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是什麼時候滅亡的——基於「正統觀」的考察

明朝是什麼時候滅亡的——基於「正統觀」的考察

作者丨胡丹


1


明朝滅亡的時間,一般將其定於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即李自成破北京、崇禎帝在煤山上吊的那個歷史節點上。

這是清朝官方欽定的說法。


當年四月間,「闖賊」攻破北京的消息傳到關外,虎視已久的「大清」毫不遲疑,馬上打著替明朝報仇的旗號,進入山海關,趁火打劫,迅速擊敗李自成,並於五月佔領北京。


這就是明朝「天子守邊」的壞處,京師離邊太近,強敵入侵,數日即抵城下,而都城一旦不守,整個「朝廷」(中央府部院寺機關及其官員,俗稱「朝臣百官」)都跑不掉,被人打包全收了。崇禎皇帝一死,滿朝官員坐困京城,如瓮中之鱉,眼見三個月內換了三茬主子(明、闖、清),那目瞪口呆之狀,可以想像。有些人逃了,而多數人只得留下來,侍奉不同的新君。


清軍打敗李自成,算是替鄰居報了仇,它也不把自己當外人,就在鄰家住下,連同自家小皇帝福臨也從關外接來,一家子搬進紫禁城,不走了,一住三百年!

1644年,也是清順治元年。


自女真人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在今天中國的版圖上,就有兩個並存的王朝。後金(清)從它建國之日始,就與大明為敵,並不奉其正朔,兩國各自紀年。清軍入關後,沒有革除崇禎年號,即承認明朝存在、兩國並立的事實,但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三月之後,「天下」就只許使用大清年號了——這是因為,清朝咬定明朝已經滅亡,大清是承大明而有天下,其他一切自立者皆為僭偽。


明朝在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在南京保留了一套中央級的政府班子,雖說人員配備不齊,倒也是一個現成的朝廷。當崇禎末年天下大亂時,好幾位王爺逃到南京,先帝殉國的消息傳來,南都官員忙一邊開喪,一邊從眾王爺中選出一位福王朱由榔(崇禎帝的堂弟),扶之登上寶座,他就是弘光帝。那時還是五月,當年還剩下大半年時間,改元得等到明年,故南都系年仍用崇禎十七年。


弘光繼崇禎之統,是合法的新朝廷,但大明的版圖已非完璧:清軍佔領了它的舊都,控制了朝廷的百官,在北直隸、山東、河南、河東等地盤踞為窟穴。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何況清軍還是不請自來,它既然來了,還肯走嗎?南京當局決定試探一下,於是遣使向北京方面提出聯合「剿(闖)賊」的倡議。


南京真乃天真了得!清人的想法還用試嗎?

明、清兩國邦交本就不好,崇禎還在時,清軍就四次入侵京畿,它這回強行入關,說是幫大明殺賊、替崇禎報仇,其實就是個託詞,你還「信他的邪」?可見南京不止皇帝昏庸,大臣也不高明。


北京的反應不出逆料,南京乞清軍幫忙剿賊,清廷反指責南京不該擅立朝廷,令弘光「削號歸藩」(即削去帝號,仍稱福王)。顯然,大清已自居為「天下主」,根本不承認南京或南明政府的合法性,它咬死明朝已經滅亡!


南京竟然還為自己的存在辯解,看不出大清的責難是它向南征伐的戰鼓。


2


清廷要入主中原,成為新的正統中國王朝,必須宣布它的「前任」大明已死!

清人用心良苦,這些工作打它進京就開始了,如改葬崇禎帝後,令臣民服喪,謚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這些是來幫忙的鄰居該做的嗎?此時的清廷已是鳩佔鵲巢。


得了機會就要坐天下,清廷的政治文化完全是「中國式」的,它現在的定位,已不再是偏處滿洲、控馭東蒙的大清國,而是繼承中華正統、君臨天下神州的大清朝!


