。因為教科書特別是中學教科書或是由政府指定或是通過了政府的審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官方的觀點。那麼韓國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是如何表述的呢?


韓國中學歷史教科書分為初中歷史教科書和高中歷史教科書,初中歷史教科書是由政府指定的,因此全國初中學校使用的是同一種教科書,被稱為國定教科書;高中的歷史教科書是由各學校在通過政府審定的數種教科書中進行選擇,因此各個高中使用的歷史教科書不盡相同。本文介紹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是韓國高中學校歷史課最普遍使用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國定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的表述。為了全面準確地介紹韓國初中歷史教科書對甲午戰爭的表述,特將相關內容完整翻譯如下:


成功實現近代化的日本也像西方列強一樣走上了帝國主義侵略的道路。朝鮮東學農民運動一爆發,中國和日本同時向朝鮮派遣軍隊。這時日本突襲清軍,挑起了中日戰爭(1894)。戰勝的日本與清簽訂了馬關條約,割佔了遼東半島和台灣。但是由於俄羅斯等三國的干涉,日本返還了遼東半島。


甲午戰爭後,日本取代中國掌握了東亞的主導權,以從中國獲得的巨額賠償為基礎發展成為強大的產業國家。同時還全力擴充陸軍和海軍軍備,擁有了能夠侵略周邊國家的軍事力量。

戰勝的日本確保了侵略中國東北(原文為滿洲——筆者)的橋頭堡,獲得的巨額戰爭賠款加快了以軍需產業為中心的產業化。同時鎮壓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東學農民運動,強迫進行甲午改革,擴大了對朝鮮的影響力。以甲午戰爭為契機,長期延續的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宣告瓦解。


可以看出,韓國初中歷史教科書中關於甲午戰爭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由於東學農民運動,中國和日本均向朝鮮派兵,結果日本乘機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第二部分內容主要介紹了甲午戰爭的後果或影響,首先是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成為一個有能力侵略周邊國家的軍事強國,鎮壓了朝鮮的抵抗運動,擴大了對朝鮮的影響,確保了侵略中國東北地區的橋頭堡。這場戰爭對東亞局勢的影響則是導致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的瓦解。雖然並沒有對甲午戰爭定性,字裡行間還是表露出這是一場日本對韓中兩國的侵略戰爭。


那麼韓國高中的歷史教科書又是如何敘述甲午戰爭的呢?還是先把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相關內容完整翻譯如下:


中國曾試圖掌握與北京很近的朝鮮,將其作為防禦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本國領土的「東方屏障」。為此,以壬午軍亂、甲申政變為契機干涉朝鮮的內政,擴大經濟侵略。

日本一方面牽制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的擴大,另一方面在尋找機會擴大自己的勢力。日本把朝鮮視作本國的「利益線」,並進一步將其作為侵略中國東北的跳板。在這種情況下,以伊藤博文為首相的內閣在處於遭到反對派彈劾的危機下,就想以朝鮮的東學農民運動為借口尋找克服危機的突破口。


朝鮮政府為了鎮壓東學農民軍請求中國派兵。中國決定派兵,並根據天津條約通知了日本,日本以保護朝鮮內的本國國民為借口也派遣了軍隊。擔心中日兩國發生軍事衝突的朝鮮政府要求兩國撤軍,日本無視這一要求,強佔了景福宮,控制了朝鮮政府,然後突襲中國軍隊,挑起了戰爭(1894年)。戰爭以中國戰敗、日本勝利這樣出乎國際社會預料的結果而告終。


戰後中國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中國退出了朝鮮半島,割讓遼東半島和台灣給日本,支付二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中國為了籌措給日本的戰爭賠款,以領土和利權為擔保向列強借款。於是列強的侵略進一步擴大,中國也淪落為半殖民地的狀態。


