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全國名中醫候選人、甘肅省名中醫王道坤教授

全國名中醫候選人、甘肅省名中醫王道坤教授

大醫精誠福澤隴原

——全國名中醫候選人、甘肅省名老中醫王道坤教授

王道坤

王道坤教授,1961年考入北京中醫學院,師從任應秋、王綿之、顏正華、劉渡舟、董建華、印會河、周信有、劉伯臣等名師名醫。1967年大學畢業後,響應國家號召,到甘肅省金塔縣大莊子公社衛生院工作。1976年調入甘肅省酒泉地區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因醫術精湛,被破格提拔為主治醫師。1983年調至甘肅中醫學院(現甘肅中醫藥大學),在中醫臨床醫療系任教,同時在附屬醫院胃病科上門診,碩士、博士生導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50年,醫德高尚,成就顯著,出版著作12部,發表論文40餘篇,曾被評為首屆「甘肅省名中醫」,獲國家級獎勵4項,省地級獎21項。從教34年來,培養碩博研究生25名,作為全國及甘肅省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培養優秀學術繼承人5名。2005年在甘肅中醫學院捐資設立「王道坤英才獎學金」。

發惻隱之心,救含靈之苦

1967年,初到河西走廊,王道坤成功搶救宮外孕、腸梗阻等患者百餘例,用金針撥障術使36例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挽救了基層百姓的生命,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在酒泉地區醫院,他牽頭創建中醫病房,收治萎縮性胃炎、胰腺炎、腎病綜合征等疑難病症,明顯改善了當地百姓的就醫環境。如今,已76歲高齡的王道坤,仍堅守在臨床一線,每周5次門診、2次會診,年接診萬餘人,每診治一位患者,他都要保存「五診」病歷處方,迄今他積累的紙質處方高如樓閣。

瘟疫橫行時,他臨危不懼,沖在防治第一線。1978年金塔縣暴發「流腦」疫情,他和妻子挺身而出,迎難而上,沒有病房,他們就在公社的戲台上搭建病房,克服困難,成功搶救流腦患者46例。2003年抗擊非典時,他以「非典應急小組」專家成員的身份,深入疫區,潛心研究病情,提供經驗處方,為甘肅省成功控制疫情做出了突出貢獻,被評為「抗擊非典先進個人」。

挖國粹寶藏,攻醫學難題

1983年,在參與籌建敦煌醫學博物館時,王道坤在悉心收集整理敦煌經卷的同時,進行深入研究,並提出了「敦煌醫學」這一新概念,引起了業內同行的廣泛共鳴,隨後發表的「敦煌醫學初探」一文,開創了敦煌醫學研究的先河和地域醫學研究新領域。

面對甘肅省的胃癌發病率居全國之首這一現狀,王道坤密切關注,深入研究,從敦煌醫學寶庫中挖掘攻克胃癌的處方,遵從「治未病」和「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的原則,在敦煌醫學典籍中發掘出了「平胃丸」等方葯。借鑒牛黃丸、大補脾湯等良方,發揮前賢「養正積自除」的經驗,經過多年的臨床研究,創立了「敦煌醫學方證論治體系」,確立了「溫補脾腎」、「宣通氣機」等12法,化裁平胃丸、大補脾丸等醫方,創擬化瘀消痞湯、辛香通絡湯等處方和「萎胃靈」系列製劑,治癒海內外CAG及癌前病變3萬多例。該治療方案已經作為中醫適宜技術推廣,為維護世界民眾健康做出了貢獻。

創新教學法,助貧困學子

在臨床執教的50多年裡,王道坤別出心裁,創新育人理念,主張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授課當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自信心為主,傳授知識次之,自創「成才曲」和「42字教學法」,前者為「誠信又勤快,成才是真經。不能成大器,貪懶是禍根。目標要選定,心態很要緊,方法是捷徑,助你獲成功」;教學法為「醫之道,任非小,關性命,誠是寶。醫之理,很深奧,花氣力,抓主要;多實踐,熟生巧;邊學習,邊創造;通今古,名醫昭」。 旨在教導學生誠信做人、高效治學,嚴謹從醫態度,鑽研經典醫籍,博採古今眾家之長,進行創造性、思辨性學習。培養碩博研究生25名、學術繼承人7位,其中李應存已成為國內敦煌醫學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郭義、甘培尚、徐傑等已是深有影響力的科研骨幹和學術帶頭人。

為鼓勵學生勤奮學習,積極進取,努力成為優秀的中醫藥人才,王道坤慷慨解囊,2005年捐資10萬元,在甘肅中醫學院(現甘肅中醫藥大學)設立「王道坤英才獎學金」,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學子,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學有所成,用所學知識服務患者,回饋社會。(策劃:吳冰 供稿:張倩 編輯:趙子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全國名中醫候選人、甘肅省名中醫張士卿教授
國家隊隊醫候希賀 談馬拉松運動損傷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