所謂「朝」,是自堯舜三代以來,正統嬗遞有自之中國朝代;「清國」向「清朝」的進化,是清人入關後政治觀念變化的根本。


過去清國雖有與大明「爭正統」的一些舉動,如脅迫明朝的藩屬國朝鮮向其稱臣,但它還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其定位只是一個與明朝平等的國家。「中國」只能有一個,那時的清廷還不認為自己是中國。入關之後,形勢大變,清廷的政治立足點隨之而變,如今它要做中國了。

現在有些人不承認清朝是中國王朝,甚至說「明亡之後無中國」,而事實是,清廷自入關後,就始終在為確立自己的中國王朝地位而努力,它不承認南明,堅定不移地滅明,都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明朝在中國正統王朝譜繫上的合法繼承者。


清人在安葬崇禎帝時,已暗示明朝已經滅亡,這一點很快變成明確的政治話語,如其詔書所言:「本朝立國東陲,歷有年所,幅員既廣,無意併兼。昔之疆場用兵,本冀言歸和好,不幸寇凶極禍,明祚永終,用是整旅入關,代明雪憤。」它宣稱,清兵是在「明祚永終」後入關的,滅明者是賊(闖),不是清;而「南中(南京)乘釁立君,妄竊尊號,亟行亂政,重虐人民」,它自然不肯承認,且必須加以征伐。



明朝是什麼時候滅亡的——基於「正統觀」的考察



(《多鐸得勝圖軸》局部。豫親王多鐸正接受明朝的降表)


順治二年(1445年),多鐸率師向南進軍,大軍還未開到揚子江,清廷已迫不及待地開「明史館」,要修「勝朝」之史了。後代王朝修前代史,是歷代中國王朝相沿已久的政治傳統,清廷在正式與南京兵戈相向前,先宣布它的滅亡,既為其征討正名,亦為釜底抽薪之計。自然,此舉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明史館匆匆開了,而《明史》最後修成,則是九十年後的事情。


當然,明朝亡不亡,不由清人嘴巴說了算,最後還得動手把它推進墳墓。


此時南京政府還佔有淮河以南的廣大土地,如果它爭氣,能夠擊敗南侵的清軍,則金宋戰爭的歷史將重演:弘光帝所領導的大明將成為「南明」(一如「南宋」),與北方的清廷平分天下,再次形成南北分立的局面。


歷史上的南朝或北朝,往往自居「中國」,而視與其並立者為蠻夷或僭逆。如果1644年後的情形是(南)明、清分治,它們也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爭正統(即爭為中國王朝)的過程,然後開始平等或不平等的邦交。那麼今日之中國,將很不同!在這個意義上,誰願意看到中國再次分裂呢?


可歷史沒有假設,史實是,腐敗的弘光朝廷不堪一擊,成立僅一年就被清人所滅。時為弘光元年(1645年),也是清順治二年的五月——這回明朝真的玩完了!


3


清廷用兵大勝,在「既俘福藩,南服略定」後,即命十月在江南舉行鄉試(省級科舉考試),並詔告天下,「特弘大賚,嘉與維新」。同時赦免河南、江北、江南等地官民「絓誤」,所有(前明)橫征逋賦,悉與蠲免。大軍所過,免當年額賦之半,余免三之一……儼然為新天子溥恩天下之義。


對於明朝滅亡的時間,清朝官方的話語,前後完全一致,並通過撰寫史書、文字獄等形式,不斷加以強化。


清廷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所盡的努力,是前朝不能相比的。我們可結合元朝人對「宋亡」的記事來加以理解:


公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殘部與元軍在廣東新會之崖門近海激戰。日暮時分,宋軍大潰,宋相陸秀夫絕望,負起年僅9歲的幼帝趙昺,投海而死。元修《宋史》稱,此役後,「宋遂亡」。



明朝是什麼時候滅亡的——基於「正統觀」的考察



(崖山海戰模型)


現在有人說,「崖山之後無華夏」,實際上是接受《宋史》的觀點,認為宋朝是在崖山之戰中滅亡的。然而崖山海戰前三年(1276年),南宋君臣獻都城臨安(今杭州)出降,就不是它的滅亡嗎?