與初中歷史教科書相比,高中教科書介紹了近代以後中日兩國的對朝政策,指出中國為了將朝鮮作為自身安全的屏障,加強了對朝鮮內政外交的干涉,擴大了對朝鮮的經濟侵略;日本則將朝鮮視為本國的利益線和未來侵略中國的跳板,不斷擴大在朝鮮的勢力。這樣就造成了中日兩國在朝鮮的對立,結果日本利用東學農民運動為借口控制了朝鮮政府,並挑起了甲午中日戰爭。初中歷史教科書強調的是甲午戰爭對日本的影響,而高中歷史教科書更多強調的是甲午戰爭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除了中學歷史教科書關於甲午戰爭的敘述之外,韓國國史編纂委員會推出的多卷本《韓國史》也值得我們關注,因為作為官方機構(直屬於教育與人力資源部的副部級機構),國史編纂委員會推出的史書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官方的看法。這套多卷本《韓國史》是根據時間順序按專題編寫的,其中的第四十卷是甲午戰爭和甲午改革專題。在談到這場戰爭的性質時,該書認為「從十九世紀後期東亞的國際秩序來看,甲午戰爭是一場事先可以預見的武力侵略戰爭,但與其稱為傳統上一國對另一國的侵略戰爭,似乎更應該稱其為成功實現國民國家的一國對尚以天下觀定義自身的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同時又是「中國、日本、朝鮮等相關國家間的國際秩序以日本為中心進行重組、同時決定了這些國家近代化方向的歷史性戰爭」。在甲午戰爭中,「日本在朝鮮追求的最終政策目標是確保阻止俄羅斯南下所需要的戰略設施,進一步強化江華島條約簽訂以後構建的不平等條約體制,從根源上獲得進行資本積累的各種利權,並最終將朝鮮變成日本的保護國」。


該書還分析了這場戰爭對三個當事國的影響。首先對日本來說,由於確保了台灣作為殖民地,日本得以成為亞洲的帝國主義國家,同時以從中國獲得的巨額賠償為基礎,日本加快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和軍備擴張;其次對中國來說,不僅被剝奪了對朝鮮的宗主權,還割地賠款,開放具有重要意義的長江流域的產業地區,從而淪落為帝國主義競相爭割的對象,對內對外遭遇了封建王朝崩潰的危機。最後對成為這場借口的朝鮮來說,在戰爭中差點成為日本保護國的朝鮮除進行了空前的制度改革(甲午更張或甲午改革)之外,遭受了日軍佔領景福宮、東學義兵失敗、閔妃被弒害等壬辰倭亂以來最嚴重的民族災難。


談到甲午戰爭在東亞歷史和世界歷史上的意義時,該書寫道:「甲午戰爭是1894年至1895年中國與日本圍繞著控制朝鮮展開的戰爭,戰爭導致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傳統的世界秩序崩潰,代之而起的是新興的日本成為該地區別的霸主,這是一場在東亞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爭。同時,這也是觸發當時在東亞地區角逐的英國和俄羅斯等帝國主義列強展開領土分割競爭的契機,因此也具有世界史的意義。」


學界觀點


由於上述原因,韓國獨立後各領域的學者都非常關注甲午戰爭歷史的研究,從多個領域、多種視角研究這場對東亞中韓日三國都產生重要影響的戰爭。每逢重大節點特別是甲午戰爭和東學農民運動一百周年的1994年,韓國學界召開了多次學術會議討論這場戰爭的歷史。由於韓國學界關於甲午戰爭研究成果太多,因此本文將就目前能接觸到的資料對韓國學界關於甲午戰爭的研究重要成果作一介紹。


雖說有很多韓國各界人士關注甲午戰爭的歷史,但從學術角度研究甲午戰爭的主要來自四個領域的學者,即韓國史的學者、中國史的學者、日本史的學者和國際政治與外交學的學者等。雖然關注的是同一問題,由於所從事的研究領域不同,關注的問題點和研究的視角也不盡相同。由於相關論著數量過於龐大,無法對其一一介紹,故本文只能對各領域學者研究的特點和主要內容做一些粗略的介紹。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韓國史領域的學者對甲午戰爭的研究。由於甲午戰爭與朝鮮有著多層面的聯繫,因此韓國從事本國史研究的學者非常關注甲午戰爭史的研究。韓國史學者對甲午戰爭的研究既有宏觀的研究如甲午戰爭與東亞局勢,也有微觀的研究如甲午戰爭時期朝鮮知識人的國際認識和世界觀等,不過無論是宏觀的研究還是微觀的研究,都是從與本國史緊密結合的視角進行的。


關於甲午戰爭爆發的原因,韓國史學者多是從近代以後中國的對朝政策來探討的,認為1882年簽訂的《中朝商民水陸貿易章程》標誌著中韓關係中前近代的宗屬關係瓦解,此後中國的對朝政策就是利用中朝之間前近代的「屬邦關係」,通過近代殖民地式的控制將其變為近代意義上的屬國。結果「屬邦問題」成為日本挑起甲午戰爭的借口。也有學者認為近代以後中國的對朝政策是中國為了阻止俄羅斯和日本的侵略、謀求自身安全而採取的一種防禦性戰略,這種戰略主要是利用1882年鎮壓壬午兵變出兵朝鮮、並進而把朝鮮改造成為近代意義上的屬國來實施的。


