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之驚蟄:春雷一響,萬物生長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氣候逐漸變暖,萬物開始復甦。
驚蟄,古稱「啟蟄」,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蟄伏在泥土中的動物開始出來活動。
每到了驚蟄時分,氣溫回升較快,害蟲出動,這時人們也開始忙碌起來,因而有「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的說法。
驚蟄怎麼來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其實,「蟄」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動物躲起來冬眠,叫入蟄;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時再鑽出來,叫做出蟄。
大地回春之時,雷聲漸多,舊時人們認為動物之所以可能從蟄伏中醒來,是由於由雷聲驚醒的,因而,就有了驚蟄的說法。
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有啥特徵?
驚蟄後,雨水漸多,氣溫乍寒乍暖。
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
描述的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嗚叫、燕飛來的時節,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
驚蟄要做什麼?
驚蟄要吃梨
因為驚蟄後天氣明顯變暖,人們容易口乾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這時吃梨,對身體很有滋養作用。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風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
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
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要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古人想像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擊天鼓,人間也利用這個時機來蒙鼓皮。
驚蟄要「打小人」驅趕霉
驚蟄民間習俗「打小人」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驚蟄要抒發內心不忿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此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洩內心的不滿。
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而被「打」的對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
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及抒發個人內心的不忿。
驚蟄詩兩首
《驚蟄》長卿
陌上楊柳方競春,塘中鯽鰣早成蔭。
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蟲豸倒乾坤。
《驚蟄》(左河水)
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
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
本文由學國學網(公眾號:lexueguoxue)發布

※古代,行醫的人背個葫蘆為什麼卻叫懸壺濟世?
※中國古典詩歌內容分類大全
※國學故事之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TAG:學國學 |
※二十四節氣——驚蟄:一聲春雷 萬物並作
※二十四節氣之一-立春
※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分
※【二十四節氣】驚蟄
※二十四節氣之一-大雪
※二十四節氣之一-小滿
※二十四節氣之一-立夏
※二十四節氣之一-立冬
※二十四節氣之小暑
※二十四節氣:冬至
※二十四節氣之春分節氣
※二十四節氣之一-處暑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之一-芒種
※二十四節氣之一-寒露
※二十四節氣之立夏
※二十四節氣之立秋:一場秋雨一場寒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
※二十四節氣之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