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羅馬主教是如何成為天主教世界的「教皇」的

羅馬主教是如何成為天主教世界的「教皇」的

中世紀中期的歐洲,有另一項發展對後世影響深遠:羅馬主教獲得教皇的權威。封建帶來的是諸侯割據,教皇卻帶來宗教的一統。政治上的分與宗教上的合發生在同一時期,是歐洲歷史上一樁令人費解也是相當有趣的現象。


帝國崩塌,十字架高聳


按照通常的理解,基督教是西方的文化傳統。但是在根源上說,基督教不是來自西方,而是來自東方(中東),開初只是猶太教之中一個被認定為異端的小教派。它創立於公元一世紀中期,其後傳向羅馬帝國各地,信眾基本上是城市貧民。從猶太教那裡,它繼承了一神論:聖經舊約之中記述的上帝是唯一的真神,其它的神靈全是假的。教會雖然人不多錢也不多,卻相當孤傲,連帝國官方信奉的羅馬、希臘諸神,在他們眼裡也是不值得崇拜的假神。因此,基督教會時常與羅馬當局和民眾發生衝突。


羅馬主教是如何成為天主教世界的「教皇」的



波蘭畫家Siemiradzki描繪在斗獸場上被迫害致死的女基督徒(1897年作品)。站立一旁觀看,頭上戴著花環的男子是路過的羅馬官員。教會時常宣揚羅馬帝國時期有許多基督徒殉教,後來的歷史研究卻顯示教會誇大了迫害的程度。


要到公元310年,羅馬皇帝才意識到一神教的優點:皇帝若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只忠於一神」就可以轉換為對皇帝的忠心不二。教會從此得到官方的認可與支持,漸漸壯大,到公元380年正式成為帝國的官方宗教。只是其後不到二十年光景,北方的日耳曼蠻族大舉入侵,西羅馬(包括義大利在內的中、西歐部分)被蠻族衝垮。對上帝的崇拜最終還是無法挽救帝國,以至在當時與後來都有不少人責備基督教帶來羅馬帝國的衰亡。

有趣的是,西羅馬坍塌之後,教會並沒有衰亡,帝國與教會的命運很不一樣。羅馬帝國是一個上層結構,中央政府在各地收稅,統一調配資源支持前線的邊防軍。羅馬軍團被蠻族衝垮之後,帝國分崩離析,相應的政治制度失去存在的基礎。教會卻是基於地方的基層組織,教堂是各地信徒定期禮拜的場所,主持教務的主教也是地方推舉出來的長老。大一統的帝國存在與否,對各地教會的運作並沒有直接影響。羅馬官員失去蹤影之後,反倒是各地的主教將維持社會秩序的重任擔當起來:救濟難民,協調防務。一波又一波的蠻族入侵者兵臨城下,燒殺搶掠,也是由主教出面與蠻族首領斡旋,求他們刀下留情。


在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時代,教會更為重要的價值在於「精神力量」:普通百姓需要基督教為他們提供死後的希望,蠻族武士需要教堂之中的聖物保佑他們在戰場上獲勝,而平日里大家都願意得到修士修女們的祈禱來求得上帝的照顧。侵入帝國的蠻族武士,在宗教上反倒被羅馬同化,皈依天主教。其後他們又調轉頭來,沖向他們自己的發源地,征服北歐大森林,強迫留在當地的原始部落信基督,以刀劍傳播福音。到公元十一世紀,天主教在歐陸的影響範圍其實已經超出原本羅馬帝國統治的區域。羅馬的城牆倒下成為廢墟之後,教會的十字架卻屹立不倒,甚至舉得更高。


十一世紀的歐洲大勢


此時四分五裂的歐洲,大致分成三大塊。在西歐,南邊的西班牙大部分處於穆斯林統治之下,要到十五世紀才完全由基督教勢力收復。北邊的英倫三島之中,原本只有英格蘭被納入了羅馬的統治範圍。到蠻族入侵之時,那裡也是羅馬最先丟失的地區。其後的幾百年間,天主教卻逆勢而上,先後傳入愛爾蘭、蘇格蘭與英格蘭。中間的法蘭西原本是羅馬的行省,後來成為蠻族建立的法蘭克王國的腹地。到公元1000年,其內部有貴族之間的爭鬥,外部遭受北歐海盜的搶掠,二者的衝擊造成各地城堡的大量湧現,導致封建政治形態的形成。



羅馬主教是如何成為天主教世界的「教皇」的

公元1000年的歐洲



在東歐,公元5世紀開始的蠻族入侵,將北方的斯拉夫部落引入巴爾幹半島。東羅馬(拜占庭)在半島上只能控制地中海與黑海的沿岸地區,其餘部分則是由斯拉夫人佔領。到公元1000年,沿黑海北岸又殺來新一輪來自中亞的入侵者,馬扎爾部落,在多瑙河北邊定居下來之後成為匈牙利,其南邊的斯拉夫人區域後來被稱為「南斯拉夫」(包括塞爾維亞,克羅蒂亞,保加利亞等等)。匈牙利以北還是斯拉夫人的地盤,分成西邊的波希米亞(捷克)與波蘭,以及東邊以基輔為中心的羅斯,將來要演變成俄羅斯與烏克蘭。在宗教上,這一區域也已經皈依基督教,卻留有一條影響後世的裂痕:南邊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與東邊的基輔羅斯接受的是拜占庭的影響,成為東正教地區;克羅蒂亞、匈牙利及它們北邊的捷克、波蘭,與德意志一樣,接受的是羅馬的影響,成為天主教地區。