甲午戰爭是由於朝鮮爆發東學農民運動而致使中日兩國分別出兵朝鮮,結果日本通過突襲中國軍隊而引發的。由於這種原因,韓國曾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沒有東學農民戰爭就不會發生甲午戰爭,朝鮮也就有可能不淪為殖民地。針對這種認識,有韓國史的學者就指出日本的大陸侵略是早已計劃好的,早在東學農民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就已以各種形式展開了對朝鮮的侵略。東學農民運動爆發後,日本在接到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的情報當天就決定解散國會、組編混成旅團向朝鮮派兵。農民軍進入全州城不過五天,日本就把國家運營體制轉換為戰時運營體制。如果再往前看的話,在1890年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就提出守護主權線、保護利益線的主張,而日本所謂的利益線就是朝鮮。換句話說,日本軍部早就開始制訂佔領朝鮮的戰略。因此從1890年起,日本對朝鮮的政策已經轉換為軍事侵略政策。


由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政策又引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甲午戰爭是一場準備好的戰爭還是一場偶發的戰爭。比較普遍的看法,這是一場準備好的戰爭,即日本從中國加強對朝鮮控制之時就開始準備用一場戰爭將中國勢力逐出朝鮮,有學者甚至提出在1879年日本軍部就已經制訂了征討中國的計劃。上世紀八十年代後開始出現一種新的看法,認為甲午戰爭是一場偶發的戰爭,即甲午戰爭爆發前夕,迫於國際壓力,日本與中國展開談判,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但最終沒能成功,導致了戰爭的爆發。不過這種觀點影響並不大,韓國學界還是普遍認為甲午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戰爭。


關於戰爭對朝鮮的影響,教科書或其他領域的學者都認為甲午戰爭揭開了朝鮮逐漸淪為殖民地的序幕。但也有韓國史的學者從中朝關係史的角度出發,認為甲午戰爭後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規定中國承認朝鮮是「獨立自主」的國家,這成為後來朝鮮政府與清政府簽訂平等的通商條約的基礎。最終朝鮮政府與清政府通過談判在平等的基礎上籤訂了《中韓通商條約》,中朝關係也掀開了新的一頁。也有學者從朝鮮知識人對外認識的變化來分析甲午戰爭的影響,指出甲午戰爭給朝鮮知識人的對外認識帶來巨大的衝擊。甲午戰爭中中國的失敗使得當時朝鮮的知識人把優等的白種人和劣等的黑人的對比反映到東亞內部,把勝利的日本當做榜樣,視為優等,把失敗的中國視為劣等,但「很明顯這時的朝鮮知識人並沒有正確認識甲午戰爭的性質和帝國主義的侵略邏輯」。


此外韓國史學者的研究還涉及了甲午戰爭前後日本人的朝鮮認識、甲午戰爭期間的民眾生活、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對朝鮮的侵略等諸多話題,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韓國的國際政治與外交學的學者也非常關注甲午戰爭史的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也非常多。國際政治與外交學的學者對甲午戰爭的研究多是從國際政治學與外交學的理論的角度展開的,如有學者就從勢力轉移的理論模式來分析甲午戰爭,認為隨著西方的入侵,長期掌握東亞霸權的中國國力逐漸衰弱;而作為這一秩序的挑戰者,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國力急速上升。結果隨著這種勢力的轉移,日本最終取代中國掌握了東亞的霸權。也有學者從所謂合理的政策決定(rational policy-making)角度分析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對朝政策,認為通過武力討伐幕府而建立的明治政權具有隻要條件允許就只會選擇好戰的政策手段的結構性特徵。具有這種結構特徵的明治政府在西勢東漸的帝國主義體制內的適應方法,自然會選擇侵略亞洲周邊弱國的膨脹主義政策。因此在甲午戰爭前日本利用各種機會擴張在朝鮮半島的勢力,甲午戰爭後則採取積極推進朝鮮殖民地化的政策。對於甲午戰爭的影響和後果,國際政治學的學者分析的角度與歷史學學者也不相同,如有韓國學者就認為在這場戰爭中,如果說日本的戰爭目標是要取得十分的勝利,實際上只是取得了一半程度即五分的勝利。而甲午戰爭的真正的勝者是俄羅斯。雖然俄羅斯並不是這場戰爭的當事國,但從這場戰爭中獲得了實際的利益。因為通過這場戰爭俄羅斯明確地感受到了中日到底哪一方才會是自己的同盟國;由於獲得了不凍港,其在東方的南下政策進一步加速;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已經超越了產業意義,具有了戰略的意義。對於中國來說,曾以「天朝上國」自處的中國竟然敗給了一個小小的島國,並且被迫割地賠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恥辱。甲午戰爭真正的失敗者很不幸是朝鮮。雖然在戰爭過程中東學農民軍的抗日鬥爭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但是這場戰爭卻揭開了朝鮮亡國的序幕。


