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群將之首 驍勇善戰 後投靠清軍成可恥叛徒 死因成謎
1644年,張獻忠在四川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張獻忠登基稱帝。自他以下,分封四個戰功卓著的大將為王。其中,為首的是平東王孫可望。
孫可望跟張獻忠一樣,是來自陝西的貧困農民子弟,因為天災人禍,被迫揭竿而起。孫可望投軍到張獻忠大營後,被張獻忠收為義子。是張獻忠四大義子之首。
孫可望能夠成為大西政權的群將之首,當然不僅僅是因為他是張獻忠義子的原因。在勝者為王的戰爭年代,孫可望驍勇善戰,才得以在一幫草莽英雄中脫穎而出。
與其他將領相比,孫可望算得上是年紀輕輕。可他不但作戰勇敢,還很聰明。遇上強敵絕對倉皇失措,而是沉著應對,有大將氣度。於是,一個名號在部隊里不脛而走:「一堵牆」。意思是說,哪怕千軍萬馬在前,孫可望也能像一堵牆那樣,屹立不倒。
1647年,張獻忠與清軍奮戰時,中箭戰死,時年41歲。張獻忠臨死前,對四大義子留下遺言:「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張獻忠要他們歸順明朝,反抗清軍。
最開始,孫可望作為大西軍的領頭人,執行了張獻忠的遺志。孫可望派兵由貴州入湖南,屢屢擊敗清軍,收復了湖南大部分州縣。
然而,就在這時候,孫可望與另一個大將、大西軍的二號人物李定國發生分歧,以至於產生了矛盾。那陣子,李定國「兩蹶名王」,斬殺了清軍兩個王爺,風頭相當強勁。孫可望看在眼裡,滿是忌恨。他開始不斷排擠李定國,直至將李定國逼走。
李定國被逼走後,孫可望又難以抵擋清軍的進攻,導致接連慘敗。
孫可望惱羞成怒,索性帶20餘將領跑到長沙,投靠清軍,當了一名可恥的叛徒。
這之後,孫可望搖身一變,從抗清大將變為清軍的急先鋒。他不但親自披掛上陣,還向清軍詳盡吐露西南三省的情況,使清軍能迅速調整戰略,並最終一舉殲滅了南明政權。
孫可望因此加官進爵,被冊封為義王,成了當時清軍中顯赫一時的大人物。
可是,古往今來的叛徒從來沒有什麼好下場。孫可望也不會例外。
孫可望在投靠清廷之處,備受重視。順治皇帝親自接見他,10天之內,賜宴三次之多,還兩次賜銀,達12000兩。另外,還賜給府第、解袍、朝衣、緞匹等物。
可當南明政權被扼殺後,孫可望就失去了用處,清廷對待他就冷淡起來。
1658年,孫可望收到消息,他失散10多年的弟弟孫可升正在上海遊盪。他又驚又喜,給朝廷打報告,請求用公家驛傳把弟弟運來北京與自己團聚。照說,這是小事一樁。沒料到,卻引來清廷御史的一陣猛轟。大意就是他弟弟不過是平頭老百姓,怎麼敢冒用妄用國家驛傳?
孫可望見此,猶如五雷轟頂,趕緊上疏謝罪。
兩年後的1660年,孫可望突然死去。官方的說法很一致,都是病死。而民間卻眾說紛紜。有的說是孫可望在出獵時,被人用箭射死;有的說孫可望被賜毒酒而死。到底哪種說法更真實,期待未來有一天能夠揭曉。
鄧小平外交生涯振聾發聵的四句話:犀利無比,霸氣外露
明末第一戰將 前半生反明後半生抗清 幹掉清軍兩個王爺
毛主席生日原來並非12月26日 有人給改後 他開了一個玩笑


※鄧小平外交生涯振聾發聵的四句話:犀利無比,霸氣外露
※明末第一戰將 前半生反明後半生抗清 幹掉清軍兩個王爺
※軍神劉伯承一生戎馬倥傯 臨終前何事令他「死不瞑目」?
※毛主席生日原來並非12月26日 有人給改後 他開了一個玩笑
※彭德懷林彪劉伯承陳賡粟裕 他們打起仗誰也不服 唯獨很尊敬一人
TAG:勇哥讀史 |
※曾暗中勾結清軍, 最終害慘主帥成為清軍之俘
※吳三桂怒髮衝冠為紅顏,李自成兵敗身死,倒是便宜了清軍
※吳三桂愛妾被李自成軍侮辱,放清軍入關,成明清一罪臣
※拋開吳三桂、腐敗這些因素,李自成的大順軍究竟能否戰勝清軍?
※為什麼李自成張獻忠能與明軍長期周旋:與清軍作戰卻迅速被殺?
※同樣驍勇善戰,可為何蒙古人總是打不過清軍?
※鄭成功母親被清軍虐待至死,安葬之前,鄭成功下令將屍體開膛破肚
※蒙古人身形彪悍,驍勇善戰,為何總是打不過清軍?
※李自成身邊第一悍將,強佔陳圓圓,拒絕降清,終被清軍慘殺
※李自成栽在鄉團手裡,大順軍群龍無首,想依附清軍,因一事未談成
※揭秘李自成兵敗清軍的最大因素,不是吳三桂降清
※李自成手下第一悍將 曾搶佔陳圓圓 最後被清軍勒死!
※李自成張獻忠與明軍長期周旋,為何清軍入關迅速被殺
※李自成滅了大明,對清軍時卻兵敗逃離,原因只有兩個字
※清軍騎兵「不可戰勝」神話終結八里橋,一代名將僧格林沁註定敗局
※李自成手下榜首猛將,侵佔陳圓圓,惹毛吳三桂,滿清入關導火索,被清軍將他碎屍萬段
※李自成帳下第一猛將,強佔陳圓圓,被清軍俘獲後碎剮而死
※擁有十倍於清軍兵力的李自成為何一敗塗地?
※明朝陷入與李自成和清軍雙線作戰泥潭時,戰鬥力強到恐怖的戚家軍為什麼不出來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