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何 松:滇西的古詩舊事

何 松:滇西的古詩舊事

感謝麗江宋城旅遊區向麗江市中小學及貧困鄉鎮贈閱《壹讀》雜誌!

何 松:滇西的古詩舊事


滇西的古詩舊事


何 松


「蜀身毒道」 上的古歌


翻閱張文勛先生主編的《雲南歷代詩詞》一書,發現前面所選的三首古詩所詠都和雲南最早的國際大通道「蜀身毒道」 有關,且作者皆已不考,兩首出自於漢代,一首為唐代所作,這概因古代山川阻隔,交通之不易也。

公元前122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向漢武帝稟報了在大夏(今阿富汗)的奇特發現:「居大夏時見蜀布、卭竹杖,問所從來,曰:東南身毒(今印度)國。」(《史記?大宛傳》)。這就怪了,因為當時所有官方的記載中都從未有過中土大漢與西域通商的記錄。


事實上,早在戰國末年,西南地區的人們就在崇山峻岭、高山峽谷中踩出了一條由成都經宜賓,過雲南昭通、曲靖、大理、保山,從德宏出境入緬到達東南亞和南亞的 「蜀身毒道」 。即今天所稱的「南方絲綢之路」。這條古道比張騫通西域的北方「絲綢之路」還要早上兩百多年。雲南詩歌史上的開篇《渡蘭滄歌》就和這條古道有關:「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蘭滄,為他人」。此詩被范曄《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和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所收錄,為文獻所載的雲南最早的歌謠。


《渡蘭滄歌》中所寫「度博南,越蘭津,渡蘭滄」 是寫實的。「蜀身毒道」從四川起步,分別走東南邊的「朱提道」和西南邊的「靈光道」,匯合於楚雄雲南驛後往西,經漾濞就進入「博南古道」。博南是公元1世紀開始沿用的縣名,今屬永平。這條古道是漢武帝「重新發現」蜀身毒道於公元前105年前後下令開鑿的。博南山與羅岷山絕壁對峙,間有蘭津古渡,向西渡過瀾滄江,便進入今保山地區。「博南古道」 為「蜀身毒道」 上最為艱險也最為著名的一段。如今,荒廢古道的石頭上還留有深深的馬蹄印。


《僰道謠》記寫的是「蜀身毒道」 的另一段——僰道。詩為:「猶溪赤木,盤蛇七曲。盤羊烏龍,氣與天通。」此詩見於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僰道,指從四川宜賓到雲南昭通的古道。亦為「蜀身毒道」 中的一段。《華陽國志》云:「自僰道至朱提(今雲南昭通),有水、步道。水道有黑水至羊官水,至險,難行。步道度三津,亦艱阻」 。這詩感嘆蜀東南和滇東北水曲山高,行道之難, 真「難於上青天」 !


但不管怎樣艱難,商旅們依然不畏艱辛地行走在這條道上,他們利用馬匹、駱駝、人力,運載著絲綢、布匹、瓷器、茶葉等到東南亞、南亞交易,又攜回寶石、珍珠、海貝等輾轉販賣。唐代的《賈客謠》就是這樣一首詩。此詩原載唐代樊綽的《蠻書》:「冬時欲歸來,高黎共上雪。秋夏欲歸來,無那穹賧熱。春時欲歸來,囊中絡賂絕。」一個在東南亞那邊做生意的商人哀嘆:冬天回不來,是因高黎貢山的雪,秋夏回不來,是無奈穹賧(今鷺江壩)的熱毒瘴氣,春天回不來,是因為囊中沒有錢財。詩中唱出了商人阻於寒署和苦於貧困而回不了家的悲哀。

這三首漢、唐時代的歌謠,是無名的販夫走卒們艱難地行走在中國最早的國際大通道上的感嘆和哀歌,為「勞者歌其事」的傑作。明《滇南詩略》評曰:「古歌謠,淡中有味,質中有文,所以後世不可及。」

何 松:滇西的古詩舊事



清代雲南三位詩人的《竹枝詞》


竹枝詞是由古代巴蜀民歌演變過來的一種詩體。國寶熊貓的故鄉多竹子,民歌中早有《竹枝》,白居易詩中有:「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 而將民歌變為文人創作詩體《竹枝詞》的是唐代詩人劉禹錫。

公元822年正月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到建平(今巫山縣)見民間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邊唱邊舞,佷受啟發,便仿效民歌作《竹枝》九首,這之中名氣最大的當數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首。由於《竹枝詞》具有鮮明的民間歌謠格調,又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因而很受百姓的喜愛。


在清代,這種民謠體的詩歌形式更是得到了廣泛的流行,很多地方都出現了自己的《竹枝詞》。《雲南歷代詩詞選》一書中便錄有清代三位雲南詩人的《竹枝詞》。其一為清康熙年間,雲南大理鳳儀詩人時亮工的《昆明竹枝詞》,所選兩首。一是「蘆浦幾處萃成堆,遙見扁舟柳外來。日暮泊船何太晚,太華山下打漁回」。二是「蓼葉紅時魚更肥,日斜收網曬衰衣。孫兒拍手忙攜去,三市街頭換酒歸。」這兩首寫昆明滇池邊的漁民生活。其二為清道光年間麗江詩人楊品碩的《麗江竹枝詞》,所選兩首。一是「三月八日玉泉游,士女如雲過水樓。無限春風花樹下,意中人去又回頭。」二是「備好豬頭與酒茶,門聯春帖亦堪誇。過年物事己全具,待購山茶一簇花。」前首寫麗江三月祭龍神會,士女如雲的熱鬧景象,後一首寫麗江人家過年的風俗。其三為,清同治年間麗江詩人李玉湛的《墩訊竹枝詞》,亦為兩首。一是「冠裳鞋履異尋常,皮革氈衣炫貝裝。呼嘯一聲人去也,山風吹送健兒郎。」二是「女郎裝束更奇新,檀樹茄花艷絕倫。百褶毛裙長掃地,條條發辯繞驚人。」墩汛即今德欽縣城。兩首詩短短八行,藏家兒女奇異的風貌便躍然紙上。