也有韓國的國際政治學學者結合日本政壇的右翼化傾向,以甲午戰爭為例分析了日本歪曲歷史並向日本民眾灌輸歪曲的歷史記憶,指出日本的右傾化現象與對過去歷史歪曲的記憶的強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別是甲午東學農民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以來,日本政府、軍部、輿論一直在有組織地、持續地歪曲、捏造歷史,使今天的日本人具有了把對過去歷史的歪曲記憶相信為歷史事實的病態意識結構。為了克服這種病態的意識結構,日本的知識人和歷史學家進行了不斷的努力和奮鬥,但是日本政府當局、國會、輿論界、右翼人士一直在反覆歪曲歷史。也正因為如此,普通日本人對過去歷史的「被歪曲」的記憶一直在持續不斷地生產。


中國史學者對甲午戰爭的研究相對來說較少且具有比較強的專題性,如《1895山東的甲午戰爭與抗日運動》,利用豐富的史料詳細介紹了甲午戰爭期間中日在山東展開的戰鬥和山東民眾反抗日本侵略的鬥爭。《甲午戰爭時期中國外交路線的變化》一文,則分析了甲午戰爭期間包括戰後停戰交涉過程中中國展開的外交活動,指出這些外交活動基本上沒能擺脫鴉片戰爭後形成的以夷制夷的思維,也正是這種外交思維使得中國在甲午戰爭期間的外交活動以失敗告終,從而導致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性質進一步加重。《1900年前後東亞三大戰爭與軍慰安所》利用戰爭見聞錄,對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日俄戰爭中軍隊當局運營慰安所和對性病的管理進行了分析。


韓國的日本史學者對甲午戰爭的研究也同樣具有較強的專題性,如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的東亞政策、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的亞洲認識等研究都具有明顯的專題性。關於甲午戰爭時期日本的東亞政策,有學者認為甲午戰爭時期日本試圖通過修改與西方列強的條約來確保在東亞地區對於中國的優勢地位,並進一步將傳統上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改造為以日本為重心的近代國際秩序。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出現了各種主張亞洲人團結、合作的所謂「亞細亞聯合論」,但是這種「亞細亞聯合論」很快就成為日本在東亞地區進行勢力擴張的工具,成為日本侵略大陸的名分;甲午戰爭時期日本大多數知識人和政治領導人物,正是在這一名分下將對中國和朝鮮的侵略戰爭予以正當化。也有日本史的學者從比較史學的角度對比分析了甲午戰爭時期西方列強與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認為甲午戰爭前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多具有代價性,換句話說,列強多是通過應清政府的要求介入調停中日衝突而從清政府那裡獲得利權的讓與,與此相比,日本的大陸政策則是露骨的侵略主義。


綜上所述,韓國對甲午戰爭的官方看法和學界觀點在戰爭的性質、戰爭的影響等方面與中國學界的認識有很多相同之處,但在一些方面如對近代以後中國的對朝鮮政策的認識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異,這也許是由於雙方研究的視角不同所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光景 的精彩文章:

讓人們心痛的毛澤東晚年照
建國後那些要當皇帝的任何他們的王朝
歷史介紹:清朝的歷史簡介
文物保護,不止防盜那麼簡單
西藏發現20處古代遺迹

TAG:歷史光景 |

您可能感興趣

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抗日戰爭的,女兵也不甘示弱
如何看待中國人追捧英國茶?
美國人如何看待槍支
戰鬥民族如何看待中國以及中國人?
世界各國如何看待「個人空間」
你不知道的外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茶葉的歷史
朝鮮人如何看待中國的援助?
美國人究竟如何看待「白人種族主義」?
你知道國外華人是如何看待中國春節的嗎?
一細節可以看出,美國士兵是怎麼看待韓國的,韓國為何如此依賴美國
從抗戰時期日本雜誌封面 看日本人是如何看待侵華戰爭的
中國軍人有多火,國外如何看待中國軍人,外國人這樣評價中國軍人
美國人竟如何看待中國歷代疆域,大開眼界!
英國美國如何看待高齡產婦
法國女人如何看待衰老?那是美走投無路的絕境
戰鬥民族如何看待小日本
川普上台後,米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人?
美日韓是怎麼看待中國秦朝歷史的?外國人怎麼講述中國歷史?
法國人說「中國女孩皆妓女」!歐洲人到底是如何看待中國女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