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公務員考試|古代中國經濟和政治發展匯總!行測常識考點

公務員考試|古代中國經濟和政治發展匯總!行測常識考點

想要在一小時內系統掌握古代常識(經濟政治篇)?那就要認認真真看以下匯總,不要辜負小考啦又一次吐血整理的資料哦!都是乾貨!趕緊收藏,仔細閱讀!2017年公務員聯考僅剩25天,大家要好好把握哦!

第一部分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含義:

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所封之地稱為「諸侯國」、「封國」或「藩國」等,統治封地的君主被稱為「諸侯」、「藩王」等,天子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

⑵、目的:擴大周朝的統治範圍,鞏固周王朝的統治。

⑶、分封對象:王族(主體),功臣,先代貴族。

⑷、權力: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

⑸、義務: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⑹、崩潰原因: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諸侯國勢力日益壯大。

⑺、影響:

積極: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

消極: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據的禍根,後來諸侯國中出現了強國兼并弱國的形勢,使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

2、宗法制

⑴ 目的:維護周王朝的統治和政權的穩定。

⑵ 實質:按血緣關係分配政治權力。

⑶ 等級秩序: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⑷ 最大特點:嫡長子繼承製 。

⑸ 影響:

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成為我國數千年來封建統治者享受特權的依據,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Notes1: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係宗法制是分封制實行的基礎,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二者互為表裡,相互依存,成為維繫統治階級內部關係,加強奴隸主貴族世襲統治的工具。Notes2: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⑴、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祭祀)⑵、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⑶、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基本的特點)

想要獲取更多常識,就來加入小考啦常識群,和更多小夥伴一起刷常識吧!考啦公考公眾號:kalagongkao,名師大咖為你解答疑惑,熱點資訊實時分享,讓公考變得好玩又有用!

二、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⑴、由來:秦始皇從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個字構成了皇帝。

⑵、皇帝制度的基本內涵: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朕、制或詔、璽)

2、秦朝的中央機構

⑴、三公

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長,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分左右兩名御史;

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於丞相,負責執掌群臣奏章,下達詔令,監察百官;

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但沒有實權。

⑵、丞相之下設九卿,分別掌管各項具體政務,它們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

3、郡縣制

⑴、由來:春秋時期,就已有縣和郡。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後,秦始皇 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⑵、內容:地方政權機構分郡縣兩級。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任免。

⑶、作用:與分封制相比較,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是中央集權制度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襲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誌。

Notes: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隨著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的設立,標誌著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⑴、隨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秦朝國力日益增強。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⑵、秦統一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形成, 都起了重要作用(積極作用)。⑶、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開創性,它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⑷、秦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消極)

三、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漢初郡國並行制

西漢初年,在地方上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兩制並行。

漢武帝時期的中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

(1)、中央:設中朝(由皇帝的近臣組成,品秩低)為決策機構,三公九卿成為外朝(執行機構)。

(2)、地方: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各設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布皇帝詔令);

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

尚書省(負責執行命令);

在門下省下設政事堂,在尚書省下設六部。

⑵、評價:三省的相權一分為三,長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控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而六部分工明確,有利於提高行政效率。

宋朝二府制

⑴、設中書門下,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⑵、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權力;

⑶、設樞密院,管軍事,長官為樞密使;

⑷、設三司總理財政,長官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

元朝行省制

⑴、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

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里」 (河北,山東,山西);

二是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⑵、作用: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對於加強中央集權,特別是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明朝廢丞相設內閣

⑴、明太祖廢丞相,權分六部,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標誌著皇權對於相權的鬥爭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⑵、明成祖朱棣設內閣。

性質: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 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評價:內閣是君主專制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清朝設軍機處

⑴、原因:加強皇權,及時處理西北戰事。

⑵、內容:雍正帝設軍機處,由皇帝選擇。

親信的官員充任軍機大臣,軍機處機構簡單,辦事效率較高,政策決策封閉性的特徵也更為明顯。

⑶、標誌著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

Notes1: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積極影響:⑴、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⑵、有利於維護祖國統一與領土完整;⑶、在統一的環境下,有利於民族的融合;⑷、有利於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消極影響:⑴、君主的專制容易導致暴政並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隊伍,使政治黑暗,腐敗;⑵、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西方;⑶、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嚴重的滯後。Notes2: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加強1、在中央,相權不斷削弱,君權不斷加強。2、在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中央權力不斷加強,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

中國古代加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

1、加強君主權力。

例如:秦始皇確立皇權至上的皇帝制度、漢武帝利用新儒學神化皇權、明清強化君主專制等。

2、加強思想控制。

例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變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機構。

例如: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縣制,漢代實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廢除丞相制度設內閣,清設軍機處。

4、注重選拔官吏和任免官吏。

自秦廢分封后,官吏任免由皇帝一人決定。隋唐之後推行科舉考試,也是培養和選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徑。

5、加強監察機制。

例如:秦代設御史大夫,漢代設刺史等。

第二部分 古代中國的經濟

一、農業

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⑴、原始社會時期:刀耕火種,反映了當時生產力水平的相對低下。

⑵、春秋戰國時期:牛耕技術開始運用,鐵制工具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生產力水平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顯著提高。

⑶、西漢時期,鐵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術推廣,二牛抬杠。

⑷、東漢:使用一牛挽犁(藕犁)。

⑸、唐朝曲轅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耕犁趨於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確立:戰國時期,商鞅變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土地私有制。