夾在東歐與西歐之間的中歐地區是德意志,在羅馬帝國時期還是化外之地,到查理曼時期才被征服,皈依天主教。


德意志的南邊還有一個伸入地中海的義大利半島,只是二者之間隔著高聳的阿爾卑斯山。德意志國王延續查理曼大帝的傳統,南下義大利接受羅馬主教的加冕與塗膏,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自居。因此,國王在登基之後有一樁去羅馬走一趟的任務,也多出一份對義大利時局的關注。神聖羅馬帝國的國號之中有「神聖」也有「羅馬」,前者顯示帝國捍衛教會的決心,後者將自己當作羅馬帝國的延續。因此,帝國之中不但有德意志,也有義大利,雖說歷史上德意志並沒有進入羅馬帝國的版圖。

四分五裂的義大利


與此時歐洲的其它地方相比,義大利很有幾分特別。首先是它與歐陸之間有阿爾卑斯山的阻隔,往來不大便利。其次它是伸入地中海的一條半島,緯度靠南,氣候不同於歐陸大部分地區。再則是作為半島,義大利與地中海周邊的交往更多。即使在蠻族入侵之後,羅馬教會的使節也是時常前往希臘,尋求東羅馬的保護。只是在公元七世紀穆斯林興起之後,東羅馬自顧不暇,羅馬主教這才轉而尋求歐陸蠻族國王的保護。


更為重要一點的在於義大利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羅馬的文化傳統在這裡留存的較多,而歐陸其它地區要麼是帝國的邊遠省份,要麼是化外之地。論經濟與文化發展程度,義大利比不過東羅馬,但是卻領先於歐陸其它地區,那不勒斯、佛羅倫薩、威尼斯、米蘭、熱那亞等等城鎮的人口與商業水準要遠高於歐陸的城鎮(比如當時的巴黎,倫敦等等)。在其後幾百年中,也正是義大利的城市,醞釀了文藝復興。


義大利半島不算大,但是從最北走到最南約有一千公里,存在不小的差異。北部名義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但是由於山高皇帝遠,北部的城鎮多半享有獨立的政治權利。南部的情形更為混亂,東頭與希臘的交通較為便利,時常受東羅馬帝國的控制。西頭的西西里島卻是與北非隔海相望,時常處在穆斯林控制之下。到十一世紀,北歐海盜的一支(諾爾曼人)侵入地中海,捲入穆斯林與東羅馬之間的爭鬥,成為南部的另一大勢力。總體來說義大利半島處在多方勢力拉鋸之下,政治四分五裂。

「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


羅馬處於半島中部,城中的首領是羅馬主教,在教會之中有特別的地位。他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在拉丁語中拼為Papa,其實就是小孩口中的「爸爸」。教堂的主持通常都是男性長老,有一個父親的形象,常常被稱為「神父」,羅馬主教被人稱為「爸爸」並不奇怪。這個詞翻到英文里變成Pope,發音變得有些奇怪,意思也變得有些模糊。翻到中文裡變成「教皇」或是「教宗」,意思是一教之主,跟原意差得更遠,因為羅馬主教原本沒有一教之主的地位。


基督教開初是巴勒斯坦貧苦猶太人的宗教,其後四處傳播。各地建立的教會雖然出自同門,卻是獨立運作,各地有各地的主教,相互之間原則上說沒有高低之分或隸屬關係,而且在羅馬當局的迫害之下也不可能有多少協調組織。到公元四世紀,教會得到羅馬皇帝的支持,不同主教之間卻為耶穌的人性與神性爭吵起來,最後還得由皇帝出面,強令主教們坐在一起開會商討,才找到折中的辦法。


不過,由於歷史原因及不同城市的特殊地位,有五位主教算是德高望重,依次為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提阿及耶路撒冷。排在後邊的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的發源地,地處地中海東岸的安提阿與地處埃及的亞歷山大則是教會最早的據點,也是當時的大城市。羅馬與君士坦丁堡可以排在最前卻是因為二者是都城。公元四世紀之前,羅馬是首都。其後,最先支持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決定遷都,在希臘境內建起君士坦丁堡,當地的主教時常出入於皇宮之中,實際影響力最大。但是君士坦丁堡是新建的都城,論歷史的凝重比不過羅馬故都。


