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圖/DigitalVision Vectors

馬拉松本是場健康的運動,但進入中國後,受城市、企業、跑者幾方助力互推,一時異化成一種集體狂歡與狂躁。


文/竇浩


單身狗有兩種,一種跑馬拉松,一種不跑馬拉松。很多女青年變成大齡單身女青年後,她們或者變成跑馬拉松的人,或者變成恨馬拉松的人。


這個段子出自一檔相親節目,一個IT工程師上台,不小心說了一句「經常參加馬拉松比賽」,結果「咚咚咚」所有燈都滅了。段子講述者也是個跑友,他這樣解釋:「多半人覺得他跑馬拉松本身就是天大的缺陷,要麼是個屌絲,要麼就是有病,所以沒有一個人願意接受他。」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馬拉松運動起源於西方,近幾年熱潮席捲中國。


馬拉松從誕生那一刻起就與死亡相關,此後也從來沒有停止相關過。公元前490年9月的一天,「飛毛腿」菲迪皮茨從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一口氣跑完42.195公里,為的是給故鄉的人民帶回雅典戰勝波斯的捷報,他上氣不接下氣地喊道:「歡樂吧……雅典人……我們勝利了。」說完就倒地身亡。


近五年來,馬拉松熱潮席捲中國一二線城市。2015年,經中國田徑協會註冊的馬拉松賽事有134場;2016年達328場;2017年,預計會有500場以上的馬拉松賽事。一邊是狂熱,一邊是反思。2016年9月,署名「寶拉奶奶」的評論人祭出一篇《中國式馬拉松,商業驅動下的愚昧狂歡》,稱「中國的馬拉松就是一場矇騙」。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1908年,倫敦,第四屆奧運會馬拉松比賽中義大利運動員多蘭多·皮特里(Dorando Pietri)第一個跑進賽場,由於疲憊和脫水,他竟跑反了方向,跌倒第五次後,由官員攙扶拖拽到終點。圖/GETTY


中國跑者多生活在城市,工作壓力大


新中國首屆城市馬拉松賽事是1981年的北京國際馬拉松賽(簡稱「北馬」),那一年來自12個國家的86名選手參賽,從天安門廣場出發,經西單五棵松至古城,最後折返天安門廣場。北馬持續了三十多年,成為很多馬拉松愛好者的夢想。從北馬近幾年的變化,可以看到馬拉松如何從當年「國際」「專業」的比賽,變成一場全民運動。

2011年的北馬增設了家庭跑,首次引入「為慈善而跑」的運營模式,比賽全程關門時間延長至6小時。這些措施都在降低馬拉松比賽的門檻,讓更多業餘愛好者加入。2013年9月北馬第一次「人口爆炸」,僅用時13個小時就報滿,創造了當時國內賽事報名紀錄。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2015 年11月1日,浙江杭州,2015 杭州馬拉松在杭州黃龍體育中心廣場開跑,參賽者著裝各異。圖/ 東方IC

為什麼是2013年?萬科董事長王石稱:「中國的馬拉松熱和我有關。」2013年3月,萬科在深圳發起了城市樂跑賽,萬科的號召力吸引了72家單位的2994人參加。之後的6月和9月,城市樂跑賽分別在北京、上海舉行,一年下來,400餘家企事業單位超過1.5萬人在四個一線城市跑了5公里。王石說:「萬科在中國60個城市推行樂跑項目,策劃時就是希望馬拉松在中國推廣起來。」


愛燃燒、虎撲跑步、上海跑步者發布的《2015跑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的跑者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上,本科學歷以及年薪5萬以上的都佔70%;所在行業為IT互聯網、政府機構、金融業、地產業;超過25%的受訪者跑齡不足一年;其中女性跑者平均年齡為32.1歲,55.4%單身。


這個群體的特徵基本可描述為畢業幾年還沒成家的職場人員。他們生活在城市,工作壓力大。相比之下,美國的跑者以女性為主,平均年齡將近40歲,平均年收入超過45萬元人民幣。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2016 年9月25日,第43屆柏林馬拉松比賽。據預測,「馬拉松經濟」將成為體育產業開啟未來十年黃金期最值錢的「黃金眼」。圖/Markus Schreiber


