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像我家娃兒這樣,以後會不會很容易被欺負啊!

像我家娃兒這樣,以後會不會很容易被欺負啊!

歡迎來到媽咪OK

OK媽 媽咪OK

▲添加私人微信(mamiok101)和高知麻麻做朋友。

OK從小就屬於傳統觀念中「膽小內向」的孩子,最表面的體現就是不善爭搶、總是退讓。同齡孩子一起玩,有些小朋友會主動去「勾搭」別的娃兒,順手就去拿了別人的玩具玩,而OK從來都是那個被「勾搭」的對象,別人一來就開始後退兩步,等別人一個小手伸過來搶玩具,直接就拱手相讓了,連個你爭我奪的拉鋸戰都沒有,甚至被奪走玩具他還會退到沒人的地方去,像是自己做了什麼虧心事要躲藏起來似的。直到現在三歲多了,不善爭搶的性格一直就沒改過,凡事只要和小朋友起衝突了,讓步的一定是他。

前陣子和兩個朋友聊起這個話題,發現三家的小孩子都是這樣。於是大家就在聊——膽小、內向的娃兒在他們獨立去社交時是否會吃虧?爸媽需要怎樣做能讓他們膽大、外向點呢?

|你的擔心很可能是多餘的|

在弄清楚娃兒的「膽小、內向是否會讓他們吃虧」之前,我們可能更需要清楚的是,「膽小、內向」和「性格軟弱會吃虧」真是一回事嗎?

如果你的寶寶還不滿三歲,你眼中寶寶的膽小、內向可能只是假象。

首先,三歲前的小娃還沒有完全具備社交意識、掌握交際語言,他們在群體活動中的表現更多的是經驗的體現。你可以發現,那些膽大、外向的娃兒基本都是出來玩得多的小朋友,很可能從幾個月起家裡的老人就天天抱著到處兜,碰到不認識的人也能隨時隨地就能聊得起來,在長期觀察大人的交際方式後,「自來熟」模式對於小娃來說就是一種正常的交往方式。而「膽小、內小」的娃兒,通常在他們觀察中,可能更多的是」界限感「,不認識的人不主動去接觸。

其次,三歲前的小娃對周圍、對社交的認知,更多地取決於自身的安全感。如果寶寶本身並不能從爸媽的親子關係中理解到做什麼事是安全的、做什麼事是不安全的(比如在家打翻一個水杯會被老人的一驚一乍恐嚇到、撕破了一本繪本會被媽媽厲聲制止),慢慢他們就會建立起自我保護意識,認為少去惹事可以得到更加安全的環境。

所以,對於小娃早期的部分行為去做出性格上的斷定並不妥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貼標籤」,這種做法反而會引導娃兒朝著標籤的方向發展。但是,「三歲看到老」這句話也並不全無道理,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質這是無疑的,這來源於家庭環境、爸媽的相處和交流方式,以及一部分的天生遺傳。如果爸媽不希望看到寶寶的行為表現出膽小內向的特點,即使要改變,也得順著寶寶的天性來,在了解形成他們特質原因之後,再來考慮怎麼去引導娃兒變得更加開放、熱情。

天生自帶的體質,只有給出孩子時間和空間

爸媽們作為成年人,性格已經定型,對於自己的認知會更清晰。如果爸媽們自認為都是性格內向不善與人打交道的,那麼很有可能娃兒就已經部分遺傳了爸媽的性格特質。

對於先天就是性格內向,膽小忍讓的孩子,更多的我們還是要像接受自己一樣接受孩子的性格,要不然呢?!

有些爸媽自己本身就不那麼擅長與陌生人」破冰「,卻希望孩子在社交關係中能言善語。有一回帶OK在遊樂場中的挖沙池玩,旁邊來了個媽媽帶著孩子也來玩,因為挖沙工具和模具都已經被其它他小朋友拿在手裡或者就在他們身邊,小男孩就一直站在沙池旁看著別的小朋友玩不知道怎麼去拿挖沙工具。他媽媽一個勁的說」你去啊,你去啊,你跟他們說一說他們會讓給你玩的~「。可是在這個媽媽卻始終沒有引領小男孩去和小朋友交流,表情上還帶有「怒其不爭」的小懊惱。

但事實上,當娃兒不敢主動要求或主動參與的時候,爸媽又不能很好地帶領或者示範,那麼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給娃兒足夠空間,讓他能夠去嘗試,並且一定不要抱著目的性和壓迫感地勸慰,娃兒沒去做就開始威脅、硬推。

與外界接觸的少經驗自然少,那就多提供點機會

如果娃兒的成長環境相對封閉,缺乏和周圍的人交往的生活空間,自然就會缺少與人交往的經驗和體驗,慢慢的就看起來孤僻,孤僻也會連帶著膽怯、不敢嘗試的行為。

娃兒的家庭環境是由爸媽決定的,給多長的陪伴時間、家裡是否有每天固定化的親子時間、爸媽是否很自然地帶著娃兒去不同的場合、教他們如何與別人打招呼,告訴他們怎麼和不同年齡的人交往,這些都會慢慢積累成為他們社交的經驗資本。