元人在修《宋史》時,在「宋亡」這件事上的「書法」實在有些奇怪。


崖山之戰記在《宋史》「本紀四十七」中。本紀是「紀傳體」史書中皇帝的傳記,這篇本紀包括3個人,即南宋的最後三位君主。他們是哥仨兒:趙?和他同父異母之兄趙昰、弟趙昺。趙?就是獻城投降的那位末帝,被元朝降封為瀛國公。元軍佔領宋都臨安,可與清軍佔領北京相比;臨安獻城後,?的兩位庶兄弟罡和昺,隨母親楊太后出逃,先後稱帝,在元軍的窮追下,一路狼狽南奔,亦與南明之隆武、紹武、永曆相似。


《宋史》將昰和昺的事迹「附」在瀛國公?後,無異於承認他們被擁戴為「宋國之主」的事實,但在那篇本紀中,卻只稱呼他們在宋朝所授的王號,而不承認他們「帝」的身份。但不是帝,為何將二王事迹羼入專記帝王之事的本紀?


又,《宋史》既然不認可昰與昺的帝位,為何將其不幸的結局與宋之亡國聯繫起來?當趙?率南宋百官投降,並且「詔諭(全國)郡縣使降」時,就應認定為宋朝滅亡,不該復將宋亡繫於一個「僭統者」的跳海自殺上。


以上矛盾無疑是作史者的疏忽,他們修史時很有點「不講政治」,難怪人們說,元朝末年倉促成書的《宋史》,編校不精,是較為粗疏的一部「正史」。


同樣是修前代史,清人修《明史》,就沒有犯這樣低級的「政治錯誤」。莫說本紀,就是整部《明史》,對隆、永等南明之君都無一個字的記載;「一年皇帝」朱由崧則收在《諸王傳》里,且雲「自立於南京,偽號弘光」。


明朝滅亡時間如何定,關係到清朝的正統地位,不是小事,清廷堅定的史觀是:明亡於崇禎帝煤山自吊,滅明者為「賊」(闖),大清是從「賊」的手中奪的天下。乾隆四年(1739年)定稿頒行的《明史》,就在崇禎帝死後稱「明亡」,並稱「(帝)之蒙難而不辱身,為亡國之義烈矣」(《庄烈帝紀》);同時將爝火不息,奮戰不休,一直到康熙元年(1662年)才最後撲滅的「南明」事迹一概抹殺。在清代,敢書南明年號即是大逆不道,也沒人敢以弘光或永曆之亡為明朝之亡。


《明史》在長達數十年的修撰中,明確把握並堅持的一個重大核心理念,即正統觀,它以崇禎殉國劃線,之前承認明朝居「天命」與「正統」,明亡後就由清朝繼承其中國王朝的地位,而其他奉明正朔者,皆為殘渣餘孽與僭偽。在這一點上,全書完全一致,毫無搖移,更無抵牾之處。而元人則不能將臨安之降斷為宋亡,故《宋史》一邊削宋末三帝帝號,一邊卻為其立本紀,造成「書法」上的混亂——僅就修前朝史這一點來看,清廷的統治技巧遠較元朝更臻圓熟。



明朝是什麼時候滅亡的——基於「正統觀」的考察



(清兵來了)


4


當下的教科書和歷史讀本仍多徇舊說,將明亡定於崇禎十七年;學術意義上的「南明」研究,也是從崇禎殉國開始的,包含了弘光那一年。但愈來愈多的學者,傾向於認同弘光朝存在的事實,認為宜將明亡定於弘光元年五月——如是,則明朝的歷史將多出一年,即從1368年(洪武元年)建國,到1645年(弘光元年),一共278年。


這兩種劃分法,應以孰為是呢?