很多人瞎跑,甚至從不鍛煉卻敢去跑馬拉松


馬拉松熱與中產運動熱有關,其背後又與城市營銷和商業助力這兩隻看不見的手有關。2016年,國內官方馬拉松賽達328場,幾乎每天都有一場比賽,參賽人次超過280萬,比2015年增加了130萬人次。


對這樣的全民盛事,企業更樂見其成,2016年全國馬拉松贊助商達1320家。《中國式馬拉松,商業驅動下的愚昧狂歡》稱:「營銷號開始給你灌輸『堅持』『質感』的時候,人們開始上癮,就像各種發燒友一樣,裝備越來越高端,某運動品牌贊助了十幾場馬拉松以後,推出3個周邊跑鞋,同年營業額增長了10%。圍繞著產業鏈的核心層,除了體育用品,還有上游製造、媒體、中介、房地產、會展等周邊領域,這是一個龐大的利益網路。」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體育商學院院長易劍東指出,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後,一個國家會進入以馬拉松為代表的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周期,這在歐美稱為「馬拉松賽事現象」。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2015年12月6日,深圳馬拉松剛落幕,廣州馬拉松賽又鳴槍開跑。各地愛好者齊聚一堂,奇葩造型引關注。圖/ 東方IC


「寶拉奶奶」稱:「為了達到空前的競賽規模,主辦方有意無意地放低報名門檻,裸跑的選手不計其數。事實上,即使老手跑全馬也必須至少系統訓練三四個月,且每周有25公里以上的訓練量。跑馬拉松,對人的素質和科學嚴格的訓練有很高的要求,根本不適合普通人瞎跑。」


有統計表明,2004年至今,國內馬拉松發生至少22起死亡事件:2014年4起,2015年5起,2016年5起,最近一起是在2017年2月14日「渣打香港馬拉松」比賽中去世的52歲女跑者。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心血管疾病研究院的馬丁·松村博士調查了3800人,平均年齡46歲,70%受訪者每周至少跑20公里。結果顯示,劇烈的長跑不僅會對肌肉骨骼系統和心臟產生不同程度的磨損,同時也會減少壽命。他建議,每周跑步時間不要超過3個小時,超過這一極限會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2009 年, 紐約馬拉松,志願者和工作人員正在對一位出現狀況的選手進行急救。來自英國和美國的數據顯示,跑馬拉松發生猝死的概率分別為0.8人/10萬和0.75人/10萬。圖/DAVID HANDSCHUH


跑齡只有兩三年的中產跑者似乎對自己的身體過度樂觀,許多初級跑者不顧個人體質,不講究科學訓練方法,導致訓練中受傷,甚至比賽時猝死。


2016年12月,在亞洲體育營銷論壇上,易劍東發言說:「有很多人不懂怎麼鍛煉,瞎跑受傷,從來不鍛煉卻敢去跑馬拉松。之前有人問我,你練過馬拉松為什麼不敢跑?我回答說,如果我每天有兩小時鍛煉時間,我一定敢跑,現在只有半個小時,我哪敢跑?」易劍東指出,普通跑者七成跑完之後都有傷。


除了參賽者的無知無畏精神,國內馬拉松比賽的組織也還與美國等地差得很遠。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沈瑋瑋批評南京馬拉松:「因裁判與選手溝通不暢,非洲選手跑錯了路;組織者也因補給不足、醫療救助設備不完善遭到公眾批評。一葉窺秋,中產們熱衷的馬拉松稱不上是騙局,但的確需要不斷細化和升級專業化的統一標準。」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2014年10月19日,北京馬拉松,由於霧霾部分參賽者戴著面具、口罩。圖/ Chi Ben


馬拉松的浮華程度並不亞於房地產


很多人把馬拉松變成一個秀場。冰川思想庫研究員龍樹觀察到這個現象:「前年北馬,是來自深圳的斯巴達勇士吸引了攝影師的鏡頭;去年北馬,有位美猴王成功搶鏡,上了頭條;今年,有位皇阿瑪,好像也被拍下來了。北馬或其他大型馬拉松歷來是奇裝異服者的樂園。這是一種純粹的歡樂。」