3、小農經濟的含義

⑴、以家庭生產、生活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⑵、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但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始終在中國封建社會佔據主導地位。

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⑴、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⑵、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⑶、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戰亂和苛政、天災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取得的。

⑷、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後,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5、古代中國主要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

經濟思想——以農為本;

經濟政策——重農抑商政策。

6、認識

土地制度的變革和調整實質上體現了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

Notes:水利工程建設傳說英雄:大禹治水,都江堰(戰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國」),鄭國渠(水工鄭國在秦國修的),東漢王景治黃河,基本解除了黃河水患。灌溉工具:翻車(三國)、筒車(唐代)。

二、手工業

1、紡織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⑴、原始社會:紡織業開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為主,但也出現了絲織業.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⑵、漢:遠銷海外,被稱為絲國(開闢絲綢之路);

⑶、唐朝:中期以後,私營作坊興起;

⑷、宋元:棉紡織業興起,元朝時松江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

⑸、明:紡織業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蘇州和杭州是絲織業的中心。

2、冶金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⑴、新石器時代:已經出土了小件銅器;

⑵、夏商周:青銅鑄造業進入繁榮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

⑶、春秋戰國:現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煉鐵器,是春秋晚期的遺物;戰國鍊鋼,淬火工藝;

⑷、漢:開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風形式發生革命性變化;

⑸、東漢時期: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為動力鼓風。

3、制瓷方面手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就

⑴、原始社會:彩陶出現;

⑵、商代中期到東漢晚期:陶發展過渡到瓷,商朝燒制出原始瓷器;

⑶、唐朝:釉陶製品的精品唐三彩,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⑷、宋元:宋代的景德鎮到元朝發展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青花瓷器。

⑸、清:清代粉彩瓷器。

4、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徵

⑴、生產部門不斷增加,並且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⑵、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⑶、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並且出現工場手工業;

⑷、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並存;

⑸、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生產布局成相應變化;

⑹、長期領先於世界,產品遠銷海外。

三、商業

1、市的形成與發展

⑴、秦:對「市」有法律規定,商品買賣必須明碼標價;

⑵、漢:專門的管理機構,管理十分嚴格;

⑶、南北朝時:城鎮之外形成了草市,政府對草市進行行政管理,設草市尉;

⑷、唐朝:草市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商業中心,夜市也非常繁榮;

⑸、宋:市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

⑹、明清:商業經濟繁榮,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2、主要的商業城市與著名的商幫

⑴、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的都城,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如齊國的臨淄。

⑵、漢: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

⑶、隋唐:長安,洛陽,廣陵(揚州),益州(成都)廣州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

⑷、宋:開封。

⑸、明清:會館、商幫的出現 (晉商、徽商勢力最強) 商業區繁華 蘇州(「十萬煙火」,財富「甲於天下」)。

3、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⑴、中國古代的商業發展以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基礎,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

⑵、商業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別是海上貿易基本上由官府壟斷;

⑶、商業活動逐步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⑷、城市商品經濟發展較快,然後逐步滲透到農村,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聯繫日益密切。

四、主要經濟政策

重農抑商政策及海禁政策的內容及影響

-重農抑商-

⑴最早由戰國時商鞅提出;

⑵基本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以農為本,商業被稱為」末業」,這個政策是中國歷代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政策。

-海禁政策-

基本含義:明太祖由於擔心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下令實行海禁。

二者的影響:

妨礙了海外市場的拓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使中國長期與世界隔絕,逐漸落後於世界潮流。

Notes: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1、產生:明中葉以後,產生於江南地區的紡織業部門。2、實質:僱傭關係⑴、機戶:早期資本家(擁有大量資金、生產資料、機房;靠工人生產獲得利潤,剝削的是工人);⑵、機工:早期的僱傭工人(靠給機戶工作,領取工資)。3、緩慢發展的原因:明清王朝推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的政策。⑴、資金:土地買賣制和高額地租吸取商業資本買田置地,影響資本積累,另外重重關卡,徵收重稅;⑵、技術:革新慢;⑶、市場:農民極端貧困,無力購買,國內市場狹小, 政府閉關鎖國政策,國外市場無法開拓;⑷、勞動力:國家重農抑商,農民被局限在土地上,無自由勞動力;⑸、國家政策:推行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政策。 總之,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圖書發行儀式舉行
中國維和步兵營順利通過聯合國駕駛執照考核
中國古代官員的考勤制度 無故缺勤大板伺候
藝術銀行模式在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前景
中國駐日發言人:中國軍艦航行是合法正常活動
俄羅斯:與中國發展合作是俄方最首要的任務
中國公民赴韓免簽新政策已經出爐啦!
揭秘中國古代斧鉞發展史
北京古觀象台舉辦中國古代計時儀器專題展覽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克里米亞政府邀請中國建築公司前往考察
中國海軍兩批海外執行任務編隊最新消息
《道德經》與道治天下——道家和道教在中國古代政治中的功用
中國—東盟法律論壇"促進可持續發展法治高層研討會"在京召開
·中國第三支駐賴比瑞亞維和警察防暴隊執行首次空步聯合巡邏勤務
白俄羅斯支持中國人大通過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
中國古代十大主戰場排行榜
政治時鐘 | 古代中國政治周期交替的原因
中國南海出招有新變化 尋求國際社會的支持與理解
中國媳婦就職菲律賓副總統 村民辦儀式敬告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