三位清代雲南詩人的六首《竹枝詞》,如民歌般純樸、簡潔,或表現昆明滇池邊的漁民生活、或記錄麗江三月祭龍神會及春節過年的場景、或展現德欽藏家兒女奇異風貌,記錄了一個時代、一個地方人的活法,處處透著人間的煙火味,猶如六幅小尺寸的浮世繪,清新、活潑、可愛。

何 松:滇西的古詩舊事


徐霞客在麗江的食事


《徐霞客遊記》是一本大地之書。滇西,尤其是徐霞客地理髮現的受益者,《徐霞客遊記》中留下了很多關於麗江、雞足山、騰衝等地的重要地理文獻資料。在文化旅遊熱到來的今天,這些文字尤顯珍貴。


明崇禎十二年(1639)二月,徐霞客來到了麗江,這個外鄉人來到麗江的時候,正趕上了麗江木氏土司王朝最為鼎盛的時期,它的領地甚至己擴張到了今天四川的巴塘、里塘一帶。木府有實力,又熱愛漢文化,因而徐霞客的到來,受到了木府主人木增最為隆重的接待。


徐霞客進入麗江的第一次食事,出現在《徐霞客滇游日記六》,徐霞客一路走來,先到通事家休息,通事先「獻酪為醴。」——「獻酪為醴」 即獻上以牛羊乳漿釀製而成的甜酒,這在當時的麗江是一種待客習俗,徐霞客因飲食習俗不同,故「不便沾唇也。」可見當時麗江的飲食習俗,深受藏域地區的影響。


《徐霞客滇游日記七》記:「二月初一日下午,設宴鮮脫林(又稱福國寺)東堂下藉以松毛,以楚雄諸生許姓者陪宴,大餚八十品,羅列甚遙,不能辨其孰為異味也。」 福國寺為麗江第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木增於福國寺東堂五鳳樓前接待了旅行家徐霞客,崇尚漢文化的木增還將所著的《雲薟淡墨》集,拿出請徐霞客作序。


初三日「余以敘稿送進,復令大把事來謝,所饋酒果,有白葡萄、龍眼、荔枝諸貴品,酥餅、油線(細若髮絲,中纏松子肉為片,甚鬆脆)、發糖(白糖為絲,細過於發,千條萬縷,合揉為一,以細面拌之,合而不膩)諸奇點。」


初五日「傳致油酥麵餅,甚巨而多,一日不能盡一枚也。」 「油酥麵餅」即有名的麗江粑粑。麗江粑粑以麥面為主料、佐以火腿末、白糖、芝麻、核桃仁等,文火煎成金黃,食之酥脆可口、香味撲鼻,且可久存,因而倍受旅人喜愛,曾是滇西茶馬古道上商隊、馬幫必備的乾糧。


初六日,「余留鮮脫林校書,木增雖去,(仲春祭至聖先師),猶時譴人饋酒果,有生雞大如鵝,通體皆油,色黃而體圓,蓋肥之極也。余愛之,命顧仆腌為臘雞。」


初十日,「餚味中有柔豬、氂牛舌……柔豬,乃五六斤小豬以米飯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體炙之,乃切片以食,氂牛舌似豬舌而大,甘脆有異味。」


徐霞客從富庶江南一路走來,早是個吃慣見慣的主,因而對「大餚八十品」,沒詳細羅列,只記下了「柔豬」(烤乳豬)、氂牛舌、壯雞、發糖、油酥麵餅等邊疆民族地區的特色佳肴,而這些食物,大都還穿越時空地流傳到了現在。


徐霞客在福國寺住了八日,還考察了附近風物名勝。解脫林是木增的別墅和家廟,木增請徐霞客歇息於此,說明徐霞客的到來,得到了納西族最高禮儀的接待。


木府先後招待了徐霞客十日,所宴請之美食,集中出現在了《徐霞客滇游日記》,從日記中看,其宴請規格之高,食物之精,可算是明末滇西飲食文化的最高水準了。

何 松:滇西的古詩舊事



責任編輯:李惠文 和麗瓊


圖文編輯: 李承翰 和曉梅 楊冬梅 黃立康


註: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麗江壹讀 易讀麗江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麗江壹讀 的精彩文章:

壹讀詩歌 和家勝:月光

TAG:麗江壹讀 |

您可能感興趣

漳州古城舊事:講古
憶東林寺:東林舊事說不盡
《伊川賦》——憶曹植洛神舊事
『錦瑟』鄉村舊事
城南舊事——溫暖依舊的「故都的秋」
《憶慈母舊事》作者:湖北尋才
東北王——張大帥府上的塵封舊事,梅蘭芳都去了!
周美霞:天涯舊事何堪憶,雲去蒼梧湘水深
《城南舊事》之秀貞
繪畫-林海音《城南舊事》美麗的小城,回憶!
突然消失的樓蘭古城再「現身」?揭秘千年古國的神秘舊事
桂林人不知道的桂林舊事 桃花江上游的百年古石橋
松桃蓼皋舊事的聲色會影,鄉愁深處的黑白印象
那些年的《城南舊事》,那些年的長亭外、古道邊你還記得嗎
梨園舊事——真實的梅蘭芳
二丫《小鎮舊事》 朗讀:李中力
還珠舊事重提,爾康你和紫薇怎麼了?
書評:英子眼裡的《城南舊事》
滄桑偏臉城——金溝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