有人嘩眾取寵,也有人當作聚會遊行,他們「把馬拉松當成一個批判社會的舞台。去年北馬,印象比較深刻的一組cosplay是表現醫患關係的。此前也有諷刺房價、結婚難等主題的。很多人都會在比賽服上印一些口號,比如,『為漸凍人奔跑』『為自由奔跑』『為愛奔跑』,等等」。


跑者缺乏運動專業精神,一場馬拉松變成了奇裝異服大賽,有人冒進而猝死,有人熱衷於「集郵」就有人做黃牛,有人為升學加分就有人做專業替跑,有高額獎金就有專人做黑人運動員經紀。


鳳凰體育特約評論員張豐撰文《過度開發的馬拉松是一場大躍進》,稱:「跑步成為中產的新宗教。衣索比亞男子包攬了前三名,女子也包攬了冠亞軍,但是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名字。真正的冠軍在朋友圈,打開手機中的微信運動,看一下排名最前的人,超過5萬步的人越多,說明你的中產成色越足。」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2016年4月14日,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夜跑愛好者正在鍛煉。夜跑正成為部分白領生活的標配。圖/CFP


馬拉松本是場健康的運動,但進入中國,受城市、企業、跑者幾方助力互推,一時異化成一種集體狂歡與狂躁。中國人熱愛各種「運動」:大媽跳廣場舞;老幹部加入拿毛筆的書法家協會、拿大炮筒的攝影家協會和拿釣魚桿的釣魚協會;文藝青年成為背包客、騎行客,參加音樂節和讀詩大會;土豪熱衷登山、帆船、馬術、滑翔傘和高爾夫。


中國社會各階層都熱衷跳某種集體狂歡式「廣場舞」。有人說,中國新中產的三大標誌是「跑步、抄經、喝果汁」。要成為中產,就要把三大標籤貼到自己的朋友圈。


張豐評論道:「過度開發的馬拉松已經成為大躍進,實際上已不是純粹的體育。在一片喧囂之下,它有著相當嚴重的泡沫,其浮華程度並不亞於房地產。」


《新周刊》486期現已上市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本期看點


馬拉松是中產無聲的廣場舞


文/蔣方舟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圖/東方IC


馬拉松死亡報告


文/奶黃包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東京馬拉松的醫療志願者。圖/奶黃包


閆妮:寧可跌宕一生,不願安穩一世


文/羅嶼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圖/李偉

中國馬拉松熱大批判 點擊播放 GIF/1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選結婚對象的時候,有房住和有話聊哪個更重要?
誰贏得准中產,誰就贏得中國未來消費市場
宮崎駿又復出了,他就是那種會拍片拍到死的人
感謝奧斯卡,電影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兩小時的幻想
決定真愛的是這幾個細節

TAG:新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徐桑楚:三大批判
揭秘:馬嘎爾尼訪華後,西方人對中國從讚美歌頌徹底轉為批判貶低
蕭三匝:當代大陸新儒家批判之儒教批判
加把勁!韓國經濟界叫苦連天,強力批判中國似「狗急跳牆」!
李若暉:中國古代對於君主專制的批判
霍金批判特朗普:美國總統可能將地球推向懸崖邊緣
韓國最大在野黨舉行5萬人集會,批判文在寅政府
美媒:中國中小學生批判性思維領先國外同齡人
愛好思想大批判的雍正皇帝
西甲主席批判巴黎內馬爾:就像往游泳池裡撒尿
東京議會選戰迎首個周末 各黨批判安倍獨大姿態
黃庭堅的批判精神
桑德爾的批判導致了羅爾斯的理論轉向?
胡適、魯迅、柏楊對中國人的40大批判,一身冷汗!
著名歷史學者李亞平批判努爾哈赤,絕非偉大帝王
科幻批判現實主義大師——紀念邁克爾·克萊頓
批判者的高貴
JR批判麥迪進名人言論很愚蠢?米國網友都怒了!
台灣學界人士成立「文化中國論壇社」批判「台獨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