耶穌的大徒弟彼得曾經前往羅馬傳教,被後人追認為第一任羅馬主教,其後的羅馬主教都算是他的繼承人。強力推動基督教脫離猶太教,主張福音在非猶太人之中傳播,對教會的發展影響最大的使徒保羅,後來也去了羅馬。他倆最後的結局都是在羅馬壯烈殉教,其後還有更多教徒為信仰犧牲在羅馬,遺留下來的「聖物」(白骨,血跡,頭髮等等)多不勝數,君士坦丁堡難以相比。所以羅馬主教排在第一,也一直以老大自居。不過,在其他主教的眼中,他最多只是兄弟之中的大哥,並不是有資格發布命令,領導他人的「教皇」。



羅馬主教是如何成為天主教世界的「教皇」的



耶穌大徒弟彼得在羅馬殉教,據說是被倒釘在十字架上(卡拉瓦橋1600年的作品)。馬太福音(16.8)記載耶穌說: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正好「彼得」的意思就是石頭,天主教也以此為根據,聲稱作為彼得傳人的羅馬主教,理應為教會的首領。


教皇登場


蠻族入侵之後的義大利屬於淪陷區,羅馬主教的處境艱難。但是在蠻族首領眼中,羅馬主教還是有特別的法力,畢竟他是耶穌大徒弟彼得的傳人。公元八世紀法蘭克王國期間,宮相丕平篡奪王位,怕人不服,特意請求羅馬主教翻越阿爾卑斯山來到巴黎,為他加冕(公元754年)。正好此時的羅馬主教面對義大利的亂局,得不到東羅馬的幫助,願意傍上法蘭克國王這一座新靠山,並趁機推出一套羅馬主教是教會之首的理論。到丕平的兒子查理曼時期,羅馬主教又給訪問羅馬的查理曼戴上皇冠,使查理曼變成「羅馬人的皇帝」(公元800年)。與此同時,羅馬主教也獲得非同一般的位置,能給皇帝塗膏加冕,當然是教會之首,由此開啟王公保護教會與教會輔佐王公的中世紀政教合作的統治方式。


可惜查理曼的帝國只維持了他自己一任,到他死後王子王孫打成一團,北歐海盜與馬扎爾部落的入侵又進一步裂解歐洲。失去保護的羅馬主教,雖說號稱是教會之首,卻無人幫忙貫徹他的權威。在羅馬周邊紛亂的政局當中,他連自己的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脅,充其量只是一位有名無實的教皇。



羅馬主教是如何成為天主教世界的「教皇」的


中世紀書籍上羅馬主教給查理曼帶上皇冠的插圖



在歐洲之外,羅馬主教的權威從來就沒有得到東羅馬官方或教會的認可。義大利的城鎮或許在歐洲算得上發達,但是跟東羅馬的城市相比根本就是窮鄉僻壤。這種地方的主教也就是跟蠻族混在一起,憑什麼號稱自己是教會之首?又憑什麼不把東羅馬皇帝放在眼裡,給查理曼加冕塗膏?由此引起的種種爭執,以後還要導致羅馬天主教與希臘東正教之間的分裂。


不過,歷史與地理已經給羅馬主教留下兩點特別的優勢,使他能夠在中世紀中期漸漸確立歐洲教會之首的地位。歷史方面來說,羅馬曾是帝國的首都與發源地,產生髮展於羅馬帝國的教會,對羅馬主教自然有一分敬意。到查理曼時期,通過與法蘭克王國的合作,羅馬主教至少在理論上算是「教皇」。地理方面來說,義大利處在歐洲的邊緣,羅馬主教不完全受歐陸王公的控制,有他自己獨立的空間。公元1100年前後,多位羅馬主教不斷與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皇帝)頂牛,經過上百年的抗爭,終於贏得教會之首的實際權力,使地處邊緣的羅馬變成歐洲的宗教中心,羅馬主教也逐漸成為整個天主教世界的最高權威——教皇。(文/修木)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妮薩》以及《重訪妮薩》:探討何為女性,何為女權
江戶時代日本人如何學習漢語
林獻堂:一個台灣士紳的「二二八」
一隻中華穿山甲的前生今世
《山河袈裟》作者李修文:國產劇是強於日劇和韓劇的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原因—精英教育
基督教是何時脫離猶太教成為一種獨立宗教的?
亨德森:毋庸置疑傑拉德會成為偉大的主教練
如何成為一位道教居士?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未來會成為極樂世界新教主
李世民為什麼能成為成吉思汗和毛主席都稱讚的皇帝?
宣揚軍國主義的《教育敕語》可能成為日本教材,安倍在想啥?
塔羅牌教你如何成為「交際花」
周杰倫:作為潮流教科書的他教你如何成為人生贏家!
明朝一位平庸的皇帝,何以成為韓國人最尊重的外國君主?
成為中國第二位世界拳王和大滿貫得主,鄒市明強在哪兒?
鄭國為何成為春秋霸主的爭奪焦點?
傅博成為廣州恆大隊主教練後,你會不會想念斯科拉里呢?
為穩固民族關係、遠嫁公主和親的西漢王朝,成為霸主的盛況如何?
梅姨操刀英國教育改革,私校緣何成為「替罪羊」?
關公是如何成為佛教護法的
劉禪如何成為三國在位最長的皇帝?
葉克飛:姚明能成為中國籃球的救世主嗎?
禪宗始祖是外國王子,如何成為中國本土佛教?