我的看法,還是定以崇禎十七年為宜。


崇禎十七年說,不僅是清人的口實,也是基於中國自秦漢以來形成的「正統」觀念。以元末明初為例:朱元璋建政,要早於1368年正式建立大明國號,但朱元璋從來不說他稱王就是明朝之始,更不否定元帝北逃前元朝統治的正統性。1368年,是元至正二十八年,也是明洪武元年,明軍北伐佔領大都(北京),元順帝北逃出關,元遂亡——儘管順帝又活了一年多,直到洪武三年(1370年)才去世,然後是他的皇太子即位,此後「大元」還堅持了幾代人,始終不承認自己滅亡,但元亡於至正二十八年已為定論(即使其合法君主元順帝還活著)。這是因為,「元」失去的不僅是關內土地,更是中國正統王朝的地位,流落塞北的「元朝」只等於一個虛號,只能被人輕稱為「北元」了。


認識弘光朝還可以參照金滅宋之際的宋高宗趙構。


趙構南渡,最初也是定都南京,不妨試想一下,假如趙構也如弘光一樣迅速失敗,那1127年滅亡的就是宋,而不是北宋,因為壓根就不會有南宋,何來北宋?而宋之亡否,也不取決於趙構自立時間的久暫。可是趙構比弘光要幸運,他建立的江南政權存活下來,是為南宋,與金分治淮河南北長達百年。而「南明」則是類似帝罡與帝昺的流亡者,它們堅持的時間很長,卻根本無法與南宋等量齊觀,其地位遠不足以撐起一個「北明」。所謂「南明」,只在學術研究的範疇內才有意義,而不代表它擁有與清朝對等的實力、地盤與歷史地位。


一言以括之,如果弘光像趙構那樣幸運,那麼1644年亡者應為「北明」,在江南新建且築基久遠者為「南明」。而事實卻是,朱氏子孫在江浙閩粵等地接續建立政權,皆如南宋之罡、昺,只空懸一個正統的旗號,不旋踵而敗,並不存在一個事實上的「南明」。


在明清易代之際,明朝遺民與反清人士自然是不肯承認明朝亡於崇禎的,這種(值得尊重的)情感必然著落於「華夷之辨」的議題上,而「華夷之辨」的本質就是正統觀,故「仗義」抗清者,與清朝代明而興,頂起中華正統王朝的帽子,實為殊途同歸,皆歸於同一政治主旨之下。


其實,後人討論明朝滅亡的時間,除了正統之爭及歷史觀的建構,還為了歷史書寫的方便。對今人來說,明清易代已無關乎「大義」,則宜從舊,如果將弘光的一年強行計入明朝,則徒增麻煩,是不必要的。


本文發表於《看歷史》2017年第3期,名為《南宋可以算作「宋」,南明為何不能計入「明」》,有所刪改。歡迎關注「皇帝不稱朕」微信公眾號:hdshuoshi(皇帝說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皇帝說史 的精彩文章:

縣官責任無限大,到底有多大?
「指鹿為馬」的兩個版本,你信哪個?
天下第一「名兵」當屬菜刀
歷代皇帝綜合素質哪家強?
玄武門之變:手足相殘的兩種倫理

TAG:皇帝說史 |

您可能感興趣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黨爭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如果明朝不滅亡會怎樣?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跟這場大的瘟疫有關係
明朝的崇禎皇帝那麼勤政,為什麼明朝最後還是滅亡了?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那是什麼小冰河期,而印地安人卻差點拯救明朝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1
明朝究竟什麼時候滅亡?歷史真相:永曆死,明朝亡!
明朝何時開始氣數耗盡?這兩件事是明朝即將滅亡的先兆
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朝滅亡後,朝鮮為什麼還要祭祀大明皇帝?
李伯重: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天太冷
如何看待宋朝滅亡?歷史上宋朝軍事實力到底怎麼樣?宋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唐朝滅亡的真正兇手是誰?
明朝滅亡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仁宣之治」的朱瞻基
驚!明朝真實滅亡的原因
明朝究竟何時滅亡?歷史真相:永曆死,明朝亡!
歷史那些事:明朝是怎麼最終被玩壞的走向了滅亡
明朝滅亡原因竟是這樣!崇禎是無辜的?
崇禎皇帝:明朝滅亡與我何關?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