越多的把娃兒置身於真實的社交活動中,娃兒就會越多地體驗到自己在社交中與別人的互動關係,也會有更多機會去嘗試怎麼說話、怎麼去「爭取」一些玩具。

你可以試試,約有同齡寶寶的朋友,一起去戶外玩(在一起玩的時間要至少超過三小時,要提供專門的時間讓娃兒們互相分享美食和玩具),不經意地迸一些簡單的社交語言,這些會漸漸地植入娃兒的腦海里,可能在下一次一起和小朋友玩時就想到該怎麼表達了。

想要娃膽大,要明確讓他知道「我會永遠保護你」

有過不良的體驗對娃兒的影響可能會佔據很久。比如,被厲害的小朋友欺負時,我們並沒有採取適當的方式來保護他們,甚至還當眾訓斥娃兒」沒用、沒出息...",這種不良體驗外加缺乏保護,會直接導致娃兒在群體中不自信和失落感,不願意表達和表現自己,深怕再一次受到傷害。

遭遇過不良體驗的娃兒,最需要的就是安全感。他們需要在有情緒的時候被安撫,需要爸媽幫他們找到自信的點。解決了這些問題後,他們才需要學習到一點小技巧,遇到別人欺負自己的時候應該如何保護自己,遇到和別人發生糾紛的時候自己怎麼獨立解決,跟比自己大的孩子玩要學會遵守規則,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要懂的照顧別人。去嘗試所有的這些,他都需要確認是安全的,爸媽會站在身後保護他。想要

每一次引導孩子和陌生人的交流都會讓他力量感倍增

在小區逛經常會聽到一些帶著孩子的大人,娃兒要去碰一下別的小朋友的小推車,大人就會馬上說:「不行不行,那個阿姨要來罵罵了」;娃兒去爬個欄杆啥的,大人又馬上開始恐嚇:「不行不行,再爬警察叔叔要來了」...

也許大人的目的是為了保持禮貌,或者不願意去和別人說情而不允許娃兒去碰別人的東西,又或許是為了進行安全教育不允許娃兒到處攀爬,但總是用恐嚇式的言來阻止,只會讓孩子因為害怕而退縮,心理上還留下陰影,後面再要改變想法又得花番力氣。

爸媽保護娃兒安全當然重要,但讓他們學會主動融入群體的、及早學會自己判斷安全和危險才是良性循環。後來我就有意識地給OK創造一些和陌生人說話的機會,例如在超市結賬,我會把卡交給OK,讓他去和營業員阿姨交流;要去鄰居家借個東西、敲個門,我也會安排OK去完成。每次在和陌生人成功交流之後,我都會看到他臉上湧現著自豪感、力量感。

溫馨提示: 把「媽咪ok」公眾號置頂,再也不會錯過港大教育學博士等高知媽媽的育兒分享。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媽咪OK」,我的主戰場在那。港大教育學博士主創、國際幼兒教育協會專家指導。專註0-6歲寶寶睡眠、大腦發育和心理,也分享吃喝拉撒等靠譜育兒知識。和幾十萬高知媽媽一起育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有一種只有當了媽才能體會的幸福,叫娃兒們都睡了
這麼帶娃,怪不得你累個半死,娃兒成了愛哭鬼
你以為就你家娃兒寫作業讓人抓狂?黃多多也一樣!
瑞典政府花錢養奶爸,可以不上班,但是不能不帶娃兒
剃光頭涼快還發質好?看完這些家長們才驚覺自己又做了件坑娃兒的事!
哺乳期感冒就該斷了娃兒的糧?說,你還要被這個誤區騙多久!
原來,一成不變的故事滿足不了孩子對新鮮事物的渴望,那些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故事,才是娃兒們的最愛!
論穿衣搭配,你可能還比不上這些娃兒
建議不要讓粑粑帶娃兒,反正我是見一次笑一次!
《小豬佩奇》反正我家是愛得不得了的,你們娃兒耶?
娃兒他爹居然敢給孩子吃這種退燒藥?氣得我當場提出離婚!
千萬別讓熊爸爸帶娃兒!爸爸你這樣會被媽媽打的你造不造!
娃兒發燒感冒了,打了兩天針,再去檢查,醫生還說看情況要再打兩天,你該咋辦
鼓勵摔倒的娃兒自己站起,真的對嗎?過來人有話說
為了孩子,所有媽媽都想學的一道菜,學會它,娃兒有口福!
孩子長身體,肉類不能少!自製東坡肉,娃兒吃得停不下來!
帶娃兒累到崩潰過的寶媽們,真應該點進來看看這篇文章……
「從背面就看出來你生過娃兒」,原來看的是這個!
保妻放棄三胞胎 引產後男子不敢看:那畢竟是我的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